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可能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平时非常努力,上课认真记笔记,按时完成作业,文科非常优秀,但理科却并不突出。同时还有另一类学生,他们平时并不努力,上课扰乱秩序,作业基本高超,文科成绩很差,但理科却莫名其妙的好,也就是老师口中的聪明却调皮的孩子,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难道真的是第二类学生比第一类学生的天赋要高吗?
很多人看我的视频会觉得脑人疼,所以这个视频我们就比较轻松的来聊一聊文科和理科。
在解释纹理现象之前,先解释学习观中关于知识和信息的疑惑。学习官01说,知识不是信息,学习不是记忆。
理科生听完觉得哦原来是这样,
但文科生听完慌了,为什么自己学习的内容看起来全是信息啊?难道说自己一直都没在学习,只是在记忆吗?
不仅如此,学习官零儿还说什么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输入和输出。
这时的文科生都快哭了,因为怎么感觉自己学习的内容并没有输入啊。
以上的疑惑都是由知识的特点所造成的。知识是什么?是两类事物之间的关系。
用数学语言描述它就是一种映射。如果你不懂映射是什么,换一个近似的词来说,它就是函数,能够允许你用一类事物的信息来预测另一类事物的信息。所以一定有输入和输出,也一定可以用它来预测新情况,不然你干嘛学它?
比如你认为太阳从东边升起是知识,而信晰是知识。这句话实际上省略了每天二次日期,就是这个知识的输入,而输出是东南西北等方位,所以它是一个分类知识。
那你认为太阳昨天从东边升起是知识还是信息?是信息,因为昨天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这句话消除了昨天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的不确定性。那太阳明天从东边升起呢?预测算是信息,但存在不确定性。这个信息是将明天这个输入送入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这个知识后,得到对于明天的预测。东边那有没有可能不对呢?有,比如流浪地球里的太阳都没了,这就牵扯到了知识的可正位星以后再说。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日期与方向画出一个关系图后,你会发现这个函数很特殊,它的输出并不随输入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函数也叫做常量函数。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使得这个知识退化成了一种情况,所以才可以仅通过记忆这一种情况来掌握它。但它依然是知识,依然既有输入又有输出,能够用输入来预测输出。
更多的例子还有成人有206块骨头,那新生儿有超过270块骨头。这个知识输入是人,输出是骨头数量,你能用它来预测任何一个人的骨头的大致数量。
闰年这个知识输入是年号,输出为是闰年或不是闰年,你可以用它来预测2020年是不是闰年。
当我们总结上述知识时,就会发现前两个知识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比较简单,所包含的不同情况数量很少,用专业些的词来说,它们的变体variation很少。而第三个知识的变体就相对较多。当一个知识的变体非常少时,也就意味着可以通过记忆所有情况来掌握它。
文科的很多知识都有这种特点,所以才给你一种始终在记忆的感觉。
但关键并不在于文科还是理科,而在于变体的数量是多是少,比如车祸的责任判定嫌疑人是否有罪等。法律支识的辩体就非常多。因为案件有无数种情况,每个情况可能非常复杂,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案件不知道怎么判,就去翻过去发生过的类似案件的卷宗,寻找规律,用这个规律来判断当前案件。
我想很多学生当初就是不想学习理科,才报了某个文科专业,希望通过努力取得好成绩。可后来发现怎么选的专业一点都不像文科啊,无论怎么努力背诵,还是学不好,马上就要自闭了。如果你恰好是这类学生,那我可以告诉你,这并非是天赋问题,而是所使用的努力记忆的方法,从底层上就无法掌握遍体数量非常多的知识。
那该如何学习文科和理科知识呢?
让我们先回到第二类学生的例子中,这类学生可能由于某些巧合的原因开始奋发图强,心想我没努力,都已经取得这么好成绩了,如果努力的话那还了得,自己也坚信自己很聪明。
然而努力一段时间后却发现文科成绩确实提升了,但理科成绩提升的却非常有限,可能还有所下降。这与当初自己所畅想的完全不一样,付出了很多,回报却很少,十分失落,甚至开始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还不如不努力呢。
实际上,第二类学生最初并非完全没有努力,他们上课有在跟着老师的引导思考问题,大声喧哗打断老师,是因为他们会这个问题想要引起老师的注意。虽然课后并不复习,也不按时完成作业,但遇到不会的题时,由于好奇和不服输等心理的驱使,总会让他们花费时间去思考和解答这个问题。
而使他们数学成绩很好的原因并非是他们聪明,正是这种不经意的习惯,让他们的大脑自动构造出了放化能力很强的模型。所以他们理科很好,文科却不好。
不过,当他们奋发图强时,由于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很容易转向纯粹的记忆与背诵,可这反而抛弃了让他们理科优秀的习惯,陷入了与第一类学生同样的困境。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类学生的成绩基本处于中游。
如果你看到了学习观15期,想必你已经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正是学习和记忆之间的关系,变题少的知识可以通过记忆来掌握,但变体多的知识就不得不通过多个例子,让大脑的神经网络自动构建出泛化能力强的模型,来解答根本没有办法记完的无术情况。
所以理科的学习方法就是尽可能多的让自己暴露在各式各样的问题和例子中,并且多加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产生遗忘,但遗忘恰恰是大脑在自动寻找规律时所产生的一种现象。不要有负担,也千万不要想着自己做过的问题,就一定要强行记忆下来。
当大脑的神经网络从不同的问题中找到一个普遍规律后,你会发现没有刻意记忆的你却学会了这个知识,而且短记很难忘记。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第二类学生可能根本没有记住数学公式,但却可以使用数学公式,而第一类学生记住了数学公式,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公式。这个现象的原因就当成学习观的作业留给大家自己思考了。
那么文科知识该如何学习呢?文科知识的变体很少算是一种优势,但也是一种劣势,因为它反而不符合大脑的学习特点,演化出的大脑只是按规则处理信息,比如在睡眠中的大脑就无法区分现实与梦境。同样的,大脑并不知道你所接收到的内容是知识还是信息,是规律还是特例,所以文科知识很容易被大脑当成信息给遗忘掉。
处理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不同场地或书本上去看同一个知识。大脑认为这是一个随处可见的普遍规律,那么大脑就会降低遗忘速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平时并没有刻意记忆,只是随手翻一翻笔记去记住。
让我们回到标题,为什么有的孩子擅长文科,有的却擅长理科?其实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性格与最初的成长环境。
听话的孩子努力背诵后获得了好成绩与老师的称赞,他们尝到了甜头,知道努力记忆很好用以后,便期望通过更努力的背诵获得更好的成绩与更多的称赞,使他们越来越偏向于用努力记忆来学习,甚至在他们的认知中,记忆就成了学习的全部。
而调皮的孩子解除难题后被老师夸奖聪明但不努力,他们感到了忧越以后便希望通过解除更多的难题来证明自己真的聪明,使他们越来越偏向于做更多的问题来学习,甚至可能还会在同学面前隐藏任何自己努力的痕迹。
但如果两类学生的成长环境对调听话,孩子理科一样可以很好,关键在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学习本身所形成的认知。
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第三类聪明努力、文理双全的学生,他们所使用的学习方式就非常符合大脑的特性。
上述内容只是对喜剧观领一中知识不是信息,学习不是记忆的例次扩展。他无法解释所有纹理现象。至于为什么,我会知道这些。
在初中的时候,我曾是第二类学生,老师们夸我聪明,虽然我不完成作业,但遇到难题时觉得一定可以解出来的。我花费在思考问题上的时间并不少,在家长与老师的失望中长大有果无数次,今后要发愤图强的泪水。混到大学时,我也以为我聪明,只是没有努力。直到出国后,我真的开始努力学习的时候,就陷入了与第一类学生同样的困境,被现实打击到怀疑人生。我也终于认识到了我并不聪明,我只是一个平庸的人。
在随后做机器学习相关研究的过程中,我重新回顾了自己的过去,原来我根本不会学习,我经常有看到评论说,真羡慕现在就能看到学习观的学生,我又何尝不希望当初能有人告诉我这些。
最后一个问题,选文科还是理科?恐怕所有老师和家长都推荐学生选理科,总给人一种文科无用的感觉,但任何经过验证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并没有理科知识比文科知识更优越一说。在古代,如果一个人知道很多,那他是学富无车,满腹经纶。所以,选文科还是理科的原因并非文科知识无用,而在于如今的我们多了另一个扩展自身边界的工具,计算机。
由于文科中很多知识的变体较少依靠记忆便可解决,而计算机最擅长的就是记忆,我们都是靠知识获得工资,如果你所学的知识可以被计算机毫无成本的复制,你也就不具备竞争力。所以选择的真正依据是在你学习速度最快的时期,尽可能多的去学习遍体多、可替代性低的知识,不至于你在未来被别人拿手机给替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