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版)-侯玉波
自我图式是指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
在Markus和Wurf看来,自我图式构成了我们的自我概念
,它可以帮我们分类和提取经验。
Higgins(1987)等人在研究记忆问题时提出的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说明了自我图式在组织记忆内容方面的作用。他们发现,人们在加工与处理和自己有关的信息时效率更高,记忆效果也最好。
Markus和Kitayama(1991)发现,自我图式在不同文化下存在差异: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中,母亲是自我图式的一部分,这就使中国人的自我图式中包含和母相关的内容。
朱滢(2005)等人在一项中国人自我神经机制的研究中,利用fMRI数据,发现中国人的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都激活了内侧前额叶,中国被试在母亲参照和自我参照时的记忆成绩一样好。而对于西方被试,母亲参照加工成绩往往没有自我参照加工的成绩好。
Higgins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进一步说明了自我概念的内涵。在他看来,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感念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ideal self)、应该自我(ought self)和实际自我(actual self)。
在Higgins看来,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具有自我指引的作用。其中,理想自我指引个体对目标的追求,而应该自我使得我们回避一些目标。
比如对财富的追求,既可能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自我,也可能是我们所回避的。
他认为实际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存在的差距,会促使人们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如果没有缩小这种差距的话,个体会产生沮丧的情绪,而不能缩小实际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距离的话,则会引发愤怒的情绪。
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人们常由自己的所作所为来推断自己的内在自我概念,我做了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对于“我是谁”的了解)。
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他人认为我是怎样的呢?他人对我们的反应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过社会比较判断自我:通过与别人相比,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
比如你认为自己的胆子比较大,怎样才能证明呢?你就可以通过与你的朋友相比,晚上在野外走的时候,你不害怕,而你的朋友害怕,你就可以推论说自己的胆子比较大。
通过自我意识来判断自我:如果让你自己想想,你是什么样的人呢?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让人们反省自我来了解他的自我。
Kulm(1954)编制的“20项描述测验”(The Twenty Statement Test)就是由这一思路来的。该测验要求被试在一定时间内回答20个同样的问题“我是谁”,通过对被试的回答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确定被试自我意识的内容。
在理解个体自我概念建立过程的时候,社会学家Mead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social interactioin theory)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思路。按照Mead的观点,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导致了自我和社会现实的整合,自我就是一个人通过行为展现自己时使用的符号,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用来定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
通过过往经验,对比,自我反省构造出一个自我,来引导信息。
王应麟的自我图式让他建构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建构出“人之初性本恶”。
看同一部电影,小明建构出了“要分享”,小虎建构出了“要隐藏”。
自我图式好比是渐构的审稿小组,决定了什么材料会被接收,什么材料不会被接收。
自我图式又好比是个性厨师,当某经验被判定完要接收和处理后,同一个材料,会被不同的厨师用不同的方式来料理。
自我图式好比是私人厨师,而自我概念好比是私人厨师做的私家料理。
该人是路人,名字很快就忘记了
自己认为自己该考90分,却只考了80,就愤怒;自己认为自己该考80分,考了80,就没事;自己现在只有60水平,希望考90分,努力后没考到90分,会沮丧。
小明每天都刻苦训练投三分,越来越准,于是小明认为自己是个篮球小天才
小刚勇敢的向女神表白,被残忍的拒绝了,于是小刚认为自己很差劲,活该单身一辈子。
看到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和自己类似时,会印象很深刻。
小刚在网上看到了xxx被暴打的新闻,他觉得要是自己在场,肯定会路见不平一声吼,拔刀相助,因此,小刚觉得自己是正义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