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背诵、公众的演讲、论文的发表、工作的面试。
再优秀的人也需要通过表达才能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才能。
而为了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往往会先写一个文稿,希望自己可以像文稿规划的一样来表达自我。
那该如何记住文稿的内容呢?
很多人的方式是反复读稿,熟练到能够背诵为止再上台。但这种方式的效率实际上非常低下,一半以上的行为都属于无用功。
因为我们的记忆是以神经网络的形式存储在大脑当中的。输出是我们要演讲的信息,而输入是我们用于提取信息的前提。若没有对应的输入,即使记住了信息也无法提取。
反复读稿之所以低效的原因就在于选择了错误的输入。当反复读稿时,要构建的记忆的输入就会是文稿的反光和脑中的声音,或叫内部语言。但在演讲时往往是不能拿文稿上台的这意味着你靠文稿的反光辛苦构建的记忆,却无法再用文稿的反光来提取,那就只能依赖脑中的声音这一个输入。
然而,脑中的声音却很容易受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干扰,比如周围的噪音、自身的情绪等,最常见的就是当思考自己忘词了怎么办,说不好会不会被嘲笑、如果搞砸了会怎样之类的问题是就会因大脑转机预测这些问题的结果,而无法切换到原来的输入,回过神来后,大脑基本就是一片空白。
所以,对于专注力不是那么强的人,就不能仅依靠脑中的声音,还要选择稳定的固定不变的信息作为记忆的输入。
那么哪些信息是演讲时稳定不变的呢?如果你使用ppt演讲,那么最稳定的信息就是当页ppt的对应图片。如果没有ppt也没有关系自身的某个肢体动作,台下的某个坐席、麦克风的触觉体、眼镜等信息也都较为稳定,可以在你忘词的时候帮助你回到原来的输入上。
这也是触景生情的原理。人们在过去无意中将回忆关联到了某个场景,当再次看到同样的场景时,便会想起一连串的回忆。
那么我们也可以利用该原理,把演讲时一定会有的场景作为输入,把要演讲的句子作为输出,来构建二者的关联。这样即使没有文稿,也可以顺利的提取记忆。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先看自己的文稿,暂时记住一句话或一小段话,然后看着对应的ppt图片或者做着某个肢体动作的同时说出那句话。对要记住的每一句话都重复上述两步,直到记住所有演讲内容为止。
这里最核心的关键就是不要一直边看文稿边读,因为你要构建的是ppt对应图片与这句话的关联,而不是文稿的反光与这句话的关联。毕竟在演讲时,文稿无法再成为你提取记忆的输入,这也是为什么反复读稿很大程度上是在做无用功。
而最有效的准备方式就是在你要演讲的实际场地进行练习,因为实际场地的每个细节信息都有可能成为你回忆起演讲内容的输入。
这也是乔布斯在准备演讲时所采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