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trlK
无畏者-乔的头像

09 - 说“六遣”(下)(个人笔记)

单集封面

09 - 说“六遣”(下)(个人笔记)

04-01
5 次观看
无畏者-乔的头像
无畏者-乔
粉丝:275
主题:1
描述:27
例子:11
类比:1
其他:18
字数:8306

09 - 说“六遣”(下)(个人笔记)

04-01
5 次观看
无畏者-乔的头像
无畏者-乔
粉丝:275
无畏者-乔的头像
无畏者-乔
粉丝:275
主题:1
描述:27
例子:11
类比:1
其他:18
字数:8306
声明 本笔记声明

本页面内容摘录自B站公开课:《心经》讲读(主讲人:王德峰教授),原始课程由B站UP主“王德峰”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cheese/play/ss63429?csource=common_myclass_purchasedlecture_null&spm_id_from=333.874.selfDef.mine_paid_list

本内容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学习与知识整理之用。若原作者认为本页面存在不当引用,欢迎联系删除或修正。


经文六段-说“六遣”(下)

引言 引言

我们进入讲座的第二部分。我们将经文分成六段。

信息 信仰前提

前面我们提到,真正的佛教修行存在一个基本的信仰前提。如果抽掉这个信仰前提,就无需再谈什么修行。我们只活这一辈子,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仅此一次,自然不存在一个「修行的目标」,因为我们不相信有「生死轮回」,不相信「神不灭」,我们不具备「神不灭论」。

神不灭论

所谓「神不灭论」,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火的燃烧需要薪柴,比如木柴或点灯的灯油。火是如何传递的呢?正如“薪尽火传”。能燃烧的薪柴最终会烧尽,但后面的薪柴被前面的火点燃,于是火焰不断传续。火焰一旦点燃,就不会熄灭。

我们的肉身就像这薪柴,它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但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神」,西方语言称之为“灵魂”,中国传统称之为“心体”,而佛教称之为“法身”。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地使用这「法身」,便会衍生出一个狭隘的「小我」,也就是佛教所称的“识”,即「业识」。

阿赖耶识

在佛教中,「业识」中包含了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它就像用木柴点燃的火一样,薪柴虽然烧完了,但火焰却继续传递。当前这一世的「肉身」虽灭,称为“四大分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死了”,但作为「神」的「阿赖耶识」却并未消灭。佛教认为,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生活的起点,正是这个「业识」。「业识」在不断流转,即「阿赖耶识」在流转,它就是所谓的「神」,永远不灭。人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依赖于我们的这个身体;第六识“意识”也依赖于大脑皮层、高级神经系统这些自然科学所描述的身体部分。然而,这些识是可以消失的。唯有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就是「神」,始终存在。

总结 信仰与轮回

通过以上的比喻,我们说明了佛教一个最基本的信仰前提,即「神不灭」,正因如此,我们才有「轮回」。

民族精神类比 神不灭论

同样,一个民族的精神也是一种「神」,因此民族也存在着「业力的流转」。我们与过去的中国人,从未真正割裂过,从夏商周三代、先秦,一直到现在,从未中断。我们当下所接受的、所承受的一切,都是有其根源与历史脉络的。对民族而言,存在着共同的「业力流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个体也存在相似的情况。

强调 信仰必要性

因此,虽然这种信仰无法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加以论证,却是佛教修行所不可或缺的前提。如果你既不相信曾经存在一个“过去的你”,也不相信未来还可能出现一个“未来的你”,那么此生又何须修行呢?否则,生命结束之后,一切又与你何干?正所谓“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

过渡 引入三世因果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佛教所讲的「三世因果」。

佛教中讲的“三世”,指的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而贯穿这三世之间的因果关系,则是透过「十二支缘生」来清晰地说明的。

过去世无明

首先看“过去世”。过去世指的是累世累劫的生命流转,甚至无法找到最初的起点,因此称为「无始以来」。这无数生世的轮回,佛教用两支(即缘生的前两支)来概括:

第一支:「无明」。由于我们尚未觉悟,所以在累世累劫中一直处于种种烦恼之中。这种烦恼状态在佛教中被称为「无明」,“明”指光明,而“无明”正是黑暗的象征,用黑暗来比喻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

过去世行

第二支:「行」。当我们被「无明」所困扰时,必然会产生各种造作行为,这就称为“造业”,也就是“行”。「行」是一种实践、一种行为的落实,它可能是善行,也可能是恶行。换句话说,无论善业、恶业,都是「行」。

过去世因为「无明」而造下了「行」,种种业的累积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称为「业力」。这股「业力」推动着我们再次进入轮回,形成了现在世。

现在世识

现在世的起点,也是十二支缘生的第三支,叫做「识」。过去世中的「无明」与「行」是因,而现在世的「识」则是果报的显现。过去所造的业,形成种子深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之中。因此,「阿赖耶识」又被称为“种子识”,它就像一颗种子,储存着过去世所有累积下来的业因。

识神入胎

当我们这一生出生时,在八识之中最早到达的便是这个「阿赖耶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识神」。谁在经历轮回呢?轮回的主角正是这个「识神」。由于第八识所携带的业力尚未完全消除,尚未达到超脱生死的「涅槃」境界,它便会被再次推动去寻找新的生命。当我们的父母在做着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make love)时,这个识神便因受到诱惑而进入了胎内。这一刻,我们称为“入胎”。

阐释 再入轮回

是谁让它动心了?是自身尚未修成解脱生死的境界,因而自作自受,重新踏入这个人世间。或许有人会觉得:“再来一趟也挺好呀!”但在佛教看来,这无非是自寻烦恼,再次来到这个充满苦难的“娑婆世界”受苦折腾。

借胎而来

「入胎」之时,识神带来了过去世中所累积的一切因缘种子,因此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借胎而来」。请特别注意这一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来历,无论是伟大人物还是渺小人物,都是「借胎而来」。

毛泽东借胎 借胎而来

毛主席也同样如此,他并不是由他的父母“制造”成伟人的,而是带着他自身过去世累积的种子,借助他父母的因缘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虽然在伟人面前显得无比渺小,但这一规则却是平等的——我们都是凭借「识神」所携带的种子来到这个世间。

现在世名色

这个种子便决定了接下来十二支缘生的第四支:「名色」。“名”是指我们的精神存在,“色”则指肉体的存在。

当人脱胎之后,会形成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精神和肉体两个方面,这在佛教中称为「名色」。“名”指的是精神层面,“色”则代表肉体层面。人的精神和肉体特征,并非偶然出现,而是在投胎、入胎后逐渐发展形成的,且都受到第八识「阿赖耶识」中所携带的种子所规定。

现在世六入

接下来,第五支是在「名色」形成之后,胎儿在母胎中逐渐发育成熟而形成「六根」,这一点与现代科学的认识是吻合的。胎儿在母亲腹中经历了一个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当六根成熟,便意味着胎儿即将诞生、来到人世。

种子定特性

我们的精神特质和身体特质,也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的先天禀赋,皆源自第八识的种子,并且甚至还预先规定了我们是男性还是女性。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身体特征,包括性别,都是由最初入胎时的「阿赖耶识」所决定的。精神特征与肉体特征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女性的精神倾向与男性有所差别,这同样也是第八识种子所规定的结果。最终,这些特征共同决定了我们出生后如何与外界进行互动。

现在世触受

胎儿成熟之后,终于诞生进入了第六支:「触」。所谓“触”,就是开始与外界事物发生接触,比如刚出生时婴儿需要吃奶,就是与外物产生接触的最初表现。接触外界后,必然会产生各种感受,这便是第七支:「受」。在与外界事物接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产生苦乐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因人而异,并非所有人都是千篇一律的。对某件事物的感受,有的人可能觉得快乐,有的人可能觉得痛苦,而这些差异都由第八识的种子所决定。我有属于我的「阿赖耶识」,你也有属于你的「阿赖耶识」,每个人如何感受外界的刺激,都是早已规定好的。

阐释 触的广度 现在世触受

这里的「触」,其实包含了我们一生中所有与外界事物互动的方式,是一个极为宽广的概念,并伴随着巨大的个体差异。

不敢走独木桥 现在世触受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小时候上小学时,有体育课,还有去上海市少年宫参加“勇敢者的道路”活动,也叫“小红军之路”。当时的独木桥,我就不敢走,但有的同学却能轻松走过去,胆子大又敏捷,而我却只敢走两步就退缩了,不敢再往前。班主任老师一定最清楚:每个孩子之间的差异有多明显。

阐释 个体差异

而在这「六根」形成之后,婴儿出生与外界互动时,每个人之间的差异更是明显。

身识笨拙恐高 现在世触受

还是拿我自己举例子吧,我的「身识」,也就是动手能力,非常差,极其笨拙。小时候在家干一点小小的家务活,父母都忍不住用上海话吐槽我:“我看你十个手指都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这正是我的特征,早已被第八识的种子所决定了。凡是涉及到登高的事,我都不敢去做。现在有些人会说这是“恐高症”,但说到底其实就是胆小。

不敢跳木马 现在世触受

我小时候体育课特别差劲,你们知道“跳马”吧?我们小时候体育课就有这个项目。前面摆着一个木马,我们得助跑过去,在木马前还有一块斜板,要踩上去借力跳过。我每次跑得都挺起劲,但一到木马跟前就停住了,不敢跳过去,所以体育成绩总是很差。

语法快音乐敏感 现在世触受

但上语法课,我反应却特别快。语法本质上是逻辑的东西,这一点很合我的胃口,老师一讲我马上就懂了,可其他同学却常常觉得困惑。这说明我的思维倾向于抽象领域。我也很敏感,比如邻居家有人拉小提琴,我一听立刻能产生美妙的感受;可对其他人来说,同样的小提琴声,听起来可能就像在锯木头。这便是“触”和“受”之间的差异。同样的接触,却引发完全不同的感受,这正体现出人之间的巨大差别。

阐释 差异与职业

正是在这样的差异中,其实隐藏着我们未来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以我为例,我显然不会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也不可能成为体育冠军,最后果然就去学了最抽象的哲学。哲学越抽象,我反而越喜欢,这就是所谓的个体差异。

现在世造新业

从「识」开始,到第七支「受」,这些都是属于「现在世」的果报。我们出生之后的种种特质和体验,都已被过去世所造的业所决定。但与此同时,我们在承受过去业力带来的果报之时,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业。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我们的喜好、兴趣和倾向自然也就大不相同,这种“爱好”和“欲求”在人与人之间差别极大,千万别以为大家都一样。

同学天生爱权 现在世造新业

比如,有的人天生喜欢权力、喜欢做官。我们班上以前就有这样的同学,从小就担任少先队大队长,后来还当上了“红小兵”团长,在班里特别有威信,很会管理人。你如果让我去做这事,我肯定不愿意。我心想:我管别人干什么呢?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可他就是喜欢管人,后来长大了还真是做官去了。即便不做官,做生意时也肯定是个领导者,这都是从小锻炼出来的能力。那我为什么不愿意接受这种锻炼呢?因为我没有这种倾向和兴趣。“爱”在这里是广义的,意味着一个人天生的兴趣所在。我对管理和权力没有兴趣。

同学天生爱财 现在世造新业

还有人从小就喜欢钱,脑子特别精明,小时候就在同学间做起了“小生意”。比如,有同学有十颗话梅,其他同学都想吃,他偏偏卖一分钱一个,那时价格可贵了,我们通常三分钱就可以买五个了。他卖一个一分钱,居然还真卖掉了,赚了不少零花钱。长大后,这样的人果然都去做了生意。差别就是这么明显。

自我天生爱名 现在世造新业

那我自己呢,对什么感兴趣?我对“名声”(reputation)感兴趣,财富和地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我小时候觉得“出名”才是最重要的。不过后来渐渐发现,这种事情其实也要看命,于是也就不再刻意追求了。这当然是后话,有点觉悟之后才会这样想。但最初,正是前面这七支规定了我的倾向和兴趣。这种兴趣推动我产生了欲求,欲求一产生,就会去追求,这个过程便叫做「造新业」。

新业与未来世

我们在承受业力(果报)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新的业。因为心中产生了欲求(爱),就会行动起来去满足这种欲望(取),不断向外追求、索取。这种情况在人生30岁左右时最为强烈,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不断造业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就有了新的业。这种因为“爱”和“取”所形成的业力,将再次推动我们进入下一世,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未来世”。

现在世所造的新因,也就是「十二支缘生」中的第八、九、十支——「爱」、「取」、「有」,就形成了新的业力。当旧业尚未消尽时,新业又再次形成,旧业新业汇聚在一起,推动我们再次进入人世间,这便是佛教所说的“未来世”。

未来世生老死

对“未来世”,佛教用两支来概括:第一支「生」,即再次出生;第二支「老死」,即慢慢走向衰老,最终死亡,完成生命的又一次循环。

十二缘生

由此,佛教用「十二支缘生」清晰地将「三世因果」关联起来:过去世的因(无明、行)导致现在世的前五支果(识、名色、六入、触、受);而现在世中我们新造的业(爱、取、有),又决定了未来世的果报(生、老死)。

提问 业力与自由意志

那么,在这种被业力规定的人生中,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哪里呢?尽管我们也在不断地创造新业,但新业的取向却早已受到前面所提到的“触”、“受”和“六根”天赋所决定的。正因为这种倾向的存在,如果我们缺乏智慧,不懂如何做人,也未曾学习儒、释、道等圣贤教诲,我们便很容易完全被业力所控制,贪求不已,无休止地追逐与索取,这种状态就被称作「取」。

教化改变业力

然而,当我们开始学习儒家的《大学》,接触到儒家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我们便明白了人应该懂得自制,要“知止”,而非放任自己的欲求无休止地增长。在儒家思想中,修行同样是必要的。《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就是说,不仅佛家强调修行,儒家也有自己的修行之道。教化能够改变我们既定的业果,甚至有可能改变「十二支缘生」中从“识”到“受”的果报,进而让我们新造出的业成为善业。

如果我们有宗教信仰,比如成为虔诚的基督徒或穆斯林,或者立志以成为圣贤为人生的第一要务,我们就在积极主动地创造善业。佛家所主张的是:我们在承受过去业报的同时,不要再轻易造新业,而应当努力去消解旧业。当然,我们的每个行动都会产生结果,但最理想的状态是,让行动的结果不再成为我们的「个人别业」,而是融入整个民族共同向上进步的「善业」。在参与民族共同善业的过程中,我们的个人别业便逐渐消解,这正是佛教「三世因果」信仰的深刻内涵。

菩萨超越轮回

更进一步来说,菩萨则从更高的境界来理解这一切,能够超越「三世因果」。佛经中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说菩萨虽然不被「三世因果」所局限,但也并非否认这些因果的存在。菩萨不断“转法轮”,以佛法超越世俗的三世轮回,以此进入涅槃境界,彻底脱离生死轮回。

但脱离生死轮回并不意味着菩萨不再来到世间,而是“想来便来”,也就是佛教常用的一句话:“乘愿再来”。菩萨的再来,并非受业力驱使,而是肩负着明确的使命。这种“乘愿再来”,正是「转法轮」,不再属于世俗意义上的轮回。

过渡 遣除四谛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看这个“遣”的过程。从前面对「十二支缘生」的遣除,现在进一步遣除的是「四谛」。

四谛总纲

佛教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相信「三世因果」,这是修佛法最基本的信仰前提。有了这个信仰,再进一步学习佛法,就需要理解佛陀所讲的「苦集灭道」这「四谛」。佛陀初转法轮时,所传授的正是「四谛」之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定义

首先,“苦谛”指的是人生本质上是苦的。我们一直处于「无明」之中,像是在烦恼的黑暗房子里反复轮回生死,因此人生充满了苦恼。那么,烦恼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不如意”。因为我们的「小我」没有空掉,「五蕴」未曾破除,所以烦恼不断。

集谛定义

讲到“苦谛”,紧接着就要说苦的来源,这就是第二谛“集谛”。「集谛」讲的是苦的因缘,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因为「贪」、「嗔」、「痴」这三毒,积累了无数业力,才招感了三界生死轮回的种种苦果。所以,造成这些痛苦的根本原因正是「贪」、「嗔」、「痴」。

灭谛定义

第三谛是「灭谛」,讲的是如何灭除痛苦的根源,以达到究竟的寂灭涅槃之境。彻底熄灭过去三世所积累的所有业力,从此永不再受生死之苦,这便是「灭谛」所揭示的目标。

道谛定义

那么如何才能灭除这些苦因呢?这便引出了第四谛「道谛」。为了消除苦因,达到究竟寂灭的涅槃境界,我们必须修习「戒」、「定」、「慧」。正是通过修持「戒定慧」三学,我们才能最终通往涅槃,这就是佛法所讲的修行之道,也就是「道谛」。

阐释 四谛与超越

因此,学习佛法之初,我们首先就要了解的便是这「苦集灭道」,否则又为何要修行呢?正如弘忍法师所说,修行就是为了出离生死苦海。虽然如此,但菩萨的境界并不应停留在「四谛」的层次上,「四谛」毕竟只是我们初学者必须理解的法门,因此也应进一步遣除,达到更高的境界。

遣除智得

第六个遣除的,就是“智”与“得”。什么是“智”?什么是“得”?《心经》中讲完“无苦集灭道”后,紧接着又说“无智亦无得”。这里的“智”,也就是佛教所讲的「菩提」,即觉悟之智慧,也可称为佛的智德。“得”,则是由觉悟智慧所获得的涅槃境界。“涅槃”代表彻底超脱生死,达到“不生不死,常乐我净”的境界,正是佛教修行追求的最高目标。

涅槃问答 遣除智得

有禅宗僧人问祖师:“如何是涅槃?”祖师答:“谁将生死予汝?”是谁把生与死的概念分别给你的呢?僧人言下顿悟,原来生死之别正是自己的心所造作的。一旦认识到这个分别皆由心生,觉悟便随之而来。

六遣与无所得

以上六遣,从遣「五蕴」开始,继而遣「十二入」、「十八界」、「十二支缘生」、「四谛」,最后遣“智”和“得”。经文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讲的正是菩萨的境界。修行看似有明确的目标,但当真正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时,原先佛法所设定的一切目标便随之消解。正是在这种彻底的无所得境界之中,菩萨才能真正具备度化众生的能力。

度人度己

否则,如果菩萨自身仍有所求,仍以为能有所“得”,便尚未真正达到究竟境界。正如六祖惠能大师所指出的,菩萨仍有缺陷,因为他还未彻底证得「漏尽通」,内心尚存烦恼与妄念。然而,菩萨如何弥补自己的不足呢?他正是通过“度人”来实现自身的完善。“度人”即是“度己”,度人和自我修持在菩萨身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阐释 六遣境界

当你开始想到“度己”的时候,观世音菩萨便对舍利子宣讲了以上所说的“六遣”。这「六遣」正是菩萨亲见亲证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你既能彻底地度化自己,也能以此境界去度化众生。当然,这样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菩萨无师相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见到的一般和尚、一般高僧,确实是我们的导师。我们皈依某某寺院的某位高僧大德,以他们为榜样,以他们为老师,这本来没有问题。但当一位和尚真正修行到菩萨境界时,他就绝不会认为自己是被度化之人的老师。如果他依然自视为老师,那便说明他心中还有很多概念和执着尚未遣除干净。

惠能随宜说法 六遣与无所得

前面讲的「十二支缘生」、讲的「四谛」、讲的最后的“智”和“得”,这些其实都不必再讲了。惠能大师便达到了这样的菩萨境界,因为他时时都在度人,但他所说的法都是「随宜说法」,没有任何具体的、固定的套路或方法。

曾有位志诚禅师从北方专程来拜见惠能,问惠能大师:“您如何说佛法呢?”惠能直接回答他:“我没有法可说。如果我有一个具体的法可以讲给你听,那我就是在骗你。”惠能的境界正体现了菩萨的特质。

对比 菩萨与教材

菩萨度化众生,并不是带着一本固定的教科书逐条宣讲。我们今天的佛教徒往往依靠教材,比如《佛学概论》,有好几本不同僧人或学者撰写的教材,内容丰富,详细阐述佛学知识。然而这些教材并未遣除掉其中的概念,十二入、十八界,逐条逐项地为你说明,却未曾真正遣除。

空性遣执

但菩萨不能如此。菩萨讲法,就如《金刚经》中所表达的那样:“如来有所说法吗?”“没有。”“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这“三句义”的境界与《心经》所讲的「六遣」精神是一致的——以空性来遣除一切执着,遣除六个方面的概念。

阐释 禅宗超越言说

菩萨虽然度人也会讲法,这称之为“为人说法”,但他所说的法并不会拘泥于某些特定的教条或固有的套路。禅宗历来主张此种境界,超越言说,超越文字。

行思问阶级 空性遣执

比如行思禅师曾经来到惠能面前,问惠能:“我应当如何修行才能不落入阶级?”惠能大师却装作不懂:“你究竟在哪个阶级上呢?”行思立即回答:“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意思是:“我连四圣谛都不执着,哪里还存在阶级可落呢?”惠能听了非常欣赏,当下便印可了他,认为他具备了极高的悟性。

总结 禅宗与六遣

这种禅宗精神,正是「六遣」的精神——“无苦集灭道”,彻底遣除一切分别和执着。

结语 段落结束

好,这是第三段的内容,我们先讲到这里。

讨论
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