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面内容摘录自B站公开课:《心经》讲读(主讲人:王德峰教授),原始课程由B站UP主“王德峰”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内容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学习与知识整理之用。若原作者认为本页面存在不当引用,欢迎联系删除或修正。
我们现在进入讲座的第二部分,将经文划分为六个段落,其中第三段的主题是“遣”,也就是“排除”,具体分为六个排除的方面,我们称之为“六遣”。这“六遣”所表达的,正是菩萨所领悟和实践的境界,因为菩萨以度化众生为己任。
但菩萨度化众生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就是“六遣”。那么,菩萨凭什么能够实现“六遣”呢?答案便是“诸法空相”。
前面我们已经说明了「空相」的含义,即六个“不”的境界。依靠这个「空相」,便能在六个方面进行排除,这就叫做“依空相说六遣”。这样,菩萨的境界就清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具体来说,“六遣”的第一个“遣”就是“遣五蕴”,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已经在做这件事了。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而「空相」既然讲究空,那么自然就要将这些都排除掉,因此经文中接着说道:“是故空中无色”。这里的“空”就是指「空相」,既然是空的,当然就不存在所谓的“色”。因此,“空中无色”正是基于「空相」将“色”遣除,然后依次再将“受、想、行、识”全部排除,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就完成了第一个“遣”。
接着是第二个“遣”,即“遣十二入”。我们之所以能够与外部世界产生关联,便是通过“十二入”。具体而言,我们有六扇门通向外部世界,这六扇门被称为“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它们所对应的外部世界即为六尘,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样合计起来一共十二个入处,即“十二入”。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所体验的世界,真的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部分吗?如果离开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又何谈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呢?
通常我们认为色、声、香、味、触、法是客观的,而眼、耳、鼻、舌、身、意是主观的。但如果我们拿掉了主观的感官,客观的色、声、香、味、触、法还能存在吗?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盐是咸的。那么,这个“咸味”真的是盐——也就是氯化钠——自身所固有的客观属性吗?事实上,“咸味”并不是氯化钠自身的属性。氯化钠只是盐的化学分子式,你可能觉得化学分子式总该是客观的吧,但其实,这个“客观”也是人类主观创造出来的认知系统。
西方人创造了化学体系,说盐是氯化钠;但中国古代并没有这样的化学体系,而是用“寒性”来描述盐,这个“寒性”与氯化钠无关,却同样是一种对事物的指认。盐作为一种食物,必然可以被赋予寒、热、温、燥、湿、阴、阳、虚、实等多种属性。所以,即便氯化钠这个名称,也并非绝对客观。
再深入一步想,当我们的“舌根”接触了盐,尝到了“咸味”,这个“咸味”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显然是主观的,因为离开了我们的舌头,氯化钠自身并不会呈现所谓的咸味。那么,没有盐的时候,我们的舌头自己会产生咸味吗?显然也不会。因此,“咸味”既不属于盐自身,也不属于我们的舌头自身,它只是一个依赖于主观与客观交互产生的体验罢了。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执着于主观与客观的区分,将之排除即可,这就是“遣”的意义。
仔细体会,主观本身也并非固定不变的。你曾经尝过某些盐,觉得“怎么这么咸!”,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感官发生了变化,你可能又会觉得,“怎么变得这么淡呢?”主观的体验本来就是这样流动不定的。
实际上,还有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无法清晰地区分主观和客观。比如,一个女性怀孕之后,她的味觉就和怀孕之前不同了。以前她喝一种饮料时觉得挺好喝的,现在再喝却会突然觉得:“怎么这么酸呢?”有经验的人就会说,她可能怀孕了。本来这个饮料并不酸,对吧?所谓的“不酸”,就是客观上它并不具备酸味;但这个所谓的“客观”,难道真的独立于我们的主观感受吗?此刻主观的状态发生变化了,原本客观不存在的酸味却显现了出来,你要怎么解释呢?
眼睛看到的世界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还有第六根“意”,也就是思维意识。这种将意识进行分别辨识,并形成一套完整理论体系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科学”。但科学必然是分别识的产物。那么,你觉得科学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呢?实际上,科学既非客观,也非主观。
例如物理学对某个事物进行描述,指出它的物理属性。然而,这些物理属性并不是那个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它只不过是一种用来描述人与事物之间互动关系的方式罢了。换句话说,物理属性离不开人类的参与,也离不开事物本身。人与事物之间并没有谁创造谁的关系,它们只是彼此对应存在。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应着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那么其中的“法”到底是什么?“法”对应的是哪一根呢?答案是“意识”。意识,即第六识的功能,它将前五识所感知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被我们识别和认知的“事物”,这个被意识整合而成的“事物”就被称为“法”。
因此,我们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相结合,与外在世界沟通与互动。这种沟通和互动的渠道,合起来一共十二个,所以称之为“十二入”。经文中强调要把“十二入”也排除掉,就是提醒我们不要执着于主观与客观的任何一方。因此,《心经》中才说:“是故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里的“空”不再重复,就是依据「空相」彻底遣除了“十二入”。
接下来,我们再进一步看第三个“遣”,也就是“遣十八界”。这是在更深层次上的讨论。哪来的“十八”呢?因为“三六十八”,这里包含了三个“六”。
首先来看主观的这一面,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在「十八界」的框架中被称作“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一共六界。这六界构成了我们对外在世界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再看外在事物这一面,色、声、香、味、触、法同样被称为“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合起来也是六界。这就是外在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存在领域,尤其是“法界”,就是由种种外在事物共同组成的世界。
那么,这两组主观与客观的世界之间又会发生什么呢?它们会结合,而这种结合恰恰就是人类特有的“文明创造”活动。人类作为最高等的有情众生,之所以了不起,就是因为我们能够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进行结合。
具体来看,我们以“眼界”为例:眼根是主观的,色界是客观的,两者一旦发生交互,就会产生第三种存在——“眼识”,也就是视觉意识。同样的道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依次产生,这样又形成了新的六个界,这就是“十八界”的完整结构。
这第三组“六个识界”的出现,才真正凸显了人类的独特与非凡。尽管低等的有情众生(如动物)也同样拥有眼界、耳界、鼻界,也能够感受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但是它们却无法像人类一样,将主观与客观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丰富的第三个世界。
如果我们把第一个世界称为“主观世界”,也就是人的主观感知和能力;第二个世界称为客观世界,即我们所感知到的色、声、香、味、触、法;那么,还有第三个世界,也就是主观和客观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文明世界”。我们是否承认这个第三世界的存在呢?当然存在,我们一直就生活在其中。
比如说,我们身上穿着的这件衣服,它不就是主观与客观结合而成的吗?这件衣服之所以能成为现实,有好几个“界”在发挥作用。首先,我们用“眼识”去欣赏它的颜色和款式;其次,它用某种材料制造,这涉及到“身识”。如果是手工制作,我们称之为“手艺”,“手艺”本身也是一种传承的文明世界,比如编织技术。即使现在大部分服装由机器制造,但机器本身也是文明的传承,比如针织机。针织机难道不是体现了“身识”吗?所有的工具、机器都是文明的体现,都是“身识”的领域。
那么,“眼识”创造了什么文明成果呢?最典型的就是绘画,这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视觉文明。当然,现在与“眼识”有关的文明领域还有很多,比如设计。室内装修首先要经过设计,这种设计就是“眼识”发挥作用的结果,也就是“眼界”与“色界”的结合,我们可以称之为“眼色界”。
“耳识”方面最杰出的文明成就是什么呢?当然是音乐。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音乐,虽然耳朵天然存在,也能听到声音,但只有人类创造出了音乐,这又是一个崭新的文明世界。“耳识”对应的文明世界,就是“音乐(Music)”。
相比之下,“鼻识”的发展没有那么突出,但也形成了一种文化,那就是香道。我们会闻各种香味,并对其进行辨别与区分,还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熏香文化,这也是“鼻识”创造的文明成果。
“舌识”是人类特别喜爱的一种识界,它创造出的文明就是烹饪文化。我们的味觉(主观)与被品尝的食物(客观)结合在一起,就发展出烹调技艺。动物吃东西,只是为了果腹,茹毛饮血即可。但人类不同,我们追求食物的美味与享受,于是诞生了粤菜、法国大餐等多姿多彩的美食文化,这些不都是“舌识”的精彩体现吗?我本人特别喜欢“舌识”,因为我的八字中就带“食神”,顾名思义,命带食神的人,多半是美食家,真正懂得享受“舌识”的乐趣。
“身识”刚才已经提到了,不仅仅局限于手艺,它的范围其实很广泛。比如运动员刘翔,他跨栏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和协调性,就是他通过训练所掌握的“身识”能力。我们虽然也会跑步,却跑不出像刘翔这样的世界冠军。他通过训练,协调四肢动作,发挥出惊人的运动潜能,这便是高度发展的“身识”表现。我们常说的手艺“巧夺天工”,也正是“身识”的体现。
最后是“意识”,我们日常生活都浸泡在“意识”之中。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习自然科学呢?这都是“意识”的运用。“意识”对应着外在世界的“法”,主观方面称为“意”,客观方面的事物就是“法”,两者结合形成了“意识”领域的文明创造成果。
从这六个方面来看,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实在不可思议。而佛陀的思想更是了不起,其中最深入研究“意识”领域的,当属“唯识宗”。“十八界”便是如此产生的——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以及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三组六界共计十八界。但《心经》却告诉我们,这一切都要以「空相」遣除。
这种遣法采用了一种省略的表达方式,经文中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用“乃至”二字,便涵盖了从“眼界”到“意识界”的所有十八界。
接下来,我们看第四个“遣”,即“遣十二支缘生”。“十二支缘生”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三世因果」。这恰恰是佛教中最纯粹的一条信仰。佛教的其他道理都可以尝试用佛理来解释,但唯独这一条却不能。因为「三世因果」的观念,你要么相信,要么就不信。如果你不信,那也就无需修行佛法了。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是否拥有过去世呢?我们的生命并非只有现在这唯一的一世;过去我们曾经生活过,如果今生未能修成,还有未来世在等着我们。你可能会问:“谁知道这些事?谁能拿出证据?”你要求佛教变成科学,但佛教本来就不是科学。因此,这件事情很明确:你只能选择相信或不相信。如果你不相信有「三世因果」,那你的修行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你不相信曾经有过一个过去的“你”,也不相信未来还会有一个“你”,那么修行又是为了什么呢?假如人生只有这一世,何必去修行?就像保尔·柯察金所说:“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佛陀如果听到这话,大概只会微笑说:“那你走吧。”不相信有过去的自己,也不相信有未来的自己,就真的不必修行了。正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经说的那样:“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如果生命只有一辈子,当然就该怎么过就怎么过,混得好了自然不错,混得不好,干脆就来捣乱。因为不存在什么因果报应了。
但佛教所讲的因果报应,恰恰就是「三世因果」:今生未报应的,来生一定会报应。所以才劝人要好好修行。这一世如果眼看着富贵荣华无望了,不妨通过修行佛法种下善因,下一辈子再享富贵。这一点,老百姓很容易相信。相信了,就等于是踏入了佛教之门。
不过需要承认,这确实只是一种信仰,没有实证可言。我们只能跟那些相信的人去交流。人为什么会相信这种没有证据的事呢?一定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生活本身教育了我们。当我们经历了种种不可思议的遭遇,百思不得其解时,最终会意识到,佛教的观点似乎是对的——人生确实是有来历的。
举个例子,你生下一个孩子,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你就认真地记宝宝日记,每天悉心照料,一丝不苟。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你却发现,这个孩子每天带给你的都是出乎意料的惊奇。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有人真的尝试过。从孩子诞生的第一天,记录了整整十几年,直到孩子不再是宝宝才停止记录。然后过了很多年再回头翻阅,父母自己都会感到不可思议。当初记录时并没特别的想法,只是平实地记下每一天的经历,比如今天孩子打碎了一个杯子并大哭了一场;明天又发生了什么,都详细地记了下来。当再回头一页页翻看时,父母却一次又一次地感到惊讶——孩子成长的每一步竟都是奇迹。这里所说的“奇迹”,并不一定带着褒义,也不一定是贬义,总而言之,就是出乎父母意料之外。
面对这样的事实,父母常常会陷入困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所有的想法、所有的努力、所有的计划竟然全部落空,真如梦幻泡影一般。”于是,慢慢地,他们就会开始相信佛教的观点:这个孩子之所以来到自己身边,一定是有前因的。若非有因缘,他根本不会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这种因缘,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债务”,所谓“无债不成父子”。这笔债,正是前世结下的因果。
前世所欠的债有两种:“讨债”与“还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合理地解释生活中那些难以理解的关系。
比如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根本不加管教,上海人俗称“丢丢扔扔”,也就是放任不管。但偏偏这样的孩子却特别出色,全校第一名,顺利考上北大,父母连怎么管教他的都不知道,因为从来也没管过。孩子大学毕业后,很快便进入金融行业,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金融家,赚钱以后,源源不断地寄给父母。你说,这难道不是来“还债”的吗?
而有的父母却相反,花费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把孩子送出国留学,结果呢?孩子回国后却染上毒瘾,让人万念俱灰。这又怎么解释?实在是不可思议啊。正因如此,能解释这些不可思议现象的,就是佛教所讲的「三世因果」。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能否接受,全看个人的悟性。
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微妙,也是这样难以解释。你可能千里迢迢地寻找一个你爱的人,而隔壁邻居家的女孩,对你一直都很有好感,你也能感觉到,但偏偏你对她没有任何感觉。这女孩明明既美貌又温良,你却偏偏去找了另一个你认为最理想的对象。然而,结婚不到三个月,你就发现自己娶回来的竟然是个“河东狮子”。难道是你看走了眼?可实际上你并没看走眼,就是偏偏吵闹了一辈子,也始终没离婚。因为缘分一直都在,到老了还在吵,直到她离开人世。
她一旦不在了,反而没人骂你了,你反而感到不自在。于是你天天跑到附近的小酒馆去喝酒。有个女服务员,脾气特别差,看你这个衣衫不整的糟老头子,每次一见面就忍不住训你:“衣服穿得整齐点!”,“鼻涕擦掉!”,边训边递给你一张纸巾。可你却天天准时去那家酒馆,仿佛还挺享受这个待遇似的。
直到有一天,你再去酒馆时,发现那个女服务员没来,你竟然急了。赶紧问老板:“Mary呢?这两天怎么没看到她?”老板觉得好笑,反问:“她不来不是正好合你意吗?每次你来,她不是都要训你一顿吗?”可你却认真地问:“她什么时候回来?”老板说:“她家里有事,大概一个礼拜后才能回来吧。”
你居然天天盼着她回来。最后,连酒馆老板都忍不住问:“你为什么要等她回来?”你回答得很坦然:“我就等着她骂我啊!”“为什么?”“我太太骂了我一辈子,现在她走了,我反而受不了了。现在遇到Mary,她的脾气简直跟我太太一模一样。”你说,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这就是缘分啊!它本来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言。正如中国人常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中国人的语言真是精彩至极,这也和佛教思想深入中国文化有关。“无债不成父子”,“不是冤家不聚头”,都是讲前世的因果关系。有了这样的思想,人心反而能够平静许多。否则,人生中太多的事情实在难以理解。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反而能坦然接受了,甚至到后来习惯了这种关系,觉得挺开心的。老婆越是骂你,你反倒越是开心,这样的一对,其实是最好的搭配了。千万别以为所有夫妻都像儒家教导的那样,“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不要轻信这一套。
好,我们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