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有序的但不连续的阶段。所有儿童都以同样的顺序经历这些阶段,但发展的速度可能会有不同。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大约从婴儿出生到2岁左右处于这个阶段。
这是婴儿的行为,主要是用先天的运动反射为基础,比如说吮吸、注视、抓卧推这些动作,他们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这个阶段婴儿的主要成就是获得了客体恒常性。
什么叫做客体恒常性呢?这是一种能够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婴儿自己的行为和知觉而存在或运动的理解能力。比如说婴儿知道不在自己眼前的物体仍然存在着,在一个客体恒长性的实验中给六个月大的婴儿一个绒毛玩具。婴儿很喜欢和玩具做起了游戏之后,实验者当着婴儿的面用一个木板将玩具遮挡起来。此时婴儿立刻对玩具失去了兴趣,也不会去找玩具。婴儿的这种反应说明他还没有获得客体恒常性。
对他们来讲,看不见的物体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一样。所以很小的婴儿是不会玩躲猫猫游戏的,他们认为眼前消失的你就是真的不见了,这也是为什么你从很小的婴儿手中拿走玩具,他们并不会哭闹的原因。研究发现大约2岁以后,儿童才能够完全确定消失的客体是存在的。比如这个时候他们理解了妈妈上班了,但妈妈没有消失,而是存在于其他地方之后,妈妈还会回来。
好,
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阶段,大概处于2到7岁左右。
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点是自我中心,也就是说儿童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如果你观察一个两岁的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交谈,你会发现他几乎是在自言自语,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交流。相应的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克服自我中心,获得心理理论。大家注意心理理论在这里不是指一种心理学的学术理论体系,而是指一种能够理解自己以及其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这些心理状态包括情绪、信仰、意图、欲望、假装与知识等等。
比如说如果一个小朋友因为担心自己的饼干被别人吃掉,他就把饼干藏在了一个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地方,说明这个小朋友就已经获得了心理理论这种能力,这是一种认知的进步。因为他已经有能力知道别人的心理状态和自己是不同的,自己清楚饼干在哪里,而别人没有看到。所以不知道饼干在哪里,就不会到这里来找到他的饼干。这是一种需要凭借很高级的推理能力才能够完成的任务。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大约处于7到11岁儿童逐渐脱离了自我中心,能够同时注意情境的不同方面。该阶段的主要成就是习得守恒,包括认识到液体的质量、固体的质量和数量是遵从守恒定律的。
在液体守恒的实验中,先给儿童两杯装有一样多果汁的杯子,让儿童判断两杯果汁是否一样多。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其中一杯果汁倒入到一个更高更窄的杯子里,这时候再问儿童两杯果汁哪一杯更多,还是一样多呢?
相应的在固体质量守恒实验中,给儿童呈现两块一样大小的粘土,当着儿童的面,实验者将其中一块捏成长条形,再问儿童现在两块粘土哪一块更大,还是一样大呢?
而数量守恒的实验当中,通常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的饼干,当着儿童的面将其中一排加宽间隔摆放。再问儿童两排饼干现在哪一排更多呢?还是一样多呢?皮亚杰发现大约到7到8岁以后,儿童可以完全通过守恒任务,即他们会认识到虽然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质量和数量是不变的。
守恒能力的获得实际上需要一种基本的心理运算能力,即思维的可逆性。儿童理解了物理活动和心理操作是可逆的,所以他们可以通过推理得出果汁的总量不会发生变化,因为高品中的果汁是从矮杯子中倒过来的,如果将果汁倒回去,它还是和原来的一样多。
第四个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从11岁开始,主要的特征是形成了抽象思维和假设思维的能力。这个时候,儿童或青少年能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某些很抽象的问题
比如,他们可能意识到人生具有多种可能性,当下自己经历的现实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他们会开始关心真理公平存在这类抽象的哲学命题。这也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少年会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出现对人生的思考。其实家长们应该感到欣慰,这都是认知发展到高级水平才会出现的表现。
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从初生婴儿到青春期前,儿童先后经历了感知运算、前运算、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其特点和主要发展的任务。在青春期时,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已经达到很高水平,能够完成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好了,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大家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