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休的头像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集封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01-02
21 次观看
还休的头像
还休
粉丝:31
主题:63
描述:70
例子:32
其他:1
字数:1055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01-02
21 次观看
还休的头像
还休
粉丝:31
还休的头像
还休
粉丝:31
主题:63
描述:70
例子:32
其他:1
字数:1055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前言 说明

本文参考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书编辑,最好能去看原著,本文算是个人的浓缩版。 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之前看毛选时多次提到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所以拿这本书当入门看

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

世界观的学问

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总是具有阶级性、哲学思想的根本方向决定于它所从属的阶级的根本利益

分类

根据其内涵认为物质是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分为,唯物和唯心主义。

唯心

主观唯心

人的主观意识产物

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产物。

心外无物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客观唯心

世界精神

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存在一个世界精神,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

绝对精神

黑格尔:绝对精神 老子:道

唯物

物质第一性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物质是不依赖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

例子

物质是不依赖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

形而上学

孤立且不变

一切事物孤立且不变

形而上学唯心

孤立不变

世界精神包含所有,且一切事物孤立不变

理念世界

柏拉图:“理念世界” 和 “现象世界” 各类宗教

形而上学唯物

但机械运动

认为物质是第一性,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人是机器

霍布斯: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机器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

辩证法

一切事物发展且变化

一切事物发展且变化。

唯心辩证法

世界精神派生

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世界精神”派生出来的,且运动

黑格尔:绝对精神 老子:道

唯物辩证法

普遍联系永恒发展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三大规律

规律和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等范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

矛盾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它又分裂为两个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部分、方面和趋势。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推动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也就是矛盾。

普遍性

存在于一切事物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奴隶与奴隶主

奴隶与奴隶主 农民与地主

特殊性

各自的矛盾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自的矛盾

各自的矛盾

奴隶与奴隶主,资本家与工人矛盾就不一样

主要矛盾
起决定作用

起领导的、决定的作用

无产与资产

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次要矛盾
服从的地位

处于次要的、服从的地位

工人与农民

资本主义国家内,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属于无产阶级内部矛盾

同一性

相对的同一性

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同一性是相对的

祸兮福之所倚

1.没有困难,就无所谓顺利;没有落后,显不出先进;没有冷,也就没有热 2.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孙子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斗争性

绝对的斗争性

指的是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趋向,有矛盾就有斗争,是绝对的。包含对抗性和非对抗性,根据条件能相互转换变化。

吸引和排斥

吸引和排斥,阴电和阳电,化合和分解,遗传和变异

对抗性
冲突的对抗性

要采取外部冲突的形式去解决的矛盾

爆发

炸弹爆炸、火山爆发,奴隶和奴隶主、农民和地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非对抗性
可调和的非对抗

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这种矛盾或者是由于非根本性质的利害关系而引起

人民内部的矛盾

人民内部的矛盾,工人与农民等

质量互变

质量互变

质量互变往复循环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量变,如此不断地循环往复,构成了事物无限多样的发展过程。

冰小于0°为固态,当温度持续上升突破0°时,冰变成水产生质变,变成液态,新的液态也在温度持续上升时内部凝聚力开始变化,直到温度突破100°时产生新的质,变成气态。

互变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新旧两个方面,当旧的一方居于矛盾主要方面,而新的一方居于非主要方面时,事物的性质暂时不起变化,事物处于量变阶段。矛盾斗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限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方面就由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转化为主要方面,它战胜和克服了旧的方面,于是事物就发生根本的质变。

液态-气态

例如,液体的水的分子之间,具有向内的凝聚力和向外的热扩散倾向这两个矛盾方面。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由0度增长到100度的过程中,水分子的热能虽逐渐增长,但凝聚力总的说来始终居于支配地位,这时液体只显现温度升高的量的渐变过程。达到了100度的界限时,水分子的热扩散作用就变为主导的力量,水就迅速地转化为蒸汽

根本与部分

全局与部分

根本是只全局发生变化,部分是指部分发生变化

水的升温

例如水从0-100持续升温区间,大于等于100°水变成水蒸气是全局变化,而这期间水的升温只是部分。

质的定性

质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一事物是这一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把它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应该区分主要的质和次要。

人的阶级性

人的社会本质,在阶级社会里,最根本的是人的阶级性。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之间也有分工类别的质,但相对于阶级性说来则是次要的

量的定量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

正数和负数

正数和负数,整数和分数,奇数和偶数

质的数量界限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界限

水的形态

水在正常大气压力下0-100度内为液态,超出为气态或者固态。

否定之否定

肯定

保持其存在

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

种子

蚕肯定它自身,种子肯定了自身

否定

促使它灭亡

是促使它灭亡的方面

植物否定种子

蚕否定了蚕卵,植物否定了种子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

一般地说,在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否定。 事物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出现的倒退现象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因而是相对的,而事物的上升运动、前进运动则是绝对的。

麦粒与春蚕

麦粒被由它生长起来的植物所否定,经过出苗、拔节、开花、结实,最后又产生麦粒,麦粒一成熟,麦杆即形枯萎,它又被否定。又如蚕的生长也要经过一个从蚕卵到蚕又到蚕卵的过程,蚕否定了蚕卵,新的蚕卵又否定了蚕。

基本范畴

本质与现象

规律与表现

本质是其内部规律,现象只是本质投影的一部分。要区分现象还是本质。本质处于决定性地位。

万有引力与和平

苹果落到地上是现象,本质是万有引力。 帝国主义叫嚷“和平”​,但和它的扩军备战的活动相配合。

形式与内容

要素与结构

内容是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形成的结构。 要区分外在形式与内在,内在往往才是关键。 内容和形式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定内容的形式,可以成为另一形式的内容。在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中,内容居于决定的地位。

书的精装和内容

社会经济形态中,由社会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是内容;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而言是形式。 一本书外在可以是可以是精装,也可以是平装与内容不相干,但内在内容才是书好坏关键。 思维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它同时又是语言形式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形式,它同时又是上层建筑的内容。

原因与结果

原因与结果

现象的因果联系具有客观的、普遍的性质。任何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在一定条件下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转化,一种原因产生一定结果,这个结果又反过来影响原因。

热与政治

摩擦生热,热是摩擦的结果,而热又能成为引起燃烧的原因。 例如政治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在社会生活中,经济是最后的根本的原因,但政治反过来又会成为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的原因。

必然与偶然

确定与非确定

必然性就是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的不可避免、一定如此的趋向,偶然的现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于外在的,非本质的原因而产生的。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统一。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包含着必然性的方面,也包含着偶然性的方面。

气温的变化

种瓜得瓜,磨擦生热。 你与某个人刚好同一天生日。 从一月到七月,气温逐渐增高,是一个确定不移的趋势,这是由太阳光对该地区从斜射到直射的变化这一根本原因所决定的。但是,在总的过程中,某一天的气温是否一定比前一天高,就具有偶然性。

可能与现在

当前与推断

现在是客观实在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是尚未出现的现实。 客观事物的发展所以是一个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是由它内在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这对范畴,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更进一步的具体化。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对立面的斗争,矛盾的一方克服了另一方,这种可能性才转化为现实。 不可能的东西在现实中没有客观根据,它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实现的。

明天下不下雨

今天不下雨,明天可能下雨。 水只有在持续升温达到100°才可能转化为水蒸气,如果没有达到主条件则做不到。 不可能的客观依据是完不成:石头孵出小鸡,永动机的制造

认识与实践

实践与认识

认识就是人们的头脑对外间世界的反映,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在每一时代,人们的认识又是有限的。

钟表与微生物

我们认识了很多钟表,又通过实践对钟表的认识,从而可以修复和改造钟表。 显微镜没发明,我们也很难去认识微生物。

真理与运动

规律与绝对

真理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的规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运动是事物无时无刻的一种状态,是绝对的。

万有引力的局限

宏观领域,万有引力是真理,但在微观领域则不然。 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微生物,才能知道以往课本上的真理是否正确。因为物质是第一性。

历史唯物主义

与历史唯心主义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存在最基本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社会意识本身只是这个社会存在的反映。

与历史唯心对立

历史唯心把社会发展归结为个别英雄的思想动机,即意识决定存在,忽略物质生产才是决定社会发展最终原因。真正的历史发展动力与其说是个别英雄的动机,实际上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根源是个阶级利益冲突,而阶级是根据经济来区分,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物质生产发展的结果,是存在决定意识。

基本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切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最后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原因,也是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

工具与资料结合

人们为了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同以生产工具为主的被用于生产的劳动资料相结合,就构成社会的生产力。 生产力是在生产方式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特征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物质标志。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生产关系

生产间的联系

社会生产力所表示的是人们在生产中对自然界的关系。 人们除了在生产过程中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外,他们彼此之间也发生一定的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者与生产力提供者之间的关系

特征

生产关系的特征决定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集体还是个人。 包含着三个方面: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 (3)由前面两种情况所决定的产品分配形式。 所有制是其中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本质。

类型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以原始公社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属于这一类型。 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人剥削人的制度为其主要特征的生产关系,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属于这一类型。

两者矛盾运动

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生产力是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经常不断地发展变革的过程中。同生产力比较起来,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一种生产关系一经形成,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对固定的形式。 生产力是在生产方式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应于内容。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向前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固然有着决定的作用,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消极的东西,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赖以发展的社会形式。每一个历史时期所达到的生产力,都要求与自己的发展情况相适合的社会关系,只有在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形式之内,生产力才有可能顺利地发展。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时候,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它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当着社会的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原来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成不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陈旧的生产关系,这时矛盾就日益激化起来,就必然要提出生产关系根本变革的要求,就由量变的阶段进到根本的质变的阶段。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之后,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不适合又转化为适合,从而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了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时期,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

生产发展的辩证法

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必须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为前提,必须是在经济生活中迫切地提出了根本变革生产关系的要求的时候,也就是生产力在某种生产关系的内部已没有发展的余地,不根本改变这种生产关系就不能使生产力顺利地向前发展的时候,另一方面,新的物质技术的大规模发展,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求的实现,又有待于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当新的生产关系一旦确立起来,它就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生产技术的巨大革新。

石头到机器

使用石头工具的极低的生产力条件下,只能产生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金属工具为主的较为进步的生产力,决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产生。 由于金属工具的改进,特别是冶铁技术的进步,使手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就使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终于为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从使用手工工具过渡到机器生产,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的标志。

历史的发展脉络

原始公社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因为生产力低下,只能用石头工具,没有集体采集即无法存活。 奴隶制产生是因为生产力发展出了金属工具,社会出现分工,农业和手工业交换产品就会导致私有制,也会导致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当时的生产水平,只有奴隶制正好压榨最多的剩余价值。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同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奴隶,生杀予夺。奴隶的反抗产生了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 封建的生产关系是以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为特征的。并没有生杀权力,存在依附和支配关系。 农民除了交租剩下归自己,于是有了积极劳动和工具改进,如在金属冶铸,农田水利、蚕桑业,陶瓷业,煮盐业、酿造业等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被逐渐分化出独立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日益增长,城乡之间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扩大的新市场的需要,在封建社会内部就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斗争。资产阶级利用农民的反封建斗争的力量,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此处位西方道路,中国不是这种模式)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以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而劳动者(工人)为无产者。无产者对资本家没有人身依附关系,但需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时起,就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使封建社会的个体生产和自然经济,变为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另一方面,它又使生产资料集中在人数甚少的资本家手里。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家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个基本矛盾又表现为单个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能力无限增长的趋势和社会购买力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发展,使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经常伴侣。 随着生产资料日益集中于一小撮大资本家的手中,终于形成了垄断资本。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在帝国主义阶段,它操纵着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市场价格,从而引起了停滞和腐化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的阻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更加严重。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为一体的财政资本的统治以及资本输出的结果,使单纯靠“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阶层增长起来,帝国主义国家变成叮在数以亿计的殖民地人民身上的寄生虫。为了瓜分和争夺殖民地,垄断组织还不惜一再把千百万人民投入世界大战的血海。 帝国主义国家中,经济危机周期缩短,生产停滞、国民经济军事化,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加紧扩军备战,到处玩弄战火,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加剧了。资本主义总危机爆发,社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具体做法

首先没收垄断资本的企业,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对一般的资本主义企业改变成为社会主义的企业,对农民和手工业者,则是根据自愿原则引导。

生产关系

对两种性质不同的私有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起来的,由此就产生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可以直接由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按照整个国民经济的需要,作统一的分配,比起集体所有制来,是高级的公有制,而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则不能做到这一点。

集体所有制

集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根据对集体经济的贡献来分配经营成果。

工业化与农业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的保证,但需农业提供原始积累,所以要“两条腿走路”。正确地安排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才能促使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度地发展。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

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于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人们在一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政治关系和一定的思想关系。 政治关系体现在各种政治制度中,体现在政权、法制、军队、警察、法院、党派团体的组织活动等全部国家机器和政治结构中。 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哲学、艺术、宗教观点等等。 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里,都有着某一种生产关系占居主要的地位,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一般的主要特征,也规定着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两者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

上层建筑能够帮助原有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如在政治上,思想上建立统治地位,但当新先进经济基础出现,原有的上层建筑则产生反作用,于是乎矛盾产生,直到量变引起质变,先进的经济基础产生新的上层建筑,新的上层建筑也开始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与发展,周而复始。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总和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就是社会主义的各种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治。在政治法律制度方面,最主要的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法制。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就是这个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是占统治地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由来

无产阶级首先必须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并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才能求得经济上的解放,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经过一个改造多种经济成分的过渡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

家庭,阶级和国家

家庭

家庭

原始社会妇女采集为主要生活来源,形成了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母系氏族,随着生产力发展,由狩猎向畜牧和农业进一步发展,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主要由男子负担,于是逐渐出现了父系家长制的家庭。生产由较小的个体单位来进行,同时,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也自然而然地要求形成各自独立的经济单位,产生了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 资本主义大生产的条件下,工人都在资本家的工厂里进行生产,家庭就成为单纯的消费单位,而不再是生产的单位。工人的家庭不论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单位,或者是作为消费的单位。

阶级

由来

社会经济结构所处的地位不同的集团。阶级是根据人们不同的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时,就会发生最尖锐的阶级冲突。 毛泽东同志指出:​“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

国家

由来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同样也是一种阶级统治的工具,对于反抗社会主义的阶级敌人,它也要进行暴力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也有一整套有组织的暴力机构,那是掌握在人民手中的不可缺少的武器,国家的军队是人民自己的军队。 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上,还要发展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互助合作关系,要支持各国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革命斗争,要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为争取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努力。

社会革命

革命的变革

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革命的变革,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要正确地指导人民的革命运动,就必须对社会经济的状况和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确定当前社会的性质。并以此为根据,确定革命的性质,规定革命的任务、对象、动力,提出指导革命的纲领、路线和战略策略。

民主主义革命

历史中的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它并不要求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所以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 在中国革命中,武装斗争问题、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和农民土地问题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毛泽东同志把这三个方面概括成为“工农武装割据”的观念。​“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农民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阵地,把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革命道路。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革命,包括资产阶级革命在内的以往的一切革命,不过是以一种剥削形式代替另一种剥削形式,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却是要消灭一切剥削,一切压迫,创造条件,使阶级社会过渡到无阶级社会。 无产阶级决不能片面地,没有根据地把自己的方针和全部工作建筑在资产阶级愿意接受和平变革的估计上面,而必须同时准备两手,就是既准备革命的和平发展,又准备革命的非和平发展。 毛泽东同志说:​“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同志把这种民主的方法具体化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说得详细一点,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分清是非,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革命发展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

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

无产阶级革命的总的任务是要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达到这个总的目的,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互相连续的革命发展阶段。 无产阶级政党在指导革命的时候,必须把各个革命阶段的不同的性质加以明确的区别,在进行前一个阶段的革命斗争时,不过早地执行下一个革命阶段的任务;同时又力求使革命的前后两个阶段紧密地连接起来,在革命的前一阶段,根据客观可能积极地为下一个革命阶段准备条件,以便在前一个阶段的斗争胜利后,使革命不停顿地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应该是:不断革命。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社会关系、社会过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又肯定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不估计这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企图单纯地用社会经济条件来说明社会意识的发展,就不能正确地了解各种社会意识的特点。这也表现了社会意识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例如,不了解欧洲中世纪宗教的作用,就不能了解那个时代哲学发展和斗争的特点;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社会意识有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哲学、艺术、宗教等具体形式

讨论
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