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ango的头像

【YJango】我是如何艰难摆脱“以己度人、轻视他人、二极管思维”的?

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
作者
作者
沟通困难
沟通困难
初次科普
初次科普
阅读回答
阅读回答
思维察觉
思维察觉
根源察觉
根源察觉
动机察觉
动机察觉
结束语
结束语
单集封面
单集封面

【YJango】我是如何艰难摆脱“以己度人、轻视他人、二极管思维”的?

2024-05-22
925 次观看
7 讨论
YJango的头像
YJango
粉丝:7241
主题:1
其他:8
字数:2163

【YJango】我是如何艰难摆脱“以己度人、轻视他人、二极管思维”的?

2024-05-22
925 次观看
7 讨论
YJango的头像
YJango
粉丝:7241
YJango的头像
YJango
粉丝:7241
主题:1
其他:8
字数:2163

个人经历

介绍 作者

大家好我是YJango

引言 沟通困难

不知你是否有一种感觉:如今在网上,争吵和误解愈发容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变得愈发难得。我想很多人多少会有同感,甚至会出说"信息茧房"、"井蛙共振"、"二极管思维"、"内卷思维"等可能原因。对此,我并没有答案。只想分享一段个人成长经历,是关于学生时期的我是如何以己度人,轻视他人的,又是如何艰难克服这种下意识冲动的。这段经历对今天的我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背景 初次科普

2016年,我在知乎上初次写下了关于深度学习的回答。那时的知乎是一个高质量回答的汇集地,用户相对不多,每一个点赞都格外珍贵。我的那次回答意外地获得了上千个点赞,这让我开始关注起了点赞数。

事件 阅读回答

不过,此后,在我阅读同一问题下的其它回答时,时不时地会产生一类想法:

  • "这个回答明明没我写得好,怎么还有这么多点赞?"

  • "太浅显了,没有深度。"

  • "回答不够严谨,有很多基础错误。"

事件 思维察觉

我也很快意识到了这种想法存在问题,因为我发现:

  • 对于细致的回答,我嫌它啰嗦,不简练

  • 对于简练的回答,我又嫌它宽泛,不细致

也就是说,只要我想,任何回答我都可以挑出毛病来。虽察觉到了异样,但也没有特别在意。不过,后来,我在自己的评论区里看到了零星的几个评论,发现,这不就是我说过的话吗?那一刻,我突然感觉自己是这个世界的NPC,还有一群NPC,也被相同的逻辑代码所支配,表现出相同的行为,说相同的话。然后我就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思维。

事件 根源察觉

但是,虽然我知道这种思维必须改变,但仍会不自觉地冒出这种想法。光是口头上的决心是不够的。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些想法的根源。有一天,我突然回想起费曼讲过的一个故事。

一位物理学家去问一位数学家「三维空间的距离公式」。

数学家说,"听好,假设我们有「N维空间」,那么公式是……。"

物理学家说,"但是,我想知道的是「三维空间的公式」。数学家回道,那你把N换成3啊。"

我起初觉得,这位物理学家,不愿看到本质,流于表象。

我随后又觉得,这位数学家,将事情复杂化,多此一举。

但我很快就发现,这两个想法都有问题。因为「N维公式」和「三维公式」哪个更好,取决于「处理目标」是什么,否则没有评价原则。这位物理学家是以「三维应用」为「处理目标」,「N维公式」才显得多余。而这位数学家是以「更加本质」为「处理目标」,「三维公式」才显得低端。问题就在于:双方都将自己的「处理目标」施加于对方,甚至在下意识将自己的「处理目标」视为「唯一的目标」。

我又联想到了网络上的很多争论也都是这样。

  • 比如,有人发布了自己练习特效的剪辑视频,却被批评说"全是特效,没有内容"。

  • 又如,有人分享了一种美味的烹饪方法,却被指责"高碳水、不健康"。

此时,我才意识到,这种思维远比我想象中的要糟:它会让我「把某个视角当成唯一视角」,遮蔽了自己看到其它角度的可能,所以我才会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才能够如此自信,非黑即白。

那时我刚读博士。大家知道,读博需要非常深入某个领域。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还持有这种思维,几年下来,随着领域知识的垂直深入,恐怕我的视野越来越狭隘,自己堵住自己在其它方向上的成长。这让我不寒而栗。

不过,我已经明白了自己是「把某个视角或目标当成唯一视角或目标,并以此异化他人的目标」,于是,在那之后我便时时提醒自己,还有其它的目标和视角,自我世界不是唯一世界。

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后,我看什么都有分析他人视角,他人目标的习惯。这让我极大地扩展了视野,对如何换位思考有了更深的理解。

事件 动机察觉

那么,那种「"以己度人,轻视他人"的思维」是否已经消除了呢?

并没有。

我发现,虽然我的视野放宽了,但偶尔还是会有一种想把人拉进比赛,用自己的规则击败对方的冲动。我就像某个游戏中的人物,总想拽着不同游戏的人物进入决斗,再用自己游戏的规则击败对方。

于是我开始思考,这种动机是从哪里来的。很快就想到答案了:在校园养成的。初高中的时候,我时刻会被拉进各种比较和排名的竞争中。这种通过胜过他人来证明自己的方式,已经变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性思维,遇到对应情景时就会触发。

我意识到这一点后,便开始重新审视我的所处环境,不断提醒自己,自己大学都毕业了,早就不再处于那种只有输赢的应试环境中了,而是进入到了一个持续发展的无限游戏。在这个游戏中,重要的不是输赢,而是能否持续参与和发展,应该尽可能地寻求合作,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他人需要的时候自己也能提供支持,共同增加延续的几率。

拔除了动机的根源后,我便不再逢人就想拉他来决斗了。对于事实性观点,能够同时容纳多元框架,甚至是看似矛盾的观点。这也意外地提高了我对措辞不精准和非大众定义的话语的理解力。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那就是面对价值观差异极大和对自己持有敌意的人。

结束 结束语

如果要列出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成长经历,这段经历绝对位居前三。所以分享出来。不过,这也只是我的个人经历,不具有普遍性,不会对所有人都有启发,这时大家就当作一段趣事来听吧。

讨论
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