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trlK
无畏者-乔的头像

04 - 波罗蜜多(下)(个人笔记)

单集封面

04 - 波罗蜜多(下)(个人笔记)

04-01
4 次观看
无畏者-乔的头像
无畏者-乔
粉丝:276
主题:1
描述:16
例子:8
类比:1
其他:14
字数:8101

04 - 波罗蜜多(下)(个人笔记)

04-01
4 次观看
无畏者-乔的头像
无畏者-乔
粉丝:276
无畏者-乔的头像
无畏者-乔
粉丝:276
主题:1
描述:16
例子:8
类比:1
其他:14
字数:8101
声明 本笔记声明

本页面内容摘录自B站公开课:《心经》讲读(主讲人:王德峰教授),原始课程由B站UP主“王德峰”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cheese/play/ss63429?csource=common_myclass_purchasedlecture_null&spm_id_from=333.874.selfDef.mine_paid_list

本内容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学习与知识整理之用。若原作者认为本页面存在不当引用,欢迎联系删除或修正。


波罗蜜多(下)

引言 讲座安排

我们这讲座首先对《心经》的经名做一些必要的说明。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六度波罗蜜”中的第四种度法——「精进」。

精进波罗蜜

佛教中经常讲“勇猛精进”,其实指的就是一种度法,也就是一种“波罗蜜多”。具体而言,这种「勇猛精进」强调的是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既不畏惧,也不退让,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向前迈进。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就称之为「精进波罗蜜」。

禅定波罗蜜

精进之后,我们再来讲第五种度法,也就是第五种“波罗蜜多”——「禅定」。提到“禅定”,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禅宗。然而实际上,不仅仅是禅宗,佛教的各个宗派在修行时,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那就是必须要达到「禅定」。

净土宗念佛 禅定波罗蜜

举个例子来说,净土宗的修持方式看起来简单,就是念佛,每天反复念诵几千遍“南无阿弥陀佛”。但念佛并不是没有要求,它的核心就在八个字:“收摄六根,净念佛号”。所谓“净”,就是「净心」。修净土宗的人,如果在念佛时能够真正做到这八个字,其实也就进入了一种「禅定状态」。

什么叫「净念」呢?心中完全没有闲杂的思虑,没有任何妄念,这才叫做「净念」,也就是「净心之念」。而「收摄六根」就更加困难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就像是我们通往外部世界的六扇门。「收摄六根」就是要把这六扇门一一关紧,使我们的心不再向外攀缘,这样一来,心中自然就没有杂念和妄想。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再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实不就进入了「禅定状态」吗?每天都如此,数十年如一日,所以这种修行也属于「禅定波罗蜜」。

密宗闭关修 禅定波罗蜜

再比如说修持密宗,密宗强调的是“即身成佛”,而禅宗讲的是“即心即佛”。密宗的修行者要实现“即身成佛”,就必须修得神通;要修成神通,就必须经历闭关修炼。闭关的时间长短取决于个人的慧根深浅,但不管长短,闭关时的状态又是什么?其实也是一种「禅定状态」。所以说,如果没有「禅定波罗蜜」的修持,就根本谈不上密宗修行。

总结 禅定共通性

因此,不论是哪个佛教宗派,都有一个进入「禅定状态」的共同要求,这个就是「禅定波罗蜜」。

以禅定为缘 禅定波罗蜜

如果我们想要更清晰地说明「禅定波罗蜜」,可以这样表达:「以禅定为缘」。佛教里凡事都讲究缘起,进入「禅定状态」本身就是一个缘,这个缘可以引发我们本自具足的「无漏智」,进而断除烦恼,证悟「真如」。

那什么叫做「禅定波罗蜜」呢?就是以「禅定」为缘起,从而引发「无漏智」以断烦恼。“漏”是烦恼的一种别称,本意是缺陷、有漏的状态。而「无漏智」则是最高的智慧。当我们具备了这种智慧,自然就能够断除烦恼,证悟「真如」。「真如」、「如如」、「如来」,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这就是第五种度法,也就是第五种「波罗蜜」。

关键还是缘起,也就是如何进入「禅定状态」呢?按照禅宗的观点,禅定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环境或形式,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

讲经是禅定 禅定波罗蜜

比如,我现在正在与大家讨论《心经》,实际上我也应当同时处于「禅定状态」。那么,“禅”是什么?禅就是「离相」,脱离外在事物的表相;而“定”就是「心不乱」,内心清晰专注,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做好这次讲座。这本身也是一种「禅定」。

如果我能够真正进入「禅定状态」,那么我所做的这个讲座自然就能够引发「无漏智」,它就会变得圆满、没有缺陷。我们讲断烦恼,其实这也是对讲课人的一个要求。作为教师,当我们给学生讲课(英文里叫“give lecture”),难免会生起各种烦恼。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心里总有一个“我相”:希望我讲的这堂课非常成功,希望大家都高兴、满意、赞美我。这些念头本身就是烦恼,这就是所谓“有漏”。我们要达到的境界应该是「无漏」。

真正讲课的人是我吗?其实不是。真正讲课的是弥漫于空间的佛性。当下,我们是在共同讨论《心经》。不要误以为只有我在讲,而你们只是在听而已。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共同表达佛性。佛性充满了这间教室,也弥漫于整个空间。如果我的心能够安住于这样的状态之中,那才真正称得上是「禅定」。这就是禅宗所主张的境界。

密宗禅定观 以禅定为缘

相比之下,密宗讲求的「禅定」则有所不同。密宗强调在特定的时间内,根据一定的要求来修行,例如闭关修炼。所谓闭关,就是让你彻底与世隔绝,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便创造出了一种禅定的外部条件。

比丘闭关十年 密宗禅定观

我曾经认识上海玉佛寺的一位比丘,他当时还非常年轻,应该算是“小沙弥”的阶段。有一次他告诉我,他决定闭关修行。我问他:“你准备闭关多久?”他说:“十年。”他做出了如此坚定的决定,就是要在这十年间持续保持「禅定状态」。因此,闭关的目的就是为自己创造这样一种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外部条件。这正是密宗的修行方式。

观点 元音老人观点

密宗认为,只有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才能真正进入禅定状态;否则,神通便无法修成。然而元音老人却告诉我们,其实禅宗才是最高的密宗。元音老人既修禅宗,也修密宗,他后来发现禅宗妙就妙在不去刻意修习前面那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只专注于修习第六种神通——“漏尽通”。漏尽通即「安住心舍」,回归自性本来清净的佛性,这正是禅宗的精髓。

只要达到「漏尽通」,前面那五种神通自然而然地都会显现出来,就像是一种顺带产生的副产品一样。正如《坛经》中所记载的惠能大师,《坛经》里可曾提到过惠能特意去修习过神通吗?没有啊。然而,当惠能悟道之后,成为禅宗祖师之后,《坛经》却多次记载了他所展现出的各种神通,例如他心通、宿命通等。这恰恰说明元音老人所言不虚:禅宗在这个意义上,才是真正最高的密宗。

背景 宗派普遍看法

自古以来流行一种说法:密宗殊胜。因为你一旦修成了神通,便可以被人所见证、所认可。密宗殊胜,而净土宗则强调方便法门——密宗殊胜,净土方便,这也是大家普遍认可的观点。

驳斥 净土非方便

在元音老人看来,以往人们所说的“密宗殊胜、净土方便”,其实都不准确。净土宗真的方便吗?其实并不方便。首先,它需要“勇猛精进”,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念佛,这本身就非常不容易。其次,念佛本身的要求也非常高,需要具备真正的禅定功夫。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净土宗并不如想象中那样方便。

驳斥 密宗非独胜

而所谓密宗的“殊胜”,也只是因为它能具体展现出神通而已。禅宗修行达到境界后,这些神通自然就能显现,并没有什么困难。比如禅宗的弘忍法师,当然也具备神通;而六祖惠能在悟道后,各种神通随处显现。经典中记载,惠能把衣钵放在一块大石头上,惠明追上来想要抢夺衣钵。惠能却告诉他:“这衣你搬不动。”惠明怎么会相信搬不动呢?结果他真的搬不起来了。《坛经》中说惠明“提掇不动”,这就是惠能显现的神通,正是这种神通的显现,才让惠明感到震撼。

正是因为惠明搬不动衣钵,才让他醒悟过来,最终向惠能说道:“行者行者,我不为衣来,我为法来。”这才表明他是真正为了佛法而来,而非为了争夺衣钵。于是惠能才从草丛中现身,与他讲解佛法。所以,惠能在这里先以神通来化解惠明的执念。如果当时惠能没有显现神通,惠明必然不会善罢甘休。以惠能的身体状况,他又不可能飞檐走壁地逃走,湖北地区的山路对他而言陌生难行,被追上是自然的。但惠能能够通过神通,让惠明无法搬动衣钵,这正是智慧的展现。

神通本自具

所以元音老人所讲的是对的。当禅宗的修行达到一定境界,修成“漏尽通”之后,前面的五种神通也就自然具备了。事实上,“神通”这个概念本身并不稀罕,虽然名字中有个“神”字,但人人在孩提时代都曾具备。

修行不是去获得一种我们本来不具备的神奇能力,而是将我们本来就具备却被遮蔽的能力重新呈现。我们本来不具备的东西,没有人能给予我们。因此,不应将修行误解为通过某种方法,去得到一种原本不存在的、神乎其神的力量。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

神通被遮蔽

那么,究竟是什么妨碍了我们的这种本有能力?是我们长期生活在功利世界里,每天趋利避害所形成的习惯模式。这种趋利避害的习惯背后,又是什么在障碍我们呢?正是我们的经验、知识、思考和逻辑。这些东西遮蔽了我们本来就拥有的神通。

转识成智

如果我们修行能够达到“转识成智”的境界,第六识——也就是我们的意识,就能够转化为「妙观察智」。这其实就是一种神通。所谓“见非功”,就是认识事物不需要费任何力气,这难道不是神通吗?

我们平常很努力地学习、积累经验,学习科学知识,这些都是第六识——意识的活动。如果没有成功地“转识成智”,没有将意识转化为「妙观察智」,当然也就没有达到神通的状态。有些人虽然从未刻意修行,却保留着某种神通的能力,即使成年之后也没有完全被遮蔽掉。当你遇到这样的人时,往往会大吃一惊,误以为他们一定经过修行。但其实并非如此,只是因为某种特殊原因,这种能力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消失。我自己就曾经听说过,也真实地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修行的意义 神通本自具

但修行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让我们有意识地去努力,将本来就有的神通再次呈现出来,而不是偶然地保留这种能力。

禅宗禅定观

禅宗所讲的禅定是日常生活中的状态:“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也就是说,无论行走、坐卧、言语、沉默、动作还是安静,始终都处于禅定状态。“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当你达到了这种境界,便随时处于禅定之中。这并不是要求你身体完全静止或不起任何念头。

惠能有一首偈子说得非常好:“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见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因此,对于禅定境界最深刻、最圆满的领悟与表达,恰恰就在禅宗之中。

挑战 日常禅定考验

所以,我们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无时不在禅定状态中,这对我们是一个真正的考验。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时时处于「一行三昧」之中。

般若波罗蜜多

接下来,我们讲到最后一种度法,那就是「般若」。我们知道这是“般若波罗蜜多”,而“波罗蜜多”的意思是“抵达彼岸”。那么,我们以怎样的方式来抵达彼岸呢?就是通过修持「般若」。注意,不要把“般若”仅仅当成一个名词或概念。

当然,我们一般会先说:“般若”是最高的智慧,是领悟“空”的智慧,是敢于直面虚无、接受虚无的智慧。但这些毕竟只是名相上的描述。如果真正谈修行,我们强调的是要「修般若行」。这正是禅宗的要义。

讲“般若”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心中却丝毫没有实践。如果你只是嘴上说着:“我知道空,四大皆空”,这有什么意义呢?即使你再怎么强调“空是世界的本体”,说来说去也不过是文字和名相罢了。

因此,当我们谈到“般若波罗蜜多”时,必须牢记:“般若”是要付诸修行的。修持“般若”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想想看,“布施”是修习,“持戒”是修习,“安忍”也是修习,“精进”和“禅定”同样都是具体的实践。同理,“般若”也需要真正去修习。

修禅即修般若 般若波罗蜜多

有人对我说他在修禅宗,我就问他:“你修的是什么?”他说:“当然是修禅宗啊。”我告诉他:“那其实就是修般若啊。”他又反问:“什么是修般若呢?”他理解的修禅宗只是每天打坐,甚至严格规定每天坐禅的时间。我对他说:“你这只是拘束身体而已,惠能大师明确说过,这不叫修般若。”

般若修习法

禅宗所修的就是般若。这时,他继续追问:“那究竟怎样修般若呢?”般若好像显得虚无缥缈,我说确实从字面上讲有些虚无缥缈,但关键就在于一个字:“观”。也就是所谓的「观境空」、「观心空」。

实际上,「观境空」就是向外扫除外在事物的表相;「观心空」则是向内破除内心的执着。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是要达到「心境一时顿空」。向内破除对“小我”的执着,也就是破除我执。禅宗一贯采用的方法就是把你的“自我”彻底夺去——「观境空」就是夺外境,「观心空」就是夺自我。最终人、境俱夺,这就叫「心境一时顿空」。就在那一刻,我们与虚无达成了一种默契(The tacit agreement with nothingness)。这样看来,用英文也同样能够表达禅宗的境界。

在这样的境界中,我们自然就能引发出「无漏的根本智」,也就是最根本的智慧。如果你诵《金刚经》,里面反复强调的就是引发这种“无漏智”,也就是所谓的“漏尽通”。

因此,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资格自称自己在修般若。你究竟是怎么修的呢?不是坐在那里空想,而是要在实际做事的过程中去修,在日常的待人接物、应物处事之中去修持。只要能够随时保持这两个“观”:「观境空」、「观心空」,那才是真正修心的功夫。

比较 禅宗与天台宗

所以,要真正进入禅宗的境界,我们就必须养成一种「止观」的习惯。在这一点上,禅宗和天台宗其实是相通的。天台宗修习的正是「止观」之法,而「止观」正是通达「般若」的道路。禅宗则更直接地强调修习「般若」,并明确提出了具体的修习方法,即「观境空」与「观心空」。这一点,不正与天台宗的修持理念十分一致吗?

事实上,天台宗的发展确实对禅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当年智者大师在中国首创天台宗,惠能大师则主张打破门户之见。当然,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的修行重点,比如禅宗以修般若为主,而天台宗则以修止观为主,这都无妨。彼此之间互有启发,甚至不少修行者兼修禅宗与天台宗,发现两者其实是相当一致的。

观照之难

然而,「观」的法门是难以修持的。难在哪里呢?难在我们必须放弃固有的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态度。这种放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非常困难。所以,如果做不到这一步,你还不能真正地说自己是在「修般若」。所谓“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空”并不是你所能用理性去认知的对象。我们平常的认知,总是主体在认知客体,总想着有所获得。而“空”怎么可能是认知的对象呢?它是“nothingness”(虚无)。因此,我们要采用的是「观照」。

但真正做到「观照」非常困难,因为它要求我们超越一般意义上的认知。我们为什么难以超越认知呢?因为我们的认知背后总有欲求,这种欲求即所谓“趋利避害”。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种欲求对应的正是“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之“想”。

观点 止观先后论

因此,有人认为修习天台宗,「止」是第一步,即停止对外在事物的贪恋,然后才能进一步「观照」事物的本质,这被称作“先止后观”。但也有相反的观点:要放下贪恋,首先要通过「观」来认识事物的虚妄不实;一旦看清事物皆空,自然就会停止贪恋,这又是“先观后止”的道路。

定慧一体

究竟哪种观点正确呢?其实这两种立场并不矛盾。按照惠能的观点,「定慧一体」,是统一的。这种统一的修持理念,与后来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之道十分相似,不应拘泥于“先知后行”或“先行后知”,而是融为一体。

止观因人异

但实际修持过程中,我们到底是“因观而止”,还是“因止而观”呢?在我看来,这其实因人而异。恐怕大多数人会是“先止后观”的。

为什么会先止后观呢?因为一个人之所以愿意停止贪恋,往往是因为他过去所贪恋的东西总是得不到满足,总是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被社会狠狠“毒打”了一顿。这种情况下,他才渐渐明白:自己所执着的东西,根本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于是才开始停止贪恋。只有停止贪恋之后,他才可能用另一种全新的态度去观照世界、观照事物。

惜春为例 止观因人异

但也有一些人(尽管人数不多),却是“先观后止”的。他们天生就带有一种独特的观察世界的方式,这样的人,比如《红楼梦》中的惜春。

王国维称惜春为“天然神明”,就是因为她观察事物的方式与她的几位姐姐完全不同。元春、迎春、探春,她们看待世界的方法,惜春都觉得十分愚昧:“你们怎么看世界都看成这样?怎么看事物都看成这样?我所看到的,都是空的。”惜春之所以看破一切,并不是因为她受过什么“毒打”,事实上她从未经历过感情上的挫折,因为她根本未曾恋爱过。她天然地亲近禅宗,天然地具备了一种观照空性的智慧。

也正因此,惜春与妙玉特别亲近,甚至一同参禅修行。惜春的独特之处在于,她虽然具备很高的文学天赋,却并不热衷于写诗词歌赋,因为她认为诗词歌赋多为言情之作,这不是她所喜爱的领域。相比之下,她更喜欢绘画(丹青)与围棋,更重要的是,她更愿意与妙玉一起参禅悟道。这种人,显然就是典型的“先观后止”的类型。

止观一体 止观因人异

当然,「止观」与「观止」最终还是统一的,只不过因人而异罢了。

观境观心空 般若修习法

既然我们把“般若”和“波罗蜜多”连接在一起,称之为“般若波罗蜜多”,那么就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谈论般若,更不是空泛地讲什么“人类最高智慧”,而是要真正地以智慧来渡过烦恼与苦难。这才叫做真正的「修般若」。千万不要忘记了“修”这个字。

那么,究竟如何修持般若呢?修般若,并非每天坚持打坐、严格地守持多少戒律——这不是禅宗的根本方法。禅宗讲修持般若,就是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把我们内心中追逐欲望的「如意之心」转化为清净而不执着的「如如之心」。

具体的修习方法,首先要「观境空」,继而「观心空」,扫除外相与破除执着同时进行,使得“心境一时顿空”。因此,“顿”这个字是关键所在。禅宗所讲的空,不是慢慢逐渐地空掉,而是当下顿然空掉。

惠明言下悟 般若修习法

比如惠能与惠明相遇时,惠能只对惠明说了两句话:“不思善,不思恶”,这就令外境顿时空去;接着惠能追问:“正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听到这句话,一下子就“心空”了。原来想夺取衣钵的执着之念顿时消失了。“明上座本来面目”是什么呢?这正是让惠明回归本性、彻底空掉自我执着的一问。就在那一刻,惠明的「无漏智」被引发出来,这正是所谓“言下大悟”。

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修习:以般若智慧来达到解脱烦恼的彼岸。其中最典型、最直接的,就是禅宗。其他宗派的各种修行法门,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地向「般若波罗蜜」靠近;而禅宗则直截了当地从般若入手,其他法门则一概不再顾虑。

禅宗持戒观 般若波罗蜜多

比如说持戒,禅宗也不反对,但禅宗没有繁琐的戒律,实际上只有一条戒律——那就是不要轻视他人,除此之外都不去拘泥。我相信民间流传的俗语“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也体现了禅宗精神。俗话虽然通俗,却道出了真谛。禅宗的祖师大德中,确实也有可以吃肉的。惠能大师虽不主动食肉,但他说即使吃到“肉边菜”,也无所谓。这正体现了禅宗“不落两边”、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因为佛法本来就是“不二之法”。因此,禅宗才是真正直接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宗派。

般若波罗蜜最尊 般若波罗蜜多

正因如此,惠能大师在《坛经·般若品》中才会说:“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六种波罗蜜当中哪种最为殊胜?答案显然就是第六种——“般若波罗蜜多”。《坛经》中的般若品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般若波罗蜜多最尊、最上、最第一。”

禅宗的修行正是直接从「般若波罗蜜多」入手的。以此为核心,自然也会具足其他波罗蜜的品质,比如禅定自然成就,精进也自然而然地体现。

小结 般若解释小结

我们对“般若波罗蜜多”的说明,到这里告一段落。这是对《心经》经名的一个基本解释,阐明了“何为般若”、“何为波罗蜜多”,以及“何为般若波罗蜜多”。

释义 心经之心字

《心经》中的“心”,表示“精华”的意思,即是《大般若经》的精华所在,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心灵的本体。当然,从这个角度理解也没有错,因为《心经》的确直指我们的心体。但更准确地说,《心经》正是《大般若经》的精华所在。

说明 讲解篇幅说明

正因为如此,讲解《心经》原本是可以非常深入细致地讲解很长时间的,因为它浓缩了《大般若经》600卷的精髓。然而,我们这里只能长话短说,尽量将要点表达清楚。

预告 后续内容预告

目前对经名的说明还没有完全结束,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阐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主题内涵。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

讨论
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