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虎父无犬子,龙生龙凤生凤。这样的话告诉我们遗传对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也听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这样的故事。这又告诉我们,环境对心理发展影响是很大的,正如现在各大城市的学区房都非常火爆,这也是大家普遍认可环境会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很大影响的例子。
那么心理发展到底受环境的影响多,还是受遗传的影响更多呢?
这是发展心理学中长期存在的科学争议持有先天论的学者认为,遗传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主要甚至是完全的影响。
如科学家高尔顿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他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科学家霍尔甚至主张更为极端的观点,他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异端的教育。
这些学者主要采用家谱研究的方法,发现名人后代成为名人的概率要远远高于普通人,优秀基因似乎在家族内遗传着。有趣的是,上面提到的高尔多和霍尔两位学者,他们恰好是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的亲戚,他们在人类发展问题上都认可先天论的观点。
相反,持有后天论的学者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主要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的受环境的影响。
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他说道,给我一达健康的儿童,如果能够完全控制他们的生长环境,不论他们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包括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是乞丐和盗贼。
因此大家可以看到早期关于心理发展的遗传环境争论是非常激烈而不可调和的。随着科学的进步,针对两个观点,科学家得到了很多实验证据。
03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一个研究表明,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也和很多生理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一样,在基因水平上他们是存在易感性的。我们知道抑郁症往往是由现实生活的压力而导致,但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可能会越挫越勇,出现积极的应对方式。而另一部分人则可能一蹶不振,导致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就是为什么呢?这个研究从基因水平解答了这一疑惑。
研究发现一种叫做五羟色胺传送蛋白的基因影响抑郁症的发病概率。五羟色胺传送蛋白基因这个名字很长,我们通过猜除法来尝试理解一下其中的基底。五羟色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和情绪有很强的关联。一般来说,五羟色胺水平越高,我们会感到愉快,记忆力好,精力旺盛,而水平较低的时候,则可能感到心情低落、抑郁,一些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就是通过提高五羟色胺的水平,从而达到抗抑郁的作用的。那么五羟色胺传送蛋白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形象的将其理解为运输五羟色胺到合适的位置的交通工具。小卡车如果缺少这种交通工具,即使大脑中五氰色胺的含量很高,他们也无法到达工作场合去发挥抗抑郁的作用。而这个研究正是发现了合成五羟色胺的小卡车,这种基因在抑郁症易感人群中出现了变异。这个研究的结果符合先天论的观点,抑郁症易感性是有先天基础的,并且还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性。
关于后天论也有不少的案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狼孩的故事,狼孩是指从小在狼群中长大的人类幼童,大家注意他们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而后天环境是狼群非人类的。1920年在印度发现了一名大约七八岁的狼孩,她四肢行走,怕火怕水,不会讲话,只会狼嚎。在他16岁去世之前,科学家对他进行了长达九年的教育,但他只掌握了大约4到5个单词,相当于3到4岁儿童的智力水平。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后天教育的缺少会造成不可挽回的能力缺陷。
另一个方面,高质量的后天训练可以对人类心理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自然等学术期刊多次报道长期的外语、音乐、杂技等专业训练,不仅可以将新手培养为专家,同时还会导致大脑结构的改变,说明人类的大脑作为心理的器官,其实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这可能是教育得以发挥的本质原因吧。
为了进一步区分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科学家设计了双生子研究。科学家们追踪那些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胞胎,他们的基因完全一样,但是后天环境不同。另外还设计了收养研究,专门比较收养家庭中亲生子女和收养子女的成长情况。他们基因不同,但后天环境几乎完全一样。这些研究发现,拥有相同遗传基因的双胞胎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中培养,其心理特征也非常的相似。而在同一家庭生活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亲生子女和收养子女相比,没有同样成长环境的同龄人而言,具有更大的相似性,说明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发现,遗传环境对心理发展都具有影响。目前学者们更倾向于遗传环境交互影响的观点。
该观点认为遗传发牌环境出牌,而遗传因素本身有时候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比如说一个有攻击性倾向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遭到老师的批评和指责,而老师对模范的学生谈话则可能亲切热情很多。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儿童是具有不同的先天特质的,个体之间其实并没有可比性,只有提供与儿童先天特点相符合的教育环境,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好,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