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日记体,记录我在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所思所想所练,日记中引用的原文我会作以标注,其余则都是小生自己原创的文字,不喜勿喷QAQ
由于是初次写作,很多方面都有不足,还望各种观者海涵。谢谢
思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暗箱,我们对思维的暗箱一无所知,尽管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这个思维的暗箱。
那么当我们要系统的提升自己的思维时,我们就必须要了解思维是如何运作的,否则当思维出现问题时我们无从下手。
以轮胎为喻,不同的轮胎在不同场景下的抓力是不同的,倘若驾驶者对此根本不了解,那么就会以一种轮胎在所有的场景下使用,大大的限制了车辆的抓地力。
首要前提是觉察,即关注自己的所思,所感;例如自己的思路过程,自己是如何得出结论的,运用了什么信息等。
其次是要有对应概念,有了概念才能明确当下思考的是什么,是信息,还是观点,还是一些我们也不知道的空洞词汇。
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思维惯性中,我们习惯性的以特定的,固定的角度去思考,去判断;不假思索的接受者网络的各种信息,却不曾问过自己,这些信息是否只是非常片面的,不真实的。
可以做一个“反转实验”,若平常的习惯是吃饭时看视频,那么反转过来,吃饭时什么都不看,就只是单纯的吃饭。最初你会觉得有些无聊,想要看视频,并且有点烦躁,随着你将注意力转移到食物上,你开始品尝那些平常你看视频而忽略的味道时,那种烦躁和想要看视频的欲求开始消散。
除了吃饭,我们日常中的每个时刻你都可以去注意,并且外显,仔细的体会这种情绪的变化,欲求的摆动,这些都只是一天中被我们所忽略的冰山一角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所用词汇的意思是什么,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大量的使用;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日常所用的各种词汇,如,品味,经验等等。
相反,我们越来越多的使用各种梗,来含糊的,间接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会使得我们越来越难以描述清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原文)心灵有三个基本功能,即思维、情感和欲求(见图4—1 和图4—2)。
1.思维的功能是产生意义。思维让我们弄懂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的意义。思维将事件按照已命名的类别进行整理,并为我们找出这个类别中的样例。它继续告诉我们:“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趋势,这就是将要发生的事情,注意这里或那里,这就是思维如何清楚地理解某个情景的。”这是我们的心灵反映事物的一种功能。
2.情感的功能是监控或评估思维所能产生的意义——评估各类事件对我们的生活有多积极或有多消极,给出我们赋予它们的意义。它持续地告诉我们:对你生活中发生的某件事,你需要有怎样的体验,你真的做得很好;或者相反,小心——你正陷入麻烦当中!
3.欲求的功能是激活能量以发起行动,并在方向上与我们所认定的渴求什么和可能得到什么保持一致。它不断地告诉我们:这正是值得得到的!为之行动!或者相反,它告诉我们:这不值得争取,不要为之劳神。
(原文)思维,情绪,欲求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所思所想所求三者相互交织,当一方出现时,另外两者也相应出现,这三者的功能在不间断的相互作用且相互联系着。(思辨与立场第四章内容)
”我不喜欢这个他,他曾今伤害过我,我不想给他帮助,我希望他出丑,期望他变得越来越不好。“
痛苦的情绪会让你觉得他是一个坏人,进而为了平衡,或者让自己得损失得以回报,你会觉得不给予是值得做的事。
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一旦不满足现在。他一定怀念从前。向往从前。觉得从前好。“你看过去那会儿多好啊,现在这样子,看不惯”。
过往与现在的落差让你产生失落感,为了减少这种落差感,你会比较过往与现在,以提高自己的价值感,减少落差感。
古往今来数不尽的谄媚之语,练《人性的弱点》这样的书籍都在描述,普罗大众无力抵抗各种精心设计过的言语。
某些话语会让你觉得开心,由于开心你对说话者的印象也不错,久而久之你会觉得一起是值得的。
只要是人就有其弱点,有其原则,有其喜好,有其厌恶,有其所求。这些都交杂在心灵之中,动态的反应出来。
因此当自我能否精准的识别自己,意味着自己有了判别能力,进而也可以识别他人,进而投其所好,攻其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