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日记体,记录我在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所思所想所练,日记中引用的原文我会作以标注,其余则都是小生自己原创的文字,不喜勿喷QAQ
由于是初次写作,很多方面都有不足,还望各位读者海涵。谢谢
在“认知美德”部分,作者将自我中心与换位思考进行对比,突出自我中心是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为主导进行思考。以下是书中原文,从中可以更细致的了解自我中心。
(原文)我们的生活趋向于由自我中心思维以及与此相关的情绪所主导,这成为大多数人成长中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挑战。
我们的生活深植于自己即刻的欲望、痛苦、思虑以及情感中。我们追求即刻的满足或一种本质上以自私自利为出发点的长远满足。我们一般不关心或根本不关心我们认识或所认识到的意义是否准确,尽管我们认为是关心的。我们明显不关心个人的成长、自我的洞察力以及真正的正直,尽管我们认为自己是关心的。我们没有深层次的动力去揭示自己的弱点、偏见以及自我蒙蔽;相反,我们追逐自己的欲求、逃避他人的非难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评判自己。
(原文)人们自我中心思维的倾向意味着,一般来讲,我们很少甚至没有真正深入理解过自己的思维和情绪情感的本性。
比如,大多数人都下意识地相信,我们可以不经思索便获得知识、不付出认知努力就读懂东西,以及写作是一个人生而拥有的天赋——而不是来自后天的努力和练习。
最终,我们便逃避自我成长的责任。我们停止寻求探究看问题的新方式。我们的大多数思维都是程式固定且简单化的。因此,自我中心主义阻止我们了解这些。我们制造了一个让自己成为奴隶的无形的枷锁。
这些无形的枷锁对我们自己的人际关系、成功、成长以及快乐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它使得我们不能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在“认知美德”部分,我拓展了一个“内摄”的概念,意在说明当我们不假思索的摄入价值观时,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各种麻烦。
下文作者也同样提到了与“内摄”相同意涵的句段,并且作者给出了自检的习题,以及如何超越自我的方法,即“心灵的功能与动态联系”
(原文)尽管没有人会把自己界定为自我中心的人,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我中心倾向是我们了解自己心智结构时所必须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开始面对我们自我中心主义的一种方式,就是揭示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允许自我中心主义对自己的认同进行塑造。
比如,如同前面所强调的,我们都生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国家和家庭中。我们的父母会向我们灌输特定的信念(有关家庭、个人关系、婚姻、童年、服从、宗教、政治、学校教育等)。我们同有特定信念的人产生联系,这些信念是他们鼓励或希望我们接受的。
最初,我们都是受这些影响的产物,只有通过自我理解才能开始变得越来越超越这样一个被影响的产物。
(原文)如果我们不加批判地相信我们要被教育去相信的信念,这种信念就有可能变成我们自我中心认同的一部分。当这些信念变成我们认同的一部分时,它们便影响我们相信事物的方式。比如考虑这样一些自我中心的准则,这是人们经常用来决定接受什么、拒绝什么的准则。
“这是真实的,因为我相信它。”我们并不会把这句话说出声,但是我们往往假定,当他人的观点与我们一致时,他们的观点便是正确的;当他人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不一致时,他们的观点便是错误的。我们对别人的这种反应方式说明,我们自我中心地认为自己对真相有独特的洞察力。
“这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相信它。”我们的行为说明,我们自我中心地认为我们陈国的群体对真相有独特的洞察力。我们的宗教、公司、国家以及朋友都是特别的——同时也是更好的。
“这是真实的,因为我想相信它。”我们的行为提示,我们更倾向于自我中心地相信与自己所想相信的东西一致的事物,即使其达到荒谬的程度也是如此。
“这是真实的,因为我一直相信它。”我们的行为说明,我们更倾向于相信与自己长期坚持的信念一致的观点。我们自我中心地认定,我们早期的信念是正确的。
“这是真实的,因为从我个人的利益出发我相信它。”我们的行为说明,当我们所坚持的信念与促进我们的财富、权力或地位的提升的方向一致时,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它,即使这些信念与我们所持的道德准则相冲突亦是如此。
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这些倾向,并深思熟虑且系统地寻求公正思维以战胜它们,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可以帮助我们发展成为一个思想家。我们接下来把我们的思想分成以下两类。
服务于提升我们的自我中心天性的思想。
服务于发展我们理性的、公正性的思想。
为了有效地做到这些,我们需要与我们的心灵形成特殊关系。我们必须成为操作我们心智的学生,特别是注意心智的异常状态。
自我中心根深蒂固,心灵的功能及功能的动态联系可以作为检测自我中心的一种有效手段。
思维、情感和欲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动态联系,其中的任何一者都不断地影响着另外两者。
(原文)我们体验到愉悦、快乐、沮丧、痛苦、困惑、欲望、激情以及冷淡,这是因为我们赋予每个情景我们所体验到的意义,也是因为我们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思考它,同时,还因为我们将当前情境与我们以往认为的类似情境中所产生的情绪联系起来,其中我们形成的意义可能是基于深刻的洞见、客观现实、幻想甚至对现实的认知失调性的解释。比如,两个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其中一个人可能体验到沮丧和痛苦,而另一个人却可能体验到好奇和兴奋。
(原文)请想象一下两个员工都面临相同的任务——改进办公流程以提升工作效率。其中一个人感到愤懑不满,因为他感觉“工作进行得很好”却被要求改变。这个人赋予了“提升”这个概念以负面意义,认为它没有必要且浪费时间(当如此之多的其他事情显得更重要时)。在这个人处于负面思维的情况下,他在这一过程中将体验到负面情绪。
在相同的情境中,另一个人可能会欢迎提升机会的到来,将这一情境界定为一个变得有创造性的机会。以及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下探索流程提升方式的机会。他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过程。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情绪便产生于这样一个定义。
在心灵的动态联系中,思维起着绝对性作用。
“如果你的生活还存在任何负面情绪,那么一定是你的思维出了问题”。
“你的欲求可以被思维所调控”
后续章节会详细讲思维的要素,思维的标准等,掌握后可以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