标题: 《The best essay》
作者: Paul Graham
链接: https://paulgraham.com/best.html
发布时间: March 2024
转载说明: 本文转载自《The best essay》,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段落拆分人:Gearless Joe
这篇文章虽然名为“最好的文章”,但我并非要写出最好的文章,而是想探讨最好的文章应该是什么样的。
当然,好文章的文笔必然出色,但文笔出色与文章主题无关。真正让一篇文章脱颖而出的是它的主题。
有些主题天生就比其他主题更引人入胜。显然,一篇关于今年流行口红色的文章不可能成为最好的文章,但高谈阔论一些高大上的主题也并非上策。一篇好文章应该让人眼前一亮,告诉人们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
因此,最好的文章应该探讨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并且能够揭示关于这个主题的惊人发现。
这听起来似乎显而易见,但这其中却蕴含着一些意想不到的道理。首先,科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就像一头大象突然闯入一艘小船,格外引人注目。例如,达尔文在 1844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试想一下,如果一篇好文章的评判标准是阐述一个重要主题并揭示其惊人之处,那么达尔文的这篇文章无疑是 1844 年最杰出的文章。事实上,在任何时代,最优秀的文章往往都是阐述当时最重要的科学或技术发现的文章。1
其次,我还意识到一个出乎意料的事实:我最初以为最好的文章应该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也就是说,你在 1844 年能写出的最好的文章,和你现在能写出的最好的文章应该是相似的。但事实似乎恰恰相反。或许最杰出的绘画作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但如果现在有人写一篇文章介绍自然选择理论,恐怕不会引起太多关注。真正优秀的文章应该揭示我们尚未了解的伟大发现。
如果写出最佳文章的关键在于如何取得重大发现,那么我最初的问题显然问错了。或许,我们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写作上,而应该专注于在特定领域做出突破性的发现。然而,我真正感兴趣的是文章本身以及如何物尽其用,因此我需要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与我最初的问题看似相同,但答案却截然不同。我没有问“最好的文章会是什么样的?”,而是应该问“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章?” 虽然这两个问题只是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但答案却大相径庭。前面已经讨论过,第一个问题与写作本身并无太大关系,而第二个问题则迫使我们关注写作本身。
写作的最高境界在于发现思想。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并从中有所发现呢?
一般来说,写文章应该从一个“问题”出发。当然,这里的“问题”并非语法上的概念,而是一种能够激发思考的疑问或主题。
那么,如何找到这个初始的“问题”呢? 仅仅选择一些看似重要的主题并随意发挥是行不通的。专业的交易员在进行交易之前,都会制定一套“策略”,即找到一种能够确保盈利大于亏损的交易模式。同样,写作也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即对主题有独特的见解或思考角度。
你并不需要一开始就拥有一个完整的论点,只需要找到一个值得探索的空白领域即可。事实上,仅仅质疑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点,就足以让你获得独特的视角。
如果你遇到了一个足够发人深省的问题,即使它看似无关紧要,也值得深入探究。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看似微不足道的线索中逐渐揭示出来的。就像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观察到的鸟类,最初他可能只是疑惑:“它们怎么可能都是雀类呢?”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最终促使他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2
找到了问题之后,下一步该怎么做呢? 你需要开始思考,并将你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像演讲一样大声说出来,而是将你的思绪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就像与人交谈一样。最初的想法可能并不成熟,甚至存在错误和漏洞。写作的过程就是将你模糊的思绪转化为清晰的文字,并将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展现出来。但这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只有当你意识到问题所在,才能进行修正和完善。
或许有些初学者会担心,一开始就写出错误或不完整的想法会不会不太好。其实,这完全不必担心,因为这正是写作的意义所在。当你强迫自己用文字表达时,就相当于为思考提供了一个起点。即使最初的想法存在错误,当你回头审视时也能够发现问题所在。事实上,修改和完善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我的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完整?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保持严谨的态度,这不仅是为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当你发现自己的想法与事实存在偏差时,往往意味着新的发现即将出现。
严格审视自己写下的内容,其回报不仅仅是文章质量的提升。当你试图将一个大致正确的答案修改得完全准确时,有时会发现难以做到,原因在于你可能依赖于某个错误的假设。而当你摒弃这个错误假设时,答案往往会完全不同。3
理想情况下,对一个问题的解答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引导我们逐步接近真相,二是引发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思考的过程就像一个不断递归的循环,新的问题在解答旧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涌现。4
通常,一个问题会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就像一棵树拥有众多分支。然而,文章的结构是线性的,无法像树状图一样同时展现所有分支。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必须选择其中一个分支进行深入探讨。如何选择呢? 通常情况下,应该选择那些兼具普遍意义和新颖视角的分支。我并不会刻意地去评判每个分支的优劣,而是跟随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方向前进。而那些兼具普遍意义和新颖视角的分支往往最能激发我的兴趣。5
如果你愿意反复修改,就不必担心一开始就做出完美的选择。你可以先沿着一个分支进行探索,如果发现它不够理想,就及时放弃,选择其他方向。我经常这样做。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已经删除了长达 17 段的文字,更不用说其他零零碎碎的内容了。也许我会在文章结尾处重新添加这些内容,或者将它们精简成脚注,甚至独立成篇;谁知道呢? 6
总而言之,在写作时要果断舍弃那些不尽如人意的部分。无论是写作、编程还是绘画,最大的诱惑之一就是明知某些部分存在问题,却因为其中包含了一些闪光点,或者花费了大量心血而不愿割舍。
说到这里,一个最令人惊讶的问题出现了:最初的问题真的重要吗?
如果思想的空间是相互连通的,那么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重要。因为你总是能够从任何一个问题出发,经过几次跳跃,最终抵达那些最有价值的思想。我们都见识过,那些对某个话题特别热衷的人,总是能够将任何话题都引到他们感兴趣的方向上去。然而,这种做法只有在你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情况下才有效,而写文章恰恰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你也不想成为那种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同一件事的人吧,否则你写的所有文章都会千篇一律。7
当然,最初的问题也并非完全不重要。另一个原因在于,你会不自觉地想要围绕着最初的问题进行写作。在构思文章结构、选择写作方向时,我通常不会考虑这个问题,而是一心追求新颖的观点和普世的价值。只有当我发现自己偏离主题太远时,才会回头重新审视最初的问题。但我认为这才是最佳的写作方式:让思想自由驰骋,探索各种可能性,最终才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8
既然最初的问题会对写作方向产生一定的限制,那么在理想情况下,它就相当于为文章的质量设定了一个上限。当你沿着最初的问题不断思考,并尽可能完善你的想法时,最终能够达到的高度实际上取决于最初问题的深度。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变得畏首畏尾,不敢选择那些看似难以驾驭的主题。因为你永远无法预知一个问题最终会把你带向何方,尤其是在你不断探索新领域、挑战自我的时候。探索未知的过程注定充满了不确定性,你不可能预知所有结果。因此,与其在选择主题时瞻前顾后,不如放手去写,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主题和风格。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冒险的过程,只有勇于尝试,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创造出真正原创的作品。
几乎所有问题都能激发出优秀的文章。事实上,我在写第三段的时候,花了好大功夫才想出一个“不值得写”的主题,因为任何一个作家听到“最好的文章不可能是关于某某主题”时,都会忍不住想要挑战一下。
然而,虽然大多数问题都能写出不错的文章,但只有少数问题才能引出真正伟大的作品。
我们能否预测哪些问题会产生伟大的作品呢? 这个问题本身就让我感到十分新奇,毕竟,我已经写了这么多年的文章了。
我喜欢那些大胆、甚至有些“叛逆”的问题,例如,那些看似违反直觉、过于野心勃勃,或者挑战传统观念的问题。最好是同时具备这三种特质!
这篇文章就是一个例子。“最好的文章”这个说法本身就意味着存在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这可能会遭到一些伪学者的反对,认为这种想法过于简单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既然我们能区分文章的优劣,就说明存在一个潜在的标准。另外,思考如何完成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本身就充满乐趣,足以吸引我的注意力。
我喜欢以一种兴奋的状态开始写作。这或许只是我个人的偏好,但其中一点是所有优秀作家都认同的:只有当你真正对某个主题感兴趣时,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一个优秀的作家当然可以写好任何主题,但要想获得真正的新颖见解——这也是写作的目的所在,你必须真心实意地关心你所写的内容。
如果说“关心”是评判一个好主题的标准之一,那么最理想的写作主题也会因人而异。这也意味着,你对这个世界越好奇,就越有可能找到那些既让你着迷、又能写出优秀文章的主题。
那么,一个好的写作主题还需要具备哪些特质呢? 我认为,如果一个问题能够引发跨领域的思考,那就再好不过了。我还发现,那些看似已经被人们探讨透彻的主题,往往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但说实话,我很少刻意去寻找好的主题,因为我通常都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难道我要放弃这种随心所欲的写作方式,转而按照某种系统化的方法来寻找主题吗? 这听起来可一点也不吸引人。然而,我的确想要写出优秀的文章,而如果主题的选择如此重要,或许我应该在这方面多花些心思。
或许,更重要的是思考什么样的素材更容易激发出好的想法。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从自己想到的事情中去挖掘写作主题,但关键在于如何让你想到的素材更有价值。仔细想想,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仅仅是列出一堆主题,却对它们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那么无论列出多少个主题也无济于事。写文章需要一个好的主题,还需要你对这个主题有独到的见解,而这些是无法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获得的。如果真有这种方法就好了!9
当然,我们并非对那些突然出现在脑海中的想法完全无能为力。想法的质量取决于你平时的积累,而积累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广度和深度。
我们不可能精通所有领域,因此,要拓宽知识面,就意味着要去接触和学习那些彼此差异很大的领域。每当别人听说我去英国的海伊镇淘书,都会好奇地问我买了哪些书。说实话,我每次都有些难以启齿,因为我买的书涵盖了许多看似毫无关联的领域。但在写作这个行业里,广泛涉猎或许才是最佳策略。
除了阅读,我们还可以通过与人交谈、亲身实践以及旅行来获取灵感。当然,与人交谈的关键不在于认识多少新人,而在于找到那些能够激发你新想法的人。与 20 个聪明人交谈,也未必比得上与 Robert Morris 进行一次下午茶来得更有启发。我对此深有体会,因为这就好比是 Y Combinator 孵化器里每天都会上演的场景。
如果说阅读、交谈和观察能够拓宽我们的知识面,那么,亲身实践则是提升深度的不二法门。想要真正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唯一的途径就是去解决该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虽然写作本身也是一种实践,但我认为,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还必须在其他领域有所建树。这或许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但写作就是这样一项独特的工作。即使你将一半的时间都投入到其他领域,只要你足够专注和投入,最终都会在写作上受益匪浅。
我这样说,并不是要建议大家都去尝试其他领域,而是想鼓励那些已经在其他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如果你过去一直专注于其他领域的工作,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当然,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首先要热爱写作。如果你真的热爱写作,想必你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很长一段路了吧。
之前提到的关于如何选择初始问题的技巧,同样适用于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两者本质上是相同的。一篇文章中的每个分支都可以看作是一篇独立的小短文,就像考尔德动态雕塑 (Calder mobile,也称“风铃”)中的每个组件都是一件独立的微型雕塑一样。因此,只要掌握了选择好主题的技巧,就能写出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文章。
问题和答案的循环最终会到达终点。但这似乎有些奇怪:难道不应该是每个答案都会引发出更多的问题吗? 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会在某个时刻感到满足。一旦你探索了足够多的有趣内容,就会逐渐失去对新问题的兴趣。这也很正常,因为读者也会有类似的感觉。所以,停止提问并不意味着你懒惰,而是可以将精力投入到新的文章和新的问题上。
然而,思想的联结性也会因此受到限制:你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新发现会成为继续前进的阻碍。如果你在一个问题上倾注了过多的精力,就很难有机会去探索其他问题。当然,如果你坚持写作,不断地将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记录下来,这个问题就会逐渐得到解决。所以,多写文章反而能够让思想的空间变得更加开阔,更加自由地联结。
当一个分支走到尽头时,你有两种选择:要么停下来,要么像立体主义画家那样,将不同的分支拼接在一起,重新回到之前跳过的某个问题。这种做法通常需要一些技巧,才能保证文章的连贯性。但这一次,我并不需要刻意地进行过渡,因为我正好需要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如,我们之前讨论过,最优秀的文章通常不像最杰出的绘画作品那样,能够超越时间,保持永恒的价值。这个观点非常有意思,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衡量一篇文章是否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探讨的主题是否具有永恒的价值,二是文章对读者的影响是否历久弥新。对于艺术作品来说,这两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那些在古希腊人眼中美的作品,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依然美不胜收。然而,文章却有所不同,因为文章的意义在于传授知识,而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一篇阐释自然选择理论的文章,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其价值和意义必然无法与它当初对达尔文同时代的人们相提并论。这正是因为达尔文的思想太过成功,以至于现在人尽皆知。10
我最初以为,最优秀的文章应该像常青树一样,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它应该蕴含着深刻而经久不衰的智慧,无论对于亚里士多德还是费曼都具有同样的启发性。但现在看来,这种想法似乎并不成立。
那么,如果说最优秀的文章并不一定是历久弥新的,怎样才能写出历久弥新的文章呢?
答案可能有些出人意料:想要写出像常青树一样永不过时的文章,就必须写那些“无效”的文章,也就是说,文章中的观点和发现不会被主流文化所吸收接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章对于后来的读者依然具有新鲜感和启发性。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文章不仅能够让现在的读者感到眼前一亮,还能在未来依然被人津津乐道,那就必须写那些“难以被人遗忘”的文章。也就是说,无论你的文章多么优秀,都不能让它成为未来读者在阅读之前就已经了解的常识。11
我想到几种方法可以写出永不过时的文章。一种方法是探讨那些人们永远也学不会的东西。例如,雄心勃勃的人总是热衷于追逐各种奖励,但他们往往要等到很久以后,甚至为时已晚时,才会意识到有些奖励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有价值。如果你以此为主题进行写作,我相信你的文章将会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感到醍醐灌顶。
同样的道理,你也可以写一写那些缺乏经验的人容易犯的错误,比如,年轻的工程师总是倾向于设计出过于复杂的方案。有些错误,人们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真正吸取教训。这些都是永不过时的写作主题。
有时,我们迟迟无法理解某些道理,并非因为我们愚笨或拒绝接受,而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错误的观念。大人们总是会对孩子撒谎。当我们长大成人后,他们并不会主动告诉我们真相,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记得曾经说过哪些谎言。毕竟,大多数谎言都是隐晦的、潜移默化的。因此,只要大人们还在对孩子们说谎,揭露这些谎言的文章就永远不会过时。
有时,我们还会被各种各样的系统所欺骗。例如,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系统都在训练我们如何通过考试来获得成功。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考试并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那些在体制内接受了几十年教育的人,往往很难适应现实世界的规则。因此,帮助人们认清这些制度性谎言的文章,将会一直拥有广阔的市场,至少在这些制度得到改善之前是如此。12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写出永不过时的文章,那就是探讨那些读者已经知道的事情,但要比通常人们所了解的更加深入、更加细致。例如,每个人都知道养育孩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在你真正成为父母之前,你无法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即使在你成为父母之后,那些宝贵的经验也未必能够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
我曾经写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但我并没有刻意追求文章的“永恒价值”。事实上,如果你的文章想要永不过时,就必须保证其中的观点和见解不会被主流文化所吸收。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这恰恰说明,我们不应该为了追求“永恒”而写作。你当然可以选择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主题,但如果你真的做得非常出色,你的观点被广泛接受,以至于后来的读者觉得你的文章平淡无奇、毫无新意,那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你已经达到了像达尔文那样的高度,你的思想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探讨具有永恒价值的主题,其实是为了让文章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除了时间维度上的“永恒”,还有其他类型的“广度”,例如,适用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等。总而言之,广度才是我们写作的终极目标。
我一直都在追求文章的广度和新颖性。现在,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也更加了解该如何实现它。
现在,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许多事情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这篇文章就像是一次关于写作的探索之旅。我最初只是想寻求一些关于如何选择主题的建议。毕竟,如果假设写作水平相当,那么区分好文章与优秀文章的关键就在于主题的选择了。我确实得到了一些建议,比如:去发现自然选择吧! 的确,如果我能做到这一点,那当然很棒。然而,如果我们退一步思考,在没有重大发现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写出优秀的文章呢? 答案就在于写作的过程。最终决定一篇文章质量的,是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洞见。而获得这些思想的途径,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对答案精益求精。
在这幅写作地图上,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灵感与努力的交替出现。提出问题需要依靠灵感,而寻找答案则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你不需要一开始就找到完美的答案,但你必须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直到找到为止。因为你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我多年写作经验的总结。事实上,我现在就在修改这篇文章。
虽然我很想说,写出优秀文章的关键在于勤奋,但在最关键的地方,灵感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归根结底,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而问题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
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好问题? 这才是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
[1] 有些人可能会质疑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某些发现只有少数人才能理解,因此不具备代表性。然而,如果我们以此为依据来评判一篇文章的价值,就会陷入困境。因为我们很难界定“少数人”的标准。假设某种病毒爆发,导致除了少数几个被隔离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人之外,所有人都死亡了。那么,那些原本被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理解的文章,是否会因此变得更有价值呢?
需要说明的是,达尔文在 1844 年发表的那篇文章,其实是根据他 1839 年写的一篇文章修改而成的。而该文的节选版本在 1858 年就已发表。
[2] 当你发现自己对某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这其实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天生就会对重要的事情更加敏感。所以,当你对某个看似随机的问题感到好奇时,很可能是因为你潜意识里已经察觉到它并非那么简单。
[3] 推论:如果你在写作时不够坦诚,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那么你的文章不仅会有失偏颇,还会变得枯燥乏味。因为你将错失许多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发现的精彩观点。
[4] 很多时候,思考的过程在动笔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有时,你可能在写作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文章的大致框架。学生们经常被教导说,在写作之前应该先列好提纲,详细地规划好每个部分的内容。也许这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建议,但我个人并不认同这种做法。因为过于详细的提纲会限制你的思维,让你无法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由地探索和发现新的想法,而这恰恰是写作的乐趣所在。
[5] 当然,这种“随心所欲”的写作方式也存在弊端,你可能会迷失在某个局部问题上,而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如果你发现某个问题非常重要,但它前面的问题却平淡无奇,你很可能会错过这个宝藏。但我认为,这是无法避免的。除了不断地写作和思考,没有其他捷径可走。所以,请保持好奇心,并留出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吧!
[6] 最终,我将那 17 段文字中的前 5 段重新添加了回来,并删除了剩下的部分。
[7] Stephen Fry (史蒂芬·弗莱,英国演员、作家、主持人) 曾坦言,他在牛津大学考试时就利用了人们对某些话题的“预设立场”。他会在脑海中预先准备一篇关于某个文学主题的标准文章,然后想方设法将考试题目与这个主题联系起来,最后再把准备好的内容默写出来。
准确地说,应该是思想的网络是高度联通的,而不是思想的空间。但我还是选择用“空间”来表述,因为这个词更加通俗易懂。而那些熟悉图论的人,应该能够理解我的意思。
[8] “偏离主题太远”的判断标准,不仅仅取决于与最初主题的距离,更取决于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9] 或许,我真的可以找到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来生成好的写作主题? 我应该尝试着写写看。即使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但潜在的回报却无比巨大。
[10] 20 世纪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的意义也在于教化。一些艺术家试图用这种观点来为自己的作品辩护。他们声称,自己的目的并非创作出“美”的东西,而是要挑战人们对艺术的固有认知。平心而论,艺术的确具有教化的功能。例如,古希腊的写实主义雕塑就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理念,在当时一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这些作品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依然魅力不减。
[11] 伯特兰·罗素在 20 世纪初提出的“试婚” 观念,曾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但如今,这个话题却鲜有人问津,因为“试婚”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约会”。
[12] 如果在 10 年前,我会预测应试教育还会持续好几个世纪。但现在看来,学生们很有可能会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进行个性化学习,而传统的考试也将被持续性的、自动化的评估方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