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trlK
无畏者-乔的头像

10 - 释“究竟涅槃”(个人笔记)

单集封面

10 - 释“究竟涅槃”(个人笔记)

04-01
1 次观看
无畏者-乔的头像
无畏者-乔
粉丝:274
主题:1
描述:11
例子:8
其他:10
字数:3896

10 - 释“究竟涅槃”(个人笔记)

04-01
1 次观看
无畏者-乔的头像
无畏者-乔
粉丝:274
无畏者-乔的头像
无畏者-乔
粉丝:274
主题:1
描述:11
例子:8
其他:10
字数:3896
声明 本笔记声明

本页面内容摘录自B站公开课:《心经》讲读(主讲人:王德峰教授),原始课程由B站UP主“王德峰”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cheese/play/ss63429?csource=common_myclass_purchasedlecture_null&spm_id_from=333.874.selfDef.mine_paid_list

本内容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学习与知识整理之用。若原作者认为本页面存在不当引用,欢迎联系删除或修正。


经文六段-释“究竟涅槃”

过渡 讲座分段

我们进入讲座的第二部分。经文总共分为六段,我们现在来看第四段。

引入 引入涅槃

如果说第四段也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究竟涅槃”。这段经文大家都很熟悉:“菩提萨埵”是菩萨的完整称谓,通常简称为“菩萨”,完整地称为“菩提萨埵”。经文中说:“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般若达涅槃

之前我们提到“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那么既然“无所得”,我们究竟处在怎样一种境界中呢?经文紧接着就给出了答案:因为我们是以“般若波罗蜜”来度化的,这种依靠“般若”修持的方法就叫作“般若波罗蜜”。通过这样的修行,我们最终达成的境界便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种“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超越了一切固定的法则,因为超越了一切定法,因此自然也就没有任何的挂碍;既然没有了挂碍,也就不会产生任何恐惧。这是一环扣一环的阐述。

遮诠表境界

所以,菩萨的境界很难用肯定式的语言进行准确描述,勉强要表达的话,也只能采用“遮诠”,也就是用否定的方式来说明。这段经文就是通过四个“无”来表达菩萨的境界,即:“无挂碍,无恐怖,无颠倒,无梦想”。这种表达就是一种“遮诠”。具体而言,菩萨的境界即是要实现这四个“无”。

挂碍之来源

那么具体来说,“挂碍”究竟指什么呢?有两大来源:一个是「烦恼」,另一个是「所知」。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挂碍,首先是因为对一些目标有牵挂,抱着一种求如意的心态。这种求如意的心态必然会让我们有所牵挂。例如,我们做事情时,总会关切、牵挂事情的结果,担忧事情是否对自己有利,这种牵挂就来自于对「如意」的追求。当然,牵挂不仅体现在做事上,也包括与人打交道、处理人际关系,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等等。儒家主张这种牵挂是合理而必要的,然而佛家却认为,这些世俗的牵挂正是烦恼的根源。

“挂碍”的另一个来源则是「所知」。人总会拥有各种知识,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他的经验也在不断累积,这些经验就是一种「所知」,它同样可能形成障碍。我们在人世间的挂碍正是来源于这两个方面:第一,我们内心充满了各种牵挂,总想事事如意,当尚未如愿以偿时,便日日牵挂,焦虑不安;第二,我们在行动时,总要趋利避害,因此会运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来指导行为。这些知识与经验虽然看似有益,却也成了束缚我们的障碍。简而言之,我们生命中的挂碍无非是「烦恼」和「所知」这两个方面。

知识成障碍

那么,“知识太多”是否并非一件好事?确实如此。知识本身当然不是坏事,但关键在于如何用智慧来驾驭它们。当今时代,我们往往特别关注方法,知识多了,也就是工作的方法和处事的技巧多了,这些方法与技巧被称为“术”。我们在“术”的层面进行无穷无尽的追求,开展终身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然而,如果一个人只懂得“术”而失去了“道”,那就真的不可救药了。正如儒家阳明心学所言,当“见闻之知”积累得过多时,“德性之知”反而会被遮蔽。我们要谨记阳明心学所强调的“心即理”,即“心外无理”。心之外虽然可能拥有众多知识,但这些知识绝不能违背“心即理”这一儒家心学的根本道理。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产生种种挂碍,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来自所知过多。不该知道的事情,就不要去刻意追求知道。在做事情和处理人际关系时,也应尽可能避免依赖技巧,而应返归生命本来的淳朴和灵魂的高贵,否则就会陷入无穷的挂碍之中。

五种恐怖

接下来我们讲“恐怖”。人生当中存在着五种主要的畏惧:第一种是「畏生」,我们惧怕生命本身,害怕承担生命所带来的未知;第二种是「畏死」,我们害怕死亡、恐惧生命的终结;第三种是「畏恶趣」,“趣”指的是趋向的意思,恶趣即趋向于恶道,我们害怕堕入恶道之中,害怕陷入不好的处境;第四种是「畏众生」,我们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却常常害怕与人群交往,正如萨特所言:“他人即地狱”;第五种是「畏恶名」,也就是害怕名誉受损,害怕被人诋毁,恐惧自己的名声毁于一旦。这便是我们内心的五种恐怖或五种畏惧。

引入 四种颠倒

再来看“颠倒”,颠倒共有四种。这四种颠倒正是针对涅槃境界所强调的「常、乐、我、净」而言的,而凡夫俗子在这四个方面都是颠倒的。

执无常为常

第一种颠倒是「执无常为常」。我们往往执着于这个无常的世界,把它当作永恒的家园,不肯放手。大到人生,小到生活细节,我们无处不在执着无常。

执别墅常 执无常为常

比如,我们高价买了一栋豪华别墅,就以为永远拥有了它,殊不知它终究会变迁、会失去。

执官禄常 执无常为常

又或者我们拥有高官厚禄,便认为从此人生可以安枕无忧,事实上官位与权势同样无常,早晚都会失去;关键在于你如何下来,能否安全着陆。

强调 执常之误

因此,不应执着于无常,把它误认为永恒。

执家为常 执无常为常

亲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我曾经有过深刻的感触:当父亲去世的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所熟悉的那个“家”彻底消失了。母亲先走,后来父亲也离开了,从小到大一直坚信永远都会存在的那个家,就这样完全不见了,仿佛从未存在过一样。这种执无常为常的颠倒难以摆脱,我们常常在梦中重返那个已经消失的家。

执苦为乐

第二种颠倒则是「执苦为乐」。本来十分痛苦的事情,我们却执意把它视为乐趣。

执官场乐 执苦为乐

比如,有人拼命在官场上追求晋升,当官其实非常辛苦,但他却觉得这是乐趣,追求不止。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执财富乐 执苦为乐

还有人赚了很多钱,身家数亿甚至更多,财富越积越多。但你可曾想过,你背负着远远超出个人与家庭需求之外的巨大财富,那都是社会公器,你一个人独自承担,能不苦吗?你却依然觉得好,甚至觉得还不够,仍然想着超越其他富豪,争当商界领袖。这其实是非常苦的差事啊,就如牛马一般背负天下之重,你又如何能承载得了呢?这就是执苦为乐。

建议 劝学国学

所以我常对企业界的朋友们说,你们早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何必再自找苦吃呢?不如到复旦国学班来,咱们一起讨论经典,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总结 颠倒普遍

这样的颠倒生活中随处可见。

执无我为我

第三种颠倒是「执无我为我」,这种颠倒同样十分普遍。

执名表为我 执无我为我

比如,我们经常会说“这个手表是我的”,但它真的属于“我”吗?并不是。然而,我们却执着于这个“法”(事物),比如,这只瑞士名表之所以让我执着,是因为内心存在一种「我执」,错误地认为它属于我。但它真的属于我吗?其实其中根本不存在一个真正的「我」。

赤条来去 执无我为我

相信吗?正因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老百姓后来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才常常感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们来到世上时是赤条条的,离去的时候也同样赤条条地走。亲人虽然一定会为我们穿上衣服,但最终也不过一并烧掉了,毫无实质意义。

鲁迅态度 执无我为我

鲁迅对此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说自己得罪过的人,一律不会主动去打招呼,得罪就得罪到底,绝不会指望与对方“相逢一笑泯恩仇”。至于自己的后事,他说根本不用特别处理:“拖出去,烧掉,拉倒。”这句话虽简单,却道尽人生的真相。人活着的时候可能营造了许多东西,但到了最后一刻,这些东西还属于他吗?并不属于他了。如果一个人临终时头脑还清醒,他看着周围的一切:房子是他买的,家具是他精心挑选和布置的,但他也清楚,这些东西其实并不真正属于他了,自己即将被拖出去,所有的执着到此为止。

强调 无我真相

既然如此,何苦还执着于“我”呢?根本就没有一个真正的「我」存在。然而我们偏偏要执着于这个无我之中,把无我执为我,这便是第三种颠倒。

执不净为净

第四种颠倒是「执不净为净」。真正的「净」是无我的状态,因为只要心中还存有一个「我」,便已经不干净了。然而,我们总是自以为品格端正、十分干净。但实际上,真正的洁净是心中没有「我执」。正是因为我们首先执无我为我,这种颠倒进一步演化,最终便落入了执不净为净的颠倒之中。

概括 四颠倒概括

这便是凡夫所具有的四种颠倒。

梦想源分别识

再接下来,经文又提到了「梦想」。我们人生中的梦想很多,但总的来说,这些梦想都是由于我们的「分别识」所造成的。当我们开始分别各种事物、分别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时,便必然产生种种梦想。因为一旦有了分别,就会陷入二元对立(即二相)之中,而一旦有了二相,就会产生趋避之心。比如,我们分别事物,这个东西昂贵,那个东西低贱,于是便趋贵避贱;我们分别人与人,这个人重要,那个人微不足道,于是我们自然趋向于与重要的人打交道,而回避那些所谓不重要的人。这样一来,人与人的关系也被放置于二相之中,造成无穷无尽的趋避。这一切分别所造成的,便是数不尽的「梦想」。

究竟涅槃含义

因此,菩萨的境界究竟是什么呢?正是由于「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达成了经文所描述的四个“无”境界:无挂碍,无恐怖,无颠倒,无梦想。这种境界便是“究竟涅槃”。所谓“究竟”,即从根本上获得了解脱,这便是究竟涅槃的真实含义。这种境界尤其强调的是「当下」,也就是在这一刻、在现在,我们便可以实现这种究竟的涅槃状态。

结束 讲座结束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讨论
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