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表达的方式。接下来我们以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情绪经验的形成过程,分别说明心理学家在情绪表达方面的研究成果。
首先讲讲面部表情,情绪的表达以面部的肌肉活动为主。有关描写情绪的中文成语中,诸如眉飞色舞、愁眉苦脸、横眉竖眼、喜形于色等等,都是指面部的表情。
而面部表情动作所表达的情绪,永远具有双向沟通作用。当我们有某种情绪时,往往会很自然流露出某种对应的面部表情,而表情的接收者也能近乎直觉的知道这种表情意味着什么。
人类的面部表情从几岁开始出现的呢?发展心理学家实地观察发现,出生后四个月左右大小的婴儿即可由面部肌肉活动表现快乐、厌恶、愤怒、痛苦、惊奇等不同的情绪,而恐惧情绪发展较晚,约在六个月左右才会出现,因而通过哭或笑的面部肌肉活动来表达情绪是最常见的。
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发现,婴儿的笑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似浅睡中的笑,在出生后的几周之内就出现了,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笑。此时婴儿笑着都是闭着眼睛的,是在浅睡中因身体舒适而引起的情绪反应。由于并非外界刺激所引起,所以称这种笑为内生性的笑。
从第二周开始,婴儿开始睁开眼睛笑,到第四周之后,更会因为周围的新奇的刺激的出现而笑。只要看到人的面孔,不分熟人或陌生人他都会笑。这类微笑被称为功能性的或外生性的笑,这类笑容会给抚养者带来愉快的感受,使之对婴儿加倍疼爱。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看,婴儿此时的笑具有生存适应的功能。
第三是社会性的笑,到了四个月以后,婴儿只对熟面孔发笑,对生面孔不但不笑,而且会出现疑惧的表情,因而此时的笑也具有社会意义了。
婴儿在何时能辨识别人的面部表情呢?答案是三岁左右。一般三岁的婴儿至少可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了解当事人快乐、愤怒与悲哀三种情绪。
根据面部动作判断不同的情绪时,究竟是根据哪些面部特征来判断的呢?为了解答这类问题,心理学家将不同的面部图片分割成前额、眉眼、口部三节,让受测者分别来判断快乐、悲哀、恐惧、愤怒、惊愕、厌恶等6种不同的情绪。结果发现悲哀情绪主要显现在眼睛部位,快乐与厌恶主要表现在嘴部。惊愕的表情由前额显示,而愤怒的情绪则表现在整个面孔上。
接下来我们谈谈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言语,以达到表情达意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情绪表达方式。
从狭义上看,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
谈到有肢体表达情绪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很多惯用动作的含义,诸如鼓掌表示赞许,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当事人以这类肢体活动表达情绪,别人也可由此辨识其相应的心境。
人类学家早就观察发现,人与人之间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间情感的亲疏不同而不自觉地保持不同的距离。最亲密的人彼此间可以接近到0.5公尺左右,有私交的朋友间彼此间可以接近到0.5到1.25公尺。而一般公共场所的陌生人之间的沟通距离通常维持在三尺左右,也就是大概1米以上。这种因情感亲疏而表现的人际距离的变化,在心理学上称为人际距离。
与人际距离相似的另一个现象是个人空间,个人为了保持心理上的安全感,会不自觉的与别人保持相当距离,甚至企图在周围画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不希望别人侵入。在图书馆或食堂,经常看到很多人自己坐一个位置,试图以携带的物品占据左右、前后的位置,形成一种防卫。
如果有陌生人要求坐在他旁边,他就会感到不自在,甚至起身离开。
由肢体动作表达情绪时,当事人经常并不自知。当我们与人谈话时时而触愕,时而摇头,时而摆动手势,时而双腿交叉,我们对此多半并不自知。
正因如此,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如下的假设,当你与人说真话时,你的身体将与对方接近。当你说违心话时,则身体会不自主的远离对方。
实验的结果显示,如果要求不同受测者分别向别人陈述明知是编造的假话与正确的事实时,说假话的受测者会不自觉的与对方保持较远的距离,而且显得身体向后靠肢体活动较少。只有面部表情反而增多。
接着我们谈谈情绪经验的形成过程。按前面所讲述的,婴儿出生四五个月就会由面部动作表达情绪,幼儿三岁就能辨识别人的面部表情。情绪表达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习得,自然有了争议。
按照达尔文在<<人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的看法,人与动物的表情都是由进化演变而来的遗传性的行为。一只动物在表情上如果出现了瞪眼、竖毛、张牙舞爪的样子,其他动物看到后会自然做出是战,是逃的下意识反应。达尔文认为,动物与人类进化而来的遗传性表情可视为同一物种的生存能力。达尔文的情绪表达的先天决定论也得到了不少研究结果的支持。事实上,像微笑等情绪的表达具有很高的跨群体的一致性。
不过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学家却持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不同种族文化的人,其情绪表达方式之所以类似,是因为人类的生活需求类似人类为满足生活需求所从事的活动也非常相似,在类似的活动中学到了类似的情绪反应。
当然,达尔文论点的支持者们也提出了反驳。他们以盲聋儿童为例,这类儿童无法通过视觉或听觉学习到面部表情或哭笑声。但这类儿童在遇到痛苦或快乐的情绪情境时,他们的面部表情与哭笑声与正常儿童并没有什么不同。[8:40.800]
当然,下面的结论基本上是一种共识,情绪表达的方式是天生的,而情绪表达的时机则是后天学习的。人们不需要学习如何哭、如何笑,但却学会了在什么时候哭,在什么时候笑。
此外,也有学者对情绪表达的内外一致性提出了质疑,单从某个人面部表现的笑容,能否断定他内心是否真正快乐呢?内心不快乐的人能否表现出颇有欺骗性的笑容呢?事实证明,内外不一致的情绪表达也是很难做到的,笑是假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