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trlK
无畏者-乔的头像

02 - 般若(个人笔记)

单集封面

02 - 般若(个人笔记)

04-01
4 次观看
无畏者-乔的头像
无畏者-乔
粉丝:274
主题:1
描述:6
例子:3
类比:3
其他:17
字数:4183

02 - 般若(个人笔记)

04-01
4 次观看
无畏者-乔的头像
无畏者-乔
粉丝:274
无畏者-乔的头像
无畏者-乔
粉丝:274
主题:1
描述:6
例子:3
类比:3
其他:17
字数:4183
声明 本笔记声明

本页面内容摘录自B站公开课:《心经》讲读(主讲人:王德峰教授),原始课程由B站UP主“王德峰”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cheese/play/ss63429?csource=common_myclass_purchasedlecture_null&spm_id_from=333.874.selfDef.mine_paid_list

本内容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学习与知识整理之用。若原作者认为本页面存在不当引用,欢迎联系删除或修正。


般若

引言 讲座开篇

我们这个讲座一开始先做一个题解,也就是对《心经》的经名进行必要的说明。

原因 般若音译原因

刚才我们已经简单提到,“般若”是一个音译词。为什么音译呢?因为在当时,人们并不了解来自古印度佛陀所讲述的那种思想,也就是阐述「空理」的思想。由于不了解,自然在汉语中也就找不到对应的词汇,于是便采用音译,称之为“般若”。

说明 波罗蜜多音译

那么,“波罗蜜多”不是紧跟在“般若”后面吗?它最初也是音译的,后来才逐渐明白它的含义。

词构 波罗蜜多词构

“波罗”的意思是「彼岸」,“蜜多”(或简称“蜜”,后面的“多”字可有可无)意思是「抵达」。

这里我们注意一下,这是倒装结构——先说「彼岸」(波罗),再说「抵达」(蜜多)。在梵文中,这种倒装结构经常出现,例如“菩萨摩诃萨”。本意是“大菩萨”,但在表达时却先说“菩萨”,再说“大”(摩诃萨),强调的词放在了后面。

波罗蜜多之义

后来,人们终于理解了“波罗蜜多”的意思。明白之后,就将“波罗蜜多”直接翻译成了一个汉字:“度”。这个“度”在古代汉语中与“渡”字是通用的。我们从「此岸」到「彼岸」,是不是就像渡河一样?这就是“波罗蜜多”的真正含义。

那么,“波罗蜜多”是音译,“度”呢?则是意译。修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就是为了“得度”,是不是?

差异 中印思想差异

中国原本的哲学思想中有没有“度”这种概念呢?是没有的。为什么没有呢?因为在中国思想传统中,从未存在过两个世界之间的区分。只有存在了两个世界,才会有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的观念。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此岸」,另一个世界则称为「彼岸」。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中有没有这种「两个世界」的区分呢?没有,自然也就不存在类似的词汇。所以后来佛教传入时,才不得不借用“渡河”的“渡”,也就是“度”,来翻译“波罗蜜多”,表达「抵达彼岸」之意。

灭度一词 波罗蜜多之义

于是,“修行就是为了得度”,这个“度”字就逐渐被广泛使用起来了。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灭度”,指修行圆满,彻底脱离生死轮回。

剃度仪式 波罗蜜多之义

再比如,出家人入门的第一件事是完成一个仪式——剃发,但却不叫“剃发”,而称之为“剃度”,同样要用这个“度”字。也就是说,当“剃度”完成之后,就标志着修行正式开始,从「此岸」走向「彼岸」的历程真正启航了。

释义 揭谛真言释义

“揭谛,揭谛”,意思就是“度啊,度啊”;“波罗揭谛”,是“度到彼岸去啊”,这里的“波罗”就是「彼岸」。完整地念作:“揭谛揭谛,波罗揭谛”,也就是“度啊度啊,到彼岸去吧。”这便是《心经》最后的咒语,也就是非常著名的“揭谛真言”。咒语,就是「真言」。经文结尾的真言大家都耳熟能详:“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一般来说,这些真言都不进行意译,而是直接音译。学佛的人都知道,我们日常修行中有很多这样的咒语。

强调 明确世界区分

那么,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中国传统的思想原本并不存在两个世界(「此岸」与「彼岸」)的区分。因此,也就没有从「此岸」到「彼岸」的这种思想或理念,自然难以明白何谓“波罗蜜多”,于是只能采取音译。但我们在学习佛学时,仍然必须首先明确这两个世界的区分。

提问 如何理解两岸

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此岸」和「彼岸」呢?

此岸彼岸之别 如何理解两岸

一开始,我们选择跟随并相信佛法的基本前提,就是相信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生灭的世界,佛法称之为“诸行无常”,万物生灭不定,这个「生灭法」的世界便被称为「此岸」。

我们是否能够摆脱这种生灭、无常的束缚呢?能否抵达那个永恒不朽的「彼岸」?这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正是由于我们相信有一个「彼岸」的存在,才愿意开始学习佛法,通过修行来努力达到那个理想的境界。

净土宗为例 此岸彼岸之别

以佛教中最容易理解的「净土宗」为例,「彼岸」是什么呢?就是“西方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如何修行才能去往那里呢?就是念佛。所以,「净土宗」也被称为“念佛宗”。净土宗清晰地告诉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位佛正在那里等待着我们,我们一旦修成,他便会前来接引我们。这位佛就是阿弥陀佛。”因此,“阿弥陀佛”也就逐渐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句话。

比如,你为我做了一件事,我对你表达感谢,你可能就会轻轻回一句:“阿弥陀佛。”意思是说:“无需谢我,我们本来就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往西方净土,见阿弥陀佛。”这体现出人民群众淳朴、真诚的信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信念融入生活之中,形成了一种朴实、真切的境界,不可小觑。

正果与开悟

不过,这里也要特别说明一点:即便修行「净土宗」,最终“成正果”了,但此时其实还未真正开悟。成正果是真实存在的,修成者临终时能“横超三界”,彻底摆脱轮回。比如阿罗汉的境界,便是达到“无生”,成功摆脱轮回。但他们尚未达到更高的觉悟,即尚未领悟真正的「般若智」。

当然,据佛经所述,在西方极乐世界中修行条件极好,非常有希望在那里“花开见佛,悟无生”,最终真正地觉悟到「般若智」的深邃内涵。

般若当下涅槃

然而,《大般若经》共600卷,它所强调的并非只是等待来世,而是关注我们能否就在当下悟入:也就是说,我们是否能在所谓的「此岸」当下,即刻抵达「彼岸」——「究竟涅槃」?我们现在仍然活着,还处在生灭不息的「娑婆世界」之中,这个世界又称为“阎浮提”,充满着各种痛苦与烦恼,我们每个人都深刻体会过人生的「苦」。正如“四谛”所说的第一谛即是“苦谛”,正因为人生是苦,我们才迫切希望脱离此岸,超越痛苦。

对比 相比净土念佛

相比之下,「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就非常简明。只要几十年如一日地专心念佛,便可以借助佛的力量,“横超三界”,超脱轮回之苦。因此,念佛修行特别强调依靠佛的力量,即“佛力”的加持。

作用 真言功能

而《心经》最后所念诵的咒语,也就是著名的“揭谛真言”,同样是为了帮助我们更迅速地「得度」。所以,这个咒语在佛教徒的日常修行中显得极为重要,很多学佛的人都会每天反复地诵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通过反复念诵,我们便能得到佛力的加持,从而更加迅速地实现在当下即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

“揭谛真言”的本质,就是一种鼓舞与推动,它是一首激励我们迈向觉悟与解脱的赞歌。

引述 惠能谈当下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同样劝告我们:千万不要延误到临终之时才感到懊悔,不要等到生命终结之际才幡然悔悟——“不要死到临头再后悔,抓住当下”。惠能在《坛经》里说得清楚明白,觉悟与涅槃的关键就在“当下”,切勿等到人生走到尽头才追悔莫及。如果我们每个人真能如惠能大师所愿,都意识到《心经》这一真谛,那这部经文的意义实在非同小可——它引领我们在「此岸」便实现「当下涅槃」。

提问 为何般若重要

我们再回头看一下,为什么说般若智慧如此重要?「般若智慧」为什么被誉为“最高的智慧”?

般若空性智慧 为何般若重要

因为「般若智慧」的核心,就是佛教所说的「空」,而这个「空」正是世界的本体。因此,后人干脆将“般若”直接翻译为“智慧”。

佛家vs儒道 般若空性智慧

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智慧”与汉语传统中的智慧(如道家的智慧、儒家的智慧)并不完全等同。道家或儒家的智慧虽然高明,却并未涉及对世界「空」之本质的觉察;而佛法的智慧,则以觉悟「空」为核心,这才是真正超越世间、生灭的最高智慧。

重申 心经根本目标

在我们正式深入《心经》前,有必要再提醒一次:当下涅槃,正是《心经》希望我们深刻体悟与实践的根本目标。

儒家对比

既然谈到了「虚无」,那么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孔子所说的观点。曾有人问孔子关于“死亡”的问题,他便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如果连“生”的意义尚未透彻明白,又怎么能真正了解“死”呢?这体现的是一种务实的态度,并未深入讨论超越现世的虚无境界。

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智慧虽高,但与佛家所讲的「空」是完全不同的。在儒家的传统里,讨论范围限于“此岸”世界,即我们目前所在的「六合」之内(“娑婆世界”,梵语称为“阎浮提”),即人世间,并不涉及「此岸」与「彼岸」的区分。这与佛教大谈「彼岸」的思想不同,因此,儒家的智慧与佛家所说的「空」自然没有直接关联。

道家对比

而道家所谈的「无」,也不同于佛家所讲的「空」。道家的「无」与「有」是相对的概念,是对立存在的两个状态,而非佛教所指的「空」。「空」指的是世界的本体,与道家“无”的含义有本质区别。因此,当有人问我道家的“无”和佛家的“空”是不是一样的时候,我会明确地告诉他们,并不相同。

概括 直面世界之空

“般若智慧”,也称“般若智”或简称“般若”,指的正是对「空」的深刻领悟,亦即对世界之「本体」的领悟。这种智慧,正是直面世界虚无本质的一种大智慧。

阐述 虚无恐惧动机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害怕死亡,所以本能地拒绝虚无,拒绝接受「空」。但无论我们如何抵触,终究无法否认,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有一天,当我真正意识到,自己终究无法成为例外时,内心感受到的是深刻的震撼与恐惧。譬如那座巍峨壮观的中苏友好大厦,当我离开人世,它依旧屹立在那里,这种认知令我难以接受。然而,也正是这种直面虚无的震撼与困惑,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般若智慧」的需求。

般若本具自性

所以惠能大师说得极好:“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意思是说,「般若智慧」本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原本就具足的智慧,只是由于我们的迷惑才不能自行觉悟,需要通过修行去重新唤醒。惠能大师的《坛经》便特别安排了一品专门讲述「般若」,也就是第二品:“般若品”。而第一品则称为“行由品”,阐述惠能自身的修行之路。

结语 介绍结束

好了,我们今天对「般若」的介绍就讲到这里。

讨论
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