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冲突和一个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务。成功解决当前阶段的冲突,完成任务对后面阶段的顺利发展十分重要。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他这个理论。
第一阶段是指从出生到12至18个月大的婴儿,该阶段的主要冲突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之间的冲突。在这个时期,如果照料者能够积极回应婴儿的需求,提供稳定的食物,温暖身体接触和情感安慰婴儿,便能够建立信任感。如果婴儿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这些基本的食物接触和温度的供给,婴儿就会发展出一种强烈的不信任、不安全和焦虑感,顺利通过该阶段的婴儿在终生都会获得希望这种美德。
第二个阶段是从12至18个月到3岁左右,这个阶段的主要冲突是自主对羞愧和怀疑,父母在这个阶段应该多鼓励儿童探索和操纵客体,比如自由的玩玩具,与他人交往,使他们形成一种安全的自主感,以及形成一种成为有能力的有价值的人的感受。相反如果过分的约束批评儿童,比如过早的进入如厕训练,会导致他们出现自我怀疑,还会破坏儿童在面对困难时的心理韧性。成功度过该阶段的儿童会获得意志力这种美德。
第三个阶段是3到6岁。如果前两个阶段都成功度过了,儿童已经基本具备了对环境的信任感,此时他们需要发展对自己的信任感。这个阶段儿童他们会产生很多主动的行为。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儿童这种主动性,加以鼓励和帮助,就可以促进他们自主感、自信感的形成。相反,如果父母限制打击他们的主动性,会导致儿童产生内疚感,使他们感到无力进入成人的世界。该阶段的成功度过可以形成"目的"这种美德。
第四个阶段是从六岁到青春前期,也就是小学教育。这个时候学校的教育为儿童提供了系统的知识技能学习,同时也提供了训练他们社交技能的场合,努力追求这些技能的提升,会让儿童感到自己有能力。但是如果儿童在小学阶段缺乏参与度,或者经历了太多的失败,便会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该阶段如果成功的度过,可以形成"胜任力"这种美德。
第五阶段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大概是高中大学的阶段。该阶段的基本冲突是要对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这种混乱中确定自己的正确的同一性。顺利通过该阶段的个体会培养出对自我认识的一致感。如果失败则会导致青少年缺乏稳定核心的自我形象。这可能与厌食症、厌恶自己的长相而反复多次不合理的整容行为有关。成功度过该阶段可以形成"守信"这种美德。
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大概是20到30岁左右。这个阶段的主要冲突是亲密和孤独感之间的冲突。这个阶段的青年人的主要任务是要发展对他人做出充满情感的道德的承诺,这种能力.这种承诺的做出,有时候是需要承担一些责任,或者放弃一些隐私和独立性的。如果不能够成功解决这一冲突,会导致青年深刻的孤独感和与他人交流的无力感。成功度过该阶段,可以形成"爱"这种美德。研究发现在该阶段有过亲密恋爱关系的个体,在以后的人生中对婚姻会有更强的主观幸福感。
第七个阶段处于成年中期,大概30到40岁左右,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繁殖感和停滞感之间的冲突,个体需要把对伴侣的承诺扩展为对后代、整个家庭、工作乃至社会的承诺。如果前几个阶段的冲突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该阶段的个体便可能仍然成溺于自我放纵纵中不可自拔。他们可能突然质疑之前的决定和目标,不顾安危的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行为反应就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年危机。其实中年危机并不是一个时尚的名词,它可能是心理社会性发展不够完善的后果,成功度过该阶段可以形成"关怀"这种美德。
最后一个阶段处于成年晚期,该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处理自我整合和绝望之间的冲突。如果前几个阶段的冲突都成功解决,个体可以回顾往事而不留遗憾,享受到一种圆满感。反之,如果前几个阶段的冲突仍未解决,愿望也未能实现,个体会产生深刻的挫折、绝望和自卑感。成功度过该阶段,可以形成"智慧"这种美德。
埃里克森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性发展是贯穿终身的。
下面我们通过婴儿早期社会发展的萌芽、依恋关系的建立以及成年晚期就是老年期的情绪社会关系的变化两个方面,进一步理解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心理特征和变化趋势。
哈洛在1958年进行了一个著名的依恋实验,他将刚出生的小猕猴和两个人造猴子放在一起,一只金属网做的,可以提供奶水,一只是绒布做的,没有奶水。
请大家猜测一下,小猕猴更愿意和哪只母猴子在一起呢?
研究结论可能是很多人的直觉,相反的,小猕猴几乎一直紧紧的搂着绒布做的母猴子,只有在必须进食的时候才跑到金属猴子身上吃奶,并且很快会回到绒布猴子身上。
这个实验提示科学家,相比于提供食物而言,母亲对婴儿的意义可能更多的是提供情感依恋。
而后续研究发现,人类在婴儿阶段与母亲的依恋关系质量可以预测他们成人后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
科学家设计了陌生情境任务,测量儿童与妈妈的意恋类型。儿童首先被带到一个有很多玩具的房间,妈妈和他们在一起,并鼓励他们去探索新环境。几分钟以后,一个陌生人走进房间和妈妈交谈并接近儿童。接下来妈妈离开房间,把儿童和陌生人留在房间里。在短暂的分离后,妈妈又回到房间和儿童在一起玩耍。此时陌生人离开这个任务的重点是观察儿童与母亲分离时和重聚时的行为反应方式。
研究的结果发现存在4种依恋类型的儿童。
第一种称之为安全性依恋,他们在母亲离开时忧伤,可能哭闹,母亲回来后寻求亲近、安慰和接触,然后慢慢的又自己去玩耍,这是一种健康的依恋模式。
第二种是回避性依恋,儿童在母亲离开时显得冷淡,母亲回来时主动避开,忽视她。
第三种叫做矛盾型依恋,母亲离开后,儿童变得极为不安和焦虑,母亲回来后也不能安静下来,同时还出现生气、抵抗,又表现出想要接触的需要,这是一种比较矛盾的反应。
最后一种称之为无主织型的依恋。
也就是说在这种依恋类型中的儿童,他们对陌生情境的反应是很不一致的,很矛盾的,似乎面对压力快要崩溃了一样。比如他们有可能向陌生人而不是母亲寻求支持,母亲回来的时候高兴的迎接,在半路中接着又掉头离开或者靠近母亲,但眼睛不看妈妈,表现出困惑或者害怕。除第一种遗恋类型以外,其他都属于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其中第四种无组织的依恋对儿童的发展最为不利。
研究发现,这种依恋类型往往相对稳定,并可能和个体成年后的一些问题行为,比如攻击行为有关。
导致这种依恋类型的原因可能是母亲长期对婴儿需求不敏感,婴儿受过虐待或者患有自闭症、糖氏综合症等疾病。
而在生命后期、近老年阶段,个体社会心理的变化并未结束,与成年早中期相比,其实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2012年,科学杂志上一个研究发现,在赌博游戏中,健康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少体验到后悔情绪,并发现这是因为健康老人大脑中有一个叫做前叶皮层的区域,比年轻人具有更强的情绪调节的能力。因此,当老人得知自己做出了不太好的决策的时候,造成了损失的时候,健康老人更容易释怀,表现为淡定、知足、常乐的心态。有趣的是,患抑郁症的老人恰好和年轻人很相似,他们在决策造成损失时特别容易后悔,而且大脑对这种负性情绪的减调节能力也比较弱。
这个研究说明,老龄化并非一定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在情绪这个维度而言,老龄化反而可能导致更稳定、更积极的情绪体验。
另一个研究能发现,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信任他人,并发现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大脑中一个叫做脑岛的区域功能出现了衰退。
脑岛本身是负责对环境中的负面刺激和情境做出反应的,比如说恶心、恐惧、不公平、不信任等这样的刺激。
如此一来,脑岛可以帮助我们回避环境中的危险。老年人脑岛区域的功能发生了退化,使他们更容易相信陌生人,以及更容易忽略一些危险的情境。这就是为什么老人很容易上当受骗,一些骗局对年轻男人来说简直不值一提,而对老年人,他们会深信不疑
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了解了婴儿最初与母亲的依恋关系,以及老年阶段在情感和社会认知上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变化。
这些知识告诉我们,人类的社会性发展是贯穿一生的,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新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好了,这节课的内容就讲到这里,大家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