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安的头像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艾思奇

08-24
6 次观看
陈平安的头像
陈平安
粉丝:4
主题:21
描述:86
例子:77
类比:14
其他:7
字数:47058
陈平安的头像
陈平安
粉丝:4

第 一 章 绪论

主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学说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的哲学基础,是革命的工人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人类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发展的最高成果。要更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首先对哲学的一般问题,以及人类的哲学 思想的产生、发展,一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作初步的研究。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的由来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每时每刻都要跟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打交道,也就是要认识这些事物并且力求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改变这些事物。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这些事物就得到一定的了解,形成一定的看法。起初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了一定的看淡去,然后眼界逐渐扩大,终于对世界的本质、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等形成一个总的看法。这样,人们就有了一定的世界观。这种认识发展过程,在任何人的头脑里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发生的,所以世界观是人人都会有的,不过一般人不是是自觉地、系统地掌握着某种世界观罢了。各派的哲学,就是各种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

哲学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观点就是人们对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于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它和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它所研究和所涉及的问题,不是仅仅关于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有关整个世界,有关世界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辛普遍的问题。

哲学回答的问题

下面这些问题,就是哲学所要回答的:

  •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 世界从来就是物质的世界,或者在物质世界之前已经有某种精神カ量存在着?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不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 如果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中,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 人们的主观意识、精神生活同客观世界、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有什么关系?

  • 人的意识是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凭空产生出来的,或者它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 人们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世界,如何认识世界,采取怎样的立场和方法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

思维存在关系问题

人们的世界观是多种多样的,从古到今,哲学家们对世界作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彼此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归根到底,斗争的焦点集中在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上。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到底世界的实质是物质,还是精神;到底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到底物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是第二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的思想对于周围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我们的感觉、表象和概念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唯物与唯心的分歧

对于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史上的两条根本相反的路线:唯物主义的路线和唯心主义的路线。

唯物主义派别

一切唯物主义的哲学派别,不管它们的具体形态有何不同,在回答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本观点,即把物质看做第一性的东西,把精神看做第二性的东西,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主观意识的客观实在,是世界的本质。一切唯心主义的哲学乡派别对于这个哲学根本问题的回答都和唯物主义完全相反。

唯心主义派别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不同形式的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共同的,即主张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哲学的二元论

哲学史上的哲学派别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都不能越出上述两条路线之外。一切哲学派别,归根到底,不是属于唯物主义营垒,就是属于唯心主义营垒。哲学史上的二元论,企图把物质和精神看做两种各自独立、互相平行的世界本质。它摇摆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因此在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独立的第三种派别。

唯心主义的来源

唯心主义的萌芽,在蒙昧无知的原始社会的人们中间就产生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灾害几乎没有抵抗能力,由于知识极端贫乏,对这些灾害的来源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因而把它的原因归结为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的作用,这就是原始的宗教世界观,其中就有着唯心主义哲学的萌芽。

社会根源

唯心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体系,作为一种完整的世界观,是在阶级社会中开形成的,其社会根源就是阶级剥削制度本身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被剥削阶级承担着全部沉重童的体力劳动的担子,社会、国家的管理事业,科学、文艺的创造活动,通常都为剥削阶级中的人们所垄断。统治阶级的思想代表,由于日益远离生产实践活动,总是夸大精神活动的作用,把它绝对化。他们颠倒地考察现实生活,似乎不是劳动者为他们提供生活资料,而是他们为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似乎不是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而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把精神、意识看作宇宙万物的根源。因此,在阶级社会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是叫唯心主义哲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剥削阶级利益

唯心主义能够在阶级社会发展的社会根源,主要还在于这种哲学反映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可以为他们的统治辩护,因此一般说来,剥削阶级在掌握着政治统治权的时候,总是要把唯心主义哲学提到唯一合法的地位上,给这种哲学的传播和发展以各种有利的条件。历史上的某些剥削阶级或其中的某些集团,当他们还能代表一定的历史进步的倾向而和反动没落阶级作斗争时,也可能支持和提倡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的来源

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和人们对于周围事物认识发展的产物。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人们作用于自然界,改变着自然界,逐渐意识到周围事物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不存在的东西。这种自发形成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后来在阶级社会中,经过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加以提高和理论化,就发展成为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一般地说,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发展中处于革命和进步地位的阶级、集团相联系的。这样的阶级、集团,不满足现状,要求改变社会和发展生产,因而要求认只社会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样的地位使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域迟或早会得出唯物主义的结论,肯定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第一性的,而主观意识则是第二性的。

哲学的阶级性

因此,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在阶级社会里,是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总是具有阶级性、党性的,哲学思想的根本方向决定于它所从属的阶级的根本利益。一切哲学派别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它所属的那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哲学中的一定的派别倾向的贯彻,是它所属的那个阶级的政策的节哲学表现。

唯物与唯心对立的根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有社会的根源,也有认识论的根源。唯物主义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而唯心主义则:是不正确的。唯心主义之所以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并且能够长期和唯物主义竞长争高,除了因为有剥削阶级的支持以外,还由于人们的认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充满着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产生唯心主义的可能性。如果把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段(感觉、表象或概念等等)加以夸大、绝对化,使它脱离物质现实,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剥削阶级的思想代表们,正是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把在人类认识过程中产生唯心主义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建立了这种或那种唯心主义的体系。

谈谈辩证法问题 唯物与唯心对立的根源

列宁指出:"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2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自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3

人们的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把这种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地加以夸大,以至于误认为人的主观意识可以任意地创造出周围的事物来,这就是在实际上把主观、意识摆到第一性的的地位上,因而也就滑进了唯心主义的泥坑。

交织的斗争

全部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在哲学史上还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交织在一起的。

辩证法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它内部的矛盾性。

形而上学

相反,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一切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的和永久不变的,如果说到变化,也只是限于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变更,而不承认事物的实质的变化;并且硬说一切变动的原因在于事物外部的力量的的推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哲学史上,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不是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与唯心主义相结合。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不能把唯物主义路线贯彻到底。因为客观世界不仅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而且是永恒地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源泉在物质自身。因此,只有对世界作辩证的了解,才能如实地反映世界的本来面貌,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形而上学的观点,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貌,不能说明物质自我运动的源泉,就给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留下了地盘。

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曾经严重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宗教,但是由于它不能对世界作出完全合乎科学的解释,因而不能够彻底战胜唯心主义和宗教。另一方面,只有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正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才能使辩证法得到合理的发展。

最彻底的辩证法

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由于受到到唯心主义体系的束缚,总是不彻底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才能包含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和最彻底的辩证法。

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表现形式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存在了几千年。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主要表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斗争。这一斗争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

在帝国主义时代,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反动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这些唯心主义曾在许多国家的工人运动中发生过影响,在世界观方面面腐蚀工人阶级的队伍。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在哲学上接受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影响。

修正主义 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表现形式

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代表伯恩斯坦等人,就公开地接受了当时在德国流行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康德主义。

经验批判主义 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表现形式

二十世纪初期,俄国的马克思主义队伍中受到反动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影响的代表,就是经验批判主义者。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及其他哲学著作,来同这种资产阶级的反动哲学及其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进行不调和的斗争。

资产阶级哲学的流派

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流派极其繁多,如实用主义、新实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语义哲学、存在主义、新托玛斯主义等等。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曾经在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间有过很大的影响。这些哲学体系之间虽然有某些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毫无例外地都是唯心主义,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流派。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各种诡辩,把世界说成是人的感觉,表象的总和;否认世界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否认科学规律的客观性,宣扬不可知论等等。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主要地就是批判了这个流派。

在斗争中发展

唯物主义哲学从来都是在同唯心主义哲学斗争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了对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斗争,通过了对各种各样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斗争而发展的,并且以后还要不断地在这样的斗争中继续向前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同时学习如何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作斗争,如何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作斗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向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作斗争,还必须参考哲学史上几千年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的情况和经验。

二 哲学史上的两军对战(-1units)

哲学的历史

全部哲学的历史,是科学的唯物主义萌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营垒斗争的历史。

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具体形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唯物主义所采取的一定形式,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经济制度、阶级斗争和科学发展的状况所决定的。

朴素唯物主义的时代背景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产生在奴隶制社会。手工业、农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实际需要,引起了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力学、地理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们有可能摆脱氏族宗教观点的束缚,把包含在这些科学知识中的唯物主义观点的萌芽加以系统化,创立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一般反映奴隶主中的某些进步派别的利益,它遭到依靠传统宗教维持其地位的保守集团的极端仇视。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哲学家宣扬唯心主义,维护宗教迷信,反对先进的自然科学观点。哲学一产生,立即展开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基本路线的斗争。

‘’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万物不是神所创造的,而是某些具体的原初物质变化发展的结果,一切事物又可以还原为这些原初物质。

朴素的唯物主义者

例如,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认为,这些原初物质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古印度的研婆伽派认为,是地、水、火、风(四大);古希腊的唯物主义者认为是水、火、气、土,或其中的某一种,等等。中国西周末年的史伯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4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列宁指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5

原子论学说

希腊古代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他认为,万物都是由微小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不同形状和不同重量的原子构成不同的事物。唯心主义者柏拉图反对德读克利特的学说,他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路线和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路线的斗争,是古希腊社会中先进的奴隶主民主派和反动的的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他宣场天命论,维护传统的宗教仪式;他的"仁"的思想是为奴隶制的"周礼"辩护的,他提倡"中庸之道",抹杀矛盾,反对变革。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整理工作。战国时代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唯心主义,他主张"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

和孔孟唯心主义相对立,苟子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6这实际上包含着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有其客观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当时,和儒家唯心主义思想进行斗争的还有墨家的唯物主义学说和法家的韩非的唯物主义学说。

朴素唯物主义特征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一般的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是它具有感性直观的性质,把统一的世界归结为某一种或某一些具体的物质形态。

  2.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具有初步的辩证法思想,它肯定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其中万物皆变、皆动、皆生、皆灭。它并且初步估计到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势力(冷和热、阴和阳、正和反等)的相互作用和斗争。

老子的辩证法 古代辩证法

古代的某些唯心主义者也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如中国春秋时代的老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老子关于世界上没有任何不变的东西,任何事物都包含有相互依存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物相及必反("曲则全,枉则直,注则盈,蔽则新","物壮则老")等思想,都那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

古代辩证法 老子的辩证法

古代辩证法的思想也是朴素的、直观的。它只描述整个世界的一般性质,不了解构成也世界的各个个别部分,它对世界一般性质的了解,也不是完备的、清楚的。在古代奴隶制社会,各门具体科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人们还不能把客观世界的个别部分,从世界的总的联系中抽取出来加以分别研究,因此,哲学也不能建立在对各门具体科学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而不得不带有直观的、朴素的性质。

唯物与唯心的斗争

中国自秦汉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以后,直到清朝,封建社会继续了两千多年。这个时期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儒家唯心主义学说。但是在这个长时期内,代表着反对大地主阶级专横统治、要求生产力发展和工商业发展的社会势力的唯物主义哲学,从未停止过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

例如,汉朝时的王充彻底否认了有人格的上帝的存在,用天和地都是物质的实体,自然界的发展是万物本身的自然状态的观点,反对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政权神授"的唯心主义思想,并尖锐地批判了关于宗教迷信、人的灵魂不死的谎言。

南北朝的范缜在反对佛教的斗争中发展了唯物主义。他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7的思想,论证了精神是物质的作用,有力地打击了佛教的灵魂不灭和因果报应的宗教迷信。

唐朝的柳宗元、刘禹锡反对韩愈认为"天"能赏善罚恶的唯心主义观点,用唯物主义来解释"天"的含义,肯定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和必然趋势。8

宋朝以后,程(程颢、程颐)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和陆(象山)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逐渐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这就是朱明理学。这个时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中心,是"理"和"气"、"心"和"物"的关系问题。宋代的王安石、陈亮、叶适,明代的王延相,明末清初的王船山、颜元,清朝的戴震,都是反对唯心主义"理学"的唯物主义者。历代的唯物主义者,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向前推进了唯物主义哲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也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一方面,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长期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另一方面,运动发展、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也在发展着。例如王船山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把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的代表,他从内部矛盾的观点出发,论证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有一定程度的辩证法思想。

唯名与唯实的斗争

在欧洲中世纪,是天主教占绝对统治的封建主义时代,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但在直接为宗教和教会服务的经院哲学内部,仍然展开了唯名论反对唯实论的斗争。唯名论认为,个别事物先于一般概念而存在,这就是承认事物是第一性的,概念是第二性的,所以马克思说:"唯名论是英国唯物主义者理论的主要成分之一,而且一般说来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9;唯实论则相反,认为一般概念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并产生具体事物。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欧洲中世纪的一种:表现形式。

资产阶级与封建神权的斗争

十五世纪欧洲的意大利,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了资本主义关系。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求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在政治上反对封建的神权统治。反映到哲学思想上,形成了同封建的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直接对抗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上半叶,欧洲的工商业和科学文化的中心,从意大利移到了英国、尼德兰和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在英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培根,霍布斯和洛克。培根的主要功绩是第一次把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给以唯物主义的概括,肯定人类知识的真正来源是感觉经验,肯定物质的客观存在并且初步估计到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但是,培根和洛克把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带入了哲学领域,形成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近代自然科学的局限

欧洲近代的自然科学是从十五世纪后半期开始的。为着认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规律性,自然科学家首先是对自然界分别类地搜集材料,对这些材料加以整理分析,对于有机体的研究,则采取解剖的方法,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来分别地加以研究。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是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这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经的阶段,它为以后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大发展准备了基础。"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做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10同时,在这个阶段,自然科学的各部门,除了力学、数学之外,都还是很不完善的,唯物主义哲学要依靠自然科学的成就来解释世界,也就不能不受到自然科学发展不足的限制。这就是十七、十八世纪以前的唯物主义之所以不能不带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性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革命中心的转移

十八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在取得了政权以后,放弃了唯物主义哲学,宣扬唯心主义哲学。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大主教把切事物都看作只是存在于人的感觉领域之内的幻影,宣称:"存在就是被感知"。在这个时候,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了法国。唯物主义成为当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他们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公开地提出了无神论的主张,反对灵魂不灭的迷信,向宗教世界观和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最坚决的思想斗争,他们发展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以下一些局限性。

  • 它是机械的,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纯粹力学的原因来解释一切现象。

  • 它是形而上学的,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历史上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

  • 它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它把人的意识、意见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这些局限性,表现了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同时,也是由当时科学发展的状况所决定的。

主题 总结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在历史上起了进步的革命的作用。

德国的特殊性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德国也酝酿着资产阶级革命。当时德国经济比较落后,资本主义经济还不发达,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勇气,像法国资产阶级那样对封建统治者进行坚决的革命斗争。法国大革命所掀起的广大劳动群众的斗争风暴,也吓坏了德国资产阶级,他们害怕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会在革命中壮大起来,掉转枪头向资产阶级开火。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在哲学上主要地不是表现为唯物主义,而是表现见为具有不同程度的辩证法的唯心主义。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和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康德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这时,经验的自然科学已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形而上学不能依据这些资料的内在的联系加以整理。科学本身的发展,要求形成辩证的思维方法,从事物的整体联系和发展上进行研究。恩格斯指出:康德的天体演化的学说第一次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但是,辩证法只是在黑格尔那里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黑格尔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以前,就在在着所谓"绝对观念",并且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绝对观念"派生出来的。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特点在于:从运动中,从辩证的发展中,考察"绝对观念"。黑格尔以一切都在运动发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11黑格尔是在概念的辩证法中,猜到了事物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是同他的唯心主义体系相矛盾的。黑格尔认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就是"绝对观念"的自我意识达到完成阶段的表现,这种观点违反了他自己的辩证发展的观点。他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是在唯心主义体系内被窒息了的。

费尔巴哈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阶级斗争的进一步发展,反映在哲学上,就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终结和唯物主义的兴起。费尔巴哈是十九世纪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家中杰出的唯物主义者。他坚决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在自然观方面,他坚决维护了物质是第一性的原理,彻底否认了在物质以外独立存在的精神。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仍然是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他在社会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它不能反映这时已经成为独立的力量而走让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适应着这个要求而出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俄国民主主义革命

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反对农奴制的斗争中,产生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等人,吸收和发展了西欧先进哲学思想(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等),他们不仅是革命的唯物主义者,而且对辩证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但由于当时俄国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哲学思想终究没有、也不可能达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才到来。由戊戌政变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到辛亥革命之间,出现了许多在当时代表资产阶级进步要求的先进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等等。他们极力利用他们所能学到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观点和各种自然科学知识,来说明世界。他们的世界观中,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唯物主义倾向,他们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顽固保守派思想,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斗争。但是,由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新产生的资产阶级特别软弱,而且它一出现就进入了迫切的政治斗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在中国没有能够出现比较成熟的资产阶级唯物主义思想。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杰出的代表,在他的思想中也混杂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产生条件

在历史上,唯物主义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但是,只有到了出现了近代大工业和无产阶级的时候,才可能产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

历史基础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产生在十九世纪中叶。由于当时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技术都达到了过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作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在政治舞台上出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产生在这样的历史基础上的。

政治上的独立行动

在欧洲,十九世纪初期,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在各国发展起来,而无产阶级也就随之成长起来。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欧洲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在政治上表现了独立的行动。

工人运动

如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等等。

历史时代

在这个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愈益尖锐的历史时代,革命中心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在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德国的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而发挥其创造历史的巨大作用。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德国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无产阶级的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创始人。

科学基础

从十九世纪初期开始,由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自然科学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时不只力学和数学,其他许多重要部门,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上以搜集材料为主的阶段已经结束,人们已经发现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许多重要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三个伟大的的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些发现,使人们对自然界一切现象之间的辩证联系和对自然是界的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大踏步的前进,使宗教迷信、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而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的产生提供了牢固的科学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了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总结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成果,特别是十九世纪上半期自然科学的巨力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无产价级的世界观。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需要和科学发展的推动,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必然产生的两个根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作为人类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综合以前人类的一切优秀思想成就并加以发展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的传统和辩证法的传统。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继承了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他们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采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唯心主义的和宗教的伦理的杂质,批判地采取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

哲学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革命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过去一切哲学中的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和过去的哲学比较起来,在性质上也有根本的不同,它使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完全新的更高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哲学的不同,首先在于它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使它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旧哲学

以前的哲学,是产生在科学发展比较低级的阶段。自然科学还不能阐明自然界现象各方面的相互联系,至于社会科学,最多也只是处于萌芽状态。因此,那时科学的全部成就,还远不能给世界发展的全貌提供出一幅完整的图画。以认识世界的总体作为自己的任务的哲学,即使是唯物主义哲学,在那时虽然也力图利用每一个时代科学的最大成就,但终究不能完全依靠科学的成果来完成它的任务。为着描绘世界的全体,那时哲学家就必须在许多方面,凭借自己的逻辑方法来进行推演,以补科学所提供的材料之不足。这些哲学家往往企图站在科学之上,独立地创造一套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他们中间有的人就把这种哲学叫做"科学的科学",他们认为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应该,而且已经穷尽了世界的一切知识,他们往往把自己的体系看做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顶峰。实际上,这样的体系,虽然也对当时的科学成就有所概括,但都包含着大量的主观意测的成份,其中虽然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天才的臆测,对于人类思想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有过重大的贡献,但同样也包含着许多不明确、不合理的、甚至于荒谬可笑的东西。总的来说,这样的哲学体系,终究经不起科学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的考验,它本身并不具有真正科学的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以前一切哲学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共同弱点。

哲学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人类科学发展的完全新的阶段。自然科学的成就,已经开始能够用确实可靠的知识来为人们描画出关于自然界发展的全貌。由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发展引起的整这个社会的迅速变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开展,以及社会历史研究领域里材料的积累,在社会生活领域里也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已有可能发现真实的联系,排除臆造的、人为的联系。由于这些原因,以前那种大部分要依靠主观的逻辑推演来构成包罗)万象的体系的哲学,那种所谓"科学的科学",就没有存在的余地了。这时哲学的任务,只需要对已获得的全部科学知识及历史材料加以概括和总结,这样就能够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获得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能够建立一个不同于过去任何哲学体系的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变革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出来的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它是完全从科学的的研究成果中概括出来的,因此它反过来又成为指导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普遍原理,成为科学的方法论。以前的哲学只是代表不同阶级的哲学家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对世界给予各种各样说明的思想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哲学的不同,还在于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用来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为改造旧世界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而斗争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绝大部分是属于剥削阶级的世界观,个别的哲学学说表现着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但它们都不能指导人民来为根本改变旧世界而进行些圣持不懈的斗争,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彻底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变革世界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

哲学思想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都不承认自己的哲学思想的阶级性,把它说成是代表全人类的。在实际上他们的哲学思想绝大多数都只是反映着少数剥削者的利益,并从属于这个阶级的政治任务,真正人民群众的思想要求和这些哲学是不相干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公然地承认自己的阶级性和党性,公开宣布辩证唯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为广大人民是的解放事业服务,为反对人剥削人和人压迫人的罪恶制度服务。马克思主义者坚决反对在阶级剥削制度还存在的情形下,硬把某种哲学思想说成是全人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隐藏自己的哲学的阶级性,不但违背了客观事实,而且会模糊无产阶级哲学的实践任务,因此是非常有害的。

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3马克思主义者要求把自己的哲学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密切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者决不空谈什么全人类的哲学,但无产阶级的哲学的确是从来未有过的真正广大人民群众的哲学。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历史上所实现的一个革命的变革。

革命性与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既有高度的革命性,又有严格的科学性。列宁指出:"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之所以具有不可退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是偶然地结合起来(即不仅因为学说的创始人本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是把二者音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14

上述这些特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成为最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密切地结合起来,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的不彻底性。它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一切知识领域,特别是社会历史研究的领域。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以前的唯物主义都不曾真正解决如何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的问题,只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后,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指导人们对一切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工具,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完成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但它并没有结束哲学的发展,相反地,它是在更高的基础上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象以前的哲学那样把自己看成包罗万象的绝对完成的知识体系,它是科学的哲学,它的思想体系的建立,是严格地依据着各种科学成就,依据着人类的历史斗争经验和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斗争经验的。因此,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要不断地丰富起来,不断地向前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而且在他们战斗的一生中,使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越来越广泛的范围内和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本身是在斗争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进行的斗争中,在同各色各样的机会主义思想进行的斗争中,不断地概括了当时的科学成就和工人运动的经验,从各方面阐发了他们的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工人阶级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逐渐在工人运动中取得了统治的地位。

列宁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以及它在俄国的变种(经济派、孟什维克等)的斗争中,恢复了被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所圈割了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内容,并且根据新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推向了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列宁在哲学上和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的最腐朽的哲学潮流——以马赫主义为主的主观唯心主义潮流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并且深刻地批判了工人运动内部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列宁写了许多哲学著作(如《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天才的论述和创造性的发展。列宁的所有著作都深刻地发挥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物主义思想。列宁的全部思想是同国际的和俄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俄国工人阶级在列宁所创立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主义的伟大思想,给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照亮了争取解放的道路。

斯大林

列宁逝世以后,列宁主义的思想继续在世界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向前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斯大林,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毛泽东

中国人民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思想武器,是十月革命以后的事情。毛泽东同志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15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动中,遵循着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毛泽东同志从这个原则出发,进行了反对各种右倾和"左"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制定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哲学著作,概括了新的历史经验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毛泽东同志的全部营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了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毛泽东同志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阶级的斗争中,在反对党内右的和"左"的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中,在反对国际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针,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反对修正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已经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彻底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的大事。

理论武器

通过一百多年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是工人阶级手中战无不胜的理论武器。全世界工人阶级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为团结一切进步力量,最后彻底埋葬资本帝国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斗争。新的历史实践必将越来越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的正确性,并将使它得到更大的发展。 

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学习马克思的目的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以及一切错误思想进行斗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并以它为指导来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指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向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政策的理论基础。我们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具体地分析了客观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总结了实际斗争的经验,找出了工作和斗争中的客观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制定出党的路线和政策。我们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和政策的精神,自觉地按照实际情况,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和政策,自觉地科学地从工作中总结经验。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为了做好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各门科学是分别地研究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规律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给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就能抵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而不致在总的方向和大的关键问题上犯错误。对社会的研究,只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成为完全的科学;特别是在当前充满了复杂的阶级斗争的今天,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就不可能在社会研究中得出科学的结论。自然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必然自发地倾向唯物主义,不然他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科学上的成就。

但是,自发的唯物主义是不巩固的,列宁说:"我们必须懂得,任何自然科学,任何唯物主义,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哲学论据,是无法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复辟坚持斗争的。坚持这个斗争,为了把它进行到底并取得完全胜利,自然科学家就应该做一个现代的唯物主义者,做一个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自觉拥护者,也就是说应当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16

改造世界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也是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过过程。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和科学研究中彻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需要经过艰苦的学习自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不能自发地树立起来。就是无产阶级出身的人,也不会是天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也必须经过学习,才能防止不和克服来自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各种社会习惯势力的影响,才能避免在重大问题上犯片面性和主观性的错误,才能使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巩固起来,并提高到科学的程度,树立起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至于非无产阶级出身的人",更要经过努力来根本改造自己旧的世界观和克服旧的世界观的影响。

斗争情况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在社会上还存在,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还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来侵蚀我们的思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反复的。国际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种世界观的斗争,也正在激烈地进行着。垂死挣扎的帝国主义用它反动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来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相对抗。美国前国务卿赫脱说:"主共产党宣传他们的原则,我们必须以我们的原则与共产主义相抗衡。与马克思主义相反,我们主张世界的人道主义,我们反对唯物主义作为人类的主要精神力量,人类生活的真正的动力是神,是内部的精神力量。"现代修正主义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灵魂,在哲学上取消党性原则,抹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以反动资产价级的主观唯心主义和诡辩论代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我们同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也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我们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有力地抵制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彻底揭露和批判反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为人民服务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为了坚定无产阶级的立场,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达到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也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人,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同改造非无产阶级立场和坚定天产阶级立场结合起来,必须坚决树立起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决心。

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的方法。我们要在革命实践中,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群众的斗争,才能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毛泽东同志用"有的放矢"这个比喻来指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的实质。毛泽东同志说:""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把的关系。"17这就是说,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射中国革命之"的"。也就是说,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作指导,具体地分析我们周围实际存在的客观事物,找出它们的特殊本质和固有的规律性,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实际的范围

实际的范围很广泛,有中国历史的实际,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革命斗争的实际,有劳动生产的实际和科学研究的实际,以及个人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等等。

解决实践的方法

要解决这些方面的实际问题,都必须从具体材料出发,运用辩证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去加以分析研究。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学习如何运用,就要努力运用学到的理论来研究和说明一些实际问题,来总结工作、检查思想。只有这样逐步地做去,才能锻炼自己领会和应用哲学武器的能力,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变成自己的东西。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应当同学习各门具体科学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学习和研究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它并不能代替各门具体科学。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具备有关的具体科学知识。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需要有广泛的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18如果认为只要学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结论,而无需再去吸取广博的科学知识,那无疑是错误的。

两种错误

为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

教条主义

认真读书对掌握理论原则是很重要的。但是只停留在书本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生活和斗争,就会把活生生的理记论变成死板的教条。采取这种教条主义的态度学习理论,即使把许多词句和条文背得烂熟,也还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坚决反对这种教条主义的态度。只有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学习怎样把马克思主义观点用到实际中去,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验主义

轻视理论,满足于某些个人的和局部的经验,是违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另一种倾向。采取这种经验主义的态度,是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可贵的,但绝不能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普遍真理。我们必须认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解剖刀来分析和总结各种具体经验,才能把零碎的、片段的经验提高为系统的的理论。

主题 结语

只要我们认真地努力学习,正确地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就一定会逐步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在草命斗争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

第 二 章 世界的物质性

主题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永远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着、发展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辩证唯物主义反对一切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硬说成是意识、精神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也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后者虽然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但不能认识世界是永恒地运动着、发展着的过程。要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首先要研究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联系,以及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ii

一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物质性

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世界上的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点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外部世界

列宁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19

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成果,都证明了唯物主义现点的正确性。

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都体验到外界世界的客观存在。

生活实践 外部世界

农民种地,要和外界的土地、种子相接触;矿工开矿,要和矿山、岩石作斗争;人们为着维持生活,必须取得食物、饮料、衣服、房屋等生活资料;人们对反动派进行革命斗争,要受到反动势力的抵抗。这一切生活的实践,都使人们要和周围的事物相联系,相斗争,因而也使人们认识到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之外,有着一个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凡是没有受过系统的唯心主义影响的人,都有可能从生活实践中得到这样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唯物主义哲学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和提高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这种朴素的认识。

唯物主义与科学

哲学唯物主义是和科学的发展分不开的。自然科学和社会和科学的每一新的成就,都给唯物主义的正确性提供了新的证明,都使反对宗教迷信和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赢得新的阵地。

物质不灭

自然科学证明,整个宇宙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物质,能够依一定的规律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任何一种物质形态都是从另一种物质形态转化来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宇宙

自然科学告诉我们,在有意识的人产生以前,地球早已存在了几十亿年,地球有着自己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太阳系和整个字宙天体,绝非象有神论所断言的那样,是什么和"地上世界"完全不同的"神的世界"。从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制成第一台望远镜并用它观察天体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无情地摧毁了神创造世界的迷信思想,逐步地证明诸天体和地球同样都是不依赖于任何意识、精神而存在着的物质的东西。每个天体都有自己的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它们的存在和发展都只能用物质本身的原因去说明,用不着任何神学的虚构。

生命——新陈代谢

生命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具有一些和无生物显然不同的特点。有的唯心主义者认为,只能用一种非物质的"生命力"来解释生命的存在和运动过程。其实这只是用理论的形式精巧地伪装起来的宗教迷信观点。自然科学证明,生命是自然界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物质形态,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是蛋白体在一定自然条件下不断进行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的规律是一切生物——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的有机体,植物和动物——存在和发展的共同规律。了解了新陈代谢规律,就基本上了解了生命现象,根本用不着把那种莫须有的"生命力"作为说明的依据。

达尔文进化论

达尔文根据极其丰富的材料证明,现在的一切动植物的物种,都是由单细胞经过长期发展的结果;动植物所以获得现有的特性和机能,能够基本适应周围的环境而得以维持其生存,是由于遗传和变异的交互作用,由于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所有这些都不是什么上帝的创造和智慧,只是物质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达尔文还指出:人也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人类社会

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方面,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使类人猿变成了人,这样,就出现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发展史。在生产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形成了生产关系,这是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是一种不由人们自由选择、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不能脱离社会物质生活而独立存在,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这就该说明:认为社会生活是由神支配的、或者是由人的精神任意创造的唯心主义观点,是极端错误的。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上面这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都证明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正确性,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上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现象,都是物质的各种不同形态的表现。永恒存在的物质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无数物质形态的统一体,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除了千差万别的无数物质形态之外,世界上再没有别的东西存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否认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把世界的一切看做是精神或意识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陆象山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0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21贝克莱说:"物质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是被感知"。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杜威记兑:"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事实上,自然界并不是在有了"我"的心、"我"的观念和感觉出现以后才有的,而是在"我"的心,"我"的观念和感觉还没有存在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某种精神,这种精神在自然界出现以前就存在着,自然界是这个精神的表现,是它活动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在事先",在宇宙形成之先有一个绝又对的独立存在的"理",这个"理"产生了物质的"气",而后演化出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自然和社会不过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表现。这是用哲学语言精制了的宗教创世说。恩格斯说:"......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22不论自然科学的成就和我们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精神现象决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离开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力量是根本没有的。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统一于物质,它指出,精神现象只是某些复杂的高级的物质形态的属性,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力量,这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的世界观。唯心主义则相反,它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意识,物质是精神活动的表现,这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的世界观。这两种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不可调和的。

二元论

哲学史上的二元论者如笛卡尔、康德等,想使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调和起来。二元论认为,世界不是统一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是来自一个根源,而是来自互相并行、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根源,一个是物质根源,一个是精神根源。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第一,它肯定在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独立的精神力量存在;前面已经证明过,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第二,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是互相联系的,二元论不能不对这种联系加以说明,在说明这种联系时,二元论总是把物质说成是消极被动的,而把精神力量说成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并且往往把这种独立存在的精神力量和神的力量看做一个东西。因此,二元论归根到底必然倒向唯心主义。

无限物质形态的统一

世界统一于物质,但不是说统一于某几种特殊的物质属性、物质形态或物质结构。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包含着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一切物质形态都依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每种物质形态都有其特殊的属性和结构,而与别的物质形态相区别。所以,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原子论

西欧十七、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最简单的、不可分的基本单位,原子的某些物理学的属性——如延伸性、不可入性、具有一定的质量等,是物质唯一不变的根本属性。这种观点不能说明无限丰富的物质现象,不能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

物质:客观实在

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反对所谓"物的不变的实质"、"绝对简单的实体"等形而上学的说法。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物质特殊的结构、属性和形态也是可变的、无限多样的。任何物质的特殊结构、属性和形态都不能成为物质的唯一不变的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的意识之外。"23列宁给物质概念下了一个完备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3过这是唯一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既反对了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也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物质观,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着的客观实在。不管它的特殊形态、属性和结构千变万化,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形之下,它都保存着这个唯一的"特性"。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关于物质具有某些"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物理理属性的说法,是经受不住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的,它也抵抗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

马赫主义者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物理学上发现了某些元素的放射性现象,并发现了原子中有电子等更小的微粒,推翻了原子不变性、不可分性的观念。这些伟大的发现引起了物理学的革命,一些受形而上学思想支配的物理学家却由此作出了"原子非物质化了"的错误结论。唯心主义乘机向唯物主义发动了进攻。例如马赫主义者打着"自然科学的最新哲学"的招牌,歪曲物理学新发现的真正意义,利用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困难,大叫"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了"。然而,现代物理学的新成就不但不能成为马赫主义的依据,而且是对马赫主义的最好驳斥。

认识物质的界限

物理学的新发现并不能说明物质本身会消失,只是说明以前人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界限正在消灭。列宁早就指出,绝不能把物质的特殊结构、属性和形态同物质本身混为一谈,把物质的原子的特性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混为一谈,把人们以前对于物质的认识界限的消灭,误认为物质本身的消失。"承认人某些不变的要素、'物的不变的实质'等等,并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唯物主义。"24现代物理学的新发现所驳倒的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形而上学;它所证实的不是唯心主义,而可是辩证唯物主义。

电子

尽管电子和原子性质不同,但电子和原子一样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不可穷尽的。在电子发现之后不久,列宁就提出了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科学预见。现代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证实了,电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只具有一定质量和电荷的质点,它的质量会随着运动状况而改变,从现代物理学理论看来,它的电荷还应有一定的分布,除质量和电荷外,它还具有磁矩和自旋。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电子是有特殊结构的。不仅如此,电子除具有颗粒性以外,还具有波动性,这一重要发现使我们认识到电子是一个多么复杂的物质客体。电子只是基本粒子中的一种,目前知道的基本粒子已达二百多种,它们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如都同时具有波动性和颗粒性之外,还各具有其他特性,表现为不同的"同位旋"、"奇异性"等等。在各种基本粒子之间还发现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和转化过程。总之,物理学起发展,就越显得没有理由认为我们已经把基本粒子(包括电包子)的一切特性都认识完尽了,这样,就完全证实了列宁的关于电子不可穷尽的论断。

修正主义者

修正主义者波格丹诺夫曾大肆宣扬马赫主义的"物质消失了"的观点,列宁给予了彻底的驳斥。现代修正主义者如法国的列斐伏尔又来公开地修正列宁的物质定义,说什么"物质是一种‘X’(未知数)",并且认为它在我们的论断中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实践和科学证明,必须以客观的物质世界的考察为依据,才能对问题故出正确的论断,只有对客观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论断),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某些现代修正主义者把物质说成是不可捉摸的未知数,说成是在我们论断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其目的就是要否认物历的客观实在性,否认人们的认识必须以客观的物质世界为依据,向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宣扬主观盲目性、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以阻挠、破坏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二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

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不可分离的根本属性,物质的任何一种形态都处于运动中,运动是物质存在最根本的形式。

科学的全部成就 运动

科学的全部成就都证明,物质世界的一切,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整个宇宙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无一不在运动着,无时不在变化发展老着。就每一个物体来说,它内部的原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核外的电子不停地围绕原子核旋转,原子核内部的中子和质子也是不断地运动和转化的。没有这些运动,就没有原子和原子核。地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围绕着自己的轴心自转,同时围绕着太阳运行,太阳本身和其他恒星也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运转。没有这些运动,就就没有太阳系和宇宙中千千万万的星系。每一个生物有机体,无论动植物机体或者人的身体,都在不断地新陈代谢。没有不断的新陈代谢这种运动,就没有任何的生物有机体。社会生活也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没有一个社会形态是永远不变的。没有社会生活、社会形态的不断运动、变化,就没有人类的历史。

物质和运动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不能脱离运动而存在;同样,运动也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不能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能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没有物质的运动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要陷入唯心主义。说到运动,就必须要问,是什么在运动。运动必须有运动的主体,没有任何主体的运动,是不可能存在的。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是认为运动的主体是非物质的,就必然要把某种精神力量看做运动的主体,这样就走到了唯心主义。

太极 没有物质的运动

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而静,静极复动"25,从而产生出自然界来。他断言,在没有自然界之前的运动,就是"太极"的运动。

意识的运动 没有物质的运动

王阳明的弟子钱绪山认为,主观意识是宇宙的本体,运动只是意识的运动。他说:"充塞天地间只有此知,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凝聚袭,鬼神只此知之妙用,四时日月只此知之流行,人与万物只此知之合散,而人只此知之精粹也。"26

绝对精神 没有物质的运动

黑格尔把世界的发展看做"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概念中运动 没有物质的运动

马赫主义者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些就是唯心主义运动观的典型例子。

唯心主义的运动 没有物质的运动

在前一节中我们已经指出,唯心主义者所设想的那种离开物质而存在的精神力量,在世界上是根本没有的,因此,同物质运动完全脱离的"绝对精神"的运动,也是不能设想的。精神的运动,概念的运动,是依赖于物质运动的,它是人脑这种高级物质的运动形式,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唯心反对唯物的方式

利用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宣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荒谬观点,是唯心主义反对唯物主义的一种方式。

唯能论

十九世纪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所创立、现代的物理学唯心主义者所复活起来的"唯能论",就起了这样的作用。"唯能论"者硬说物质转化成了某种非物质的"纯粹能量",因而,能"代替了"物质,物质"消失了",认为能是唯一的"世界实体"。现代"唯能论"者更利用电子和正电子可以转化为光子的发现,大肆宣传"物质变成能,物质消失了。"

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光子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这是不能抹煞的客观事实。光子具有能量,也具有质量,正如电子具有质量,也具有能量一样,这正是表现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唯能论"者抹煞这个真理,设想有什么离开物原和客体而单独存在的"纯粹的能",这就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唯能论"者宣称能是所谓"纯粹符号",是由意识、精神决定的,这就暴露了他们的唯心主义面目。

列宁说:"想象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这种意图偷运着和物质分离的思想,而这就是哲学唯心主义。"27

没有运动的物质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不理解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把物质归结为它的某些特殊的属性、结构或形态,认为这些属性、结构或形态是永远不变的;他们不理解物质自己的运动,把运动看做只是由外力所引起的物体的位置移动和数量增减。这就在实质上否认了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否认了运动是物质内在的根本属性,也就是离开运动去思考物质。不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就会在物质以外寻找运动的源泉,就有陷入唯心主义的危险。

上帝是第一推动力 没有运动的物质

例如在力学方面有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寻求物质运动的最后源泉时,便得出了上帝是"第一推动力"的结论。

相对的静止

辩证唯物主义肯定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但不否认物质世界中有着某种静止状态。静止状态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只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承认静止状态,并不否认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东西。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具有质的稳定性,在这个阶段和这个时期,它的性质基本不变。

资本主义制度的变化 相对的静止

例如某个生物机体在它没有死亡以前,总是这个生物,资本主义制度在它没有经过革命变为社会主义制度以前,总是资本主义制度。这种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因为,生物体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中,资本主义制度处于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不断运动中;而且生物机体总是要死亡的,资本主义制度总是要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这里的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事物的运动发展还没有使它变为另一事物以前的一种运动形态。

物体的空间变化 相对的静止

某一物体在地面上位置没有移动,在力学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处于静止状态中,可是这并不妨碍这一物体参加地球的运动以及全部太阳日系的运动,也完全没有妨碍组成这一物体的分子、原子的运动、多变化。这里的静止状态也只是表现运动中的某一物体和某种其它物体的空间关系没有发生变化而已。

运动的特殊形式

上述这些情形都证明,事物的静止不变的状态只是相对的,只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我国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船山就已猜测到了这个道理。他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他不否认"废然之静"28,即绝对的静止。绝对静止不变的事物,只是形而上学者的错误的幻想,在客观世界里是根本不存在的。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永恒的、绝对的物质运动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相对的静止状态。"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29物质所以表现为千千万万的不同形态,正是由于它们有相对静止和暂时平衡的状态。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和暂时平衡的状态,才能区别事物,才能认识和把握千千万万的事物的具体形态,才能分别对不同事物进行具体的科学的分析研究。否则就会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无从捉摸,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与辩证法的斗争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例如中国的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30。他把生和死,可和不可之间的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从而抹煞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它们之间的质的差别,得出了"是亦彼也,彼亦此也"的结论。

诡辩论 相对主义与辩证法的斗争

又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阵旋风,因此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按照他的意见,"什么也不能说"。赫拉克利特根据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却修改他老师的意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他是由于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而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泥坑的。

相对主义与辩证法的斗争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同辩证法之间毫无共同点。列宁说:"只有诡辩家才会根据一种战争可以转化为他种战争的理由,来抹杀帝国主义战争和民族战争之间的差别。辩证法曾不止一次地作过在希腊哲学史上就有过这种情形——通向诡辩术的桥梁。但是,我们始终是辩证论者,我们同诡辩论作斗争时,所使用的手段不是根本否认任何转化的可能性,而是对某一事物及其环境和发展进行具体的分析。"31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斗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把静止和平衡加以夸大,把相对的东西绝对化,把特殊的东西一般化,把暂时的状态永恒化,陷入了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错误思想。

多样的运动形式

物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物质不可分的运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把物质的运动归结为只是物质的位置移动或数量的增减,归结为机械运动一种形式。辩证唯物主义反对这种简单化的运动观,指出物质的运动不仅限于机械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32。根据现代科学已达到的认识,宇宙中各种各样的物质运动可以归结为五种基本形式。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运动形式。在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物质的运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一样,是无限多样的,各门科学就是以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对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具体的分析研究,不能象机械唯物主义那样,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说明无限复杂的物质现象。

运动形式互相转化

各种运动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机械——物理 运动形式互相转化

例如,摩擦生热、生电,就是机械运动转化为物理运动。

物理——化学 运动形式互相转化

热引起燃烧,物理运动又转化成了化学运动。

化学——生物的社会的 运动形式互相转化

在地球发展过程中,物质经过长期的机械的、物理的、特别是化学的作用,逐渐形成愈来愈复杂的化合物,出现了蛋白质,产生了生命的运动。由于生物长期的发展出现了类人猿,在劳动中类人猿变成了人,产生了人类社会的运动。

运动的绝对性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也就是说,运动是不能被创造或被消灭的,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物质运动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力永远不会丧失。

能量守恒定律 运动的绝对性

自然科学中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上述原理,它指出: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前后,能量的总数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恩格斯把这个定律叫做"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33我们在科学实验室里能够准确地测定多少热能可以转化为多少机械能、化学能、或电能等等,同时可以用热能的单位去测量机械能、化学能或电能等,反之亦然。在生物运动中,我们可以计算出生物在同化和异化过程中新获得的能量和所放出的能量,并且可以用任何能量单位表现出来,通常我们是用热量单位来计算的。

高级运动的特殊性

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中,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是互相交错的。高级的运动形式必然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但是高级的运动形式决不能归结为低级的运动形式,因为它具有不同于低级运动形式的本质特点。

生命运动

例如有机体的生命运动,一刻也不能离开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过程。然而,认识了生命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过程,并不等于了解了生命本身。要了解生命的本质,必须把握生命运动形式所特有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性,如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等。这些运动形式,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机械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过程。

忽略高级运动的特殊性

机械唯物主义者把物质世界复杂多样的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运动一种形式,显然是完全错误的。现代的反动资产阶级的哲学和社会学,如新实在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新马尔萨斯主义等,都是把社会这种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生物的运动形式,例如新实在主义者霍尔特就认为,引起阶级斗争的原因在于人们的生理情况和心理素质不同。这是形而上学的,并且是唯心主义的。

三 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是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着的,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在空间和时间之外的物质运动是没有的。

当我们说到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时,首先要指明它在什么地方存在,它具有多大的规模或体积,这就是指事物的空间地位或它的广延性。要确定一事物存在的空间地位,必须了解这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如距离、排列秩序等。当我们说到任何一事物的运动时,必然要联系到它的位置的移动,它的规模或体积的增大和缩小。总之,不论谈到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要涉及它的存在和运动的空间形式。

运动着的物质也不能离开时间形式而存在。各种物质运动过程,具有一定的发展顺序和或长或短的持续性。离开了时间的形式,任何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不能存在的。

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34

空间和时间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所固有的存在形式,因此,空间和时间也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的。列宁指出:"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34物质是永恒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和唯心主义的时空观根本对立的。

意识的产物 空间和时间

唯心主义否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否认物质的客观存在,也就否认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把空间和时间看作是意识、观念的产物。

绝对观念的外化 空间和时间

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自己"外化"为自然,这时才出现空间形式;时间则是在"绝对观念"发展的更后一个阶段上出现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显然是同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时间、空间永恒存在的真理相违背的。

主观领域的观念形式 空间和时间

主观唯心主义者的时空观把空间和时间看作是存在于人的主观领域的观念形式,这和它否认世界的客观存在是分不开的。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人们通过这种为认识主体所固有的先天形式去感知事物,才给予事物以空间性和时间性。马赫断言,空间和时间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是用来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科学证明,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就存在着,并上且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发展着。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反对唯心主义的时空观,而且指出,把空间,时间和运动着的物质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也是不正确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可以以牛顿的观点为代表。牛顿虽然也承认空间和时间是客观实在的,但他不理解空间和时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性。他认为,空间是和物质相脱离,安放物质的不动的空框子,时间是绝对均匀流逝的和物质运动无关的纯粹的持续性,空间和时间并不同运动着的物质内在联系的形式。这就是牛顿的所谓"绝对的"空间和时间。

狭义相对论

按照形而上学的观点,空间和时间的特性是一成不变到处一样的,物质的运动决不会使空间和时间有所变化。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非欧几里德几何学证明,事物的空间特性,在范围广大的天文学计算领域内,是不同于比较狭小的普通的地面计算的领域的。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定律,只适用于后一种领域,对于前一种领域则是不适用的。狭义相对论揭示出空间和时间特性的相对性。人们在考察地上的普通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较慢的运动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考虑物质运动对空间、时间的影响以及空间和时间的相互联系;但是根据相对论,在考察运动速度接近于光速的物体运动时,静止座标系的观察者就可以测出,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加,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就会缩短,在它上面进行的运动过程就会减慢,也就是说,它的空间延伸就会减小,而时间的持续就会加长空间和时间的这种变化是在一定运动速度上彼此互相对应的。这些事实说明,空间和时间是同物质的运动相联系着的。空间和时间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它们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能分离的,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不能分离的。

空间的三维性

空间和时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可分性,还可以从下列事实得到说明。空间的三维性,就是物质的体积伸张的三维性,就是一物和他物的位置关系上(也就是座标关系上)的三维性。它是指通过空间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引出三条互相垂直的直线,通俗地说,也就是任何物体都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广延性。离开了物和物的位置关系,空间的三维性就无从理解。时间的一维性和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性,只能用物质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来说明。"时乎时乎不再来",是说事物的某种具体联系不可能绝对地重复出现",要"掌握时机",要"当机立断",就是说,人们要趁着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某种有利的联系条件,迅速确定行动的决心,否则就会失去时机。这又说明,时间的一维性和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性不能离开事物的具体联系而得到正确的理解。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早就指出,把空间、时间和物质分离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说:"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3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所设想的那种和物质的运动脱离的、绝对不变的空间和时间,正是主观的、空洞的抽象概念。

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

唯心主义者利用人们关于空间和时间概念的改变的事实,宣称空间和时间不过是人们意识的产物,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已被推翻。其实科学的新发现所推翻的,仅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抽象的、空洞的概念,而绝非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关于空间和时间的特性的认识将愈益深刻、丰富。物质的空间和时间的形式是随着物质本身的运动变化而变化的;人们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是可变的、相对的,随着科学认识的发展面发展的;但是作为物质运动形式的空间、时间的客观实在性则是不变的、绝对的。列宁说:"正如关于物质的构造和运动形式的科学知识的可变性并没有推翻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一样,人类的时空观念的可变性也没有推翻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36

空间时间的无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从空间和时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的观点出发,还肯定了宇宙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物质是无限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和时间也是无限的。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不过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无限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茫茫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的观察上,今天借助射电望远镜虽然使我们已经可以察觉距地球超过一百亿光年的星系,但是这也不是宇宙的边缘。宇宙是没有边缘的。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而是永恒地存在着、运动着,因此,在时间上,宇宙的发展没有开端,也没有尽头。

具体事物的有限性

整个物质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但每一具体的个别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则是有限的,无限的宇宙空间和时间正是由这种无数的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所构成的。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矛盾统一。如果只看到宇宙中每一个别事物的空间和时间的有限性,断言整个宇宙空间和时间也是有限的,这就会引导出一种荒谬的幻想,以为在这个现实世界之外还在在着一个超时空、超现实的"神"的世界,就会陷入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如何坚持 科学的世界观

在空间和时间问题上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从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的必要条件。 

四 物质运动有它自己的规律性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中永恒地运动着,而物质的运动是有它自已的规律性的。春夏秋冬四季的依次更替,昼夜的循环,生物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以及社会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发展等等表明,一切物质的运动、发展过程都具有某种一定不移的基本秩序这就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客观规律

唯物主义肯定规律性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物质运动的规律和物质本身一样,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规律性决定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其所依赖的客观条件。规律不能由人的意志任意地加以改变,不能为任何人所创造,也不能被任意地消灭。唯物主义既然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客观实在性,也就要承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早已为自然科学所证明。

天体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天文学发现,各个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运行的轨道,相对速度等等都服从于万有引力定律、惯性定律等客观规律。

物种的进化

生物学揭示了物种的进化是按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客观规律进行的。

生产活动

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中,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感觉特别真切,在生产中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单凭主对现愿望盲目蛮干,就将一事无成。

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

社会现象也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自发的力量,在社会中起作用的则是有着自己的意志、愿望的自觉活动着的人。表面看来,在这里似乎人们的意志和愿望起着决定作用,没有什么客观规律存在。但是在以往的社会里,人们的愿望在很少的场合才能完全实现。人们所抱的目的,常常是彼此冲突和矛盾的,其中,有些是根本办不到的,也有些因为缺乏必要的条件而不能达到。社会现象并不是由每个个人的意志和愿望决定的,归根到底它和自然现象一样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

不仅人们的愿望和意志是否能够实现,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而且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和动机,而不产生其他的愿望和动机,也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一定的愿望和动机的产生都是由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客观状况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全部历史事实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指出了这些规律的客观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革命实践,充分地证明了社会规律的存在和它的客观性质。

经济规律

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人们开始能够自觉地运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这并不是说社会发展规律不再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消灭"或"制定"规律。斯大林说:无论是资本主义时期或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人们能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依靠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把某些规律的破坏作用引导到另一方向,限制它们发生作用的范围,给予其他正在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规律以发生作用的广阔场所。但是人们不能消灭这些规律或创造新的经济规律。"37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实质上是唯心主义观点。实践证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胜利都是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办事的结果。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就会引起事情的混乱,使我们的事业遭受损失。

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唯心主义否认规律性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客观唯心主义把事物的规律性的来源归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如"上帝"、"天命"、"绝对精神"之类。宗教迷信把事物发展的必然联系硬说成是鬼神的安排,这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则认为规律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如康德认为,仅仅由于人的理性能力的作用,才使杂乱的现象获得一定的秩序。他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康德哲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现代资产阶级的实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本来是没有规律性的,科学规律仅仅是人们为着暂时的利益而作的有用的假设。

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唯心主义哲学家特别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旧的唯物主义者虽然承认自然本身具有客观规律,但往往不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这就使他们在社会历史领域内陷入了唯心主义。

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在哥白尼和开普勒发现以前,从来就在宇宙中发生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运动规律是马克思、恩格斯发现的,可是在他们发现这些规律以前,它们早就在人类社会中发生作用了。不管规律是否被人们认识,它总是客观存在着。规律不是由任何的精神力量所给予物质世界的,任何人要想把自己主观臆想的秩序强加于事物,是不可能的。剥削阶级总希望永远保持统治地位,希望剥削制度永世长存,不管他们赞成还是反对,历史的发展总是要合乎规律地由一个社会形态进到另一个社会形态。不管资产阶级如何仇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客观规律是改变不了的。

发现固有规律

科学研究的任务决不是如唯心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把某种主观设想出来的秩序强加于事物,恰恰相反,科学研究的任务是要从客观事物中发现它本身固有的规律性。

资产阶级学者臆想

资产阶级学者臆想的"土地收益递减律","人口按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的规律"等等,当然称不得科学规律,因为它们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所以它们在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面前一个个地宣告了破产。

认识并利用客观规律

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以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伟大目的。如果人们按照客观规律行动,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人们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想来行动,就一定要遭受失败,达不到自己所希望的目的。人们的行动,人们的社会实践,深刻地证明了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存在,证明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证明事物的规律为事物本身所固有;也深刻地证明了,客观规律是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实事求是——从客观的实际的事物出发

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依循着物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着、变化着和发展着。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把承认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承认物质运动有它自己的规律性,当作自己的基本出发点。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和科学研究工作中,要坚决从客观的实际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时候首先应该树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第 三 章 物质和意识

主题 物质和意识

既然世界是物质的世界,那末,意识是什么,它的本质、起源和作用是怎样的呢?所有的唯物主义派别都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是,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问题,科学地论证了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彻底驳斥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一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有始有终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而意识则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无意识

自然科学证明,地球上曾经有几十亿年没有生物,更不存在具有高级神经系统的人类,在那时并没有意识现象。

发展出意识

无机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产生了有机界;有机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出现了具有高级神经系统的人类。只是在有了人类的时候,才产生了意识现象。人类的思维这种精神现象,只是在约一百万年以前才出现的。这就可以证明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产生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大脑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的机能;而大脑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同时,人类意识的产生不仅在生理方面同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且同劳动也是紧密相联的,就是说,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唯心的意识起源

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曾经是科学和哲学上的最大难题之一。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唯心主义者曾利用科学还不能解释物质是怎样产生意识的这个困难,来散布其荒谬的观点。唯心主义完全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它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不是物质产生意识,倒是意识产生了物质:它断言意识是一种不依赖于物质的、独立的本体。各个唯心主义流派都以不同的方式重复这种谬论。客观唯心主义者把人的意识归结为"宇宙精神"的自我意识和神的启示,主观唯心主义者把意识的来源归结为心灵的自由创造。

旧唯物的意识起源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各派都正确地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历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命题,并作了具有科学意义的论证,向前推进了唯物主义,使得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逐渐接近于科学的解决。

我国东汉的王充把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比作薪和火的关系,提出了世界上没有"无体独知之精"38的命题。到了南北朝,范缜把这种唯物主义观点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把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比作"刃之与利",就是说,精神是"心"的作用,好比"利"是刀刃的作用。在今天看来,这种观点在原则上还是正确的。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唯物主义者,根据自然科学的材料,对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作了若干具有科学意义的论证。例如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脑中产生的表象和概念是由物质的现实派生出来的,人的肉体结构决定他们的精神生活。他嘲笑了那种宣扬灵魂不死的宗教信条。十九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思维而客观存在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感觉是客观世界的映象。

人的社会性

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由于受着自然科学水平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都没有能够科学地解决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古代有些唯物主义者认为,意识是一种最精微的物质作用,这种最精微的物质或者是原子,或者是"精气",它们是从来就存在的。还有一些唯物主义者,虽然肯定意识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但他们不知道意识只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大脑的持有的属性,认为一切物质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意识,得出了"物活论"的错误结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连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唯物主义者在内,在意识起源的问题上都没有辩证发展的观点,都不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他们离开人的社会性来考察意识,所以就不能科学地解决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因而也就不能彻底驳倒唯心主义。

认为物质意识同质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欧洲出现了一种庸俗唯物主义流派,他们错误地把意识和物质看作同一个东西,把整个思维过程完全归结为大脑的机械的、物理的、生理的过程。在他们看来,大脑产生思想,就如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种观点混淆了意识和物质白为界线,歪曲了意识对物质的真正关系,这是完全错误的。恩格斯指出:"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39思维的过程同大脑的机械的、物理的、生理的过程是密切联系的,但是,不能把思维仅仅归结为这种过程。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了的物质所固有的特性,它和上述较低级的各种运动形态有本质的区别,它是人脑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机能和作用,而并不就是一种象胆汁之类的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起源

辩证唯物主义完全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问题。现代科学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很底驳倒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科学证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意识这一种大脑的特性,是由低级物质所具有的跟感觉相类似的反映特性发展来的。

无机界

无机界没有感觉或意识,它只具有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这是一种跟感觉相类似的反映特性,但这并不是感觉或意识,它只是物体由于其他物体的作用而发生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的改变。、

刺激感应性

无机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产生了生命。随着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向有机物的转化,随着生命的出现,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产生了生物的反应形式,即刺激感应性。低等动物和整个植物界没有神经系统,它们只能对直接作用于它们的环境具有刺激感应的能力。刺激感应性已经不是单纯的物理反应、化学反应,而是这样一种反应能力:它使机体能够适应变化了的外界条件,使生物机体能保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以维持其生存。这种刺激感应性已经包含了感觉的萌芽。感觉正是在刺激感应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神经系统

低等动物发展为高等动物,适应愈来愈复杂的生存条件,有机体的各种组织也愈来愈专门化,产生了专门的反映机构,即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逐步发展,出现了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心就是大脑。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环境发生联系,这种联系的基本形式是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按照巴甫洛夫的学说,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具有初步反映外界或自己内部发生着的那些物质过程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动物的心理或低级的"意识"。当然,这种"意识"还不是人类的意识。

人类大脑

随着由动物界向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最复杂最完善的大脑,这是较之神经系统的出现具有更大意义的质的飞跃。人类的思维活动,不仅借助于人和动物所共有的第一信号系统,由外界物质刺激直接引起种种条件反射,而且还必须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由言语引起另一种条件反射。列宁指出:"任何词(言语)都已经是在概括。"40

意识——人脑的机能

言语作为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正是许多同类物质刺激的概括和标志。它使人的条件反射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为一般动物不可比拟的高级阶段。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就是意识。所以,意识不是别的,就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程度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大脑——意识的物质基础

现代科学证明:意识过程是和大脑活动的生理过程密不可分的,后者是前者的物质基础。客观外界刺激了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接受了外界的刺激,通过神经系统把这种刺激传达到大脑,引起大脑皮质的活动,才产生意识现象。当人熟睡的时候,即大脑处于抑制状态的时候,就没有意识活动;而不清晰的、若断若续的作梦这种意识现象,则是由于大脑皮质没有完全抑制、有一部分还处在兴奋状态而产生的结果。这就根本驳倒了把意识看作是脱离大脑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本体的的唯心主义观点。

物活论

意识的萌芽和发生的历史,证明了意识在先、物质在后的唯心主义观点是荒谬的,也证明了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物活论"是不对的。

劳动

是什么力量使得动物的脑过渡到人脑,动物心理过渡到人的意识呢?辩证唯物主义回答说,是劳动。劳动是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第一信号系统——外界刺激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的作用。人类最近的祖先——类人猿,由于生存条件的影响,它们的前肢和后肢有着某种分工,即由前肢担任了某些类似人手的工作。但即使最发达的猿"手"也本质上不同于人手,因为它不能制造工具。经过几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当第一把用燧石做成的石斧出现以后,类人猿的"手"变成了人类的手,类人猿的活动变成了人类的生产劳动。这样,主要依靠自己生理器官来适应自然界的动物,就发展成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人类。

第二信号系统——语言

生产从来就是社会的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思想交流是必要的,没有思想交流,就不可能有人们在改造自然斗争中所必需的协调的共同活动。这样,"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41,从而就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用词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表达抽象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就不可能进行思维。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由此可见,劳动和在劳动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人脑产生和人类意识形成的主要推动力。劳动不仅在意识的产生上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且在意识的发展上也起了决定的作用。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作为思维器官的头脑愈益完善化了;另一方面,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从而使意识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了。因此,意识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离开了社会,就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人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的声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42

综上所述 意识

综上所述,意识是人的大脑——高度完善、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属性或机能。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这就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二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属性,这是意识依赖于物质的一个方面。意识对物质的依赖,还表现在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大脑是意识的器官,但它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外部物质世界的事物、现象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当大脑和外界发生了联系以后,才会产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摄影、模写、墓本,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按其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没有被反映者,谈不到有反映;脱离了客观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各派共同的基本观点,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论证了人的头脑对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首先是感觉。当客观的事物、现象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达到大脑时,就产生了感觉,这是意识的初级形式。例如听觉是由于音波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的,颜色的感觉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波作用于人的眼网膜而引起的。人们每天每时都要接触到外界的许多事物、现象,因而就不断引起各种感觉。冬天的夜里刮了一夜西北风,人们第二天外出劳动,接触到了冷空气,就会感觉到天气变冷了。在新学年开始时,当一位新的老师走进课堂,我们首先得到的是关于他的身材、容貌、衣着等等的印象,而当他开始讲课以后,我们又会得到关于他的音调、语态、手势等等的印象,这些都是感觉。只有人们的感觉器官接触到了某一个客观对象,才能产生有关这个客观对象的形状、大小、色泽、音调、冷热、干湿等各方面的感觉,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了对象的完整的印象。人们在回忆中出现的当下不存:在的对象的印象,是以往接触那个对象时所形成的印象的再现。没有客观外界的刺激,就不能产生任何感觉。

感觉对客观外界的反映有两个特点:第一、感觉是物质世界的直接反映,它的产生直接依赖于外界的具体对象,在感觉和它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之间,没有任何的中间环节。第二、感觉所反映的只是具体事物的一定特性,而不是许多事物的某种共性。例如它所反映的不是一般的颜色、重量,而是某种具体物体的颜色、重量,等等。这两个特点也恰好证明了感觉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直接的映象。感觉是意识的初级形式,但它却是构成一切复杂的意识现象的基础,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认识。

感觉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凡是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都有感觉。但是人的感觉和动物的感觉有着本质的差别。人的感官不仅是生物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自己,改造了自己的感官,使自己的感官不断完善化。和动物不同,人们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感知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这就使得人的感觉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比动物优越得多。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是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更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至于触觉(猿类刚刚有一点儿最粗糙的萌芽),只是由于劳动才随着人手本身的形成而形成。"43

感觉是意识的起点。但是,承认这一点,并不就是唯物主义,只有进一步承认感觉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才是唯物主义。在感觉的来源的问题上,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一定特性的映象。主观唯心主义者则认为人的感觉是主观自生的东西;人的感觉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美,倒是客观世界成了人的感觉的产物。按照这种说法,无论外界的山川、田野、草木、虫鸟,还是产生意识的器官--大脑,都成了感觉的产物。这种观点是荒谬的,它同科学和常识完全背道而驰。

人们对外界的反映不仅采取感觉的形式,而且采取思维的形式。思维是意识的高级形态。思维这种反映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的反映的本质特点。列宁说:"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44正是通过概念、范畴,规律等等,人的思维才能够深刻地反映外部世界的各种物质运动的过程,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不能科学地了解思维这种反映形式的特点,他们不了解思维对客观外界的反映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而把人对于客观外界的反映,机械地简单地了解为照像式的反映。这就给唯心主义留下了可乘之隙。唯心主义者抓住了思维不是对象的直接反映这一点,断言思维不是客观外界的央象,而是主观自生的东西。例如康德一方面认为,经验来自客观外界的刺激;这是唯物主义观点。但他另一方面又认为,思维的逻辑范畴是先验的、主观自生的;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了。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证明,和感觉一样,作为意识的高级形态的思维也是客观外界的反映,不过这种反映同感觉有质的不同罢了。

感觉这一反映形式是和客观外界直接联系的,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思维则是和客观外界间接联系的,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形象,而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固有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它远较感觉更深刻地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感觉是思维和客观外界联系的桥梁。感觉同客观世界直接联系,给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然后思维才是可能的。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思维;只有通过感觉,思维才能获得它的内容。思维这种高级的意识,是在感觉材料的基础上并对后者进行了抽象和概括而产生和形成的。尽管思维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但它仍是来自客观外界,它的内容仍然是客观的,是客观外界的反映。

巴甫洛夫学说证明了,人的意识,包括它的高级形态--思维在内,都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思维是和语言相联系的。巴甫洛夫从生理学上论证了借助于语言进行抽象思维的这一反映的特点。根据巴甫洛夫的学说,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他不仅具有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具有第二信号系统--语言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所借以形成的语言以及人的第二信号系统,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的感官的补充,它可以把第一信号系统的无数信号加以抽象和概括,使人突破了感官的局限,使人的认识能够扩大和深入到感官所不能及的种种领域。由于有了第二信号系统,人就可以不必单纯地直接依靠第一信号系统保持同外界的联系。第二信号系统是构成第一信号系统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标志,是信号的信号。这种信号的信号是代替实物的刺激物。巴甫洛夫关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学说,从大脑活动的生理过程证明了,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归根到底,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作为思维形式的概念、理论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它是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它不象像片那样直接反映外界对象的具体的原型,但它反映了许多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例如在人的思维中能够形成既不是梨又不是苹果的一般的"水果"的概念,但是在客观世界里,人们只能找到梨子、苹果等具体的水果,而不能找到一个既不是梨又不是苹果的一般的"水果",但思维中的一般的"水果"反映了各种具体的水果的共同本质。在这里,机械唯物主义是无能为力的,它不能解释抽象的概念、理论为什么也是客观外界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肯定了概念、理论确实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摹本。例如数学,这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但它仍然是客观世界的映象。客观世界虽然并不存在抽象的数目、点、线、面积等等,但其原型仍然在客观世界之中。几何学是从客观的空间关系出发的,算术和代数学是从容观对象的数量关系出发的,这些数量和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各种物体的大小、宽窄、长短等等的区别和联系相适应。即使是微积分中所运用的各种数量(各次微分和无限小),看起来好象是任意想象的,但实际上这一切想象的数量的原型仍然是由自然界所提供的。45社会科学的生产关系的概念,也不外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的概括反映。总之,任何抽象的概念,它的根源无一不是客观外界。

不但科学的抽象、正确的思想是客观外界的反映,就是错误的思想,各种荒唐的玄想、宗教的迷信观点,也无不可以在客观物质世界中找到它的产生根源。一种思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在于它是不是客观外界的反映,而在于它是客观外界的正确反央,还是一种歪曲的、虚幻的反映。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46宗教中的各种神的形象都可以从人间找到它的原型。神是人造的,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各民族的神都具有本民族的人的特征。阶级社会的宗教把神分成高级神和低级神,主神和一般神,并在他们之间建立起统治和隶属的关系,这种"天国"中的等级关系,正是企业间的阶级关系的反映。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感觉和思想。这是由于人们的修养、知识,特别是阶级立场等主观条件不同所造成的,在反映过程中,人的主观条件是起作用的。然而,这种主观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这恰好证明了客观决定主观、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相反。

综上所述,感觉直接来源于客观外界,思维来源于感觉,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客观外界;意识,无论是低级形式的感觉,还是高级形式的思维,都是人的头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对于在人头脑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既然如此,我们必须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自觉地去符合客观实际,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不断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 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第 四 章 对立统一规律

第 五 章 质量互变规律

第 六 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 七 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

第 八 章 认识和实践

第 九 章 真理

注释:

1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载《马克思想路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2

《谈谈辩证法问题》,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1页。

3

同上,第715页。

4

《国语·郑语》。

5

《拉萨尔:<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5页。

6

《荀子·天论篇》。

7

《弘明集》。

8

参阅《柳河东集》16卷《天说》,《梦得文集》12卷《天论》。

9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载《马克思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163页。

10

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61页。

11

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社1972年版第63页。

1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载《马克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

13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页。

14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载《列宁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页。

15

《论人民民主专政》,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360页。

16

《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8-609页。

17

《整顿党的作风》,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77页。

18

《青年团的任务》,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饭,第348页。

19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9页。

20

《象山全集》22卷《杂说》。

21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

22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0页。

23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6、128页。

24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7页。

25

参阅《语类》《周子全书朱子注》。

26

《 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

27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4页。

28

《思问录》内篇。

29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版,第563页。

30

《庄子·齐物论》。

31

《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50 页。

3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1页。

33

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页。

34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7,176页。

3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6页。

36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7页。

37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页。

38

《论衡·论死篇》。

39

《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26页。

40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数社1960年版,第303页。

4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1页。

42

《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35页。

4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板社1972年版,第512页。

44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94页。

45

参阅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564-569页。

46

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354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讨论
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