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ango的头像

缺席挑战:语言指代什么

游戏、学习、语言
10
游戏、学习、语言
0-什么是语言
0-什么是语言
1-游戏讲学习?
1-游戏讲学习?
2-闯关难题
2-闯关难题
3-划分类别
3-划分类别
4-划分依据
4-划分依据
5-客观来源
5-客观来源
6-内隐学习
6-内隐学习
7-建模在先
7-建模在先
8-学习过程
8-学习过程
9-高阶认知
9-高阶认知
Logo
Logo
什么是语言
什么是语言
非大众理解
非大众理解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黑猴闯关
黑猴闯关
游戏vs学习
游戏vs学习
游戏过程
游戏过程
情况太多
情况太多
创造概念
创造概念
挑飞下砸
挑飞下砸
舔爪
舔爪
其它概念
其它概念
给人归类
给人归类
概念世界
概念世界
划分的支撑
划分的支撑
主观目的决定
主观目的决定
动作次数
动作次数
挑飞下砸划分
挑飞下砸划分
概念间关系
概念间关系
反映现象群
反映现象群
冷视-挑飞
冷视-挑飞
舔爪-安全
舔爪-安全
建模不唯一
建模不唯一
没有意识
没有意识
游戏学习
游戏学习
内隐模型
内隐模型
建模在先
建模在先
寅虎动画
寅虎动画
背板
背板
搜集经验
搜集经验
做题
做题
逃课和老师
逃课和老师
闯关过程
闯关过程
例外情况
例外情况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
差异来源
差异来源
大厨
大厨
思考问题
思考问题
既有局限
既有局限
计划所需
计划所需
层级所需
层级所需
替身
替身
需要
需要
预告
预告
单集封面
单集封面

缺席挑战:语言指代什么

09-07
2004 次观看
28 讨论
YJango的头像
YJango
粉丝:6640
主题:11
描述:11
例子:9
类比:3
其他:21
字数:7589
YJango的头像
YJango
粉丝:6640

游戏、学习、语言

0-什么是语言

作者:YJango

提问 什么是语言

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将进入「语言世界」的讲解。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语言?

如果不明确这个问题,每个观众都会用自己的判别模型,去理解课程中关于语言的讨论,导致「判联错配」。

不过“什么是语言?”的问法,很容易让人陷入「类别固有观」,所以,我们换一个更好的问法:在这门课程中,“语言”二字被用来指代哪些现象?哪些现象又并非课程用“语言”所指代的对象?

澄清 非大众理解

有人也可能会疑惑,这门课讲的是学习理论,而非沟通技巧,为什么要讲「语言」。其实,课程中的「语言」不同于大众通常理解的“交流工具”。「语言」能用于交流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本课程将带大家体会「语言」的另一面,而为了更好地体会这一面,我们会从「学习过程」中的「两个具体难题」来切入。

1-游戏讲学习?

介绍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YJango。

取材 黑猴闯关

这一集,我们会以《黑神话:悟空》的BOSS闯关为例,来讲「学习」。最后引出一个问题:若不需要交流,人类还需要语言吗?

标准 游戏vs学习

有人可能会觉得,《黑神话:悟空》不是一款游戏吗,游戏难道不是学习的对立面吗?甚至有人认为,关注游戏是民族的悲哀,教育才值得被关注,怎么还用游戏来讲学习?

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采用的是一种狭义的学习定义,也就是书本上的学习,但这只是学习的一种。

从广义上讲,学习是在塑造一种能力,一种推测未见情况的能力。人类的知识就是通过这种学习,在与现实的交互中产生的,然后才有了书本上的学习。

因此,从广义上的学习来看,《黑神话:悟空》的BOSS闯关过程,就是一个标准的学习过程,甚至比书本上的学习,还要标准,还要完整。

2-闯关难题

过程 游戏过程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首先,在《黑神话:悟空》的BOSS战中,玩家所要做的任务,就是根据「游戏动画」,推测并做出适当的「按键操作」,以达成「击败BOSS」的目标。

难题 情况太多

但问题在于:「游戏动画」的可能情况太多了,就算没日没夜地玩,也不可能搜集到「每个动画所对应的正确按键」。

有些人可能没意识到,在人眼的感觉层面上,一些像素点的不同,对大脑而言就是不同的图像。

我们玩游戏时,眼睛所接收到的「图像」是由显示器呈现的,而显示器上的图像是由「大量像素点」组成的。假设你的显示器是「4K UHD」,那就有 3840x2160 个像素点。每个像素点都可以显示不同的颜色,再假设你的显示器的色深为「8 bit」,那就有 256x256x256 种颜色。也就是说,即便只考虑 4K 像素和 8bit 色深,忽略其他因素,仅「静态图像」的所有可能情况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3840x2160x256x256x256)。这还仅仅是「静态图像」的所有可能情况,更不用说「游戏动画」以及声音的所有可能情况了。

这就是为什么,仅搜集「每个动画所对应的正确按键」,是无法达成「击败BOSS的目标」的。

3-划分类别

创造概念

那该怎么办?答案是建构模型。这其实是你的大脑时时刻刻都在做的事。

为了应对「无数未见的游戏动画」,大脑需要对「游戏动画」进行「分类」。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特定目标,建构一个「(判别)模型」,用这个模型把「具有特定属性的一群动画」归为「一个类别」,把「剩下的所有动画」归为「另一个类别」。这两个类别就是人们常说的「概念」,其中一个叫「正概念」,另一个叫「负概念」。

接下来,只要某个「游戏动画」符合这个「特定属性」,无论之前是否见过,我们都会把它归为相应的概念,并按照对待这个概念的方式来处理它。这样就可以处理未见的游戏动画了。

挑飞下砸 创造概念

例如,我们建构了一个(判别)模型,将所有「游戏动画」,分成两类,分别叫"挑飞下砸"和"非挑飞下砸",也就是创造了两个概念。其中,「挑飞下砸」是「正概念」,「非挑飞下砸」是「负概念」。

若用数学映射来表述该模型,则模型的输入(空间)是 {3840x2160个像素点的所有可能动画};而模型的输出(空间)是 {挑飞下砸,非挑飞下砸}两个可能类别所组成的集合。

随后,利用该(判别)模型,

  • 「动画1」会被归为「挑飞下砸」。

  • 「动画2」也会被归为「挑飞下砸」,尽管「动画2」和「动画1」在像素层面上非常不一样。

  • 「动画3」同样会被归为「挑飞下砸」,尽管「动画3」中的BOSS没有上天。

  • 「动画4」则会被归为「非挑飞下砸」,虽然都是BOSS右一爪接左一爪。

舔爪 创造概念

又如,我们建构了另一个(判别)模型,将「所有游戏动画」分成「舔爪」和「非舔爪」两个概念。

若用数学映射来表达该模型,则模型的输入(空间)还是{3840x2160个像素点的所有可能动画};而该模型的输出(空间)是 {舔爪,非舔爪} 两个可能类别所组成的集合。

随后,利用该(判别)模型,

  • 「动画5」会被归为「舔爪」。

  • 「动画6」也会被归为「舔爪」,尽管「动画6」中的BOSS是侧身的。

  • 「动画7」同样会被归为「舔爪」,尽管「动画7」中BOSS的面前不再是猴子。

其它概念 创造概念

以相同的方式,我们可以创造「血量」「被打」「喝药」「躲闪」「棒击」「变身」「定身」等关于主角的概念,还可以创造「嚎叫」「突咬」「飞扑」「滚扫」「上房」「右左爪后跳」等关于这个BOSS的概念。

当然,除了这些在游戏中建构的概念,我们脑中还有在现实中所建构的概念,如「树」「寺庙」「竹子」等。

这样一来,不论我们遇到什么「游戏动画」,只要这个游戏动画符合某个概念的属性(也叫内涵),我们就把它归为这个概念,并按照对待这个概念的方式,来处理它。

给人归类 创造概念

这种做法就是,很多人在网上遇到一个陌生人时,会根据此人的发言将他归类,比如把他归为"某某党"的概念下,然后忽略这个人的其他属性,就按照对待"某某党"的方式,来对待这个陌生人。

概念世界

注意,这些概念并不是由我们眼睛直接看到的。简化来说,眼睛看到的仍旧是「像素点组合的动画」。「3840x2160个像素点的所有可能动画」才是我们能直接感觉到的「现象世界」。

上述概念是我们对「现象世界」中的「无数现象」进行分类,所划分出来的类别,所有这些类别所组成的集合,便是「概念世界」。

我们可以不划分概念,仅停留在「现象世界」中来玩游戏,只不过这样便无法应对「没见过的游戏画面」。「概念世界」就是帮助我们扩展「应对未见情况的能力」而被创造的。

4-划分依据

提问 划分的支撑

不过,怎样划分概念才算合理呢?

游戏中的动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划分概念时,是什么决定了我们从哪个时刻开始截取,又在什么地方结束呢?

此外,每一帧动画都有成千上万的像素点,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抽象方式呢?换句话说,是什么决定了我们选择忽略哪些部分,保留哪些部分,从而将「不同的游戏动画」划分为同一个概念的呢?

概念的划分是由「游戏动画」本身决定的吗?

主观目的决定 划分的支撑

答案是否定的,「游戏动画」本身无法决定概念的划分。其实任何概念,都是结合玩家的主观目标,所划分而来的。

动作次数 主观目的决定

例如,在游戏中,有时「一个动作的动画」会被划分为一个概念,有时「两个动作的动画」也会被划分为一个概念。之所以会区分对待,是因为玩家会根据自己是否想在动作之间穿插躲闪和反击,来决定如何划分概念,也就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目标来决定划分方式。

挑飞下砸划分 划分的支撑

又如,当我们的目标是「罗列BOSS行为」时,「挑飞下砸」这个概念是合理的划分方式。但当我们的目标是「躲闪」时,「挑飞下砸」的概念划分又是没用的,我们需要将原本划分为「挑飞下砸」这一个概念的「游戏动画」,划分为多个概念:「回眸冷视」「右爪上挑」「左爪下砸」。进而把「回眸冷视」作为前兆,来预测「什么时候按躲闪键」,才能躲避掉「右爪挑飞」和「左爪下砸」。

概念间关系

从这个例子中,你还可以发现,孤立的概念本身是没用的,只有当两个概念之间产生关系,形成一个事件时,才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击败BOSS。

5-客观来源

反映现象群

既然概念都是人为主观创造的,那概念会不会失去客观性啊?

其实不会,因为一个概念只不过是被我们用来代表「一群具体动画」的符号,虽然概念的划分是主观的,但当两个概念之间建立「关系」后,「两个概念所代表的两群具体动画」之间,是否都满足同一个关系,却是客观的。

如果经过验证,发现都满足,那我们便获得了一个正确的全称命题,而命题中所用到的概念,就会被我们所持续使用。概念划分的合理性,就是这样来的。换句话说,「概念」的客观性其实是从「命题」的客观性中获得的。

冷视-挑飞 反映现象群

例如,「回眸冷视」「右爪上挑」这两个概念是我们主观划分的。当我们将这两个概念之间建立关系后,两个概念所代表的两群具体动画之间,是否都满足同一个关系,却是客观的。

经过反复测试,我们发现,只要「被归为"回眸冷视"的具体动画」出现,稍过片刻,都必然会出现「被归为"右爪上挑"的某个具体动画」。此时,「回眸冷视」「右爪上挑」这两个概念的划分便具有了合理性,会被我们持续使用。

但如果发现不能,那么「回眸冷视」「右爪上挑」这两个概念就会被我们遗弃。

舔爪-安全 反映现象群

又如,经过验证,只要「被归为"舔爪"的具体动画」出现,就可以完美预测「BOSS不会攻击」。这时,「舔爪」这个概念的创造便具有了合理性。

建模不唯一

另外,不同玩家所建构的模型也都不一样,建模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有的玩家的建模方式可能很"诡异刁钻",但照样能击败BOSS。

6-内隐学习

提问 没有意识

有人可能觉得,自己玩的时候,也没建构模型啊。

游戏学习 内隐模型

其实对「游戏画面」进行抽象和分类,创造概念,以及寻找概念间关系的行为,都是大脑的自主行为,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就像我们并未有意学习如何划分「竹子」的概念,但我们依然建构出了这种判别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意识层面上"知道",并不意味着"能做到",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脑子会了,手没会"。但其实都是脑子没会,只不过一个是脑子的意识系统没会,一个是脑子的自主系统没会。

内隐模型

这样的模型建构也叫做"内隐学习",而所建构出的通用模型,也叫做"内隐知识"。

玩这种需要瞬间反应的动作类游戏时,几乎都是在进行着「内隐学习」。我们在学习英语听力时,也是在进行内隐学习。

7-建模在先

建模在先

想必有人会感觉,自己并没有对游戏动画进行分类,而是直接记忆BOSS的招式。

其实,BOSS的招式,就是大脑对「各式各样的游戏动画」进行分类后,所得到的类别。如「右左爪后跳」。

想要记忆「右左爪后跳」这个招式,前提是大脑已经建构出了「右左爪后跳」的分类模型,能够判别「各式各样的游戏动画」是否属于「右左爪后跳」这一类别。如果没有建构出这个分类模型,大脑是无法区分不同动画的,会觉得看什么动画都一样,自然也就不知道要记什么。

很多玩家,发现自己记不住「BOSS的招式」,其实就是因为没有先建构出分类模型,导致自己看什么动画都一样,连要记什么都无法确定。

而我们前面也说了,你是不可能在像素层面上进行记忆的。

寅虎动画 建模在先

例如,很多玩家初见寅虎这个BOSS时,想要记忆它的招式是记不了的,因为玩家看什么动画感觉都一样,感觉都是"转圈砍",连要记什么都无法确定。只有在建构出对动画进行分类的模型后,玩家才能划分出招式,也就是类别,然后才能记忆这些招式(类别)。

词语 背板

玩家们也习惯用"背板"来称呼「掌握BOSS招式」的过程。

但"背板"这个词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掌握BOSS招式的过程只是「背」,意识不到「建模」的存在。

但实际上,「掌握BOSS招式」的过程,是先建模后背。因为背的东西是模型划分出来的类别,只有先建构出分类模型后,才能去背那个类别。

8-学习过程

搜集经验

不过,大脑建构模型,需要经验,也就是需要见到「不同的具体动画,按不同的键,会发生什么事」。很多人习惯把"不断打BOSS的过程"称为"重复",但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重复"一词意味着反复做相同的事。但打BOSS时,大脑其实是在搜集不同的经验,如不同角度,不同光照,不同时机反击会发生什么。

大脑见到的动画越多,就越有机会创造出合理的概念,以及概念间的通用关系。

做题 搜集经验

这就像学生做同一个知识的不同习题,会更容易建构出通用的模型,解出更多未见的同类题。而反复做同一道题,则不会具有这种效果。

词语 逃课和老师

相较"背板","老师"和"逃课"这两个词却用非常精准,尽管玩家们的本意可能只是一种调侃。

玩家们爱把某些BOSS称为"老师",暗含着"玩家与该BOSS的战斗过程,就是上课学习的过程"。

玩家们爱用"逃课"来指"以讨巧的方式通过BOSS,逃避本该学习的内隐知识",而这也暗含了"由于前面的知识没学,后期反而会受苦"的后果。

闯关过程

每个BOSS的闯关过程,就是玩家搜集经验,建构模型,尝试用所建的模型击败BOSS,若失败了,便再搜集经验,再更新模型,再尝试用新建的模型击败BOSS,不断循环的过程,是一种逐渐建构模型的过程,也是《实践论》中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所以,打《黑神话:悟空》还真的就是在学习,只不过是在学习关于BOSS行为的知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奇过,在很多游戏中,玩家需要通过打怪获得某个数值来升级,而这个数值叫"经验值",为什么?

其实,它就是对上述学习过程的模拟。但在《黑神话:悟空》《艾尔登法环》等这类游戏中,经验不再是一个模拟的数值了。玩家真的是在脑中积累经验,也只有当玩家用所积累的经验,建构出足够通用的模型后,才能击败BOSS。所以说,能玩好游戏的人的学习能力是不会差的。

例外 例外情况

不过也有例外,如果一个玩家,始终都应用自己在其它游戏或其它领域所建构的模型,尝试击败BOSS,例如,不管打多少次都是疯狂攻击,不利用在这个游戏中所获得的经验,建构新的模型来闯关。那这确实不是学习过程,而是应用过程。

误区 机器学习

想必这时弹幕会刷,这不就是机器学习吗?

有一点需要明白的是:人类从来没有在某个星球,发现了某些机器按照特定的方式学习,然后把这种方式称为"机器学习"。所谓的机器学习,是人类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要求计算机来完成。所以,「机器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人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任务虽然相同,但人类和机器完成任务的方式不同,人类依靠的是大脑演化出来的一种先天机制,而机器则依靠各种算法。

上面所讲的内容,其实没有涉及到「机器学习完成任务的方式」,那不过是高中学过的函数和变量,以及一些形式逻辑,被我们用来描述建模任务了。只不过,学生很少会用数学和形式逻辑的语言来描述学习任务,第一次接触这种描述,往往是在机器学习的课程中,导致他们以为被用来描述学习任务的函数和变量,就是机器学习。

差异来源

由于是依靠大脑经无数年演化出来的机制,所以在学习的先天能力上,每个人都不差。

这便是为什么《黑神话:悟空》只要持续玩,持续积累经验,谁都能通关。

但通过改变经验的组织方式,确实可以让个体在后天的学习能力上产生明显差异。

大厨 差异来源

这就好比,每个人的脑中都有一个厨师,其专业水平都差不多。但根据拿到的食材不同(类比拿到的经验),会做出不同品质的菜肴。

9-高阶认知

过渡 思考问题

用《黑神话:悟空》为例,介绍完学习的基本过程后,我们接着要思考几个问题。

这些问题也关乎到,为何有人玩《黑神话:悟空》的水平可以持续进阶,到各种花样无伤的程度,而有些人则不能。

概括 既有局限

上面介绍了模型,不过这些模型只能在遭遇「具体现象」时,才能得到相应概念。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靠这些模型,凭空回想某个概念。如果一个玩家仅依靠这些模型,最多只能训练出一种"条件反射"的能力,能在BOSS出招时,躲避攻击。

提问 计划所需

但如果大脑仅有这些模型,又是怎么实现「计划的制订」的呢?

具体来说,如何在游戏动画出现之前,回想起某些概念,并将所有相关概念,如「冷视-挑飞」和「舔爪-安全」「BOSS掉1/3血-上房」「变身-不耗本血量」,有机地整合到同一个时空中,预先构想出一个「打BOSS的完整流程」呢?

例如,一个简单的计划可以是:进门躲右左爪,绕圈打出最后一棍,见到舔爪就放心打,中途靠各种招式的内隐模型躲闪,BOSS第二次跳下房顶时变身。

又如,有些人就是建构不出来躲某个招式的内隐模型,想要提前构想一种避免BOSS出此招的计划。

你会发现,光有那些模型,大脑是无法实现「多概念整合」和「制定计划」的。

提问 层级所需

另外,在"抽象层级"这一部分,我们讲过,人脑可以把「抽象而来概念」当作「具体的对象」,并在抽象层面上进一步认识。但如果我们只能在看到具体的游戏画面时,才能联想到这些抽象概念,那我们又怎么才能在抽象概念的层面上直接进行认识呢?

例如,「嚎叫」「突咬」「飞扑」「滚扫」都是从「具体的游戏动画」中抽象而来的概念,我们要如何在不看到「具体游戏动画」的情况下,直接在这些概念的层面上,进一步认识不同BOSS的行为呢?

回答 替身 计划所需

你会发现,想要实现「多概念整合」「制定计划」「高层抽象」的认知能力,除了上述模型外,大脑还需要另一个东西,一个"代言人",在概念缺席时,能够代替概念出现在我们的思维中,从而完成「计划的制定」和「不同概念的整合」。

想必很多观众已经想到了,这个"代言人"就是「语言」。

回答 需要 黑猴闯关

这同时也回答了开篇的问题,即使不需要交流,人类依然需要语言,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考的工具。

预告 预告

通过《黑神话:悟空》的BOSS闯关案例,我们复习了前面讲过的知识,并引出了「语言」这一重要主题。

此后的几集课程,我们将探讨「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和思考。一旦外部语言介入,学习就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也更容易产生误区。届时,我们还能顺便解答一个有趣的问题:既然能玩好游戏的人的学习能力是不会差的,那为什么有些人在玩《黑神话:悟空》这样的游戏时非常厉害,可一到书本学习就不行了呢?

讨论
随记
AI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