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墨汁滴入一杯清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杯中的液体会越来越“混乱”,墨汁会逐渐分散到整杯水中,形成均匀的混合,而不会自发地聚集回一滴墨汁。同样地,将一块烧热的铁球放入冷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会出现冷水向铁球转移热量的现象,只会出现铁球向冷水转移热量,直至铁球和水的温度趋于一致。一个「孤立系统」的「熵」,随时间推移,只会自发增大。该定律被称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或“熵增定律”。
{
"type": "answer",
"content": "小张对教育心理学很感兴趣,买了本权威书籍,记住了“学习”的定义,即“人与动物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有次小张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学习是主体在现实交互中所获得的能力增长”后,便纠正对方说得不对,学习明明是“人与动物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叫对方不要误人子弟。\n\n请问,该故事反映出哪个误区?并解释原因",
"answer": "只记描述导致照本宣科。小张只原封不动地记忆了学习的定义,但却没有理解,导致换个描述就不认识了。实际上,“主体”包含了“人与动物”,“现实交互”就意味着“能获得经验”,“能力增长”也和“行为或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意思类似。也就是说,对方说的和小张所背的定义,本质含义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文字描述上不同。",
"knowledgeBase": "「只记描述」则是只记忆「概念的描述」或「概念间关系的描述」,例如「概念的定义」「定律的表述」「定理的公式」等。虽然「只记描述」比「只记名称」下了更多的功夫,但依然属于「记言代学」。人们也常用“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等词来指代这种行为。"
}
{
"type": "choice",
"id": "2h844v8btwc",
"content": "小刘看同桌转笔非常厉害,就想让同桌教自己。同桌说,“这很简单啊,你只要这样,再这样,然后这样,就能转起来了”。结果小刘听完仍是一头雾水。请问该现象表明了什么:",
"choices": [
"小刘天赋不行",
"小刘理解能力较差",
"小刘记忆力不行",
"同桌无法准确描述自己如何做到的"
],
"answers": [
"同桌无法准确描述自己如何做到的"
],
"answerDesc": "该现象中小刘的同桌属于“义存言空”的状态,并不能用语言准确描述肌肉如何运动的。即使描述了如何做,别人也听不懂。"
}
{
"type": "answer",
"content": "请你用本节内容,帮下面这位学生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学习问题」:\n\n小刘是一名非常勤奋的医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和定义都能烂熟于心,对「胃镜检查」的整个流程和相关事项,如胃镜插入技巧、并发症处理也都能对答如流。然而一次老师让她操作胃镜时,她却不知如何下手。可老师用语言提问她“面对A情况,该怎么办”时,她却仍能对答如流。事后她感到十分受挫,觉得自己没有天赋。",
"answer": "小刘很可能是「下层丢失」,由于缺乏相关「判别模型」,无法将「具体现象」判别到「书本中的抽象概念」下,导致她虽然知道「某概念」应该如何处理,但在实际操作胃镜时,却不知所措。\n\n也可能是「只记描述」,但「只记描述」是换一个说法就不认识了,只能复述一模一样的描述,而小刘还是可以回答老师的非教科书原文的提问,说明更有可能是只形成了上层的概念间关系,缺乏判别模型。\n\n\n这属于正常现象,与天赋无关。建议她针对性练习,缺乏哪个概念的判别模型,就组织哪个材料,例如,若无法判别「胃镜插入时患者的正常反应」这个概念,就需要多看很多个不同的「具体正常反应」和「具体非正常反应」,建构出「正常反应的判别模型」。",
"knowledgeBase": "「对象层丢失」只会出现在「基于语言材料的学习」中,在「基于现实交互的学习」中并不会发生。原因在于,现实交互中的学习是从下层开始的,学习者接收到的学习材料只有下层的具体对象,上层是靠学习者自己建构的。相比之下,使用语言进行学习时,学习者可以通过符号直接跳到上层,因此下层就可能丢失。\n\n由于大脑认识事物时,必须要有「下层」,「原本属于上层的概念」会被大脑视为「下层的具体经验」,结果就产生了一种“悬空的经验”,一种只能在「与他人的交谈中」或「笔试口试中」才能遇到的特殊经验。\n\n许多人喜欢将书本中的「概念定义」或「知识表述」单独拿出来理解,认为这些是“干货”,而其他部分则可有可无。这种做法恰恰容易导致「下层丢失」,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的只能用来应付考试或当作谈资,无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n"
}
{
"type": "answer",
"content": "很多人喜欢拿一段文字内容,再换成自己的表述,然后让老师判断自己是不是理解了,学会了。\n\n请问,如果该人能够完美描述,是否意味着学会了?",
"answer": "存在「义存言空」和「下层丢失」的状态:一个人能在「语言表述上完美应答」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还可能是「下层丢失」的状态,一个人不能在「语言表述上完美应答」也并不意味着「没学会」,还可能是「义存言空」的状态,也就是建构出知识了,但是没有相应的语言,比如学会游泳。所以,通过「问老师自己的语言表述是否正确」并不能直接判断出该人是否学会了,只能判断出该人是不是仅仅记住了单一语言描述,而不知道该描述和其它描述之间的关系。判断一个人是否学会了的唯一准确方式,就是给该人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让他用该知识解决,即使他不会描述,只要能解决出来,就以为着他学到了知识,但如果他解决不出来,即使能描述,也意味着他没学到知识。",
"knowledgeBase": "「对象层丢失」只会出现在「基于语言材料的学习」中,在「基于现实交互的学习」中并不会发生。原因在于,现实交互中的学习是从下层开始的,学习者接收到的学习材料只有下层的具体对象,上层是靠学习者自己建构的。相比之下,使用语言进行学习时,学习者可以通过符号直接跳到上层,因此下层就可能丢失。\n\n由于大脑认识事物时,必须要有「下层」,「原本属于上层的概念」会被大脑视为「下层的具体经验」,结果就产生了一种“悬空的经验”,一种只能在「与他人的交谈中」或「笔试口试中」才能遇到的特殊经验。\n\n许多人喜欢将书本中的「概念定义」或「知识表述」单独拿出来理解,认为这些是“干货”,而其他部分则可有可无。这种做法恰恰容易导致「下层丢失」,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的只能用来应付考试或当作谈资,无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n「下层丢失」的一个具体表现是,可以在语言对话中完美应答,也在语言层面上知道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但见到具体实物却不认识,不具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我们并不能从一个人的「语言层面上的表现」来判断他是否真的学会了某个知识,只能从「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上来判断。"
}
{
"type": "answer",
"content": "小二想学写小说,他上网观看了尼尔·盖曼的《讲故事的艺术》,惊叹于课程中的每个案例,并记住了它们,但自己下笔的时候,却仍然毫无头绪,他感觉“好点子都被大师们抢先提出了”。\n\n请问,该故事中,小二最有可能犯了什么学习误区?并解释原因",
"answer": "上层丢失。仅仅理解了写作课中的具体案例,但却没有将这些写作案例的共性提炼出来,没有建构出知识,导致他无法用上层的共性来帮助自己生成新的写作,只能解决一模一样的情况,也就是经验推测能力。但写作需要创新,不能抄袭,自己获得的经验推测能力没有用武之地,于是便觉得“好点子都被大师们抢先提出了”。",
"knowledgeBase": "「上层丢失」或「共象层丢失」,也就是仅理解了「下层的描述」,并未同「共象层」一起搭建起「下上结构」,没有建构出知识。\n\n「共象层丢失」其实就等于将「本该建构的模型」,降维成了「经验」。不过,「上层丢失」的危害并没有「下层丢失」那么大,因为学习者仍可以用「降维得来的经验」来解决具体问题,也就是进行「经验推测」,只不过无法解决「未见情况」,无法举一反三。\n"
}
将墨汁滴入一杯清水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 杯中的液体会越来越"混乱", 墨汁会逐渐分散到整杯水中, 形成均匀的混合, 而不会自发地聚集回一滴墨汁。
{
"type": "answer",
"content": "小四近来感觉身体不适,去看了看中医,被告知是肾阳虚,需要补肾。于是,连续好几天,他都去烧烤店吃烤腰子。几周过去后,他的不适仍未改善,便去医院给肾拍了片子,却被告知一切正常。\n\n请问,在这个故事中,最能反映出本节所讲的哪个误区?并解释原因",
"answer": "下上层错配或判联错配。中医所说的“肾阳虚,需要补肾”中的“肾”并不是「解剖学中的泌尿器官」,而是「身体各大系统整体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不仅和泌尿系统有关,还和神经系统、还与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整体有关,因此有阴阳平衡之说。小四按照「解剖学中的肾脏」来理解中医的“肾阳虚,需要补肾”,产生了下上层错配,或者说判联错配,导致了错误应用。",
"knowledgeBase": "最后一个是「下上层错配」,起因是:虽然建构了「判别模型」,但没建构出「相匹配的判别模型」,导致「下层对象」被判别到了「不合适的上层概念」,从而在运用知识时会产生推理谬误。\n\n课程在「判联分析」一节中所讲的「判联错配」正是「下上层错配」,起因是:没能建构出「与联结模型相匹配的判别模型」。\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