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ango的头像

摒弃仅凭感觉的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科学框架

课程先导篇
2
课程先导篇
1 理论有什么用
2
1 理论有什么用
1.1 学习的障碍
1.1 学习的障碍
1.2 理论的优点
1.2 理论的优点
2 本课程的介绍
3
2 本课程的介绍
2.1 理论的选择
2.1 理论的选择
2.2 课程的由来
2.2 课程的由来
2.3 课程的特点
2.3 课程的特点
亟需学习理论
亟需学习理论
视频主题
视频主题
理论必要吗
理论必要吗
学后效果误判
学后效果误判
如何记录笔记
如何记录笔记
如何挑选书籍
如何挑选书籍
如何验证成果
如何验证成果
如何查缺补漏
如何查缺补漏
如何评价课程
如何评价课程
总结困难
总结困难
理论的作用
理论的作用
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
以不变应万变
以不变应万变
常识复杂化
常识复杂化
解决复杂情况
解决复杂情况
逻辑学
逻辑学
物理学和数学
物理学和数学
更精细的控制
更精细的控制
乐理
乐理
色彩模型
色彩模型
总结优点
总结优点
交互界面
交互界面
优秀理论条件
优秀理论条件
概念明确
概念明确
“经验”内涵
“经验”内涵
“学习”内涵
“学习”内涵
按钮功能
按钮功能
足够细致
足够细致
“知识”的宽泛
“知识”的宽泛
选择工具
选择工具
反映现象
反映现象
进度条
进度条
对内一致
对内一致
“记忆”与“学习”
“记忆”与“学习”
亮度与对比度
亮度与对比度
对外协同
对外协同
与现代技术协同
与现代技术协同
接口兼容
接口兼容
总结条件
总结条件
交叉必要性
交叉必要性
涉足与筛选
涉足与筛选
体系的整合
体系的整合
课程的目标
课程的目标
目标的产生
目标的产生
阶段成果
阶段成果
过渡课程特点
过渡课程特点
融合的新体系
融合的新体系
呈现创建过程
呈现创建过程
实践才能掌握
实践才能掌握
未来免费分享
未来免费分享
还有网站支持
还有网站支持
课程宏观大纲
课程宏观大纲
学习后的收获
学习后的收获
感谢观看
感谢观看
单集封面
单集封面

摒弃仅凭感觉的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科学框架

2024-05-22
9863 次观看
94 讨论
YJango的头像
YJango
粉丝:7241
主题:8
描述:9
例子:7
类比:9
其他:29
字数:9596

摒弃仅凭感觉的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科学框架

2024-05-22
9863 次观看
94 讨论
YJango的头像
YJango
粉丝:7241
YJango的头像
YJango
粉丝:7241
主题:8
描述:9
例子:7
类比:9
其他:29
字数:9596
明明物质更丰富,为何当今时代的生存难度却超越了过去?又要如何应对?

课程先导篇

概述 亟需学习理论

作者:YJango

今后,仅靠感觉来学习的人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直以来,人们都是凭借自己的直觉来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经常有 “学了但又不知学了什么” 的感觉,遇到学不懂的问题时,除了反复阅读,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导致人们的学习能力和成长速率很难在后天被提升,基本上都受限于个人的直觉和习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赋”。

在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过去,这种仅凭感觉的学习,尚可应对个体的生存需要。因为只要一个人在年轻时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去弥补效率上的欠缺,学成后就可以依靠所学知识,工作终身。但在今天这个技术更新异常迅猛、雇佣关系短而灵活的时代,仅凭感觉来学习已经难以为继。

今天的每一位普通人,不论是「面临就业压力、但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人」,还是「身负家庭责任、却感到成长受阻的中年人」,都亟需一套学习理论和技术工具,来提高自己学习新事物、新技能、新工具的速度,确保自己在未来的市场中不被淘汰。

介绍 视频主题

大家好,我是YJango。

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门我与B站合作的付费课程。该课程是我耗时 4 年,先从各种领域中,筛选与学习相关的部分,再重新整合而成的一个学习理论体系。

接下来,我会为大家详细解释:1、普通人掌握学习理论,究竟有什么用?2、为什么本课程的学习理论,目前是市面上独一份的存在?

1 理论有什么用

提问 理论必要吗

很多人可能会问:“学习难道不是人人都会的吗?为什么还需要理论?”而且自己也不搞研究,掌握理论有什么用?

1.1 学习的障碍

现象 学后效果误判

想必你也注意到过一种现象。比如,有人因为常感到焦虑,到网上搜索 “缓解焦虑的知识”,找到了标题为“大脑焦虑的秘密” 的视频或文章,便开始学习,看的时候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可学完后却发现自己还是无法缓解焦虑。其中一部分人会觉得自己被骗了,留言批评作者。也有一部分人会觉得可能自己还没学会,于是反复观看。但这个作品真正所讲的是「与焦虑有关的大脑区域和神经递质」,并未涉及个体如何缓解焦虑。

其实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视频讲得如何,而在于这些学习者「无法精确区分视频讲解了什么知识」,他们只是模糊的感觉自己学到了 “关于焦虑的知识”,却说不上来自己具体学到了什么。这就好比可以分辨出「蓝色」,但不能更细致地区分「不同的蓝色」。这种对知识点的模糊划分,导致一些人,对「学习某个视频或文章后,能做到什么」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进而对作者或自己产生了错误的期望。

如果这些学习者能精准的识别和区分作品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就可以预判出「学习某个视频或文章后能做什么」,从而决定自己是否要投入时间深入学习。

提问 如何记录笔记

而倘若无法精确区分知识点,便也无法合理地记录笔记和建立个人的知识库。

例如,一些学生会习惯性地记录老师的每一句话,因为他们无法确定哪些是关键内容。

又如,一些人虽然记录了笔记,但由于笔记结构混乱,还存在内容的冗余重复或遗漏缺失等问题,使得他们事后难以回顾和扩充笔记中的知识。

提问 如何挑选书籍

可能你觉得这些后果也能接受。那试想一下,当你想全面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而市面上有关这个领域的书籍数不胜数。假如你已经学习了一本,接下来,你要如何挑选适合自己进阶的书籍呢?

如果你不能精确识别自己「已经掌握的」和「尚未接触的」知识点,那就很有可能选择一本与前一本知识点高度重合的书,将时间和金钱都浪费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上,降低进阶的效率。这种低效对于时间有限的中年人来说,是不容小觑的。

提问 如何验证成果

另外,当看完一本书后,又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书中的知识?

很多人都在采用一种粗糙的验证方式,那就是看自己是否能回想或复述出书中的内容。如果回想不起来,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没学好,然后重新阅读。

但实际上,这种验证方式并不能真实反映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多的只是测试我们对书本文字的记忆程度。

提问 如何查缺补漏

而倘若无法有效验证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无法精准地区分不同的知识点,那便也会难以定位自己的弱项。

例如,当解不出数学问题时,很多学生都会习惯性地把原因归咎于“自己对公式的记忆不牢”,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公式的记忆上。他们并未想过,解不出的原因更有可能是他们对公式中的某个概念的理解不透彻,而非记不住公式。对于紧张备考的考生来说,这种误判会导致他们把过多的时间分配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上,影响查缺补漏的有效性。

提问 如何评价课程

此外,付费课程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方式。面对海量的付费内容时,判断一门课程的真实价值,变得尤为重要。在购买家电时,我们都会通过比对参数配置,来判断自己是否被骗,那对于付费课程,我们又该比对哪些“参数”,以便客观地评判所买课程是否真的物有所值呢?

总结 总结困难

总结来说,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如何估计学后效果」「如何记录笔记」「如何挑选进阶书籍」「如何验证学习成果」「如何查找和弥补知识漏洞」「如何客观评价付费课程」等问题。

1.2 理论的优点

理论的作用

你会发现,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存在着很多瑕疵,只要能将其改善,便能极大地提升我们学习新事物的效率,而理论的作用就在于此。

优秀的理论可以让人们懂得:

  • 如何从任意材料(如文章、视频)中,精准识别和区分不同的知识点。

  • 如何分析这些知识的特点,有效地整合和应用这些知识。

  • 如何根据知识的特点和自身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策略。

  • 如何有效验证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普通人拥有优秀的理论,就如同竞技运动员得到国家队教练的指导一样。

知己知彼 理论的作用

如果用“作战”做类比,优秀的理论可以让人们:

  • 精准识别“对手”(类比知识)的种类和特性。

  • 清晰认识自身的特点(类比大脑特性)和当前的情况(类比对已有知识的掌握)。

  • 熟练掌握所有“武器”(类比学习方法、材料和工具)的种类和特性。

在进行任何学习时,都能根据自身情况和对手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武器”,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以不变应万变

不可否认,有些人仅凭「敏锐的感觉」,或者说“天赋”,有时也能达到类似效果。然而,与感觉不同,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框架。理论并不依赖于突发的灵感或特殊的才华,而是利用一个个明确且固定的概念,去描述「关于学习的现象和规律」,不会出现,换个学习场景就不知怎么办了的情况。正如物理经典力学,利用「力」「功」「能量」「速度」等固定的概念,来描述「关于运动的现象和规律」一样。

观点 常识复杂化

但有人也会觉得,理论往往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明明一些常识就能判断的事情,在理论中却仍被概念化和命题化,并冠以专业术语,徒增了学习和记忆的负担。

解决复杂情况

如果仅解决简单问题,人们并不需要理论。理论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而理论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方式,往往是将其拆分成「简单问题的组合」,因此才需要对简单事物也进行明确的概念化和命名。这的确会增加初学者的学习难度,但只要度过了初期阶段,开始用理论去分析复杂问题时,就能切身体会到理论的好处。倘若初学者觉得基础概念过于直观而疏于掌握,就很难获得「以该理论框架来分析问题的思维」,当面对复杂问题时,也就无法将其拆分成理论中的简单命题来解决。

逻辑学 解决复杂情况

例如,在逻辑学中,有许多命题看起来就像“废话”一样简单,即便不学逻辑学也能懂。但当这些基础命题被组合起来形成复杂的论证时,大众就会被立刻难住。如果对那些看似“简单”的逻辑命题掌握得不牢,也就识别不出「眼前的复杂问题是由哪些简单逻辑命题组合而成的」。

物理学和数学 解决复杂情况

这种现象在物理学和数学中也十分常见。一些学生在学习基础概念时,觉得太简单了,不用学就能懂,疏于了对概念的掌握,没有养成用物理学和数学来分析问题的习惯。结果遇到稍微综合点的问题,就做不出来了,无法将复杂的现实问题拆解成简单的数学或物理问题来解决。

更精细的控制

除了能解决复杂问题,掌握「关于学习的理论」还有另一大好处。那就是:允许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精细的控制力」。

大多数人在学习时,都会用到「预习」「记笔记」「做题」「练习」「复习」等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在大部分人的脑中,往往都是非常笼统的。

单拿「做题」来说,做题过程就包含许多需要做出决策的细节:

  • 选择什么题来做?

  • 做题前要先准备什么?

  • 做题中要关注什么?

  • 做题后又要反思什么,怎么反思?

  • 什么情况下可以接着做另一道题?

  • 又是否要把习题记住,如果要,那该记什么?

这些不同的选择组合在一起后,可以形成数不清的「做题方式」。尽管它们都被称为“做题”,但到底哪一种「做题方式」才最适合「当前正在学习的知识」呢?对大多数人来说,仅凭感觉是很难做出准确判断的。而大众往往会采用同一个做题方式,来学习所有类型的知识。

至于「记笔记」,则更加多变。现今的笔记工具,功能其实非常强大,甚至过剩,但许多人的学习效果却并没有获得与工具相匹配的提升。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使用这些工具的指导思想」,无法具体知识,具体分析。

但优秀的学习理论就可以利用类似物理和化学中的通用概念,对「预习」「记笔记」「做题」「复习」等行为,做出更精细的描述,让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精细的控制力」。

乐理 更精细的控制

就好比,所有人都能听音乐,但是没有掌握任何乐理的人,只能用「激昂」「轻柔」「亢奋」「舒缓」等笼统、且不固定的概念来描述音乐,而掌握乐理的人却会用「调性」「和声」「节奏」「旋律」「曲式」等大量内涵明确的、且在各种音乐中都普遍存在的「基础概念」来描述音乐,再利用这些「专业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转换」,实现对音乐的「更精细的控制」,在编曲和调音等工作中,比普通人更有效率。

色彩模型 更精细的控制

又好比,所有人都认识颜色,但没有掌握色彩理论的人,往往只能靠“赤橙黄绿青蓝紫”来描述颜色,所能明确区分的颜色种类并不多,甚至不少男生连女朋友的口红色号都分不清,而掌握色彩理论的人却不同,例如,可以用「色调」「饱和度」「明度」三个在所有色彩中都通用的「基础概念」来描述色彩,再利用「这些专业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转换」,实现对色彩的「更精细的控制」,在平面设计和色彩调控等工作中,获得比普通人更高的效率。

总结 总结优点

总结一下,理论的好处有:「能在学习中深刻理解自己和学习对象,做到知己知彼」「能以不变的框架,应对万变的情况」「能解决复杂的学习难题」「能更精细地掌控学习过程」。

交互界面 理论的作用

总之,掌握理论就好比为大脑加装了一个高级「交互界面」。理论中的每一个「专业概念」,就如同交互界面上的一个个「参数」或「调节旋钮」,不论面对何种类型的学习,这些参数始终适用,不会轻易失效或“变灰”。有了这样的参数和旋钮,再结合一些「参数之间的转换规则」,我们便能更精准地评估和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2 本课程的介绍

2.1 理论的选择

概括 优秀理论条件

当然,并非所有理论都能实现上述目标,正如并非所有交互界面都是友好和高效的一样。优秀的理论与优秀的交互界面一样,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概念明确 优秀理论条件

首先,理论中的每个概念,都应有尽可能「明确」且「固定」的内涵,否则会导致,在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人之间,出现不同的解释。

“经验”内涵 概念明确

例如,「“经验”这个概念」,在不少大众的定义中,有时指代“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知识”,有时却又指代“未经加工的原始经历或遭遇”。倘若在某个学习理论中,“经验”的内涵并不明确,那么当这一理论提出“应基于经验进行学习”时,理论的应用者就会产生困惑:这句话是说“应利用自己已提炼过的知识来学习”,还是在说“应通过回溯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学习”?

“学习”内涵 概念明确

还有“学习”、“记忆”、“内化”、“信息”等概念,其实在大众的脑中,也都是内涵不明确的。

按钮功能 概念明确

概念内涵不明确,就好比,手机音量按钮的功能不明确一样:有时按下它,调整的是音量,有时却成了调节亮度,无规律可循。

足够细致 优秀理论条件

其次,理论不能仅停留在宽泛宏大的概念层面,还应提供充足的细微概念,否则会导致无法准确控制学习过程。

“知识”的宽泛 足够细致

例如,「“知识”这个概念」,在不少大众的定义中,就是一个“筐”,什么都能装。在他们眼中,书本上就没有一句话不属于知识,于是记笔记时统统记下,无法精准定位自己在学习时应处理的对象。

选择工具 足够细致

仅有宏大概念的理论,就好比一个糟糕的修图软件,只能提供宏大的选区功能,即使用户想单独放大眼部,也无法实现,总是连带整张脸一起放大。

反映现象 优秀理论条件

第三,理论中的概念和命题应能如实反映现象。

进度条 反映现象

这一点很好理解,就像交互界面中的「进度条」应如实反映「程序的实际进度」,不能进度条上显示100%了,可实际上,程序的进度却并未完成,否则「进度条」就失去了参考意义。

对内一致 优秀理论条件

第四,同一理论体系内,不同概念和命题之间不应产生矛盾或不协调的情况,否则会导致使用者无法决策。

“记忆”与“学习” 对内一致

比方说,某理论先是明确界定了“记忆”与“学习”的区别和各自功能。但随后,却违背了最初的界定,将二者视作同一个概念。这种理论不仅会让学习者感到困惑,也会让人产生疑问,既然没区别,当初又何必要创造两个概念呢?这就像,明明都是“放大音量”,却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按钮,还给按钮起了两个不同的名字。

亮度与对比度 对内一致

内部不协调的理论,就好比一个修图软件中,亮度和对比度这两个旋钮互相干扰,明明增加亮度,却会导致对比度同时减小,

对外协同 优秀理论条件

除了内部一致,一个优秀的理论还应与外部的关联体系相兼容。尤其是在人机协作的今天,人们会与计算机软件和AI程序协同完成工作。理论中的概念,应该与「计算机和AI体系」保持一定的兼容性,至少不应该产生严重的矛盾冲突,让人类和机器的协作可以无缝衔接。

与现代技术协同 对外协同

拿“记忆”、“学习”、“信息”和“知识”来说,这些词汇在现代技术中,如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都有明确的内涵,可在传统学习理论中却十分模糊,还与技术定义相冲突。如果不加以协调统一,当人们将AI引入工作流中时,就会因含义上的冲突和混淆,降低协作效率。

特别是,一些人为了让机器与人类始终有区别,会在AI完全满足其理论定义时,仍然否认AI行为与对应概念的归属关系。这种做法会使理论中的内涵更加飘忽不定,无法对外协同。

接口兼容 对外协同

对外协同就好比:文件经一个软件处理后,其格式仍可被其他软件读取,而不是仅局限于该软件中。

总结 总结条件

总结一下,一个优秀的理论应具备以下特点:「概念明确」「包含丰富的细节概念」「能准确反映客观现象」「理论内部各部分相互协调一致」以及「与其他相关理论彼此兼容」。

现状 交叉必要性

当我们以这些条件来审视现有的学习理论时,你会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单一学习理论可以完全满足。

拿主流的「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这四大体系来说,它们本身就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就仿佛四种各有利弊的「图像处理软件」。实际教学中,往往也需要被一起使用,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同时,四大学习理论都主要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来看待学习现象,当涉及学习和记忆的生理机制时,并不如神经科学那样微观和前沿;当涉及新知识的来源时,又缺乏认识论的深度;当涉及信息和知识的划分时,也没有信息论和逻辑学那样精细。

你现在就可以试着运用这四大理论,从10 篇文章中提取所有知识点,并整合重复的知识点。你会发现,单凭四大理论是难以完成的。而当你将10篇文章换成互联网上的所有内容时,就会发现,即使能做到,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挨个阅读。因此我们就不得不需要人工智能的帮助,让AI自动识别、筛选和管理我们的知识库。然而,四大学习理论被创立之时,人工智能技术还不像今天这般发达,其理论体系并未充分考虑与AI协作的兼容性问题,使用者不得不自己考虑如何将理论融入「AI辅助教学」「AI知识管理」等协作中去。

这些都意味着,一个人若想在如今的时代,全面掌控自己的学习与成长,不得不将四大学习理论与哲学、信息论、逻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结合使用,正如制作优质视频时,需要将作图软件、动画软件、剪辑软件、调音软件和字幕软件等,结合一起使用一样。

2.2 课程的由来

难题 涉足与筛选

然而,这种多学科结合的方式,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难题。

首先,深入了解如此多的学科,是一项相当耗时的任务,大多数人很难为此腾出足够的时间。即使有这样的时间,如何从各领域中筛选出对学习有帮助的部分,也是一大难题。这就像,普通用户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研究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软件,更难以从中筛选出适合特定需求的功能。

难题 体系的整合

再者,即便某人对这些领域都已熟知,可这些领域之间存在着概念体系不兼容、术语定义冲突等问题,无法简单“拼凑”。如何将它们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又是一项挑战。这就好比,不同软件存在参数不统一、格式不兼容、操作习惯相冲突等问题,即使某人会用所有软件,依然需要自己额外进行参数、格式和操作习惯的转换,才能将它们整合到一起来使用。

目标 课程的目标

面对这些难题,我便产生了一个念头:不如我自己从众多学科中筛选出对学习有利的核心内容,将它们融合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并为其编写一部教程,分享给那些没时间整合学习体系的人们。

契机 目标的产生

这个念头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产生的。

2018 年的时候,一位某平台的员工联系了我,希望我制作 1 分钟以内的竖版小视频,并承诺会给这种视频额外曝光。我按照要求,制作了《学习观》1-6 期,分享了「明确输入输出」的学习原则,以及「分而治之」「思维导图」「以教促学」。由于需尽量控制在 1 分钟内,整个创作过程十分难受,结果束手束脚做出的视频却没什么人看,随后便抛开了约束,开始制作 10 分钟以上的横板视频,不讲「学习原则」这种无趣的东西了,转而分享我自己喜欢的「智能演化史」,讨论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再到高等动物乃至组织等不同生命形态是如何学习的、生命的学习能力是如何演变的。

可对「智能演化史」的回顾,反而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不论任何时代,学习能力都是生命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根基」,只不过今天大多数人的生存环境变成了「市场」,而如今的「市场」正在不断加速变化,甚至将要快过一些人学习新技能的速度。面对日渐加剧的青年就业和经济问题,相比更新有趣的视频,筛选和整合一部系统的学习教程,会更有意义。于是我停止了《学习观》的更新,远离网络的喧嚣,专心整合理论与撰写教程。

过程 阶段成果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严重低估了这项工作的难度。原本以为不到一年就能完成,但现在已经过去近 4 年了,工作仍在进行中。整个过程的难度,就如同将多个笔记软件的优势进行筛选和整合,从而设计出一个全新笔记软件一般。此外,仅筛选和整合理论就已经耗费了大量时间,但每当理论进行调整时,对应的教程也需要修改和重写,这又增加了工作量。

不过好在,我对现在的版本感到十分满意,觉得是时候与大家分享了。因此,我选择了在B站这个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上,以课程的形式将这些内容分享出去。

之前在渐构网站 modevol.com 上购买过《渐构:世界模型》的朋友,可以不必再买,因为二者是一样的。

2.3 课程的特点

过渡 过渡课程特点

接下来,我将介绍课程的一些特点,以供你判断此课程是否适合自己。

特点 融合的新体系

本课程并非不同领域知识的罗列和堆叠,而是将多领域进行融合后的统一体系。最大的贡献在于:节省了人们自己进行理论筛选和融合的时间。

由于本课程是调和不同领域的概念体系,消除术语冲突后,所形成的一个新体系。

因此课程中的许多专业术语都经过重新定义。重定义后的术语含义可能与原领域的定义以及大家日常的理解有所差异。就好比,同一个图标或操作名称,在不同的修图软件中的功能会有所差异一样。

但这些定义上的差异并不会妨碍大家的理解和使用,只要大家按照本课程提供的术语定义来理解课程内容即可。请务必避免使用其他领域的术语定义来理解本课程的内容,否则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困惑。例如,“学习”、“记忆”、“信息”和“知识”在本课程中,均有自己的定义,如果按照大众或其他体系的定义来理解本课程中的内容,就如同,一个软件对某图标的操作逻辑,在另一个软件中使用该图标一样,会产生混淆。又好比,按照西医对“肾”的定义,来理解中医中的“肾”,从而将中医的“补肾”误解为“修复肾器官”。

特点 呈现创建过程

第三,本课程不会仅仅提供定义和结论让读者去记,而会将整个理论体系的创建过程全部呈现出来,告诉大家,为何要这样定义这些概念、还有什么其他的定义方式、以及各自的利弊。

这种呈现方式会让读者更透彻地理解课程内容,甚至能让读者自己从零创造出该理论,对读者发展自己的学习理论也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强烈建议读者跟随本课程一起思考这些知识是怎么被创建的,避免采用「只记结论,不问来源」的“应试学习”。

特点 实践才能掌握

第四,本课程并非那种读一遍就能提升学习能力的“神奇咒语”。它的核心是教会人们「如何识别各种类型的知识,并选出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训练材料」。换句话说,它是通过让人们在学习中做到”知己知彼“,来提升学习效率的。因此本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练习才能掌握,与学习音乐理论或摄影理论一样,光看不练是学不会的。对于那些无法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的人,本课程可能并不适合。

特点 未来免费分享

对于不打算购买本课程,但仍想学习这一体系的人,可以选择即将出版的书籍。这本书将涵盖课程的所有内容。但我仍然推荐视频课程,因为体系中的一些概念,通过视频动画展示会比文字讲解更容易理解。

对于那些不想投入任何费用,但仍想了解这一体系的人,我也会在适当的时机,以某种方式免费分享这些内容。当然,为了确保购买课程或书籍的支持者的权益,这种免费的分享可能会在课程和书籍发布的一两年后进行,并且会缩减一些内容。

特点 还有网站支持

本课程也并非只有视频,还有专门的网站 modevol.com,提供配套工具,供大家进行实践练习,还可以交流分享外语、编程等具体学科的学习心得,以及符合本理论规范的学习材料。网站会终身更新维护。大家不必担心看完视频后没有后续的支持。

特点 课程宏观大纲

课程分为八大部分,一共 43 个视频。

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在任何学习中,都能根据自身情况和对手的特点,也就是知识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武器”,也就是学习方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收获 学习后的收获

当你完成本课程,并有足够的练习后,你将收获颇丰,对世界的理解,会彻底不同。这里我无法罗列所有收获,仅简单罗列几条:

  • 你能掌握学习和记忆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方法,在遇到任何知识和信息时,都能分析出高效的获取策略。

  • 你能明白在学习行为和记忆行为中,自己到底需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掌握了,以及如何验证自己的掌握程度。

  • 你能识别任何一段材料是否包含知识,如果包含,又讲解了什么知识,讲解的好坏,进而能在无法理解时,判断出是材料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

  • 你能明白任何知识的使用条件,懂得如何评价一个知识的好坏,进而从市面上数不清的知识中,筛选出优质的知识。

  • 你能懂得如何把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心得提炼成新知识,懂得如何编写优秀的教材将知识分享给他人。

  • 你能学会如何利用工具来扩展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工作记忆,以及如何高效地记录和回溯笔记。

  • 你能更高屋建瓴地利用AI技术和信息技术,比一般人更能发挥这些新工具的优势。

  • 如果你有应试需求,也能分析出合理的备考计划。

  • 如果你是家长,也能学到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才能让其适应未来。

总之,通过本课程,你能获得「不断自我成长、持续适应市场和工具」的能力,在未来的市场中立足。

结尾 感谢观看

感谢观看

讨论
随记
AI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