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目传心的头像

绪论3

绪论
3
绪论
基本原则
3
基本原则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
病证结合
病证结合
动静统一
动静统一
发展简史
4
发展简史
商周时代肇始萌芽
商周时代肇始萌芽
春秋秦汉奠定基础
春秋秦汉奠定基础
晋至宋元丰富发展
晋至宋元丰富发展
明清以降日臻完善
明清以降日臻完善
最后
最后
PPT
PPT
四诊合参1
四诊合参1
难经的叙述
难经的叙述
医宗金鉴的叙述
医宗金鉴的叙述
四诊合参2
四诊合参2
避免被假象所惑
避免被假象所惑
迟脉但阳明腑实1
迟脉但阳明腑实1
面赤但虚阳外越
面赤但虚阳外越
信息互校
信息互校
迟脉但阳明腑实2
迟脉但阳明腑实2
四诊合参3
四诊合参3
辨证必要1
辨证必要1
辨风寒/风热论治
辨风寒/风热论治
辨证必要2
辨证必要2
辨病也必要1
辨病也必要1
感冒/疮疡论治
感冒/疮疡论治
辨病也必要2
辨病也必要2
病证结合
病证结合
过渡
过渡
动静统一
动静统一
感冒中的动静统一
感冒中的动静统一
本节讨论内容
本节讨论内容
师傅领进门
师傅领进门
仅挑重点讲
仅挑重点讲
肇始
肇始
周礼记载
周礼记载
史记记载
史记记载
可追溯至先秦
可追溯至先秦
奠基
奠基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难经
难经
淳于意的诊籍
淳于意的诊籍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发展
发展
脉经
脉经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察病指南
察病指南
金镜录
金镜录
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
完善
完善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
四诊抉微
四诊抉微
望诊遵经
望诊遵经
温病学的完善
温病学的完善
彩图辨舌指南
彩图辨舌指南
其他的自己参考
其他的自己参考
剩余部分自己看书
剩余部分自己看书
PPT
PPT
单集封面
单集封面

绪论3

01-09
8 次观看
会目传心的头像
会目传心
粉丝:31
主题:12
描述:10
例子:6
其他:32
字数:27568

绪论3

01-09
8 次观看
会目传心的头像
会目传心
粉丝:31
会目传心的头像
会目传心
粉丝:31
主题:12
描述:10
例子:6
其他:32
字数:27568

绪论

基本原则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1

好,我们再接着讨论,关于诊断学的第二的一个原则上说的叫四诊合(),这个诊法合参,是吧,我们教材第四页第二写了诊法合参,其他有些教材用的这个叫四诊合参,是吧,因为我们说传统意义上说的诊法就是望闻问切四诊。这个原则上我们就说一定要注意,临床上运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的了。

因为我们一般说来,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上,最有特点的,在四诊里边最有特点的是什么?对了,我们一般民间说中医看病,那就是把脉了,一说什么就把脉。是吧。有的时候我们会看见有些病人来了,你问他,问病人哪里不好,那病人一来就把手这么一伸,你看吧,只要让你一把脉,好像就能把出所有的什么,是吧,全部的情况。这个呢我们说就是传统意义上,是吧,在我们民间的一些时候,大家对中医学的这么一种,认为,是吧,甚至于是一些不太,不太正确,不太全面的一个认识,觉得是中医一把脉什么都能够完全知道。是吧。

其实我们古人并不是说强调这个一把脉什么都能知道的。是吧。并不是说中医传统的就说非,就是一个把脉了。那仅仅是一个摸脉把脉就能够知道,那为什么他一定要创立中医的诊法上是望闻问切四诊?是吧。我们是说每一个诊断方法,它在收集病情资料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它都在收集某一个方面的病情资料。你必须把这些所有的方法都用到了,收集到比较全面的病情资料了,你再作出一个综合的判断。是吧。你只用一个,其中的一个,任意一个诊断方法去收集病情资料,那当然你就只能收集到那一个方面的一些情况,所以就容易导致我们说的就偏执一端了。是吧。不然为什么我们说一定是创立的望闻问切四诊,是吧。

思考 难经的叙述

这个实际上在我们古籍里边,我们古代医家都是强调要四诊都要用的。比如说我们说《难经》里边就说了,那是四诊各有所长了,你通过望诊就能够收集到病情资料,对病人作出一个判断,那叫望而知之谓之神,一望能够知道一些情况。所以从这几句话的意义来看,好像望更重要了,望而知之谓之神,是吧,很神气了,什么都知道了。而紧接着下面说闻而知之谓之圣,你通过闻诊,听声音、嗅气味等等,能够对疾病作出准确的正确的这么一种判断,那你是闻而知之谓之圣了,那圣还是很重要的,是吧。第三,那么再通过问诊,问而知之,了解收集病情资料,对病人作出判断,那谓之工。工,那是说很好的医生的话呢,我们都说叫上工了,意思你这个医工(功?)也是很不错的,是吧。那么切()而知之谓之巧,通过切脉能够收集到病情资料,对病人作出正确的这种判断,谓之巧,因为切脉他有一些体会、体验、技法、技能方面的,技巧。是吧。所以说明每一个诊断方法它都有一定的特点,各自有一定的特点,各自对病情,收集到一定的病情病理资料的一个范围。是吧。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摘自《难经·论病·第六十一难》)

「注:此明望、闻、问、切为识病之要道也。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是以目察五色也;闻而知之谓之圣,是以耳识五音也;问而知之谓之工,是以言审五病也;切而知之谓之巧,是以指别五脉也。神、圣、工、巧四者,乃诊病要道。医者明斯,更能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以之疗治,自万举而万当矣。」(摘自清代吴谦编修《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

「治病工也。殹,惡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王育說。一曰:殹,病聲。酒所以治病也。《周禮》有醫酒。古者巫彭初作醫。於其切。」(摘自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卷十四·酉部·醫》,大徐本)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摘自《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

「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逆顺》)

思考 医宗金鉴的叙述

直到,一直到,我们说《难经》很早了,是吧,一直到清代《医宗金鉴》,再说望闻问切,那还是这样,各有所长。望主要是用眼目去收集病情资料,是吧。闻主要是听声音,后世,后面再加上了一些嗅气味,在那会儿它主要说听声音,闻以耳占。那问以言审,询问能够通过语言来审察了解收集病情资料,它只是询问的一个方法。切以指参,切脉只是说通过手指的触摸体会脉象来作为一种判断疾病的依据。仅仅是说的各自都有各自的一些方法,是吧,分别能收集到一些病情资料。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摘自清代吴谦编修《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

四诊合参2

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再片面的强调,中医就是说那把一个脉什么都能知道,是吧。遇到病人不理解的时候,我们就会,你就可以给他解释讲清楚,中医学那不是说只是一个把脉,它是望闻问切四诊,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综合作出一个判断,所以你给病人解释清楚,病人也能够理解,他最后,你询问他有什么病情,他就会告诉你了,是吧,告诉你了。所以我们就说一定,四诊,避免这个只是偏执一端的,用其中的某一个诊断方法。

避免被假象所惑

因为你在某一个诊断方法,尽管中医的把脉、望舌是我们比较有特点、代表性,诊断疾病有它的擅长的地方,是吧,但是毕竟有的时候,疾病的某一个方面的临床现象可能会出现某些假象。就比如说脉象,我们说有的时候脉象也会出现一些假的脉象。是吧。我们大家通过学中基,紧接着我们后面讲辨证,那些,八纲辨证,就会说到大家都听说过这么一些名词了,有所谓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是吧,“真实假虚”、“真虚假实”。那你怎么说他真虚,是吧,假实?那就说明他总有一些实证的一些现象,那个是个假的现象,那么这个现象它总要通过这些面色啦、舌象啦、脉象啦、是吧,皮肤啦,等等方面表现出来。那么你如果只用了其中的一个诊断方法去收集那个病情资料,那正好碰上他是假象的现象,那这样就容易导致你发生错误了。是吧。

「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阳证似阴也。盖阴极反能躁热,乃内寒而外热,即真寒假热也;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热者最忌寒凉,假寒者最忌温热。察此之法,当专以脉之虚实强弱为主。」(摘自明代张介宾所撰《景岳全书·卷一·传忠录上·寒热真假篇八》,四库全书本)

迟脉但阳明腑实1 避免被假象所惑

比如说我们说把脉,一般说来切脉的话呢,频率加快的数脉应该是热证,是吧,频率减慢的我们中医叫迟脉的,应该是寒证。但是我们说有的时候这个热邪结滞脏腑,阳明腑实证,阻滞不通了,它可以出现脉迟了,迟脉,阻滞不通了,脉流受到阻滞。那么这样的话呢出现了脉率好像减慢的迟脉。那这个时候你不能说迟脉都是寒证,赶快用温热药去治疗。结果它是热邪结滞,阳明阻滞,它是一个热证,你还得用清热攻下的办法治疗。所以你不四诊合参就把一个脉就,那有可能正好就遇到这个,一个假象的,那你发生一种错误,是吧。

「邪自阳明经传入腑者,谓之正阳阳明。经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即是正阳阳明胃家实也。」(摘自金代成无已注《注解伤寒论·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面赤但虚阳外越 避免被假象所惑

所以我们说,就再说,比如说,说面色红,面色红一般说来该是热证,是吧,但是我们后面也会提到,那虚阳外越的时候,面色红赤如妆,那你不要看见那个颧骨红赤的,你就一定说它是热,热就赶快去清热,结果他已经是虚阳外越了,阳气严重亏虚,向外脱失了,你要赶快用温阳的药物,而不是说用清热的药物,要温阳,回阳固脱了。那个我们就说它是真寒假热,那个时候面色红赤是个假热。是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只凭一个什么诊断方法,那有可能发生这个错误的,误诊,最后导致临床上治疗的错误,带来很不好的后果,是吧。所以我们一定要强调临床上注意望闻问切四诊并用,是吧,四诊并用,这是第二的一点。

「东垣曰:脉诀言面赤如妆不久居。面显赤色于两颊,若涂胭脂之状,而又且圆也。病至于此,不可久居于世。譬犹根本已竭,枝叶未即衰落,赤如经霞满天者是也。」(摘自明代楼英所编《医学纲目·卷之二 阴阳脏腑部·诊生死》)

思考 信息互校

第三,我们再说的话呢,现在这个四诊合参,如果按我们现代的一些学科的一些理论一些话来说的话呢,按我们现代信息论的一种,一个术语来说的话呢,这个叫信息互校。那就说不同我们收集到的一些病理现象就是一些信息了,代表着某些生理病理的一些现象,这种信息,信息就有可能是一种错误的信息。是吧。那么任何一个学科它都要收集到这些信息之后,它就要去去除这些信息中间的一些错误的,啊假象,是吧,那么它要去除这些错误的一些信息,就要用其他的一些信息来进行比较,校正、比对,最后发现哪些是错误的信息,哪些才是我们有用的真的准确的信息,就信息之间要相互矫正。那么你这样看,我们是不是中医把四诊合参并用起来,也就是把一些信息来进行比较矫正,把那些假象给排除了,是吧,给排除了。

迟脉但阳明腑实2

比如说我们说迟脉,那么你只把了脉,结果你四诊合参发现,望闻问切一下发现,他舌质红,舌苔黄而干燥,焦裂,问诊问到他腹部胀满疼痛,便秘,那这样的话呢我们知道它是热邪结滞,阳明阻滞的,通过了望诊问诊的其他信息来比较,这个时候我就认为他这个脉迟,你不要认为是寒证了,把这个脉迟这个信息给比较校正过来,是吧。

四诊合参3

所以我们就说这个怎么看,中医临床看病,就一定要注意,是吧,不要只是强调其中任意一个诊断方法,一定要四诊合参,全面收集病情资料,最终比较作出一个综合的判断。所以这一条四诊合参的这个诊断原则,我们就要特别强调的,是吧,特别强调啊。这是第二的一个诊法的基本原则上,四诊合参。

病证结合

辨证必要1

第三的一个原则,教材第五页说的病证结合,是吧。那么这个病证结合呢,就是说要想强调一下,在临床看病的时候注意了。我们一般中医学强调主要是辨证论治,是吧,刚才我们说特别强调这一条,而中医诊断学这个教材,这个学科,又主要讲的,中篇,就主要讲辨证。当然固然我们中医看病就最重要是要辨证,是吧,因为我们说没有辨证的话呢,他没办法进一步的定,指导我们怎么去定立治法,遣送什么方药,所以我们是强调辨证,因为他抓住了病人来就诊的时候,当时的病因病性病位的一个主要矛盾概括出来了,当然它很重要,所以我们强调要辨证,没有辨证,我们说中医学很难确立相应对应的那些治法,遣送方药。是吧。

辨风寒/风热论治

比如说我们说的感冒,你对那个病,我们刚才说的举例来看,我只能判断出来他感冒了。现在中医来说的话呢,也就说主要是外感六淫了,侵犯,在一些肌表的,比较轻浅的这一类的一个病叫感冒,是吧。那么在这儿来说的话呢,那么你如果有了这个只是感冒,对病作出了一个判断了,怎么去治疗呢?感冒怎么治疗呢?对不对?大家学中药,学中药的第一类药就是解表药。那么外感六淫引起的比较轻浅的一个疾病,当然要解表,但是用什么解表药呢?因为大家一学中药,是不是,那么你们都知道了,那就紧接着下面是说解表药分为两大类,是吧,那么这个两大类的辛温或者辛凉怎么用?那就是要进一步把这个证给辨出来了。这个感冒如果主要是受风寒的,是吧,根据他的一些表现推断出来,这个他是受风寒的一种感冒的,风寒表证,或者是,啊季节上夏季,或者那些表现上又表现出来了舌苔薄黄,舌尖红,口干,是啊,口干微渴,脉象搏动频率加快一点了,那这个时候说的脉浮数,那么他受了外感,外感的这种邪气呢,那么我们就说主要是风热引起的一种感冒的表证,是吧。总得把这个证给辨出来了。

那么下面就进一步有了,风寒的那就要把这个外来的风寒给疏散出去,那就疏风散寒,疏散风寒,那要散寒就必然要用温热的一些药,也就是大家学的这个辛温解表药了,是吧。辛温解表药最早讲的就是这些麻黄、桂枝这些药了,加在一块儿,书上给大家讲麻黄的时候,紧接着就说了,与桂枝等等这些配伍的,说的麻黄汤,是吧,最代表的。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摘自清代汪昂所撰《汤头歌诀·发表之剂·麻黄汤》)

而说如果是风热,那这个风热感冒,你要辨证辨出来了,风热表证,风热犯肺,那这个时候定立治法,来的风热你也要散出去,也要用辛,发散的药物,但是它是热证,你要用辛凉的药物,是吧,就说辛凉解表,大家学中药里边说的,或者说叫疏散风热的药物,那么代表的,辛凉的,桑叶啦,菊花啦,是吧,这样一些药,比较代表的方剂,我们有银翘散。

辨证必要2

所以他只能有了辨证,才进一步来说怎么定立治法,遣方用药,没有辨证他没办法再进行下去了,是吧,所以我们就非常强调要辨证,要辨证。所以从中医基础理论一直讲到现在诊断学,以及临床各科,都要给他大家讲,中医特别强调这个辨证。是吧。

辨病也必要1

但是不能说我们说中医就只是临床就一个辨证,是吧,辨证尽管它抓到了当前的一种病理的一种概括,最主要的,但是毕竟病是​‌​‌​​‌‌​​‌‌​​‌‌​​‌‌‌‌‌​‌​‌‌‌‌‌​‌‌‌​‌​​‌‌​​‌‌‌​​‌‌‌​​‌‌‌​​‌‌‌​‌​‌​​‌‌‌​‌‌‌​​‌‌‌‌‌‌​​‌‌‌‌‌​‌‌‌​‌​​‌‌‌‌​‌‌‌‌‌​‌‌‌‌‌​​‌‌​‌‌​​​‌‌‌​‌​‌​​‌‌‌​‌‌​​‌‌​​​‌​​‌‌​​‌‌‌‌​‌​‌​​‌‌‌‌‌​​​‌‌‌‌​‌​​‌‌​‌‌‌‌‌​‌​‌​​‌‌​‌‌‌​​‌‌‌‌‌‌​​‌‌‌‌‌​​​‌‌‌​‌‌​​‌‌‌​‌‌‌‌‌​‌​​‌‌​​‌‌​‌​‌‌‌​‌‌​‌‌​​‌‌​​‌‌​​‌‌​​‌‌‌‌​‌‌‌​‌​​‌‌​​​‌​​‌‌​‌​‌​​‌‌‌​​‌​​‌‌‌‌​‌‌‌​‌​‌‌‌​​‌‌‌‌​‌‌‌​‌‌​‌‌‌‌‌‌​​‌‌‌‌​‌​​‌‌‌​​‌‌‌​‌​​‌‌​​‌​​‌‌​​‌‌​​‌‌‌​​‌‌‌‌​‌​​‌‌​​‌‌‌‌​‌​‌‌‌‌‌​‌​‌‌‌‌‌​‌​‌‌​​​‌‌​​‌‌‌‌​‌‌‌​‌‌‌​‌‌‌​‌​​‌‌‌‌​‌‌‌​‌‌‌​‌‌​‌‌​​‌‌​​‌‌​​‌‌​​‌‌‌‌​‌​​‌‌‌‌​‌​​‌‌‌‌​‌​‌‌‌​‌‌​‌‌‌‌​‌​​‌‌‌‌​‌​‌‌‌‌‌​‌‌‌​‌​​‌‌‌‌​‌‌​​‌‌‌‌​‌​​‌‌‌​‌‌‌‌​‌​‌‌‌​​‌‌‌‌‌​​​‌‌‌​‌‌‌‌​‌‌‌​‌‌‌​‌‌‌​‌‌‌​‌‌​​‌​​‌‌​‌​‌‌‌​‌​‌‌‌​​‌‌​‌‌​​​‌‌‌‌​‌‌‌​‌​‌‌‌​​‌‌‌‌‌​​​‌‌​‌​‌​​‌‌‌‌​‌​​‌‌‌​‌‌‌‌​‌‌​‌‌‌‌​‌‌​​‌‌‌​‌​‌‌‌‌‌​‌‌​‌‌‌‌​‌‌‌‌‌‌​​‌‌‌‌‌‌​​‌‌​‌‌‌​​‌‌‌​‌‌‌‌​‌‌​‌‌‌‌​‌‌​​‌​​‌‌​​‌‌​​‌‌‌​​‌​​‌‌‌​​‌‌​​‌‌​​‌‌‌​​‌‌‌‌​‌​​‌‌​​‌‌‌‌​‌‌‌‌‌‌‌‌‌‌‌‌‌‌‌‌‌‌‌‌‌‌‌‌‌‌‌‌‌‌‌‌‌‌‌‌‌‌‌‌‌‌‌‌‌‌‌‌‌‌‌‌‌‌‌‌‌‌‌‌‌‌‌‌‌‌‌‌‌‌‌‌‌‌‌‌‌‌‌‌‌‌‌‌‌‌‌‌‌‌‌‌‌‌‌‌‌‌‌‌‌‌‌‌‌‌‌‌‌‌‌‌‌‌‌‌‌‌‌‌‌‌‌‌‌‌‌‌‌‌‌‌‌‌‌‌‌‌‌‌‌‌‌‌‌‌‌‌‌‌‌‌‌‌‌‌‌‌‌‌‌‌‌‌‌‌‌‌‌‌‌‌‌‌‌‌‌‌‌‌‌‌‌‌‌‌‌‌‌‌‌‌‌‌‌‌‌‌‌‌‌‌‌‌‌‌‌‌‌‌‌‌‌‌‌‌‌‌‌‌‌‌‌‌‌‌‌‌‌‌‌‌‌‌‌‌‌‌‌‌‌‌‌‌‌‌‌‌‌‌‌‌‌‌‌‌‌‌‌‌‌‌‌‌‌‌‌‌‌‌‌‌‌‌‌‌‌‌‌‌‌‌‌‌‌‌‌‌‌‌‌‌‌‌‌‌‌‌‌‌‌‌‌‌‌‌‌‌‌‌‌‌‌‌‌‌‌‌‌‌‌‌‌‌‌‌‌‌‌‌‌‌‌‌‌‌‌‌‌‌‌‌‌‌‌‌‌‌‌‌‌‌‌‌‌‌‌‌‌‌‌‌‌‌‌‌‌‌‌‌‌‌‌‌‌‌‌‌‌‌‌‌‌‌‌‌‌‌‌‌‌‌‌‌‌‌‌‌‌‌‌‌‌‌‌‌‌‌‌‌‌‌‌‌‌‌‌‌‌‌‌‌‌‌‌‌‌‌‌‌‌‌‌‌‌‌‌‌‌‌‌‌‌‌‌‌‌‌‌‌‌‌‌‌‌‌‌‌‌‌‌‌‌‌‌‌‌‌‌‌‌‌‌‌‌‌‌‌‌‌‌‌‌‌‌‌‌‌‌‌‌‌‌‌‌‌‌‌‌‌‌‌‌‌‌‌‌‌‌‌‌‌‌‌‌‌‌‌‌‌‌‌‌‌‌‌‌‌‌‌‌‌‌‌‌‌‌‌‌‌‌‌‌‌‌‌‌‌‌‌‌‌‌‌‌‌‌‌‌‌‌‌‌‌‌‌‌‌‌‌‌‌‌‌‌‌‌‌‌‌‌‌‌‌‌‌‌‌‌‌‌‌‌‌‌‌‌‌‌‌‌‌‌‌‌‌‌‌‌‌‌‌‌‌‌‌‌‌‌‌‌‌‌‌‌‌‌‌‌‌‌‌‌一个全过程的病理概括,我们前面说了,是吧。那么全过程的这个病理概括里边的话呢,那么它就有这么一些,你认识了这个病,我就可以知道,只要是这个病,它相应的一些啊病理改变、基本特点一样的,遣方用药中间就可以用到一些比较这个基本的,是吧,比较基本,一致的,一些,符合它基本规律的这么一些,啊治法方药。是吧。所以呢作为辨病他也有必要,是吧,也有必要。因为你要说这个只是辨证的话呢,那么同样的一种病因病机的一种证的话呢,它可能引起不同的病,不一定只是一个病。

感冒/疮疡论治

比如说刚才说外感风热,是吧,由外而入侵(进?)犯的话呢,它不一定只是引起一个外,这个感冒这个病,是吧,那么这个时候它还有可能我们说,引起了这个受了热,火毒,火热,那么在肌肤发生的话呢,红赤,溃烂,生疮,疮疡,是不是。那么这个时候都是受了一些暑热火热,是吧,外来的这么一些热,风热。那这个时候你说热,反正我就都用清热的药,是吧,都可以用清热的药。那么毕竟它是在不同的疾病里边,它要用药的时候,一个治法、方药的配伍那就不一样了。所以你在这儿的话呢,在辨证完全不考虑辨病的话呢,那么它的治疗的一些,遣方用药的准确性,或者说要配伍的一些药物的方式就有所不一样了。

那么感冒,我们说用了清热药,辛凉的,那么银,刚才说银,银花连翘,那么它也可以用,是吧,可以用,叫银翘散的,但是它为什么要加上这么一些竹叶啦,牛蒡子啦,是吧,这个薄荷啦,那这个辛凉解表发散,辛的发散透,疏散风热了。

而你说疮疡的是受了这种热毒,它引起了皮肤的这个生疮溃烂,那么清热的药也可以用,那么也就说比如说银花、连翘了,大家学的时候还说银花、连翘分别是治疮家的一些圣药,治疮家的要药,是吧,很重要的,但是它毕竟是生疮了,疮疡这一类的疾病了,所以它再要加配伍的一些药,就不能再说是只是这些桑叶、菊花、竹叶这些,是吧,那么它再进一步的一些清热解毒,治疮痈的一些方药。

「诸痛痒疮,皆属心火,连翘泻心,为疮家圣药,十二经疮药中不可无此,乃结者散之之义。」(摘自清代张璐所著《本经逢原·卷二·隰草部·连翘》)

辨病也必要2

所以我们在这说了,你辨证固然是热,都要用清热的,辨证这个很重要,没有辨证你不知道用什么药,是吧,一定要辨出证来了,要用清热药,治法方药可以了,但是他这个证究竟在什么病以下,那个病有它自己的一些病理,病变规律,病理特点,那么所要遣方,配的一些方剂的药物,这个就不一样,是吧。

病证结合

所以我们才说临床看病,虽然我们中医特别强调辨证,是吧,特别强调辨证,但是也不说只管辨证,是吧,辨病也要注意。所以我们才说在我们诊断学讲完了,以后还要讲临床各科,那么内外妇儿临床各科主要从病的角度上,去进一步地探讨一些疾病的病理变化、病机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吧,那个时候你才能比较完全掌握了中医的临床的这种技能、这个理论,怎么来比较准确对疾病作出判断,定立相应的治法,遣送相应的方药,是吧。所以从临床的角度上,我们还得说要强调病证结合,因为临床的诊断就不只是辨证了,我们刚才是说只是我们学科的划分,中医诊断学这门学科这本书主要讨论,是吧,这个辨证的内容,辨病没有讨论,但是我们上了临床要诊断疾病,那一定要病证结合,不要忽略了这个辨证的情况呃这个辨病的情况,是吧。

过渡 过渡

这就是我们的三大原则,是吧,三大原则的情况。这是诊断学的,在绪论里边,我们说概念、原则这些非常重要的内容,原理是帮助大家记忆、学好诊断学的一些,是吧,那是原理的理论上。这是第三的一点。

动静统一

动静统一

由于疾病是发展变化的,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人体的正气不断地与邪气进行抗争,以期恢复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症状的有无、轻重的变化,往往提示着病情的轻重、缓急与转归。通常情况下,一种疾病具有贯穿始终相对固定的基本病理,其发展演变有其相对的稳定性,是其“静”的一面;但由于个体差异和环境、气候、季节等因素的不同,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又有其不同的证候变化,是其“动”的一面。

(摘自李灿东、方朝义主编《中医诊断学》新世纪第五版)

感冒中的动静统一 动静统一

例如,感冒的基本病理是外邪侵犯肺卫,一般常见有表证,如果表证未及时治疗,邪气可由表入里,在邪气入里的过程中,由于正气强弱的不同,可以产生多种变化趋势,如寒邪可以化热,形成里热证;表证不解可转化为里证或形成表里同病;实证可以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等。中医的辨证思维充分体现了对健康状态的动态把握,因此,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同时,要注意观察证候的变化,把握病情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治疗的法则和方案。

(摘自李灿东、方朝义主编《中医诊断学》新世纪第五版)

发展简史

过渡 本节讨论内容

最后绪论里边的话呢,第四的一个,我们要讨论的主要关于诊断学的一个发展的基本概况,简史。它是要给大家比较完整的了解,整个中医诊断学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发展,那么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吧,那么它在这个过程中间有一些重要的医家,在不同的一些医学著作中间,把我们的诊断学的相应的一些内容不断的补充完善,推动了整个诊断学发展到我们今天的这么一个理论框架结构上,是吧,了解我们整个这个学科的一个基本情况。

思考 师傅领进门

当然这部分对于大家来说的话呢,主要是,是吧,了解这么一些重要的医家和著作,在以后有进一步的时间,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诊断学相应理论的时候,你会去注意参考,更为重要代表的这么一些医家著作,是吧,来进一步的研究深入发展下去。

过渡 仅挑重点讲

那么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来看呢,教材上提到了,是吧,这么多了,写了书,写了这么多的每一段的一些内容,我们呢就比较重点的概括起来看,诊断学的发展呢,经过几千年的这个发展的话呢,大致上有这么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诊断学的贡献上呢有这么一些作用,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些代表医家和著作,我们分别提到一些。是吧。

商周时代肇始萌芽

简史 肇始

第一个呢大概就是在萌芽的阶段了,整个诊断学还在萌芽,发芽,发源的一个,肇始的这个阶段。大概呢从历史年代来说呢,是商周这些时代。因为在这儿,那么文字的记载来说的话呢,并不是非常的完整全面,是吧。那么在我们教材呢,就主要是说诊断发展简史下来这个第一段,所涉及到,说了几条,是吧,也是大家学其他医学史、医古文等等,可能都提到这么几条了。是吧。

简史 周礼记载

比如说在后面的这个《周礼·天官》这个书记载的以前,是吧,在这个先秦以前,那么就已经有了这些“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是吧,那么其中我们说五声五色,更符合我们中医学所说的,是吧,诊断学所说的这个五声,听声音了,五色,望诊的一些范围,是吧。

「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摘自《周礼·天官冢宰》)

简史 史记记载

还有我们很著名的,大家学医古文呢,这些也都学到这一条了,是吧,在扁鹊,那么《史记》所记载的了,是吧,扁鹊就可以通过这些切脉、望色、听声、写形,是吧,那看起来至少在扁鹊那个年代了,是吧,春秋战国那个年代的话呢,就有了这个望诊了,切脉了,切诊了,问诊了,这些,但只是说具体内容并没有记载,是吧,并没有记载下来了。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馀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摘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七十列传·扁鹊仓公列传》)

「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摘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七十列传·扁鹊仓公列传》)

简史 可追溯至先秦

所以我们就说在这个先秦,甚至于还有一些,后面考古甲骨文的啊,一些点点滴滴的,能够说明,他在这个阶段已经有一些医学、诊断学的这么一些方法内容了,是吧。这是第一个阶段,比较简单一点。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间的医书,包括《脉法》《阴阳脉死候》和《五十二病方》。其中《阴阳脉死候》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诊断专书;而《五十二病方》在对某些疾病的诊治上已展现出辨证论治的雏形。

(摘自李灿东、方朝义主编《中医诊断学》新世纪第五版)

春秋秦汉奠定基础

简史 奠基

那么第二个阶段就是比较重要的了,整个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就在第二的这个阶段,基本上,基础上基本都形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是奠定了基础,历史时间上来说呢,那就说东周末年了,是吧,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这个时间,啊这个时间。那么在教材呢大致上也就是我们第五页的,是吧,医学,诊断学发展简史下来的第二和第三的一段所写的这个内容。

简史 黄帝内经

那么这的里边呢比较重要的,当然首先要推我们的《内经》了,整个中医理论也是在这个时候比较完整发展形成,是吧。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歧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馀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摘自《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简史 难经

第二,那么,内经以下,是吧,教材上第二的一段里边第三行,提到了《难经》,是吧,《难经》。那么《难经》的话呢,我们说它对诊断学的贡献最重要的这么两条。

一个就是说确立了四诊了。在《内经》有大量的一些四诊啊、脉诊啊那些内容,但是它没有说中医的诊法就是望闻问切四诊,而《难经》提到了,就是我们刚才记录的,提到的那段话,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那也就说中医诊病就这四个方面了,望闻问切,神圣工巧,是吧。

第二我们说切脉,在《内经》那个年代,切脉时说的遍诊法,切按很多地方的脉搏,而在《难经》确立了只需要切按寸口脉,可以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一直沿用到我们今天,中医把脉主要都是切按的寸口脉,是吧。所以《难经》对我们的诊断学的贡献比较大,特别是这么两条啊。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歧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摘自《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之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摘自《难经·论脉·第十八难》)

简史 淳于意的诊籍

第三的一个呢是说,教材第三的一段的第一行说的淳于意的“诊籍”,这个我们知道的,这个是叫作,大家学医古文也提到了,是吧,那么他所创立的呢,主要对诊断学呢,是说记录病案了,因为刚才我们从内容上来说,病案主要归纳到诊断学来讨论,所以在这儿,是吧,有这么一条。

「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淄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馀,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受之三年,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然左右行游诸侯,不以家为家,或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摘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七十列传·扁鹊仓公列传》)

「问臣意:“所诊治病,病名多同而诊异,或死或不死,何也?”对曰:“病名多相类,不可知,故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於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有数者能异之,无数者同之。然脉法不可胜验,诊疾人以度异之,乃可别同名,命病主在所居。今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所以别之者,臣意所受师方適成,师死,以故表籍所诊,期决死生,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故至今知之。”」(摘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七十列传·扁鹊仓公列传》)

简史 伤寒杂病论

第四,在这个阶段最,更为重要的,就是我们教材,是吧,在第三的一段里边,第三行开始提到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那么他就完全建立了一种辨证论治的体系了。刚才我们说诊断学就这么两大部分,一个四诊,是吧,《内经》《难经》这些有了,第二就怎么去辨证,那么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边主要创立了辨证的方法。

具体的辨证方法就是两大部分了,一个是后世把伤寒杂病论我们说分开了,大家都知道,一个是叫《伤寒论》,《伤寒论》主要用来辨别外感性的疾病,创立了这个六经辨证的方法,是吧;另外一部分是叫《金匮要略》,那么《金匮要略》主要是辨证那些内伤杂病,就说这个病主要是哪些脏腑的一些功能失调引起的,所以这也就是后世的脏腑辨证的一种雏形了。

所以这样的话呢,我们一直到今天,我们看病都是根据什么什么症状,什么什么脉象,最后作出一个判断。那么,在《伤寒杂病论》里边就是说,什么什么病脉证,什么篇,都是这样,这就就是我们辨证的思路,一直沿用到今天。所以我们说张仲景是我们说的叫“医圣”,是吧,我们中医学发展贡献很大的,我们一直尊崇为医圣。是吧。

这是第二的一个阶段,很重要的主要是这几个代表医家和著作,应该了解的。

晋至宋元丰富发展

简史 发展

第三一个阶段,那么再往下的,从历史上来说,就是晋至宋元了,历史跨度时间比较长一些。是吧。那么他们呢就是在这些历史阶段里面,不同的一些医家,对诊断学的某些方面,某些理论,进行了一些补充完善,最后,是吧,所以他大部分在这个阶段呢,并没有说创立一些新的什么内容,都在内经这个难经伤寒这些基础上,某些方面来进行补充完善,所以我们说它是一个丰富的发展的这么一个过程。

那么在教材上呢,也就是说第五页的第,最后这一段开始,是吧,最后这一段开始,一直到第六页的,一二三四,第四个一段,所提到的一些著作和医家了。

简史 脉经

那么在这个里边教材提到的比较多,我们就尤其特别强调的呢,是在第五页的,是吧,倒数第五行提到的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晋代王叔和的《脉经》。那么这个《脉经》的话呢,那么它主要是脉学的专著。我们中医诊断方法很有特点的,大家知道的脉诊,那么脉诊里边,到了王叔和就有专门的专著了,所以出现了我们诊断学的专著了,是吧。所以我们说《脉经》是我们诊断学一个重要的,发展来说,推动了整个脉学理论运用的一些发展,内容非常丰富的。是吧。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间。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学,昧于原本,互滋偏见,各逞己能,致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决,合为十卷,百病根原,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以比踪古贤,代无夭横矣。」(西晋王叔和所撰《脉经·序》)

简史 诸病源候论

第二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医家和著作呢,就是在第六页的第二段,第六页第二段的第一行说的,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那么这本书虽然不是诊断学的专著,因为它来说的话呢,是诊断临床各科很多很多疾病的,是吧,所以它涵盖了这个诊,诊断疾病中间的很多的这个内容,而且他从病源这个角度上与病、证进行这个诊断的一个联系,所以它作为第一部,作为病源与疾病诊断的一个之间的这种关系的专著,所以我们注意的。而且它的范围,教材上叙述了,大家一看,在那个年代它就有1739种,那个年代就有很多很多临床各科的疾病,是吧,所以他的那种诊断疾病的思路上,内容上,是非常丰富的,是吧,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都常常需要参考的这么一个重要的著作。

简史 察病指南

第三的一个呢就是到了宋代,也就是教材第三的一段中间第二行,施发的《察病指南》。那么《察病指南》又出现了我们诊断学的这个专著了,是吧,专著,当然他虽然说是诊法的专著,也有一些望闻问的一些内容,当然最重要呢,它的里边还是脉象讲的更多了,是吧,脉诊的。虽然在前面已经有《脉经》是专著了,但是它有一些其他的四诊的一些内容,专门只讲诊法了,是吧,不像我们说这个《诸病源候论》、《伤寒论》,这些是与病都有关系的,临床各科都要用,那么《察病指南》主要只是诊法。而脉诊中间呢,虽然前面已经有王叔和的专著了,那么它有提到脉诊中间画了一些图示的办法,让你更为形象地能够把握一下这个脉象的一些,比较,图示,比较形象的来提示一下怎么去体会某些脉象,是吧,做了一些新的一些尝试探索。所以第三的一个,《察病指南》的,这个有它特点的地方注意一下。

「医之为学,自神圣工巧之外,无余说。今人往往遗其三而主其一,一者何,切而知之谓之巧也。然亦曷尝真见其所谓巧者,特窃是名以欺世耳。间有以活人自任者,又弊于医书之委压,惑于议论之纷纭,无所折衷,每得其粗而不得其精。余自弱冠有志于此,常即此与举业并攻,迨夫年将知命,谢绝场屋,尽屏科目之累,专心医道,取《灵枢》《素问》《太素》《甲乙》《难经》,及诸家方书脉书,参考互观,求其言之明白易晓。余尝用之而验者,分门纂类,裒为一集,名曰《察病指南》。其间如定四季六脏平脉,与夫七表八里之主病,分见于两手三部者,亦本于圣贤之遗论,特推而广之,触类而补之,其他言之未甚昭著者,则附以己意发明之。盖将以贻诸子孙,非敢求人之知也。年来疫疠盛行,病者不幸而招医,多见以阳病服桂附者,悉殒于非命,岂惟不知脉,并于证而不知,吁何惨哉!或者不察,乃曰吾取医之运耳,奚暇问其学之精否,殊不知恃运以言医,虽幸而或中,而所丧亦多,求其万举万全者难矣。此余所以不敢自私,欲锓梓以广其传,庶几与同志者共云。淳祐改元九月立冬后四日永嘉施发政卿序」(南宋施发所著《察病指南·自序》)

简史 金镜录

第四,在这个阶段里边呢,也就是再往下,我们教材第四的一段,金元时期里边的,是吧,那么提到了,哦就第三段,还第三段的第四行里边所提到了,在元朝的这个敖氏《伤寒金镜录》。是吧。那么敖氏所著的《点点金》及《金镜录》,那么这个我们现在看来的话呢,它是论舌的第一本,第一部专著了。那么这样的话呢,又出现了我们诊断学里面论舌,是吧,很重要的代表性的著作了。那么我们专门,它只是诊法,诊法中间望舌,出现了最早的这个专著,所以专著它对这一个方面的研究,当然也就非常细,非常深入,对这一个方面来说就有很大的推动的作用,所以我们说这个是很重要的一本著作,是吧。

但是就说这本书目前来说的话呢是失传了,我们并不能找到这本书的原著原文写的一些什么内容了,而我们是从再后面一点,也就是教材这一段的,是吧,第五的一行,紧接着下面说了,杜清碧,是他看到过这本书的话呢,在这个上面进行了一些增补、删减、修订,起名都还是与这个有关,叫《敖氏伤寒金镜录》,是吧。所以他提到他的书的话呢,是来源于前面这个敖氏所著的《点点金》与《金镜录》。那么所以这本书的话呢,我们就说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年代最久远、最早的舌诊专著,是这个杜清碧所增补的《敖氏伤寒金镜录》。所以在这儿要注意一下,那么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指的是杜清碧的《敖氏伤寒金镜录》,是吧。整个我们国家历史上说的舌诊专著,那是要指的是元代的敖氏所著的《点点金》及《金镜录》,这两者之间有一点这个差别的,是吧。因为毕竟杜清碧增补之后,就有一些杜清碧自己的一些观点,是吧,进行删节了,所以他就毕竟不是敖氏那个原著。这儿呢我们说有关系,但是呢有差别,这两本书,在舌诊专著上要尤其注意的,是吧,注意的这么两点。这是这个年代里边第五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一个著作,是吧。

元朝有敖氏者,著《点点金》及《金镜录》,论伤寒舌诊,分12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摘自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新世纪第二版)

宋元间敖继翁所著《金镜录》,论伤寒舌诊,以舌验证,分12图,为我国现的第一部舌诊专著,后经元代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摘自李灿东、方朝义主编《中医诊断学》新世纪第五版)

简史 世医得效方

最后这个,这个时间阶段里边的话呢,我们就说在第四的一段,金元之世里边,第三的一行,还说这么一个这个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虽然它已经不是最早的脉诊专著了,但是它对于“十怪脉”论述上非常详尽。怪脉它就是一些危重的脉象,是吧,在一些重危的病人出现的一些比较特殊的这些脉象。那么这个脉象来说,通过《世医得效方》进行了一些比较完整的记录,是吧,这个论述,就比前面的一些脉诊专著,在记述这些危重脉象来说更为丰富全面。所以在这儿他对脉学还是有比较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古代,我们主要的诊法要通过这些望闻问切的时候,来判断一些疾病危重的现象,判断疾病预后的是否好坏,这些十怪脉是给我们比较重要的一些参考的,是吧,一些提示,一些参考的一些信息了。所以在这儿对诊断学来说有它贡献的地方,特殊的地方。这是第三的一个阶段,我们重点强调这么一些著作和医家,他们分别对诊断学的一些作用。

「十怪脉者,釜沸、鱼翔、弹石、解索、屋漏、虾游、雀啄、偃刀、转豆、麻促。」(摘自元代危亦林编撰《世医得效方·卷一 大方脉杂医科·集脉说》,四库全书本)

明清以降日臻完善

简史 完善

那么最后一个阶段,就再往下,教材再往下,第六页的,是吧,再往下这一段,一直持续到整个诊断学发展简史的最后一段说的,就是从明清以后了,一直持续到我们今天,诊断学就逐渐它的理论上完善了,完善到我们今天教材所论述的诊断学的一个理论结构框架。是吧。当然我们说的是今天完善到这个程度,随着以后的科技发展,我们整个中医学的发展,诊断学以后还要发展,那是以后再发展新的一些理论方法。是吧。我们今天来说是在我们现有的基础上的一个完善。

简史 景岳全书

那么在这个阶段里边,比较重要的著作和医家,第一个,也就是下面明清时期下来第一段里边说的,明代张景岳(张介宾)的《景岳全书》。是吧。《景岳全书》它也不是诊断学的专著,对临床各科很多都有一些贡献。其中比较重要的对诊断学的贡献,重要的,一个有“十问歌”,是吧,概括出来了问诊方面的一些重要内容,问诊一直没有说有一个专著,没有专著,但是他在《景岳全书》的传忠录里边,有了专门的论述问诊的一个专篇,直到我们今天,后面我们要讲问诊,还是主要内容从这十问歌的方面来进行论述的,是吧,所以对问诊的贡献比较大。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摘自明代张介宾所撰《景岳全书·卷一·传忠录上·十问篇九》,四库全书本)

第二的一个,脉学也有很丰富的一些记载,当然我们说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有很多脉学专著了,是吧,脉学专著了,它的论述有它的特点,只能说其他方面一些著作也有一些,是吧,我们要参考的脉学的专著还比较多,这是第二。

第三,贡献有特别大的诊,这个张介宾的这个《景岳全书》,对诊断学有特殊与其他医家不同的特殊贡献的,就是对于八纲辨证的这个理论体系的确立,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景岳全书》里边提到了,辨证最重要要辨的内容就是两纲六变。两纲就指的是阴阳两纲,阴阳两纲是一个总体的概括,高度概括的,具体表现出来的形式,他把它称作为六变,就分别是病位上的表里,因为表属阳,里属阴,是吧;病性上就要确定它是寒证还是热证,那么寒证属阴,热证属阳,是吧;病势上,也就是我们说的​‌​‌​​‌‌​​‌‌​​‌‌​‌‌‌‌‌​‌​‌​‌‌‌​‌​​‌‌​​‌‌‌​​‌‌‌​‌​‌​‌​​‌‌‌​‌‌​​‌‌‌‌‌‌​​‌‌​‌​‌‌‌​‌​​‌‌‌‌​‌​‌‌‌‌‌​‌‌‌‌‌​​‌‌​‌‌​​​‌‌​‌​‌​​‌‌‌​‌‌​​‌‌​​​‌​​‌‌​​‌‌‌‌​‌​‌​‌​​‌‌‌‌‌​​​‌‌‌‌​‌​​‌‌​‌‌‌‌‌​‌​‌​‌​​‌‌​‌‌‌​​‌‌‌‌‌‌​​‌‌‌‌‌​​​‌‌‌​‌‌​​‌‌‌​‌‌‌‌​‌​​‌‌​​‌‌​‌​‌‌‌​‌‌​‌‌​​‌‌​​‌‌​​‌‌​​‌‌‌‌​‌‌‌​‌​​‌‌​​​‌​​‌‌​‌​‌​​‌‌‌​​‌​​‌‌‌‌​‌‌‌​‌​‌‌‌​​‌‌‌‌​‌‌‌​‌‌​‌‌‌‌​‌‌‌‌‌​​‌‌‌‌​‌​​‌‌‌​​‌‌‌​‌​‌‌‌​​‌‌‌​‌‌​​‌‌‌​​‌​​‌‌​​‌‌​​‌‌‌​​‌‌‌​‌​​​‌​​‌‌​‌‌‌​​‌‌‌‌​‌‌‌​‌​‌‌‌​​‌‌‌‌‌​​​‌‌​‌‌‌‌‌​‌‌‌​‌​​‌‌‌‌​‌‌‌​‌‌‌‌​​​‌‌​‌​‌‌‌​‌‌​​‌‌‌​‌​‌​‌​​‌‌​‌‌‌‌‌​‌‌‌​‌​​‌‌​​‌‌‌‌​‌​‌​‌‌‌​‌‌‌​‌‌‌​‌​‌‌​​​‌‌‌​‌‌‌‌​‌​‌​‌​​‌‌​‌​‌‌‌​‌‌​‌‌‌‌​‌​‌‌‌‌‌​‌‌‌​‌‌‌​‌​‌​‌​​‌‌​‌​‌‌‌​‌‌​​‌‌‌​‌‌‌​‌‌‌​‌‌‌​‌​​‌‌‌‌​‌​​‌‌‌​​‌‌‌​‌​​‌‌​​‌‌‌​​‌​​‌‌‌‌​‌​​‌‌​​‌‌‌‌​‌​‌‌‌‌‌​‌​‌‌‌‌‌​‌​‌‌​​​‌‌​​‌‌‌‌​‌‌‌​‌‌‌​‌‌‌​‌​​‌‌‌‌​‌‌‌​‌‌‌​‌‌‌​‌‌​‌‌​​‌‌​​‌‌​​‌‌​​‌‌‌‌​‌​​‌‌‌‌​‌​​‌‌‌‌​‌​‌​‌‌‌​‌‌​‌‌‌‌​‌​​‌‌‌‌​‌​‌‌‌‌‌​‌‌‌​‌​​‌‌‌​‌‌​​‌‌‌‌​‌​​‌‌‌​‌‌‌‌​‌​‌‌‌​​‌‌‌‌‌​​​‌‌‌​‌‌‌‌​‌‌‌​‌‌‌​‌‌‌​‌‌‌​‌‌​​‌​​‌‌​‌​‌‌‌​‌​‌‌‌​​‌‌​‌‌​​​‌‌‌‌​‌‌‌​‌​‌‌‌​​‌‌‌‌‌​​​‌‌​‌​‌​​‌‌‌‌​‌​​‌‌‌​‌‌‌‌​‌‌​‌‌‌‌​‌‌​​‌‌‌​‌​‌‌‌‌‌​‌‌​‌‌‌‌​‌‌​‌‌‌‌​‌‌‌‌‌​​‌‌‌‌‌‌​​‌‌​‌‌‌​​‌‌‌​‌‌‌‌​‌‌​‌‌‌‌​‌‌​​‌​​‌‌​​‌‌​​‌‌‌​​‌​​‌‌‌​​‌​​‌‌​‌​‌‌‌​‌‌‌‌‌‌‌‌‌‌‌‌‌‌‌‌‌‌‌‌‌‌‌‌‌‌‌‌‌‌‌‌‌‌‌‌‌‌‌‌‌‌‌‌‌‌‌‌‌‌‌‌‌‌‌‌‌‌‌‌‌‌‌‌‌‌‌‌‌‌‌‌‌‌‌‌‌‌‌‌‌‌‌‌‌‌‌‌‌‌‌‌‌‌‌‌‌‌‌‌‌‌‌‌‌‌‌‌‌‌‌‌‌‌‌‌‌‌‌‌‌‌‌‌‌‌‌‌‌‌‌‌‌‌‌‌‌‌‌‌‌‌‌‌‌‌‌‌‌‌‌‌‌‌‌‌‌‌‌‌‌‌‌‌‌‌‌‌‌‌‌‌‌‌‌‌‌‌‌‌‌‌‌‌‌‌‌‌‌‌‌‌‌‌‌‌‌‌‌‌‌‌‌‌‌‌‌‌‌‌‌‌‌‌‌‌‌‌‌‌‌‌‌‌‌‌‌‌‌‌‌‌‌‌‌‌‌‌‌‌‌‌‌‌‌‌‌‌‌‌‌‌‌‌‌‌‌‌‌‌‌‌‌‌‌‌‌‌‌‌‌‌‌‌‌‌‌‌‌‌‌‌‌‌‌‌‌‌‌‌‌‌‌‌‌‌‌‌‌‌‌‌‌‌‌‌‌‌‌‌‌‌‌‌‌‌‌‌‌‌‌‌‌‌‌‌‌‌‌‌‌‌‌‌‌‌‌‌‌‌‌‌‌‌‌‌‌‌‌‌‌‌‌‌‌‌‌‌‌‌‌‌‌‌‌‌‌‌‌‌‌‌‌‌‌‌‌‌‌‌‌‌‌‌‌‌‌‌‌‌‌‌‌‌‌‌‌‌‌‌‌‌‌‌‌‌‌‌‌‌‌‌‌‌‌‌‌‌‌‌‌‌‌‌‌‌‌‌‌‌‌‌‌‌‌‌‌‌‌‌‌‌‌‌‌‌‌‌‌‌‌‌‌‌‌‌‌‌‌‌‌‌‌‌‌‌‌‌‌‌‌‌‌‌‌‌‌‌‌‌‌‌‌‌‌‌‌‌‌‌‌‌‌‌‌‌‌‌‌‌‌‌‌‌‌‌‌‌‌‌‌‌‌‌‌‌‌‌‌‌‌‌‌‌‌‌‌‌‌‌‌‌‌‌‌‌‌‌‌‌‌‌‌‌‌‌‌‌‌‌‌‌‌‌‌‌‌‌‌‌‌‌‌‌‌‌‌‌‌‌‌‌‌‌‌‌‌‌‌‌‌‌‌‌‌‌‌‌‌‌‌‌‌‌‌‌‌‌‌‌‌‌‌‌‌‌‌‌‌‌‌‌‌‌‌‌‌‌‌‌‌‌‌‌‌‌‌‌‌‌‌‌‌‌‌‌‌‌‌‌‌‌‌‌‌‌‌‌‌‌‌‌‌‌‌‌‌‌‌‌‌‌‌‌‌‌‌‌‌‌‌‌‌‌‌‌‌‌‌‌‌‌‌‌‌‌‌‌‌‌‌‌‌‌‌‌‌‌‌‌‌‌‌‌‌‌‌‌‌‌‌‌‌‌‌‌‌‌‌‌‌‌‌‌‌‌‌‌‌‌‌‌‌‌‌‌‌‌‌‌‌‌‌‌‌‌‌‌‌‌‌‌‌‌‌‌‌‌‌‌‌‌‌‌‌‌‌‌‌‌‌‌‌‌‌‌‌‌‌‌‌‌‌‌‌‌‌‌‌‌‌‌‌‌‌‌‌‌‌‌‌‌‌‌‌‌‌‌‌‌‌‌‌‌‌‌‌‌‌‌‌‌‌‌‌‌‌‌‌‌‌‌‌‌‌‌‌‌‌‌‌‌‌‌‌‌‌‌‌‌‌‌‌‌‌‌‌‌‌‌‌‌‌‌‌‌‌‌‌‌‌‌‌‌‌‌‌‌‌‌‌‌‌‌‌‌‌‌‌‌‌‌‌‌‌‌‌‌‌‌‌‌‌‌‌‌‌‌‌‌‌‌‌‌‌‌‌‌‌‌‌‌‌‌‌‌‌‌‌‌‌‌‌‌‌‌‌‌‌‌‌‌‌‌‌‌‌‌‌‌‌‌‌‌‌‌‌‌‌‌‌‌‌‌‌‌‌‌‌邪正盛衰之势上面来说,那就要确定是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那是实证,是吧,以正气亏虚衰竭为主要病理改变的那是虚证,所以就辨虚实,其中虚属阴,是吧,实是属阳。所以这六变,总的来说没有超出阴阳两大纲领的范畴,概括起来,再往后世的一些医家把它丰富总结,最后形成了我们的八纲辨证。是吧。所以我们说这个辨证上,他有很,在张景岳的贡献很大,这是第一。

「苟吾心之理明,则阴者自阴,阳者自阳,焉能相混?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摘自明代张介宾所撰《景岳全书·卷一·传忠录上·明理一》,四库全书本)

简史 濒湖脉学

第二,在这些阶段里边比较重要有参考价值的书籍和著作呢,比如说再往下一段的第一行说了,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是吧。这个《濒湖脉学》虽然前面也有很多脉诊的专著了,但是它呢,这个《濒湖脉学》都是把一些脉象的特点总结归纳为一些歌括了,怎么主病,这个脉和那个脉怎么鉴别,它这个歌括念起来的话呢,你学习起来很容易接收掌握,读起来又容易朗朗上口,最后记忆起来比较容易,所以这个书籍对于大家学脉学是应该有很大的帮助,去购买这样一个书籍来学习,对于脉学的帮助理解很有好处的。

「李时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纰缪,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明代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序》)

简史 四诊抉微

再往下说的,那么在教材第六页的倒数第二段中间的第二行说的,林之翰的《四诊抉微》,那么在这儿呢,就开始又要强调了,前面有些专著,虽然在这一个方面研究很深了,但是容易把人误导,认为中医看病就靠一个把脉,就靠一个望色,有时候又容易发生这种偏颇了,是吧,所以呢在这儿又强调提倡一定要四诊合参,所以《四诊抉微》强调了四诊合参很重要。

「夫诣泰华者,非济胜之具,不能以登其巅。涉江汉者,非舟楫之用,未足以达其源。是以师旷不废律吕以作乐,般倕难舍绳墨以成器。在宗匠亦必藉资于物,而成其工巧。技艺之士,又岂能舍规矩而成方圆者哉?余尝游于艺,因维医之为道,先哲往往比类于盐梅,此无他,以其调燮之功,与操鼎鼐者埒耳,上古有熊御极,谘询六臣,阐微穷奥,首重于诊;谆谆三复,亦以其审阴阳,察虚实,视表里,莫不由于此也。如临河问津,舍梁筏又乌能飞渡耶?然诊有四在,昔神圣相传,莫不并重。自典午氏以后,作述家专以脉称而略望闻问,后人因置而不讲,大违圣人合色脉之旨矣。殊不知望为四诊最上乘工夫,果能抉其精髓,亦不难通乎神明,闻问亦然,终是缺一不可。譬如人之行立坐卧,何者可废耶?余因不揣固陋,翻绎往籍,搜剔先圣之微言,造诣期登于神圣,钩致往哲之精华,指趋希抵于工巧,取义理之精确而有据、明白易晓者,汇而成帙,间附一得之愚,颜之曰四诊抉微。出以问世,使后之习是业者,有所凭藉,庶足以操司命之权,而拯斯世之诸疾苦,或未必无小补云尔。雍正元年嘉平月苕东逸老林之翰书于玉映堂中」(清代林之翰所撰《四诊抉微·自序》)

简史 望诊遵经

那么再往下,在倒数第二,是吧,第六的一行,第六的一行写了汪宏的《望诊遵经》,那这个它就是望诊的专著了,是吧,又有了望诊的专著,虽然出书年代到了清代,比较晚,但是毕竟研究望诊来说,它非常丰富全面的,所以这个书籍应该对于望诊学习比较重要要参考的著作。

「予先君石城翁,讳坤坚,字义彰。读书之暇,尝谓予曰:医之为道,至精至微,明辨而行之,则可以济众,冒昧而施之,适足以杀人,尔学医有年矣,抑亦知其要否?予起而对曰:昔轩辕氏定本草,作内经,卢扁雷桐,莫不遵其规矩,汉晋唐宋,鲜能出其范围。今读其遗文,会其指趣,其法门有二,一曰诊,一曰治。望闻问切者,诊法也;针灸药石者,治法也。将欲治之,必先诊之,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知其治也。顾欲知其诊之所当然,究其诊之所以然,则凡天地古今之理,南北高下之宜,岁时气候之殊,昼夜阴晴之变,以至赋禀强弱之不齐,老少居养之各异,莫不著见于四诊焉,岂但明乎血气经络皮肉筋骨,与夫病之五脏六腑,症之七情六淫也哉!盖著乎外者,本乎内;见于彼者,由于此。因端可以竟委,溯流可以穷源。是故寒热补泻之法,因诊而定;标本先后之理,因诊而分。七方十剂八法九针,莫不因诊而决用舍焉。昔贤所谓明理者,明此理也;辨证者,辨此证也。理不明,则证莫能辨,证不辨,则治莫能分。故治病必须知诊,诊病必须遵经。予先君曰:入门矣,未入于室也。经文深奥,诊法精微,既已识其大纲,尤当考其细目,慎之哉,穷理尽性之事也。格物致知之功也。身家之所寄托,生死之所相关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勉旃勉旃。余退而志之,恒以自警焉。今著遵经,有感于是,因书篇首,以告后人。光绪元年三月上浣新安汪宏广菴氏书于西安航埠。」(清代汪宏所撰《望诊遵经·序》)

简史 温病学的完善

那么再往下,就是辨证体系上面来说,教材上在第六页的最后一段到第七页那边说了一些,我们辨证体系的贡献,发展到了清代就有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但是这两个辨证方法在教材叙述里边呢就说了一大段,温病学里边有吴又可、有叶天士、有吴鞠通、有王孟英、有薛生白,是吧,​‌​‌​​‌‌​​‌‌​​‌‌​‌‌‌‌‌​‌​‌​‌‌‌​‌​​‌‌​​‌‌‌​​‌‌‌​‌​‌​‌​​‌‌‌​‌‌​​‌‌‌‌‌‌​​‌‌​‌​‌‌‌​‌​​‌‌‌‌​‌​‌‌‌‌‌​‌‌‌‌‌​​‌‌​‌‌​​​‌‌​‌​‌​​‌‌‌​‌‌​​‌‌​​​‌​​‌‌​​‌‌‌‌​‌​‌​‌​​‌‌‌‌‌​​​‌‌‌‌​‌​​‌‌​‌‌‌‌‌​‌​‌​‌​​‌‌​‌‌‌​​‌‌‌‌‌‌​​‌‌‌‌‌​​​‌‌‌​‌‌​​‌‌‌​‌‌‌‌​‌​​‌‌​​‌‌​‌​‌‌‌​‌‌​‌‌​​‌‌​​‌‌​​‌‌​​‌‌‌‌​‌‌‌​‌​​‌‌​​​‌​​‌‌​‌​‌​​‌‌‌​​‌​​‌‌‌‌​‌‌‌​‌​‌‌‌​​‌‌‌‌​‌‌‌​‌‌​‌‌‌‌​‌‌‌‌‌​​‌‌‌‌​‌​​‌‌‌​​‌‌‌​‌​‌‌‌​​‌‌‌​‌‌​​‌‌‌​​‌​​‌‌​​‌‌​​‌‌‌​​‌‌‌​‌​​​‌​​‌‌​‌‌‌​​‌‌‌‌​‌‌‌​‌​‌‌‌​​‌‌‌‌‌​​​‌‌​‌‌‌‌‌​‌‌‌​‌​​‌‌‌‌​‌‌‌​‌‌‌‌​​​‌‌​‌​‌‌‌​‌‌​​‌‌‌​‌​‌​‌​​‌‌​‌‌‌‌‌​‌‌‌​‌​​‌‌​​‌‌‌‌​‌​‌​‌‌‌​‌‌‌​‌‌‌​‌​‌‌​​​‌‌‌​‌‌‌‌​‌​‌​‌​​‌‌​‌​‌‌‌​‌‌​‌‌‌‌​‌​‌‌‌‌‌​‌‌‌​‌‌‌​‌​‌​‌​​‌‌​‌​‌‌‌​‌‌​​‌‌‌​‌‌‌​‌‌‌​‌‌‌​‌​​‌‌‌‌​‌​​‌‌‌​​‌‌‌​‌​​‌‌​​‌‌‌​​‌​​‌‌‌‌​‌​​‌‌​​‌‌‌‌​‌​‌‌‌‌‌​‌​‌‌‌‌‌​‌​‌‌​​​‌‌​​‌‌‌‌​‌‌‌​‌‌‌​‌‌‌​‌​​‌‌‌‌​‌‌‌​‌‌‌​‌‌‌​‌‌​‌‌​​‌‌​​‌‌​​‌‌​​‌‌‌‌​‌​​‌‌‌‌​‌​​‌‌‌‌​‌​‌​‌‌‌​‌‌​‌‌‌‌​‌​​‌‌‌‌​‌​‌‌‌‌‌​‌‌‌​‌​​‌‌‌​‌‌​​‌‌‌‌​‌​​‌‌‌​‌‌‌‌​‌​‌‌‌​​‌‌‌‌‌​​​‌‌‌​‌‌‌‌​‌‌‌​‌‌‌​‌‌‌​‌‌‌​‌‌​​‌​​‌‌​‌​‌‌‌​‌​‌‌‌​​‌‌​‌‌​​​‌‌‌‌​‌‌‌​‌​‌‌‌​​‌‌‌‌‌​​​‌‌​‌​‌​​‌‌‌‌​‌​​‌‌‌​‌‌‌‌​‌‌​‌‌‌‌​‌‌​​‌‌‌​‌​‌‌‌‌‌​‌‌​‌‌‌‌​‌‌​‌‌‌‌​‌‌‌‌‌​​‌‌‌‌‌‌​​‌‌​‌‌‌​​‌‌‌​‌‌‌‌​‌‌​‌‌‌‌​‌‌​​‌​​‌‌​​‌‌​​‌‌‌​​‌​​‌‌‌​​‌​​‌‌​‌​‌‌‌​‌‌‌‌‌‌‌‌‌‌‌‌‌‌‌‌‌‌‌‌‌‌‌‌‌‌‌‌‌‌‌‌‌‌‌‌‌‌‌‌‌‌‌‌‌‌‌‌‌‌‌‌‌‌‌‌‌‌‌‌‌‌‌‌‌‌‌‌‌‌‌‌‌‌‌‌‌‌‌‌‌‌‌‌‌‌‌‌‌‌‌‌‌‌‌‌‌‌‌‌‌‌‌‌‌‌‌‌‌‌‌‌‌‌‌‌‌‌‌‌‌‌‌‌‌‌‌‌‌‌‌‌‌‌‌‌‌‌‌‌‌‌‌‌‌‌‌‌‌‌‌‌‌‌‌‌‌‌‌‌‌‌‌‌‌‌‌‌‌‌‌‌‌‌‌‌‌‌‌‌‌‌‌‌‌‌‌‌‌‌‌‌‌‌‌‌‌‌‌‌‌‌‌‌‌‌‌‌‌‌‌‌‌‌‌‌‌‌‌‌‌‌‌‌‌‌‌‌‌‌‌‌‌‌‌‌‌‌‌‌‌‌‌‌‌‌‌‌‌‌‌‌‌‌‌‌‌‌‌‌‌‌‌‌‌‌‌‌‌‌‌‌‌‌‌‌‌‌‌‌‌‌‌‌‌‌‌‌‌‌‌‌‌‌‌‌‌‌‌‌‌‌‌‌‌‌‌‌‌‌‌‌‌‌‌‌‌‌‌‌‌‌‌‌‌‌‌‌‌‌‌‌‌‌‌‌‌‌‌‌‌‌‌‌‌‌‌‌‌‌‌‌‌‌‌‌‌‌‌‌‌‌‌‌‌‌‌‌‌‌‌‌‌‌‌‌‌‌‌‌‌‌‌‌‌‌‌‌‌‌‌‌‌‌‌‌‌‌‌‌‌‌‌‌‌‌‌‌‌‌‌‌‌‌‌‌‌‌‌‌‌‌‌‌‌‌‌‌‌‌‌‌‌‌‌‌‌‌‌‌‌‌‌‌‌‌‌‌‌‌‌‌‌‌‌‌‌‌‌‌‌‌‌‌‌‌‌‌‌‌‌‌‌‌‌‌‌‌‌‌‌‌‌‌‌‌‌‌‌‌‌‌‌‌‌‌‌‌‌‌‌‌‌‌‌‌‌‌‌‌‌‌‌‌‌‌‌‌‌‌‌‌‌‌‌‌‌‌‌‌‌‌‌‌‌‌‌‌‌‌‌‌‌‌‌‌‌‌‌‌‌‌‌‌‌‌‌‌‌‌‌‌‌‌‌‌‌‌‌‌‌‌‌‌‌‌‌‌‌‌‌‌‌‌‌‌‌‌‌‌‌‌‌‌‌‌‌‌‌‌‌‌‌‌‌‌‌‌‌‌‌‌‌‌‌‌‌‌‌‌‌‌‌‌‌‌‌‌‌‌‌‌‌‌‌‌‌‌‌‌‌‌‌‌‌‌‌‌‌‌‌‌‌‌‌‌‌‌‌‌‌‌‌‌‌‌‌‌‌‌‌‌‌‌‌‌‌‌‌‌‌‌‌‌‌‌‌‌‌‌‌‌‌‌‌‌‌‌‌‌‌‌‌‌‌‌‌‌‌‌‌‌‌‌‌‌‌‌‌‌‌‌‌‌‌‌‌‌‌‌‌‌‌‌‌‌‌‌‌‌‌‌‌‌‌‌‌‌‌‌‌‌‌‌‌‌‌‌‌‌‌‌‌‌‌‌‌‌‌‌‌‌‌‌‌‌‌‌‌‌‌‌‌‌‌‌‌‌‌‌‌‌‌‌‌‌‌‌‌‌‌‌‌‌‌‌‌‌‌‌‌‌‌‌‌‌‌‌‌‌‌‌‌‌‌‌‌‌‌‌‌‌‌‌‌‌‌‌‌‌‌‌‌‌‌‌‌‌‌‌‌‌‌‌‌‌‌‌‌‌‌‌‌‌‌‌‌‌‌‌‌‌‌‌‌‌‌‌‌‌‌‌‌‌‌‌‌‌‌‌‌‌‌‌‌‌‌‌‌‌‌‌‌‌‌‌‌‌‌‌‌‌‌‌‌‌‌‌‌‌‌‌‌‌‌‌‌‌‌‌‌‌‌‌‌‌‌‌‌‌‌‌‌‌‌‌‌‌‌‌‌‌‌‌‌‌‌‌‌‌‌‌‌‌‌‌‌‌‌分别那么有一些代表的著作,最后创立了第七页的第二行说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那么这两个辨证方法我们说创立,他们各自来看呢,最主要是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创立的主要是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也是吴瑭,所写《温病条辨》主要创立了这个三焦辨证。因为有了这两个辨证体系以后,我们中医辨别疾病的方法就比较全面了。前面我们说《伤寒杂病论》已经把我们的疾病里边,外感的用了六经辨证,内伤的用了脏腑辨证,是吧,但是外感性的疾病,随着历史的发展,是吧,那么这个我们更多的,到了明清,更多地认识到了外感性的疾病不只是一个风寒的外感,只用伤寒的六经辨证呢,有一些局限,是吧,那么进一步就创立了用于温热病邪外感的疾病的辨证方法,分别叫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所以到我们今天,刚才我们说,我们的诊断讲辨证方法就有这么多的一些辨证方法,是吧,除了内伤杂病要用的那些脏腑辨证而外,外感病辨证里边就提到了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这样我们才说,我们今天中医基本的理论,辨证诊断的理论,大致就这么一些部分,是吧。所以我们才说在这儿呢比较完善,日臻完善。这就是第六的一个,在这个阶段里面重要的医家。

「章虚谷曰:仲景论六经外感,只有风、寒、暑、湿之邪,论温病由伏气所发,而不及外感,或因书有残阙,皆未可知。后人因而穿凿附会,以大青龙、越脾等汤证治为温病,而不知其实治风寒化热之证也。其所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为温病。是少阴伏邪出于太阳,以其热从内发,故渴而不恶寒。若外感温病,初起却有微恶寒者,以风邪在表也,亦不渴,以内无热也。似伤寒而实非伤寒,如辨别不清,多致误治,因不悟仲景理法故也。盖风为百病之长,而无定体,如天时寒冷,则风从寒化而成伤寒,温暖则风从热化而为温病,以其同为外感,故证状相似,而邪之寒热不同,治法迥异,岂可混哉!二千年来,纷纷议论,不能剖析明白。我朝叶天士,始辨其源流,明其变化,不独为后学指南,而实补仲景之残阙,厥功大矣。爰释其义,以便览焉。」(摘自清代王士雄所纂《温热经纬·卷三·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也。瑭何人斯,敢以自任?缘瑭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越四载,犹子巧官病温,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又遍延诸时医治之,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败毒散之外,其于温病治法,茫乎未之闻也,后至发黄而死。瑭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亦未得其要领。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又越三载,来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癸丑岁,都下温疫大行,诸友强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因有志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曰温病条辨,然未敢轻易落笔。又历六年,至于戊午,吾乡汪瑟庵先生促(瑭)曰:来岁己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生乎!瑭愧不敏,未敢自信,恐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转相仿效,至于无穷,罪何自赎哉!然是书不出,其得失终未可见,因不揣固陋,黾勉成章,就正海内名贤,指其疵谬,历为驳正,将万世赖之无穷期也。淮阴吴瑭自序」(清代吴瑭所著《温病条辨·自序》)

简史 彩图辨舌指南

最后呢,一直说到民国初年了,是吧。在教材第七页的第三的一段第一行,写了一个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虽然已经也不是舌诊的第一部专著了,但是呢它集历代医家论舌于一书,集之大成了,所以呢我们研究舌象可以参考这个《彩图辨舌指南》,是吧,而且它彩图辨舌里边而也用了一些图,是吧,用了一些色彩,尽量让我们辨舌更为客观,更为直接,容易把握一些。是吧。

「尝观近世科学家之学说,莫不先有理想,而后成实验。医学一道,何莫不然。如听病有筒,诊脉有表,探淋有管,度寒暑有针,食管、尿管、直肠各有探,耳目喉阴俱有镜。此外医家用器,不胜枚举,皆可补耳力、目力、药力所不及。较之我国之四诊法,可谓精而细,约而明。然亦只能辨其有形之实迹,不能察其无形之气化。若我中医望舌一端,用以察病,纤毫攸分,较之用器,尤为明著。」(摘自曹炳章(1878~1956)所撰《辨舌指南·绪言》)

过渡 其他的自己参考

所以大概在这个阶段里边,我们比较重要的著作和医家就注意这么一些。那么整个中医发展简史,其他书上还提到一些医家著作,大家可以参考一下,重点把这些注意就可以​‌​‌​​‌‌​​‌‌​​‌‌​‌‌‌‌‌​‌​‌​‌‌‌​‌​​‌‌​​‌‌‌​​‌‌‌​‌​‌​‌​​‌‌‌​‌‌​​‌‌‌‌‌‌​​‌‌​‌​‌‌‌​‌​​‌‌‌‌​‌​‌‌‌‌‌​‌‌‌‌‌​​‌‌​‌‌​​​‌‌​‌​‌​​‌‌‌​‌‌​​‌‌​​​‌​​‌‌​​‌‌‌‌​‌​‌​‌​​‌‌‌‌‌​​​‌‌‌‌​‌​​‌‌​‌‌‌‌‌​‌​‌​‌​​‌‌​‌‌‌​​‌‌‌‌‌‌​​‌‌‌‌‌​​​‌‌‌​‌‌​​‌‌‌​‌‌‌‌​‌​​‌‌​​‌‌​‌​‌‌‌​‌‌​‌‌​​‌‌​​‌‌​​‌‌​​‌‌‌‌​‌‌‌​‌​​‌‌​​​‌​​‌‌​‌​‌​​‌‌‌​​‌​​‌‌‌‌​‌‌‌​‌​‌‌‌​​‌‌‌‌​‌‌‌​‌‌​‌‌‌‌​‌‌‌‌‌​​‌‌‌‌​‌​​‌‌‌​​‌‌‌​‌​‌‌‌​​‌‌‌​‌‌​​‌‌‌​​‌​​‌‌​​‌‌​​‌‌‌​​‌‌‌​‌​​​‌​​‌‌​‌‌‌​​‌‌‌‌​‌‌‌​‌​‌‌‌​​‌‌‌‌‌​​​‌‌​‌‌‌‌‌​‌‌‌​‌​​‌‌‌‌​‌‌‌​‌‌‌‌​​​‌‌​‌​‌‌‌​‌‌​​‌‌‌​‌​‌​‌​​‌‌​‌‌‌‌‌​‌‌‌​‌​​‌‌​​‌‌‌‌​‌​‌​‌‌‌​‌‌‌​‌‌‌​‌​‌‌​​​‌‌‌​‌‌‌‌​‌​‌​‌​​‌‌​‌​‌‌‌​‌‌​‌‌‌‌​‌​‌‌‌‌‌​‌‌‌​‌‌‌​‌​‌​‌​​‌‌​‌​‌‌‌​‌‌​​‌‌‌​‌‌‌​‌‌‌​‌‌‌​‌​​‌‌‌‌​‌​​‌‌‌​​‌‌‌​‌​​‌‌​​‌‌‌​​‌​​‌‌‌‌​‌​​‌‌​​‌‌‌‌​‌​‌‌‌‌‌​‌​‌‌‌‌‌​‌​‌‌​​​‌‌​​‌‌‌‌​‌‌‌​‌‌‌​‌‌‌​‌​​‌‌‌‌​‌‌‌​‌‌‌​‌‌‌​‌‌​‌‌​​‌‌​​‌‌​​‌‌​​‌‌‌‌​‌​​‌‌‌‌​‌​​‌‌‌‌​‌​‌​‌‌‌​‌‌​‌‌‌‌​‌​​‌‌‌‌​‌​‌‌‌‌‌​‌‌‌​‌​​‌‌‌​‌‌​​‌‌‌‌​‌​​‌‌‌​‌‌‌‌​‌​‌‌‌​​‌‌‌‌‌​​​‌‌‌​‌‌‌‌​‌‌‌​‌‌‌​‌‌‌​‌‌‌​‌‌​​‌​​‌‌​‌​‌‌‌​‌​‌‌‌​​‌‌​‌‌​​​‌‌‌‌​‌‌‌​‌​‌‌‌​​‌‌‌‌‌​​​‌‌​‌​‌​​‌‌‌‌​‌​​‌‌‌​‌‌‌‌​‌‌​‌‌‌‌​‌‌​​‌‌‌​‌​‌‌‌‌‌​‌‌​‌‌‌‌​‌‌​‌‌‌‌​‌‌‌‌‌​​‌‌‌‌‌‌​​‌‌​‌‌‌​​‌‌‌​‌‌‌‌​‌‌​‌‌‌‌​‌‌​​‌​​‌‌​​‌‌​​‌‌‌​​‌​​‌‌‌​​‌​​‌‌​‌​‌‌‌​‌‌‌‌‌‌‌‌‌‌‌‌‌‌‌‌‌‌‌‌‌‌‌‌‌‌‌‌‌‌‌‌‌‌‌‌‌‌‌‌‌‌‌‌‌‌‌‌‌‌‌‌‌‌‌‌‌‌‌‌‌‌‌‌‌‌‌‌‌‌‌‌‌‌‌‌‌‌‌‌‌‌‌‌‌‌‌‌‌‌‌‌‌‌‌‌‌‌‌‌‌‌‌‌‌‌‌‌‌‌‌‌‌‌‌‌‌‌‌‌‌‌‌‌‌‌‌‌‌‌‌‌‌‌‌‌‌‌‌‌‌‌‌‌‌‌‌‌‌‌‌‌‌‌‌‌‌‌‌‌‌‌‌‌‌‌‌‌‌‌‌‌‌‌‌‌‌‌‌‌‌‌‌‌‌‌‌‌‌‌‌‌‌‌‌‌‌‌‌‌‌‌‌‌‌‌‌‌‌‌‌‌‌‌‌‌‌‌‌‌‌‌‌‌‌‌‌‌‌‌‌‌‌‌‌‌‌‌‌‌‌‌‌‌‌‌‌‌‌‌‌‌‌‌‌‌‌‌‌‌‌‌‌‌‌‌‌‌‌‌‌‌‌‌‌‌‌‌‌‌‌‌‌‌‌‌‌‌‌‌‌‌‌‌‌‌‌‌‌‌‌‌‌‌‌‌‌‌‌‌‌‌‌‌‌‌‌‌‌‌‌‌‌‌‌‌‌‌‌‌‌‌‌‌‌‌‌‌‌‌‌‌‌‌‌‌‌‌‌‌‌‌‌‌‌‌‌‌‌‌‌‌‌‌‌‌‌‌‌‌‌‌‌‌‌‌‌‌‌‌‌‌‌‌‌‌‌‌‌‌‌‌‌‌‌‌‌‌‌‌‌‌‌‌‌‌‌‌‌‌‌‌‌‌‌‌‌‌‌‌‌‌‌‌‌‌‌‌‌‌‌‌‌‌‌‌‌‌‌‌‌‌‌‌‌‌‌‌‌‌‌‌‌‌‌‌‌‌‌‌‌‌‌‌‌‌‌‌‌‌‌‌‌‌‌‌‌‌‌‌‌‌‌‌‌‌‌‌‌‌‌‌‌‌‌‌‌‌‌‌‌‌‌‌‌‌‌‌‌‌‌‌‌‌‌‌‌‌‌‌‌‌‌‌‌‌‌‌‌‌‌‌‌‌‌‌‌‌‌‌‌‌‌‌‌‌‌‌‌‌‌‌‌‌‌‌‌‌‌‌‌‌‌‌‌‌‌‌‌‌‌‌‌‌‌‌‌‌‌‌‌‌‌‌‌‌‌‌‌‌‌‌‌‌‌‌‌‌‌‌‌‌‌‌‌‌‌‌‌‌‌‌‌‌‌‌‌‌‌‌‌‌‌‌‌‌‌‌‌‌‌‌‌‌‌‌‌‌‌‌‌‌‌‌‌‌‌‌‌‌‌‌‌‌‌‌‌‌‌‌‌‌‌‌‌‌‌‌‌‌‌‌‌‌‌‌‌‌‌‌‌‌‌‌‌‌‌‌‌‌‌‌‌‌‌‌‌‌‌‌‌‌‌‌‌‌‌‌‌‌‌‌‌‌‌‌‌‌‌‌‌‌‌‌‌‌‌‌‌‌‌‌‌‌‌‌‌‌‌‌‌‌‌‌‌‌‌‌‌‌‌‌‌‌‌‌‌‌‌‌‌‌‌‌‌‌‌‌‌‌‌‌‌‌‌‌‌‌‌‌‌‌‌‌‌‌‌‌‌‌‌‌‌‌‌‌‌‌‌‌‌‌‌‌‌‌‌‌‌‌‌‌‌‌‌‌‌‌‌‌‌‌‌‌‌‌‌‌‌‌‌‌‌‌‌‌‌‌‌‌‌‌‌‌‌‌‌‌‌‌‌‌‌‌‌‌‌‌‌‌‌‌‌‌‌‌‌‌‌‌‌‌‌‌‌‌‌‌‌‌‌‌‌‌‌‌‌‌‌‌‌‌‌‌‌‌‌‌‌‌‌‌‌‌‌‌‌‌‌‌‌‌‌‌‌‌‌‌‌‌‌‌‌‌‌‌‌‌‌‌‌‌‌‌‌‌‌‌‌‌‌‌‌‌‌‌‌‌‌‌‌‌‌‌‌‌‌‌‌‌‌‌‌‌‌‌‌‌‌了。那么诊断学的这个绪论里边,第四的一个发展简史就讨论这些,是吧。

最后

过渡 剩余部分自己看书

最后诊断学还要简单,第七页说的那个诊断学的方法,这些呢,它的方法内容这些,我们说在我们前面已经学的这种基础上,大家就可以自己看一看了。是吧。学习的方法上,适合自己的一些方法,记忆,是吧,这个背诵,这个理解,全面把握,在老师我们讲到具体的内容里边,什么应该怎么去记忆,怎么去掌握它,是吧,这些呢你们就可以自己看看,我们就不再一一的,是吧,去加以叙述了。重点的理论把握的就前面这几个部分,是吧。这样的话呢,我们绪论的内容就和大家一起讨论到这里。好,今天就到这里下课。

PPT

课件 PPT

说明:本页PPT中原话来自《难经》第六十一难,且为“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文献摘要详见上。

说明:本页PPT中“传中录”实为“传忠录”,文献摘要详见上。

讨论
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