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trlK
勇敢小抹布的头像

day2 认知美德

单集封面

day2 认知美德

04-08
26 次观看
勇敢小抹布的头像
勇敢小抹布
粉丝:36
主题:12
描述:16
例子:14
其他:9
字数:6900

day2 认知美德

04-08
26 次观看
勇敢小抹布的头像
勇敢小抹布
粉丝:36
勇敢小抹布的头像
勇敢小抹布
粉丝:36
主题:12
描述:16
例子:14
其他:9
字数:6900

简介

此书 此书

此书是日记体,记录我在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所思所想所练,日记中引用的原文我会作以标注,其余则都是小生自己原创的文字,不喜勿喷QAQ

声明 初次写作

由于是初次写作,很多方面都有不足,还望各位读者海涵。谢谢

认知美德

认知美德

认知美德意在说明如何做到公允无私,当我们面对不同观点时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尽量避免什么态度。

  1. 认知谦逊:知道自己无知

    认知自负:高估自身能力,无法察觉知识盲点或错误

  2. 认知勇气:愿意挑战自己的信念

    认知怯懦:因害怕改变或挑战现状而避免质疑自己的信念

  3. 换位思考:拥抱对立观点

    自我中心:忽视他人的感受和视角,只考虑自己

  4. 认知一致:对自己和别人持相同标准

    认知虚伪:在对待自己和他人时采用双重标准

  5. 认知坚毅:消解复杂性和沮丧

    认知懒惰:面对复杂问题时选择逃避而非深入探究

  6. 信赖推理:认识到好的推理以证明自身的价值

    怀疑推理:偏好依赖直觉或偏见来做决定

  7. 思维自主: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思维盲从:不加甄别地跟随大众

谦逊与自负

谦逊与自负

我们经常对自己有着过高的估计却不自知,谦逊的人会注意自己的知识的局限性,此外他们还会保持对于环境的敏感,以避免环境会令我们陷入自我蒙蔽。

(原文)认知谦逊的反面就是认知自负,一种不能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不能或很少洞察自我蒙蔽和自己观点的局限性。认知自负的人往往美化自己的偏见和成绩,经常声称自己知道而实际上却不知道的东西。

车技 谦逊与自负

据调查研究,80%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在前20%,司机们普遍的理由是我有着超过10年的驾驶年龄,各种路况和情况我都遇见过,所以我觉得我的车技很不错。相反认知谦逊的人更可能注意到自己的理由是一个偏见。

自卑 谦逊与自负

(原文)某个人不加批判地相信邪教头目,从外表来看可能是自我贬低的(我什么都不是,你一切都行),但是从思维的角度来讲,他/她是在进行一种绝对化的归纳。尽管这个归纳并没有牢固的基础,但他/她却对这一归纳完全信任。

草率 谦逊与自负

(原文)很多人对学习都是一知半解,我们学到一点然后就认为自己懂得很多。我们得到有限的信息,但是却做出草率的归纳。我们以其昏昏却欲使人昭昭。我们不加批判地接受我们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当我们的所见所闻与我们或我们所属团体的信念产生强烈共鸣的时候则更是如此。

搞笑 谦逊与自负

【真海归上节目求职,却遭“假法归”打假,一通质疑嘲讽小伙直接气晕】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m4y1i7jf?vd_source=23c41204889def007856bd143692ff07
这是一个搞笑视频,但其中却暴露出人们对于自己的水平过高估计却不自知。

皇帝 谦逊与自负

古代皇帝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周围大臣的“糖衣炮弹”会蒙蔽皇帝,因此课本经常赞扬那些听取不同意见,广受纳言的开明皇帝。

提醒 无关外表 谦逊与自负

(原文)当我们提及认知自负时,并不意味着某个人从外表看来就自命不凡、傲慢、张狂和华而不实。从外表来看,这个人可能表现得谦卑。

拓展 邓宁-克鲁格效应 谦逊与自负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这本书中讲了一个核心观点,能力欠缺者缺乏正确评估自身能力的元认知能力。这与认知自负有直接联系,但并不相同,虽然其所带来的共同表现是一样的,但二者的侧重不同。

两者都涉及到人们对自己知识或能力的不准确评估。认知自负的人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理解力或技能,而能力欠缺且缺乏元认知能力的人则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从而导致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

勇气与怯懦

勇气与怯懦

认知勇气的核心是去挑战自己的信念和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当我们挑战时,我们可能会面临恐惧,害怕,感觉自身受到威胁,若因此而逃避,放弃,则是认知怯懦的表现。

医疗革命 勇气与怯懦

一位19世纪的匈牙利医生。当时在医院产科病房中,产妇产后败血症死亡率非常高。通过细致观察,塞麦尔维斯发现,在由医生负责的病房中,产妇的死亡率远高于助产士负责的病房。他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医生们从解剖尸体转到接生前没有彻底清洁双手,从而将“尸体颗粒”传给了产妇,导致了感染。

塞麦尔维斯建议所有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之前用漂白剂溶液洗手,这项措施实施后,产妇的死亡率显著下降。然而,他的理论并未被当时的医学界接受,相反他遭受了强烈的反对,和同事之间的压力。

换位与自我

换位与自我

尽管认知勇气和认知谦逊都在促使我们更开放地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但换位思考侧重于让我们主动去理解别人的思维,需求,欲望,拥抱对立观点。

相反,只关注自我的情绪,欲求,以自我为出发的思考,会让我们产生凌驾于他人和其他有情感,需求的生灵倾向,容不得对立观点。

关系 换位与自我

这些情况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想一想我与我的上级,我与我的下属,我与我的同事,我与我的配偶,我与我的孩子。许多矛盾都是双方不肯退让的结果。

经验 换位与自我

我们经验中充斥着强调理解和包容他人的重要性,不要陷入自我中心。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一致与虚伪

一致与虚伪

简而言之就是实事求是,不要双标。

歧视 一致与虚伪

哲学家彼得·辛格在《实践伦理学》中提出,若反对种族歧视,则逻辑上必须反对物种歧视(如虐待动物),否则即陷入认知不一致。

环保 一致与虚伪

部分环保主义者呼吁减少碳排放,却频繁乘坐私人飞机。

双标 一致与虚伪

(原文)我们的自我中心倾向和社会中心倾向会使我们习惯于相信自己喜欢对象的积极信息,以及我们不喜欢对象的消极信息。我们同样强烈地倾向于相信能为我们的私利辩护和能令我们最强烈的欲望合法化的信息。因此,所有的人都有一些玩弄双重标准的固有心理倾向,这种双重标准是典型的认知上不诚实的表现。这种思维模式有时与在世界上争取领先地位、将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最大化以及满足更多的私欲高度相关。

坚毅与惰性

坚毅与惰性

既不因复杂而退却,也不因挫败而妥协,始终以理性的推断为准,是认知坚毅和认知惰性的区别。

复杂 坚毅与惰性

某些议题涉及气象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要搞明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不会因此而逃避。

忍耐 坚毅与惰性

坚毅包含对“暂时无解”的忍耐力。例如数学家佩雷尔曼为证明庞加莱猜想,7年几乎与世隔绝,接受反复失败。

推理与怀疑

推理与怀疑

人们经常情绪化的选择那些我们想要相信的,愿意相信的作为自己的信念,这时常会让我们陷入麻烦;与之相反,批判性思维者会将推理好坏与否作为判断是否接受和拒绝任何信念或态度的基本标准。

信赖倾向 推理与怀疑

(原文)很多人在面临问题时,都依赖他们本能的指引。很多人都会跟随这样的领导者,他们唯一可信的宣言其实是对群众灵巧地操纵和对宗教狂热巧妙地煽动。似乎很少有人能认识到、合理的思维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并让我们过上满意的生活。简而言之,很少有人真正地信赖推理。在推理当中,要说信赖或忠实的地方,人们倾向于不加批判地或盲目地忠实于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经常是非理性驱使或情绪化的结果)。

  1. 常常忠实于本国有魅力的领导者(想想类似希特勒的领导,他能够煽动成千上万的人,并操纵这些人去支持自己对整个宗教群体的种族灭绝行为)。

  2. 忠实于魅力型的邪教头目。

  3. 忠实于传统上作为族长的父辈(由宗教或社会传统所指定)。

  4. 忠实于机构中的当权者(雇主、“公司”、警察、社工、法官、神父、福音派牧师等)。

  5. 忠实于精神力量(例如由现存的宗教信念体系所界定的某种神圣的精神)。

  6. 忠实于某个社会群体[忠实于某个帮派、某个自己的部门、某人所属的小圈子(某人流言蜚语的圈子)等)。

  7. 忠实于某个政治或经济的思想体系(比如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 

  8. 忠实于某人自己的偏见(依直觉而无视某些东西)。

  9. 忠实于某人非理性的情绪。

  10. 忠实于自己本能的冲动。

  11. 忠实于命运(被认为规定我们所有人天生命运的某些莫名的力量)。

  12. 忠实于社会机构(法庭、学校、慈善机构、商务协会乃至政府)的行政官员。

  13. 忠实于社会习俗或社会和文化群体的道德观念。

  14. 忠实于某人自己在未加分析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认识。

  15. 忠实于拥有某种身份或地位的人(富人、名人以及掌权者)。

信赖基础 信赖倾向

在一定条件下,忠实于推理也包含上述一些情况关键影响因素是任何形式的忠诚在多大程度上建立在合理的推理基础之上。接下来严峻的考验是:在忠诚于某个特定群体或思想时,是否存在良好的土壤。

例如,如果一个朋友一直以来都持之以恒地表现出了一个朋友应有的行为,那么忠实于朋友是可以理解的。

自主与盲从

引入 如何相信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制于我们的世界观,对价值的估量受制于价值观,若不假思索的摄入外界所传扬的各种价值观,你就会被这些信息源所操控。

拓展 内摄 如何相信

这种不假思索的摄入价值观与《内在动机》这本书提到过“内摄”相同,内摄指的是将价值观全盘吞下,但并不理解这些价值观,这会导致虚假的自我,以下是一些表现:

  • 一个人可能因为社会压力而强迫自己追求高薪工作,但内心却渴望自由创作。这种冲突会导致持续的心理内耗,表现为自我怀疑、焦虑或抑郁,因为行为与真实自我始终无法一致。

  • 一个学生可能因为父母或老师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而全盘接受这种观念,认为只有取得高分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学生可能会忽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只专注于那些能带来好成绩的科目,导致自我认知混乱,并且在面对失败时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尊心受损。

  • 某个人可能遵循家庭的传统或者社会普遍认可的成功标准(如成为医生、律师),尽管内心对艺术或写作更感兴趣。由于内摄了这些外部价值观,他们可能会进入不喜欢的职业领域,最终感到不满和失落,甚至出现职业倦怠。

  • 许多人可能会内摄媒体和社会传递的理想化身体形象,认为只有达到某种特定的身体标准才值得被爱和尊重。这会导致过度关注体重和外表,采取极端的节食或健身措施,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 在交友或恋爱关系中,有些人可能会内摄传统性别角色或社会期望,例如认为男性应该主导关系,女性则应顺从。这类信念可能导致不健康的关系动态,限制个体表达真实情感和需求的能力,造成关系紧张和个人痛苦。

自主与盲从

既然盲目的从众可能会出现这么多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相信呢?答案是思维自主。

(原文)思维自主要求我们在思考时坚持相应的标准,这需要对自己的信念、价值以及思考方式进行理性的自我管理。它不依赖于他人的目的和方向,那些具备思维自主的人对自己的思维有完全的训导力。

image.png

独立 自主与盲从

我们不可能在缺乏思维自主性的情况下维护公正,具备思维的独立性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先决条件。当我们在思维上从众时,我们只能在被接受的观点中进行思考。但是要做到公正就需要拒绝这样一种做法,这种做法是在自己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要不加批判地接受对一些价值的认定或否定。

相互影响

相互依存

(原文)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的精神特质之间相互依存

考虑一下认知谦逊,为了能够对自己知识的局限性有所认识,我们需要认知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偏见和无知。相应地,为了发现自己的偏见,我们必须经常换位思考,考虑那些我们基本上不认同的观点,或在那些我们根本不认同的观点之间进行推理。为了能实现最终的结果,我们一般都需要认知坚毅,因为我们学着感同身受地接受一个与我们的偏见相冲突的观点是需要耗费时间和巨大精力的。那种努力看起来会是不合理的,除非我们具备必要的推理信赖,以使得我们相信我们不会被对立观点中的任何错误和误导所感染或欺骗。

认知责任

(原文)我们必须认识到公平地对待与我们观点相对立的观点是一种认识责任。当与我们观点对立的观点以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呈现时,我们必须感到有责任去倾听它,以确保我们不会因自己处于无知和偏见中而指责与我们对立的观点。到此为止,我们回到了我们的出发点——认知谦逊,并在其中涉及了所有的要素。

境界高低

低境界者

(原文)低境界者的思维缺乏一种公允无偏性。

低境界的思考者的另外一个传统的名称就是诡辩家。诡辩术是一种赢得辩论的花招,在辩论中它不考虑所运用的思维是否存在明显的问题,而是运用一系列卑劣的辩论技巧或论调,通过它们让糟糕的思维看起来像良好的思维,或让良好的思维看起来像糟糕的思维。诡辩术往往被看成是无良律师和政客身上存在的东西,他们只关心是否能赢。他们往往打感情牌或者在智力技能上要一些花招取胜。

高境界者

(原文)高境界的批判性思维者力求做到公允。

他们用一种道德的和负责任的方式进行思考,他们以一种理解和欣赏他人观点的方式处事。尽管有些观点他们并不赞同,但还是愿意倾听。当发现他人的观点有更严密的推理基础时,他们便改变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用他们的思维操纵别人以掩盖真相(低境界的人往往这样做),他们以一种道德、理性的方式进行思维。

低境界倾向 低境界者

(原文)低境界或无良的批判性思维者具备如下显著的倾向:

  1. 他们不会采用相同的论证标准对待自己与他们的对手,也不会采用相同的论证标准对待他们认同的人以及他们所认同者的对手;

  2. 他们不会站在自己所反对的一方的角度来推敲某个观点或采用对方的推断框架进行推理;

  3. 他们倾向于单向度(从一种狭隘的视角)思维;

  4. 尽管他们会在口头上表示拥护,但是他们并不真诚地接受公正无偏的批判性思维的价值;

  5. 他们采取选择性的和自我蒙蔽式的方式运用智力技能,并不惜牺牲真相为自己谋取和扩张个人利益;

  6. 他们采用批判性思维技能辨认他人思维当中的缺陷,并且在不给予他人的论断应有的考虑的情况下,运用复杂的论断来否定他人的论证;

  7. 他们常常通过精巧的纹饰让自己的非理性的思维合理化;

  8. 他们非常擅于操纵。

高境界倾向 高境界者

(原文)高境界的思考者或有良知的批判性思考者具有如下显著的倾向:

  1. 他们从内心深处质疑自己的观点;

  2. 他们能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最有说服力的观点以及与他们视角不一致的观点;

  3. 他们能用一种辩证的方式进行思考:什么条件下他们的观点最有可能是站不住脚的、而什么条件下与自己对立者的观点却又是最有道理的;

  4. 当证据显示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时,他们就改变自己的观点,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或与之相关方的利益;

  5. 他们能做到不因自己的权利和需求而牺牲他人的权利和需求。

寄语 作者的期盼

(原文)真正良好的思维不是由某个认知技巧单独起作用所形成的。

不知道这一点,缺乏认知美德的人的思维就会存在明显的问题,这些人常常表现出未经训练者的特质。在这种程度上,我们被无意识所驱使,去相信我们想相信的、相信让我们感到最舒服的、相信让我们感到飘飘然的、相信能满足我们个人私利的,我们就不能成为一个理性的人。

随着你按照本书的方式行事,我希望你能发现自己将这些重要的特质内化了。

我们希望你能抵制自己周围的思维从众者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者的影响。

我们希望你能认识到,好的思维技巧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来作恶。

我们希望你能认识到这些认知上的美德最终会引导你成为一个公正的思考者。

这些美德能够使我们忠实地考虑某个复杂议题中的所有相关观点,也能够让我们在得出最终的结论之前,去不断地探查自己思维的弱点;还能让我们被优于自己的推理所打动。

我们会支持任何立场的人,只要他有道理,同时相应地反对自己思维中可能存在的瑕疵。

 

自然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对比

  1. 作为普通人我们思考;作为批判性思考者我们分析自己的思维。

  2. 作为普通人,我们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考;作为批判性思考者,我们仔细认真地剖析自己自我中心思维的根源。

  3. 作为普通人,我们以社会为中心进行思考;作为批判性思考者,我们剖析社会对自己思维的影响,并主动裁决我们允许什么思想、权威、宗教团体、信念体系等影响我们的思维。

  4. 作为普通人,评判我们思维的标准与我们的信念不符;作为批判性思维者,我们揭露不合适的标准,并用一个合理的标准来替代它。

  5. 作为普通人,我们所生活的意义体系常常令我们陷入陷阱;作为批判性思考者,我们学着将思维提升到意识水平,以有助于仔细地检查我们的这些体系,我们让自己摆脱那些未经训练所致的陷阱和直觉思维。

  6. 作为普通人,我们在对深层的逻辑系统不了解的情况下就会运用它,我们生活在特定的逻辑体系并影响着它;作为批判性思考者,我们发展工具,以详细解释和评估自己在逻辑体系中的介入情况。

  7. 作为普通人,我们被自己的思维所统治;作为批判性思考者,我们学着如何统治那些统治我们的思维。

如何选择

思考 作何选择

批判性思维所必需的基本智力技能一旦形成,我们要么基于自利的立场运用它们,要么基于公允无偏的立场运用它们。

认知美德是公允无私者所表现出来的,但为什么我们要变得公允无私呢?这个世界处处都是自私自利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除此之外,我们的各种经验都在诉说着这些不公,”好人没好报“,”坏人得志“,”囚徒困境“等等。

既然如此,那我们有何种理由让批判性思维这种智力技能服务于公允无偏的立场呢?这是一种个人选择,你可以选择利用这些智力技能为自己谋私,也可以选择服务于公允无偏的立场。

格言 康德格言 作何选择

“最令我敬畏的是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实践理性批判》(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道德不是让我们寻求幸福的,而是让我们无愧于幸福。

讨论
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