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家长和老师经常叮嘱学生要“好好学习”,但其实并没有教过学生「什么是学习」,学生只能根据「平时的经历」,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习惯」。不巧的是,在低年级的课本中,有很多「特殊类型的知识(以后会讲)」,这种类型的知识近似于经验,也可以用记忆来掌握,加上低年级的考试 形式也较为简单,即便学生用「机械记忆」也可以取得好成绩。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本上的知识会逐渐变为正常的知识,考试形式也逐渐变得正规,必须用正确的学习方式才能有好成绩。
于是在这种校园环境的影响下,出现了两类特别引人注意的学生,分别是「很努力成绩却不好的学生」和「不努力成绩却不差的学生」。依照常识,“努力应该成绩好”,“不努力应该成绩差”,所以这两类学生的差异也常常被归因于“天赋”,分别被叫做“勤奋却不聪明的学生”和“聪明却不勤奋的学生”。但事实上,两类学生的差异往往并不是由“天赋”所引起的,大多数情况都是由学生自己所形成的「认识」和「习惯」所导致的。为方便指代,我们把「很努力成绩却不好的学生」简称为「E(Exhausted) 类学生」,把「不努力成绩却不差的学生」简称为「T(Talented) 类学生」,下面我们将从「经历」「认识」「习惯」和「效率」四个层面来介绍这两类学生。
「E 类学生」往往是那些从小就听话的“乖学生”。在低年级时,他们发现努力背书可以获得好成绩和称赞,让他们形成了“学习就是背书”、“好好学习就是好好背书”、“成绩不好就是背得不熟”的认识。到了高年级,他们仍然期望用更努力的背书,来获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多的称赞,却发现成绩越来越难维持,并呈下滑趋势,于是便加倍努力地背书来提高,结果却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低年级常拿满分的自己,现在却成绩下滑,更无法理解,为什么班里有的同学不努力却能考得比自己好,渐渐将这些现象归因于自己的“天赋不足”。倘若老师在这些学生考砸时表现出同情,则更容易强化他们对自己“天赋不足”的想法,因为老师的同情会透露出“自己的成绩是不可控的,并非努力就能提升”的信号。他们也会试图改变老师对自己“勤奋却不聪明”的看法,但由于他们改变的方式,是更努力的机械记忆,常以失败告终,最终“认命”。
「E 类学生」往往需要明确的定义才能“学习”,如果教科书上只有例子,没有总结性句子,他们就会因为不知道该记忆什么而感到“使不上力”。所以如果课堂上老师没有“圈划重点”,没有指出要记忆哪些内容,一些找不到记忆对象的「E 类学生」,甚至会把老师说的整段话都记下来,这也使得他们在课堂上往往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了记笔记上。由于他们还会根据「自己能否回忆起学习过的内容」来验证「自己是否学会了」,所以他们可以流利背出公式,可一到考试却无法解决问题。正是这一系列由机械记忆所导致的低效学习,才让「E 类学生」给人们一种“勤奋却不聪明”的印象。
「T 类学生」往往是那些从小就调皮的“坏学生”。在低年级时,他们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玩耍上,常被老师和家长批评贪玩,所以他们也知道应该看书,可就是提不起兴趣,总忍不住想玩。然而他们却发现,没看书的自己,居然还能考个十几名,尤其数学成绩很好。老师也常常评价他们“很聪明,就是贪玩”,可这对他们而言其实是一种称赞,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优越感,他们因此会想要获取更多的称赞,但获取的方法不是好好背书,而是「解出难题来证明自己的聪明」,所以平时上课,他们可能不记笔记、上课溜号、甚至抄作业,但只要一出现“难题”,他们一定会花费时间尽全力解出,来证明自己的聪明。这种“歪打正着”的行为,恰恰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用经验(练习题),建构出了可泛化的知识。但对于学习的认识,他们和「E 类学生」一样,也认为“学习就是背书”,所以花费在解题上的时间和努力并不被他们视为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当「E 类学生」问他们“每天学习多久”时,他们往往回答“我不学习”或是“只有上课听讲而已”。不过,有时他们也会刻意隐瞒自己努力的痕迹,因为他们想要获得的称赞是“聪明”,而通过努力所获得的好成绩并不能证明自己的“聪明”。
「T 类学生」并不需要明确的定义才能学习,而是直接做题,他们也不喜欢看定义,往往也看不懂。虽然没看或是看不懂教科书上的定义,但他们很擅长归纳,可以从多道题中,归纳出自己的理解,而这个理解和教科书上的定义往往也差不多,所以当老师让「T 类学生」背教科书定义时,他们背不出,但考试时,却又能解出题来。很多「T 类学生」也讨厌记忆,尤其讨厌没有规律的内容,因为这种内容对他们来说难以归纳且会很快遗忘。他们还会抵触一些人为规定的知识,比如英语的不规则动词。由于「T 类学生」没有机械记忆的误区,花费在学习上的所有时间都属于「有意义学习」,他们的效率会非常高,所以才给人们一种“聪明却不勤奋”的印象。
然而,由于他们也认为“学习就是背书”,认为“自己的成绩不是学习获得的,而是天赋赐予的”,所以当他们想要成为“既聪明又勤奋”的学生时,就很容易抛弃自己原有的「有意义学习」习惯,转向纯粹的记忆与背诵,陷入了与「E 类学生」一样的「无意义学习」误区中,这样努力的结果就是,他们的部分文科成绩会提升,可理科成绩不变,甚至有所下降,而这会导致他们陷入困惑,觉得还不如不努力,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聪明,而为了消除这种自我怀疑,他们会给自己刻意制造障碍,躲回了原来的贪玩状态,活在“自己只是没拿出真本事,倘若全力以赴,成功根本不在话下”的想象中,因为「没学习而考得不好」并不能证明自己“不聪明”。然而,当他们离开校园,不得不全力以赴的时候,“自己拿出真本事就能成功”的幻象便会被打破,很容易让「T 类学生」也形成「习得性无助」。
然而,不管是「E 类学生」还是「T 类学生」,在学习的认识和习惯上,都是存在误区的,都没有合理地使用学习材料。那么正确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呢?学习材料又有哪些种类?又该「如何合理地使用不同种类的材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