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很早就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想要用知识来提升自己。
他买了很多知识付费课程,大大小小累积起来已有数万元。每次听完课后,小张都觉得太有道理了,听到经济学知识后,觉得自己可以看穿市场,听到心理学知识后,觉得自己可以看透人性。
然而,当他准备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将知识运用到现实中。
明明学了那么多心理学知识,却始终无法帮助自己克服拖延的毛病。学了那么多职场道理,还是无法处理好和同事和上司之间的关系。学了那么多情感类知识,却依旧和女友和家人争吵不断。
不久,他和女友发生一次激烈的争吵,女友说她受够了小张这种一说起来什么都懂,却光说不做,只会找借口的性格。
小张这时才回过神来,[0:54.838 ]自己真的一次都没有应用过付费课程中所听到的知识,只不过是在和朋友交谈时可以夸夸其谈,让自己看起来有学问罢了。
此时的小张,既挣扎又不解,为什么自己学了那么多道理,生活还是一团糟。
和小张有类似情况的人并不少,而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所学的内容中,很多实际上并不足以称得上知识。
先前所说,知识是用来解决同一类问题中所有情况,包括从未见过的新情况,因此知识必须具有可泛化性。
这便是为什么自然科学论文都需要做实验来验证所提规律的可泛化性。
那么知识付费课程的内容都具有可泛化性吗?
知识付费课程的基本模式是:抛一个问题,讲一个故事,提一个规律,再起一个名字。
其中的规律,由于就是根据所讲故事而归纳的,因此必然可以完美解释所讲的这个故事,观众听起当然觉得很有道理。然而,若所提规律只是用单个案例归纳得出的,那么很容易过拟合,不具有可泛化性,也就自然不能解决听众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不过,这只是导致小张“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一个原因,因为并非所有知识付费课程中的内容都是不可泛化的,不少内容就是从心理学、经济学中拿来的,已经被验证过了的,可以泛化的知识。那么为何小张也无法将真正的知识用于生活当中呢?这关乎到了知识到底是怎么来的。
需要明确的是,知识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有科学知识都是基于人类现有的观察,在特定条件下,经验证所得到的,因此也就只能确保在特定条件下泛化。换句话说,知识的可泛化范围并不是无限的,是在做验证之前就已经被限定过的,倘若超出了限定范围,就无法再确保该知识依旧有效。
比如,牛顿第一定律的限定条件是“施于某物体的外力为零”,只有满足该条件时,才能得出“该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预测。
又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限定条件是“某系统为孤立系统”,只有满足该条件时,才能得出“该系统的墒只增不减”的预测。
很多传统经济学中的知识,同样也是在“理性人假设”的限定条件下,所建构出的。
换句话说,限制条件同样也是知识的一部分,我们在使用某知识的时候,必须在它所限定的条件下使用,否则就会出错。
而小张在使用知识的时候,却完全忽略了使用条件。比如,小张知道“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也知道“斩草除根”,然而,由于小张并不知道这两个道理的适用条件,那么当要抉择的时候,这两个道理不仅不能帮助小张,还会使小张更加难以抉择。这便是小张“道理都懂,却过不好这一生”的又一原因。[4:23.382]
所以,在学习任何一个知识时,都不能仅仅关注它的预测结果,还要明确它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要同时明确它的输入范围和输出范围。
对于学习方法也是同理,任何学习方法也都有它的前提条件,若不满足条件,再高效的学习方法也会失效,我们下期要讲的内容正是对学习而言一个最基础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