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ango的头像

12 信息推测:思维与知识的数学描述

12 信息推测
4
12 信息推测
12.1 自然描述
12.1 自然描述
12.2 数学描述
12.2 数学描述
12.3 经验推测
12.3 经验推测
12.4 模型推测
12.4 模型推测
如何描述思维
如何描述思维
过程描述
过程描述
暗霞预测
暗霞预测
打车预测
打车预测
打球预测
打球预测
信息推测
信息推测
基础思维
基础思维
预测
预测
掩面推测
掩面推测
两类推测
两类推测
引出数学描述
引出数学描述
本体是数学
本体是数学
两种"是"
两种"是"
是H2O
是H2O
是数学
是数学
数学主计算
数学主计算
怎样算掌握
怎样算掌握
双语描述
双语描述
输入输出
输入输出
机械印象
机械印象
形式约束
形式约束
词性形式
词性形式
是否可导
是否可导
函数为输入
函数为输入
多输入怎么办
多输入怎么办
维度
维度
打球维度
打球维度
暗霞维度
暗霞维度
拳赛维度
拳赛维度
经验推测
经验推测
常量
常量
3-1=2
3-1=2
对应关系
对应关系
这个苹果
这个苹果
实心点
实心点
模型推测
模型推测
变量
变量
溶液酸碱性
溶液酸碱性
空间
空间
寿命有限
寿命有限
映射关系
映射关系
及格映射
及格映射
双语对照表
双语对照表
有什么用
有什么用
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
情况与经验
情况与经验
知识
知识
惯性定律
惯性定律
浮力定律
浮力定律
明确输入输出
明确输入输出
如何明确
如何明确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
反射定律
反射定律
BGM
BGM
单集封面
单集封面

12 信息推测:思维与知识的数学描述

10-12
2723 次观看
128 讨论
YJango的头像
YJango
粉丝:6888
主题:5
描述:19
例子:19
类比:2
验证:2
其他:12
字数:9841
YJango的头像
YJango
粉丝:6888

12 信息推测

提问 如何描述思维

作者:YJango

大家选择这门课,显然是为了提升认知或思维能力、提升学习能力的。但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是认知、如何描述思维过程?

如果我们连思维过程都无法描述,不知道这个过程在做什么、需要什么,又何谈提升呢?

许多人喜欢听知识付费内容,很多人已经坚持了3到5年,但大多数人都无法描述自己这些年学了什么。

如果我们无法描述知识,就无法判断自己学了什么,也不知道该何时应用所学知识,更谈不上提升学习能力了。

目标 过程描述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讲解,如何描述「思维过程」「知识」以及「知识的适用范围」。

12.1 自然描述

暗霞预测 信息推测

在异星求生的故事中,你可以直接感知到暗霞的相关信息(弦、环),而你需要知道的是触碰后手心数值变化的信息(升或降、具体数值)。于是,你用「暗霞的相关信息」去预测「触碰后手心变化的信息」。

打车预测 信息推测

打出租车时,我们可以查到「距离」「起步价」「每公里计价」等信息,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总价」。于是,我们常会用「距离」「起步价」「每公里计价」等信息去推测「总价」。

打球预测 信息推测

打羽毛球时,我们可以观测到「对手的动作」和「球的位置」等信息,而大脑需要知道的是「控制各个肌肉进行反击的神经信号」(一种内隐信息)。于是,大脑会用「对手的动作」和「球的位置」等信息去推测「反击的神经信号」。

信息推测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发现一个共性,它们都是「从一堆信息推测另一堆信息」的「思维过程」。

若从「过程视角」来看,这种思维过程该被称为"信息加工"或"输入推测输出",因为「过程视角」强调「加工」,不强调「加工前的信息」和「加工后的信息」有什么作用和目的。

若从「功能视角」来看,这种思维过程该被称为"信息推测"或"已知推测未知",因为「功能视角」强调作用和目的,会将「加工前的信息」视为「推测根据」,而将「加工后的信息」视为「推测目标」。

两种视角下的称呼都可以,但本课程强调目的,因此采用"信息推测"的名称。

image.png

基础思维

「信息推测」是人类最基础的思维过程。在这里,"基础"的意思并不是「低端」,而是「不可再分」。换句话说,高级思维过程可以被分解为「信息推测」的组合。

预测 基础思维

之前我们提到的「预测」实际上就是「推测」的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预测」是「从当下推测未来」,而「推测」的外延更广,不仅可以「从当下推测未来」,还可以是(但不限于):

  • 从当下推测过去

  • 从后果推测前因

  • 从微观推测宏观

  • 从行为推测心理

  • 从局部推测全局

掩面推测 基础思维

「信息推测」时刻发生。想象你看到「一个双手掩面的人」,你的大脑并不会停留在这个画面,而是会不自觉地推测「此人可能正在哭泣」、推测「此人经历了什么」、推测「此人的内心活动」等。正是通过这些推测,我们的思维才得以形成一个「完整连续的世界」,而非「零碎离散的瞬间」。

两类推测 信息推测

「信息推测」也分为「经验推测」和「模型推测」。

虽然我们只讲过「经验预测」和「模型预测」。但只要将二者扩展一下,去掉「从当下推测未来」的限制,就可以直接推广到「经验推测」和「模型推测」。

12.2 数学描述

目的 引出数学描述

对「信息推测」有了基础认识后,接下来,我们将像第六集介绍判别模型时那样,对「信息推测的构成」进行更详尽地讲解。毕竟 "从一堆信息推测另一堆信息" 的表述,只是一种简略说法,缺失很多细节,容易让读者以为自己理解了,但实际难以应用。这一次,我们将运用数学概念来描述「信息推测」。

误区 本体是数学

但在开始之前,有两个误区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首先,在这里,数学概念是我们用来分析和描述「思维过程」的一个「工具」,并不是说「思维过程」在本体上等同于「数学」。

之所以要提醒大家这一点,是因为生活中经常能听到诸如"X不过是数学/统计学"的言论。这其实也是「类别固有观」的一种表现,因为说话人把「"X是Y"的句式」解读成了「X在物质世界中的本体是Y」。"不过是"这个选词,也反映了说话人在得知X只是数学后,感叹自己此前高估了X的本体。

两种"是"

实际上,汉语中的"是"有两种含义:一个是「经验推测下的"是"」,即「等同于」,另一个是「模型推测下的"是"」,即「被归于」。

  • 当 X 和 Y 的抽象层级没有差异时,「"X是Y"句式」中的「是」意为「等同于」。

  • 当 X 和 Y 的抽象层级一低一高时,「"X是Y"句式」中的「是」意为「被归于」,也就是「将 X 归类于 Y」,暗示着「我们接下来将用 Y 的处理方式来处理 X」。

是H2O 两种"是"

举例说明,"王阳明是王守仁"、"水的化学式是H2O",都是「等同于」。

但"苏格拉底是哲学家"中的"是",并非在说,"苏格拉底" 在本体上与 "哲学家" 这一概念等同,而是说,我们暂时剥离"苏格拉底"的部分属性,将其归于 "哲学家" 这个概念,并按照「"哲学家"的通用处理方式」来分析和描述"苏格拉底"。

是数学 两种"是"

同理,当我们用数学概念来介绍「思维过程」,意味着我们将按照「数学概念的通用处理方式」来分析和描述「思维过程」,并不是在宣称,「思维过程」在本体上等同于数学。

误区 数学主计算

第二点误区,很多人一听到数学,就会下意识联想到复杂的公式和头疼的计算。但其实,数学就像汉语,本质上是一种用来「描述世界的语言」。数学最强之处不在于计算,而是允许我们用数学概念更清晰地描述现实。"信息推测" 和 "输入推测输出" 这两个名称,其实刚好就反映了两种语言的描述,"信息推测" 更接近我们日常使用的自然语言,而 "输入推测输出" 更贴近数学语言的表达。

说明 怎样算掌握

在这门课程中,不会涉及复杂的公式和计算。你需要做的,是建构出课程所介绍的数学概念。一旦你能够像语文课上"造句"那样,用这些数学概念来描述(编码)周围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现象,这就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它们。

说明 双语描述

能用来描述思维过程的数学概念有很多,为了照顾大多数人,课程尽量避免引入过多的数学概念,并且选用人们熟悉的数学概念进行描述。

在引入数学概念进行描述时,课程会先用我们日常语言(也叫自然语言)来描述,随后介绍相应的数学描述,并解释为何选择这种数学描述。

输入输出

「信息推测」的日常描述是"从一堆信息推测另一堆信息" 或 "从已知推测未知" 。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则是"从输入到输出的单向关系"。

数学之所以这样描述,是因为:「信息推测」具有方向性,而「输入」和「输出」分别意味着「关系的起点」和「关系的终点」,刚好适合表达「信息推测」中的「推测依据」(输入)和「推测目标」(输出)。

image.png

误区 机械印象 输入输出

一些人首次接触"输入"和"输出"这两个名词是在机器学习领域,因此可能对它们有一种"机械"的印象。但实际上,「输入」「输出」并不是机器学习或工程领域的专有词汇,而是「数学概念」,所有学科中都有使用,例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因为任何学科都需要描述「状态」与「变化」,而「输入」与「输出」就是描述「变化前状态」与「变化后状态」的数学语言。

「输入」和「输出」其实在初高数学中就有教,同函数一起出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就是输入和输出的一种。

形式约束

「输入和输出」本质上是一种"状态",而「(二者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变化/运动"。

但要注意:但这里的"状态"和"变化/运动"并不是「内容上的」,而是「形式上的」。即使一个东西,在「内容上」属于一种变化/动作,我们也可以不将其按照「关系」来处理,而按照「输入和输出」来处理,只要我们将它转换成「输入和输出」的形式。

这也意味着:一个东西能否作为输入或输出,并不是客观的,而是人主观选择的。

词性形式 形式约束

这就像「英语中的词性」。虽然「游泳」这个概念,在内容上,属于一种动作,但我们也可以不将其按照「动词"swim"」来处理,而按照「名词"swimming"」来处理,只要我们将它变成「形式上的名词」即可。然后我们就可以套用「"Swimming is a popular sport" 这个名词的句式」。

是否可导 形式约束

再举一个实际例子。

从「光的传播时间」推测「光的传播距离」时,会得到二者的关系,姑且称为"关系A"。

此时,「光的传播时间」是输入,「光的传播距离」是输出,而「关系A」既不是输入,也不是输出。

但是,在另一个推测中,我们其实可以把「关系A」视为「输入」去推测「是否可导」和「是否连续」。

函数为输入 形式约束

熟悉编程的人更容易理解这一点。在编程中,函数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但函数也可以作为输入传递给另一个函数。

提问 多输入怎么办

对于输入和输出的数量,一定有人会好奇,如果遇到「从多个输入向多个输出的推测」,该如何描述呢?

维度 输入输出

其实,只需要引入「维度」这个数学概念,就可以避免使用「多个输入」的说法。因为无论有多少个"输入",都可以视为「一个输入的不同维度」。「输出」也可以按这个逻辑处理。换句话说,我们将「输入」或「输出」看作「一个多维向量」而不是「多个单维标量」。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不必为不同数量的输入和输出建立不同的描述方式和公式,可以使用统一的描述方式来应对各种数量的情况。

其实,在自然语言中,「向量的维度」对应着「概念的子概念」。我们知道,任何概念都可以被拆分成多个概念,而多个概念也可以被划分为单一概念。所以,不论说"一个概念"还是"一堆概念"都没什么差别。但说"一个概念"会更加方便,之后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再把"一个概念"详细描述成"一堆概念"。

image.png

打球维度 维度

例如,在打羽毛球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将「对手的动作」和「球的位置」视为「一个输入的两个维度」,而不是两个独立的输入。同样地,「控制肌肉的神经信号」其实也有很多个,我们也可以将它们看作「一个输出的不同维度」。

暗霞维度 维度

又如,在从「暗霞」到「手心数值变化」的推测中,「暗霞」可以被视为一个输入,而「弦的数量」和「环的数量」则被视为「暗霞的两个维度」。同样地,「手心数值变化」也被我们视为一个输出,而「数值的变化」和「升降的变化」则是它的两个维度。

拳赛维度 维度

在从「拳击选手条件」到「比赛输赢」的推测中,「拳击选手条件」这一个输入,就可以包含「红方选手条件」和「蓝方选手条件」两个维度,而「红方选手条件」又可以被细分为「身高」「体重」「年龄」「历史战绩」等维度。同理,「比赛输赢」这一个输出,可以仅包含「优胜者是谁」这种单一维度,也可以包含「双方点数」「回合次数」等多维信息。

12.3 经验推测

经验推测 输入输出

前面说过,「信息推测」可以细分为「经验推测」和「模型推测」两种类型。当进行「经验推测」时,「信息推测」的数学描述会变得更加具体:由"从输入到输出的关系"转变为"从「输入常量」到「输出常量」的「对应关系」"。

image.png

常量 经验推测

之所以用「常量」描述,是因为:「经验推测」中的「输入」「输出」都是「确定的唯一可能状态」,不像「模型推测」中的「输入」「输出」可以是「多个可能状态中的任意一个」。「常量」正是用于表达这种「确定的唯一可能状态」的特性。

注意,「常量」虽有一个"量"字,但它不必是「数字」,本质上是「状态」。

3-1=2 常量

举例来说,当我们把「对象层」设为「具体数字所处的层面」时,"「3」-「1」=「2」"的关系中,「3」和「1」是「输入常量」,「2」是「输出常量」,因为「3」「1」「2」都是「确定的唯一可能状态」。

但是,在"「被减数」-「减数」=「差」"的关系中,「被减数」和「减数」不是输入常量,「差」也不是输出常量,而是「变量」,因为「被减数」「减数」「差」都可以代表1、2、1.2等「多个可能状态中的任意一个」,而非「确定的唯一可能状态」。

对应关系 经验推测

之所以用「对应关系」描述,是因为「经验推测」中「输入」「输出」的「关系」是「两个具有唯一可能状态的对象」之间的「直接对应」,不像「模型推测」中的「关系」是「两个可以有多个可能状态的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本课程中,「对应(关系)」专门被用来指代「一个常量和另一个常量之间的关系」。当出现"对应"一词时,也意味着我们将当前讨论的对象视为一个常量。

这个苹果 对应关系

例如,"「这个苹果」是「酸的」"的关系中,「这个苹果」是「输入常量」,「酸的」是「输出常量」。「这个苹果」和「酸的」之间的关系就是「对应关系」,因为二者被我们视为常量,都是「具有唯一可能状态的对象」。

但是,"「苹果」是「可食用的」"的关系中,「苹果」可以代表红苹果、绿苹果、国光、红富士等多个可能状态,不是常量,而是变量,因此,「苹果」和「可食用的」之间的关系,就不是「对应关系」,而是「映射关系」。

实心点 经验推测

「经验推测」中的「输入常量」「输出常量」「对应关系」就好比一个实心点(输入常量)与另一个实心点(输出常量)连成一条实线(对应关系)。

12.4 模型推测

模型推测 输入输出

同样地,当进行「模型推测」时,「信息推测」的数学描述也会更加具体:由"从输入到输出的关系"转变为"从「输入变量」到「输出变量」的「映射关系」"或"从「输入空间」到「输出空间」的「映射关系」"。

image.png

变量 模型推测

之所以用「变量」描述,是因为:「模型推测」中的「输入」「输出」并非「确定的唯一可能状态」,可以是「多个可能状态中的任意一个」,「变量」正是用于表达这种「可以在特定范围内任意取值」的特性。

溶液酸碱性 变量

例如,"从「溶液」到「酸碱性」"的推测中,作为「输入(推测依据)」的「溶液」,并非「确定的唯一可能状态」,而可以是「温泉水」「啤酒」「洗衣液」「氢氧化钠溶液」等「多个可能状态中的任意一个」,因此是「变量」。而作为「输出(推测目标)」的「酸碱性」也不是「唯一可能状态」,而可以是「酸性」「中性」「碱性」等「多个可能状态中的任意一个」,因此也是「变量」。

空间 模型推测

我们也使用「输入空间」和「输出空间」来描述「输入变量的可取值范围」和「输出变量的可取值范围」。

虽然一些人可能不熟悉「空间」这个数学概念,但高中教过「集合」,而「空间」实际上就是「满足特定性质的集合」。在这里,「变量」对应着自然语言中的「概念」,而「空间」对应着自然语言中的「概念的外延」,「空间里的元素」则又对应着自然语言中的「外延里的对象」。

「输入空间」和「输出空间」也有别名,分别叫做「定义域」和「到达域(陪域)」。注意与「值域」相区分,「输出的实际取值范围」是「值域」,但「输出空间」是「输出的可能取值范围」,因此不是「值域」,而是「到达域(陪域)」。

之所以我们描述「输出空间(到达域)」,而非「值域」,是因为在「信息推测」之前,我们只知道「可能取值范围」,并不知道「实际取值范围」。

寿命有限 空间

例如,"从「人」到「寿命是否有限」"的推测中,「输入空间」是「所有具体的人(如嬴政、孔子)所组成的集合」,也就是「"人"这个概念」的外延,而「输出空间」是「"有限"和"无限"两个可能状态所组成的集合」,也就是「"是否有限"这个概念」的外延。

尽管通过归纳,我们得出"所有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即"「输出的实际取值范围」都是「有限」这一个可能状态",但在描述这个信息推测时,我们应该说"我们在探究「人」与「寿命是否有限」的关系",而不该说"我们在探究「人」与「寿命有限」的关系",因为后者只不过是探究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描述"「输入空间」和「输出空间」的关系",而不是描述"「输入空间」和「值域」的关系"。

映射关系 模型推测

至于「模型推测」中「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的「关系」,则选用「映射关系」来描述。原因在于:我们进行「信息推测」时,是为了做决策,需要获得「确定的输出结果」,而非「"既是,又是"的输出结果」,因此,「输入变量」在「输入空间」内的每一个可选取值,都只能「对应」「唯一一个输出取值」,不可以对应两个以上的输出结果,否则会得出矛盾的结论。而「映射关系」就是具有这种约束的「变量间的关系」,即:「输入变量」在「输入空间」的每一个可选取值,都只能「对应」一个「唯一的输出取值」。

及格映射 映射关系

例如,"从「大学期末分数」到「是否及格」"的推测中,「输入空间」是「0至100的有理数所构成的集合」,「输出空间」是「"及格"和"不及格"两个元素所构成的集合」。「输入变量」在0至100的每一个取值,都只能对应唯一一个输出取值,要么输出及格,要么输出不及格,如果既对应及格又对应不及格,就相当于没推测。通常,大学的判定规则都是:当输入为0至59时,都对应不及格,而输入为60至100时,都对应及格,因此这是一个映射关系。若是150分满分,那么输入为0-89时,都对应不及格,输入为90至150时,都对应及格,这又是另一个映射关系。

双语对照表

下表展示了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的概念对应关系。

自然语言

数学语言

思维过程、认知过程

从输入到输出的关系(信息推测)

对象(推测依据)

输入常量(输入空间的元素)

对象(推测目标)

输出常量(输出空间的元素)

仅对单一情况有效的关系

对应关系

一个对象和另一个对象的个别关系(一个情况)

从输入常量到输出常量的对应关系(有序对)

概念(推测依据)

输入变量

概念(推测目标)

输出变量

推测依据的概念外延

输入空间

推测目标的概念外延

输出空间

对一类情况有效的通用关系

映射关系

一个概念和另一个概念的通用关系(一个知识)

从输入空间到输出空间的映射关系(模型)

一个知识的适用范围

映射的输入空间

可拆分成多个子概念的概念

多维向量

提问 有什么用

想必会有人疑惑,学习「变量」「空间」「映射」等概念有什么用?

请回想开篇对于描述「思维过程」和「知识」时所遇到的障碍。有了这些数学概念,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晰明确地描述「思维过程」和「知识」了。

思维过程

首先,任何「思维过程」都可以被我们用「信息推测(信息加工)」过程来描述,也就是「从输入到输出的推测(加工)过程」。

「输入」是「思维过程的起点」,也是「推测的依据」。

「输出」是「思维过程的终点」,也是「推测的目标」。

情况与经验

我们可以把"从「一个输入常量」到「一个输出常量」的「对应关系」"称为"一个情况"。

然后,我们再把「情况」根据「是否已见」划分为两个子类,即「已见情况」和「未见情况」。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清晰地描述「经验」了,也就是「已见情况」。

知识

至于「知识」,我们之前只能粗略地描述为:"从一类事物到另一类事物的通用关系"或"多个情况之间的共有关系"。然而,这些描述仍不能清晰说明知识的适用范围和作用。

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描述方式:

在「一个信息推测(任务)」中,我们通常依靠记忆和回忆「已见情况(经验)」,来根据输入推测输出,也就是「经验推测」。但我们也可以建构出一些「通用规律」。如果某个「通用规律」不仅能推测「已见情况(经验)的输入该对应什么输出」,还能推测「未见情况的输入该对应什么输出」,那么这个「通用规律」就是该「信息推测」下的一个「知识」。

这里有几个要点:

  • 知识总是属于某个「信息推测(任务)」的,但一个信息推测中,可以建构出多个知识。

  • 知识必须能推测多个情况,还要包括未见情况。

  • 知识的映射关系必须符合实际情况。

若用数学语言描述:

「知识」是在一个「信息推测」中,对「所有输入变量的取值」都能推测出「正确输出对应」的「映射关系」。

「知识的适用范围」就是「其输入变量的取值范围」,也就是「它的输入空间」。

「知识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推测未见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在描述一个「知识」时,不能只说它的「映射关系」,必须要说明这个「映射关系」是"从哪个变量到哪个变量的映射关系"。换句话说,需要「输入空间」「输出空间」「映射关系」三个要素,才能完整描述一个知识。

惯性定律 知识

举例来说,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是一个知识,属于"从「受外力为零的物体」到「物体的加速度」的推测规律"。

  • 该知识的「输入空间」是「所有受外力为零的物体组成的集合」,元素可以是「在桌面上受重力和桌面支持力的苹果」或「不受摩擦阻力的滚动的小球」等。

  • 该知识的「输出空间」是「所有物体的加速度组成的集合」,元素可以是「−2m/s2」「9.1m/s2」等。

  • 该知识的「映射关系」是"「所有受外力为零的物体」都对应「加速度为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该知识的「适用范围」是「所有受外力为零的物体组成的集合」。

浮力定律 知识

又如,阿基米德定律(浮力定律)是一个知识,属于"从「浸入液体的物体」到「物体受到的浮力」的推测规律"。

  • 它的「输入空间」是「所有浸入液体的物体所构成的集合」,元素可以是「部分浸入水中的木块」或「完全浸入油中的铁球」等。

  • 它的「输入」可以分成两个维度,即「侵入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 它的「输出空间」是「所有物体受到的浮力的集合」。

  • 它的「映射关系」是「F=ρVg」。

  • 它的「适用范围」是「所有浸入液体的物体所构成的集合」。

明确输入输出

可以发现,「知识的输入空间」表达了「知识的适用范围」,而「知识的输出空间」表达了「预测目标」,能让我们明白「该知识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如果一个人在学习某个知识时,不清楚这个知识的输入空间,他就不知道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有效,什么情况下无效。如果不清楚知识的输出空间,他就无法判断何时能用上该知识。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学习的第一原则」:学习任何知识时,都要先明确该知识的输入空间和输出空间,简称"明确输入输出"。

提问 如何明确

不过,上面只讲了「如何描述」,但要「依靠什么明确」呢?

万有引力 知识

请针对「牛顿万有引力」回答以下问题:

  • 该知识的输入空间是什么?

  • 该知识的输出空间是什么?

  • 该知识的映射关系是什么?

  • 该知识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 该知识的预测目标是什么?

反射定律 知识

请针对「光的反射定律」回答以下问题:

  • 该知识的输入空间是什么?

  • 该知识的输出空间是什么?

  • 该知识的映射关系是什么?

  • 该知识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 该知识的预测目标是什么?

配乐 BGM

BGM:"Within Our Nature" by Scott Buckley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讨论
随记
AI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