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摘自《黄帝内经·灵枢·外揣》)
「揣,推测也。司,主也。远者主外,近者主内,察其远能知其近,察其内能知其外,病变虽多,莫能蔽吾之明矣。」(摘自明代张景岳所著《类经·十九卷·针刺类·内外揣》)
「从外知内。」(见于《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歧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摘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藏》)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苟不以相参,而断其病邪之逆顺,不可得也。」(摘自元代朱震亨著述《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性,五,四气,是吧,
「病至思治,末也。见微知著,弥患于未萌,是为上工。」(摘自清代程国彭所撰《医学心悟·卷一·医中百误歌》)
眼,
充,
「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里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摘自《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
「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气之精为白眼,筋之精为黑眼,骨之精为瞳子,血之精为络眦,肉之精为约束,即眼胞也,里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摘自清代吴谦编修《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卷五·眼目》)
「眼者,五脏六腑之精华,如日月丽天,著明而不可掩者也。其首尾赤眦属心,其满眼白睛属肺,其乌睛圆大属肝,其上下肉胞属脾,而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摘自南宋杨士瀛所撰《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 眼目·眼目方论》)
「满舌属胃,中心亦属胃,舌尖属心,舌根属肾,两傍属肝胆,四畔属脾。」(摘自清代吴坤安所著《伤寒指掌·卷一·察舌辨症法》)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柰何。歧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摘自《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
「脉一息四至曰平,一息二至曰迟,小快于迟曰缓,一息六至曰数。」(摘自金代成无已所注《注解伤寒论·卷一·辨脉法第一》)
“发”指人在疾病中出现的证候表现,“受”指感受的邪气和机体的反应状态。因发知受,是根据机体在疾病中所反应的证候特征,确定是寒是热,是风是湿,这种寒、热或风、湿,不是根据气候变化或气温、湿度高低做出判断。各种外来的邪气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邪正斗争的结果。邪气的性质主要是通过对证候的辨别确定的,如天气突然变化,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感受外邪,是否感受外邪、感受何种邪气,主要是由机体的反应能力、反应状态决定的,必须通过人体表现的证候做出判断。正如清代钱潢《伤寒溯源集》言:“外邪之感,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
中医学这种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审症求因”。《伤寒论》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即通过审察临床所表现的证候推求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本质。这与西医学通过检测病原体而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在思维和诊断依据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摘自李灿东、方朝义主编《中医诊断学》新世纪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