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trlK
无畏者-乔的头像

05 - 《心经》主题(个人笔记)

单集封面

05 - 《心经》主题(个人笔记)

04-01
1 次观看
无畏者-乔的头像
无畏者-乔
粉丝:274
主题:1
描述:17
例子:4
其他:16
字数:5707

05 - 《心经》主题(个人笔记)

04-01
1 次观看
无畏者-乔的头像
无畏者-乔
粉丝:274
无畏者-乔的头像
无畏者-乔
粉丝:274
主题:1
描述:17
例子:4
其他:16
字数:5707
声明 本笔记声明

本页面内容摘录自B站公开课:《心经》讲读(主讲人:王德峰教授),原始课程由B站UP主“王德峰”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cheese/play/ss63429?csource=common_myclass_purchasedlecture_null&spm_id_from=333.874.selfDef.mine_paid_list

本内容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学习与知识整理之用。若原作者认为本页面存在不当引用,欢迎联系删除或修正。


《心经》主题

概述 心经主旨句

我们这场讲座,首先对《心经》的经名做一些必要的说明。《心经》全文虽仅短短260字,但它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空小我,息业识,开示菩萨境界,导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这个概括大致上比较贴切地点出了《心经》的核心主题。

背景 心经与金刚经

《心经》讲的是菩萨境界,它同《金刚经》在这一点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心经》是因为舍利子的请求,观自在菩萨向他开示菩萨的境界;《金刚经》则是因为须菩提的请求,由佛陀亲自向他说明菩萨的境界。两者都是在佛、在如来的护念与付嘱之下,开启了对于真正菩萨境界的深入阐述。

《金刚经》和《心经》都在讲菩萨的境界,不同之处在于,《心经》是观自在菩萨向舍利子所宣讲,因此经文正文开头便是观自在菩萨对于舍利子的直接呼唤。

过渡 聚焦空小我

我们再回到刚才那句对《心经》主题的表达,第一句便是:“空小我”。

空小我是关键

“空小我”即进入菩萨境界的关键入口与切入点,这与《金刚经》同样相通。《金刚经》阐述菩萨境界之初,就强调了无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这四相的根本来源便是我相。

小我由五蕴成

因此,首先要将这个“小我”空掉。“小我”究竟由什么构成呢?由“五蕴”,也称“五堆”。“五蕴”可以说是“小我”的栖息之所,由五个方面堆积构成,即:“色、受、想、行、识”。

色蕴定义

所谓“色”,就是指我们的五官感知外部世界时所获得的种种现象。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接触外界事物时,这些事物便通过感官呈现给我们。这种呈现即称为“色”,用西方哲学的语言来说,也可称作「现象」。“色界”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象界」。

受蕴定义

当我们通过感官与外界事物打交道时,自然会生起各种“感受”,这就是第二个蕴:“受”。我们接触不同的外物,以不同的方式互动,便产生了种种不同的感受。有些感受令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难忍的,我们称之为“苦”;另一些感受则令人愉悦,甚至是极其美好的,我们称之为“乐”,也可说是“甜”。

苦乐感受 受蕴定义

譬如,当我们喝下一口黄连汤,感受到的就是明显的苦味;而当我们品尝一勺蜂蜜,便觉甜美无比。由此可见,我们的五种感官都有着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功能。

想蕴定义

正因这些感受存在差别,于是我们的内心便生起了接受或拒绝的取舍之心。这便带来了第三个蕴:“想”。这里的“想”,并非我们日常所理解的“思想”之想,而是指内心的「欲求」——也就是我们对感受的取舍、追求或厌离之意。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娑婆世界”,被称为“欲界”。佛经将世间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所在的便是欲界之中。因此,我们每个人必然会有种种的“想”,也就是种种的欲求。不管是“有想”还是“无想”,都是欲望的不同表现形式。“想”这个字的意思很清晰,就是欲求,或者说欲望。

行蕴定义

当欲求生起之后,我们自然希望它能够得到满足,由此便激发出实现欲求的意志。这就是“五蕴”中的第四个蕴:“行”。那么,这里的“行”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实现欲求的行动意志,我们内心一旦有了欲求,便会产生行动的意志来完成欲求。这种意志其实就是“小我”的意志,是小我为了满足自身欲望而产生的意志。从英语的角度来看,“想”对应的词是“desire”,“意志”则是“will”。

权力意志 行蕴定义

例如尼采所说的“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便是指向权力的意志。

因此,“色受想行识”的“行”,我们就可以用英文的“will”来理解。事实上,佛经早已翻译成了多种语言,比如叔本华就曾阅读过佛经。

识蕴定义

“行”本身即是意志,但意志本身其实是盲目的,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它需要“识”的协助。“识”就是“分别识”,也就是判断和分辨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分别识的帮助,我们如何能趋利避害呢?如何能够成功地实现我们的欲求呢?意志唯有在分别识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

总结 五蕴小结

至此,我们便完整地理解了“五蕴”:我们通过五官感知外部世界所呈现的种种现象,称为“色”;当我们与外物交往互动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感受,这便是“受”;有了感受的差别,便有了取舍的欲望和欲求,这便是“想”;有了欲求之后,便生起了实现欲求的行动意志,这就是“行”;而行动的意志需要分别识来进行引导,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这便是“识”。

我执源于五蕴

每个人的“小我”都是由这“五蕴”(或称“五堆”)所构成的。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与价值,都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方面来规定的。我们对自己生活的评价和认同,也总是围绕着这“五蕴”展开的。

生活价值判断 我执源于五蕴

例如,我们通常认为自己是否成功,关键看我们的意志是否实现了目标,所达成的结果是否满足我们的预期,是否带来了欢乐与满足感。正如俗话所说:“我们为欢乐而活(we live for joy)”,而这个欢乐(joy)在“小我”的世界里,其实早已被“五蕴”所界定好了。这种对“小我”的执著,佛教称之为“我执”。

五蕴束缚生活

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我们除了认识外部世界和外物之外,还必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分别识”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人我之间的区分。“识”的分别作用,不仅发生在事物之间,也发生在人与人、人与我之间的区分和判断中。这便构成了我们日常所说的“小我”。我们在世间的生活,无论感到满足或不满足,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都无法离开“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束缚。

福报与居所 我执源于五蕴

例如,有的人通过修行积累福德,目的在于求取福报,那么谁来享受这些福报呢?就是由“色、受、想、行、识”所构成的这个“小我”。当我们居住在豪华别墅之中,我们的“五蕴”会感受到极大的满足与肯定;而当我们生活在简陋的茅草屋里,这个“小我”的“五蕴”可能会处于被消解或自我否定的状态之中。

心经破五蕴

因此,我们若想改变自身,就需要关注特定的对象与目标。所谓的“我执”,即是执著于外在的种种法相,而这些法相都离不开“五蕴”。《心经》正是从破除“五蕴”入手,这一点在经文开头的序言中便已明确指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见五蕴皆空

这里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要把“小我”彻底空掉,从而度脱一切苦厄。那么“苦”与“厄”分别指什么呢?“苦”指的是难以忍受的事情,而“厄”则是指难以避免的危险。合起来,“苦厄”就是那些既令人难以忍受又难以避免的种种痛苦与灾难。那么,究竟是谁在承受这些痛苦?又是谁想要规避这些危险呢?归根结底,都是这个由“五蕴”构成的“小我”。

修行始于破我执

可以说,《心经》的修持正是从破除“我执”开始的。因此,佛教的修行始终是交给每一个人自身的责任。谁能帮助我们?谁能帮助我们度过苦厄?菩萨给予我们智慧的引导,让我们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从而度脱一切苦厄。

应用 心经临终助念

《心经》在佛教的各类活动、功课和仪式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比如,在一个人行将就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有佛教传统的家庭通常会遵循一些特别的做法:首先,家属在临终之际绝不能哭泣。因为哭泣会加剧亡者对人世间的眷恋与执著,巩固他的“五蕴”,让他更加难以放下与解脱。这是第一点。其次,要为他诵读《心经》,帮助他空掉自己的“小我”,从而更加顺利地离开人世。

背景 中阴身与做七

这一做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尽管在具体的细节上,有些内容听起来或许带有“迷信”的色彩,比如有关“中阴身”的说法。藏传佛教经典《西藏生死书》中便详细讲述了“中阴身”的概念。所谓“中阴身”,指的是人去世后到再次投胎之间所经历的一种特殊生命状态。佛教传统认为,这个“中阴身”阶段最长不超过49天,也就是“七七四十九天”。因此,家中有人去世后,家属通常会为亡者举行“做七”的仪式,即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直到七七,在每个七天周期内进行相应的佛事活动。

解释 做七仪式目的

举行这些佛事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在亡者的中阴身阶段对其进行超度,帮助他摆脱苦海,最终超脱轮回。当然,并非所有亡者都一定能完全超脱轮回,比如净土宗修行有成就的行者,他已经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横超三界,摆脱轮回,就无需这种外在的帮助。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些佛事活动能够起到帮助亡者来生投胎时有所改善的作用,这也是“做七”的基本出发点。至于投生到哪里?根据佛教的传统说法,有“六道轮回”,在民间广泛地流传着这样的观念。

分析 仪式双重价值

或许有的人对这些仪式半信半疑,甚至抱有怀疑态度,但还是会前往寺庙举行佛事。一方面,有人是真心相信这些仪式能有效帮助亡者得到更好的来世;另一方面,即便有的人对此并不十分确信,这些仪式对于生者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能够抚慰生者内心因亲人去世而产生的巨大悲伤与痛苦,带来情感上的安慰与慰藉。因此,这类佛事活动具备双重的效果与价值。

心经仪式核心

在各类佛事仪式中,《心经》占据着特别重要的位置。几乎每一场佛事,尤其是在为亡者“做七”的仪式中,在回向之前都会诵读《心经》。为何《心经》如此重要呢?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破除“小我”、消解“我执”。而“我执”正是我们无法超脱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只有破除了“我执”,才能真正摆脱轮回。

轮回主体阿赖耶识

那么,究竟是谁在经历轮回?严格来说,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小我”,而是佛教所称的“第八识”——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被称作“种子识”,它是轮回的主体与主角。但轮回之所以存在,归根结底还是源自“我执”。正因如此,《心经》通过“照见五蕴皆空”,帮助我们破除“我执”,成为中国佛教活动与仪式中极为重要的传统。

真我与自在

我们若想真正摆脱轮回,获得大自在,就必须深刻理解什么才是“真我”。《涅槃经》中有云:“不迁名常,安稳名乐,自在名我,无我名净。”其中,“自在名我”指的是真正的我,只有真正摆脱“小我”的束缚,才能获得自在。而“我执”本身是不自在的,因为它始终被“小我”的名号、身份或社会角色所限制,比如“某某集团董事长”、“某某大学教授”,这些都仅仅是“小我”的外在标签,而非“真我”。当你能够破除“小我”的执著,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那个状态才称之为“自在”,也即是真正的“我”。因此说,“自在名我,无我名净”。

观照破我执

想要达到自在的境界,首先要做到“无我”,也就是破除“我执”,空掉“小我”。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空掉“小我”呢?答案便是“观照”。这种观照必须达到极深的境地,这便是经中所讲的“行深”。而所谓“般若”,正是对“空”深入的领会与智慧。当你真正能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之时,就能彻底“照见五蕴皆空”,从而“度一切苦厄”。

背景 传统慰问方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身边的朋友、亲密的同事或邻居家中有人去世了,我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去安慰。传统儒家教我们用四个字:“节哀顺变”,即节制悲伤,顺应变化。道家也提倡类似的思想,比如庄子在妻子去世时,顺应变化,击鼓盆而歌,歌颂天道。

儒家强调对于亲人的离去,我们的悲痛不应过度,因为过犹不及。因此,以往我们遇到亲人离世,常用的安慰语言无非是:“节哀顺变”。

心经慰藉力量

但是,当佛教思想传入后,我认为最为妥贴、最有力量的安慰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样的智慧可以给予失去亲人的人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逝去的人已经度过了苦厄,因为他的小我已然空掉,不再有任何牵挂与痛苦。对有些人来说,失去至亲的痛苦可能极为深刻且长久,难以走出。因此,更应该诵读《心经》,尤其是经文的第一段。人生在世最为难堪、最难忍受的事,莫过于生离死别。在这个时刻,《心经》能够帮助我们真正“度一切苦厄”。

总结 心经实践意义

通过这样的阐述,我们或许对《心经》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千万不要将它看成仅仅是一篇佛教理论的文章或哲学文本。不是的,它更是在我们面对人生最痛苦的时刻,尤其是亲人离世、生离死别之际,给予我们最真实、最迫切的修行指导。人生至此,若非此时用功,又更待何时?于是,一部《心经》便恰逢其时地来了。

论述 直面死亡与空

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死亡带走的究竟是什么?正是我们苦苦执著的“小我”,也就是“五蕴”。每个人如此珍惜、如此执著于这个“小我”,舍不得放下,因此我们恐惧死亡,恐惧“小我”彻底地、永远地消失。我们真正害怕的不就是这个吗?因此,要把这个世界讲透,把人生讲透,首先必须从“死亡”开始。我们需要先勇敢地面对虚无、面对“空”,而不是选择逃避,而是直面它。

引证 生死事大

弘忍法师曾经说:“世人生死事大。”佛陀之所以出世,也正是因为这个根本的大事因缘——“了生死”。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把生死看透。如果你终于能够在生死这件大事上想通了,那么还有什么是你想不开的呢?西方哲学后来也逐渐领悟到了这一点,尤其是海德格尔,他提出要“先行入死而后生”,也就是直面死亡、超越死亡。

例证 士兵哲学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在清理战场时,经常在战壕中发现阵亡德国士兵的随身行囊里装着一本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战争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随时可能面对死亡的士兵来说,死亡意味着与一切所爱的事物分离。家乡的妻子、恋人、孩子和父母,正焦急而期盼地等待他的归来。他又该如何在这种内心万般牵挂的状态下投入战争?正因如此,有人称海德格尔的哲学为“士兵的哲学”,因为它教导人们去勇敢地面对死亡、直面虚无。

总结 心经智慧总结

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也拥有同样的智慧,那就是短短260字的《心经》。

结束 讲座结束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讨论
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