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面内容摘录自B站公开课:《心经》讲读(主讲人:王德峰教授),原始课程由B站UP主“王德峰”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内容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学习与知识整理之用。若原作者认为本页面存在不当引用,欢迎联系删除或修正。
我们现在进入本次讲座的第二部分。经文一共分成了六段,现在我们来讲解第五段。
第四段主要谈了菩萨的境界,指出菩萨最终能够获得的境界,是“四个无”——也就是“无挂碍”、“无恐怖”、“无颠倒”、“无梦想”。那么到了佛的境界,又会是怎样呢?
经文这样说:“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佛心中对此已经了然于心,所以佛才向菩萨讲法。而佛与佛之间是不必互相讲法的,佛向菩萨说法,菩萨再来教化众生,正是如此一个过程。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获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因此经文接着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如果我们想为这第五段找一个关键词,那一定是“真实不虚”。为什么要强调“真实不虚”?它的真实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它真实在于确认了“我”苦。这句话里的“我”为什么需要加双引号?因为这个“我”指的并不是本真的自性,而是指所有众生因“五蕴”组合而形成的“小我”。这个“小我”就是苦的根源。我们必须“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真正“度一切苦厄”。我们对“小我”的执着,就是苦的真正原因。因此,确认“我”苦,就是明确了“小我”是苦的根源,这是理解一切问题的前提。当你明确了“小我”就是苦因时,才能进一步生起信念:什么样的信念?相信苦是可以被消除的。因为你知道“小我”可以去除,自然也相信苦能除去。如果这个“小我”不是苦的根本原因,那苦就成了所有人生活中的绝对法则。如果苦是绝对法则,你还动它做什么呢?根本动不了。因此,认清了“我”即苦,就意味着明确“小我”是苦的根源。这才是佛法所说的真实,而不是停留在一个简单的“空”字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层面。唯有真正除去对“小我”的执着,去除造成苦难的根本,这才是真实。
正因为如此,经文才会把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般若波罗蜜多」比喻为“咒”。“咒”具有神奇的力量,所以称为“大神咒”。这其实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信念,认为语言、文字具有神秘的力量,这种具有特殊力量的语言就叫做“咒语”。在佛教的视角里,这样的咒语也同时是“真言”,也就是「真实」的话语,刚好对应经文所强调的“真实不虚”。可见,这些概念彼此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咒”即是真言,那么它有魔力吗?不,应当说得庄严一些,它具有的是神力。魔力相对来说较为低级,佛法所说的“咒”是一种超越世俗层面的神力,所以称之为“大神咒”。
“大神咒”对我们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作为“大明咒”,帮助我们彻底摆脱无明。同时,它更是“无上咒”。佛教流传下来的咒语数量非常多,很多人都会去背诵。
例如,大家可能听说过“楞严咒”,有人认为“楞严咒”是最殊胜的咒语。但经文在这里却明确指出:「般若波罗蜜多」才是真正的“无上咒”,没有比它更高的咒语。此外,它更是“无等等咒”,意思是超越了一切等级差别。说到“无上”,还有最高等级的意思,而“无等等”则连等级的概念本身也超越了。这番描述可以说已经表达到了极致。
接下来经文就明确说明,这个“咒”、这个“真言”,具足大神力,“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到了这里,内容的脉络就非常清晰了:从菩萨境界的“四个无”——“无挂碍”、“无恐怖”、“无颠倒”、“无梦想”,一直讲到佛的境界,最终落脚在“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这些全都指向了「般若波罗蜜多」。
好,我们这一段的内容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