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字塔原理」中,每个层次的思想都必须是对其下层思想的提炼和概括。这是因为,上层的思想实际上是从下层的思想衍生、总结而来的。
如果某一组思想是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那么可以直接以该组思想的最终结论作为上层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当某一组思想采用「归纳法」进行分组时,即这些思想之间具有紧密联系,那么上层思想应当清晰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换句话说,概括这些思想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完成思考的过程。
许多作者只是简单地将一些思想并列罗列,而没有真正完成「思考」。正如我们之前所看到的,很多人倾向于将彼此仅存在一般性联系、但缺乏明确逻辑关联的思想硬性组合。然而,由于这些思想实际上并不真正属于同一组,因此也就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总结和概括。
即使某组思想确实存在紧密联系,要找到能够精准概括该组思想的「上层思想」依然并非易事。许多人往往不愿意投入思考,而是用一些“缺乏思想”的句子草率应付,例如:
该公司应当确立3个目标。
该公司存在2个问题。
我们建议进行5项改革。
之所以称这些句子为“缺乏思想”的句子,是因为它们并未提炼出下层思想的核心要点,而只是机械地标明即将讨论的内容类别。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让读者难以获取有效信息,也让作者的思维停留在浅层次,使文章显得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概括各组思想:
确保思想属于同一组,应抽象、提炼、概括思想精华。
第一步:确保思想属于同一组
在动手概括之前,先验证这组思想之间是否真的属于同一主题或范畴,能否“对同一个问题起到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作用”。
第二步:抽象与提炼
将下层这些相关思想共同的特征、共同的结论或共同的关注点找出来,用更高层次的概念或语言进行总结。
第三步:概括思想精华
经过抽象与提炼之后,要最终呈现给读者什么?
这一步是将你在思考中得到的“共性”“规律”“逻辑主线”或“核心价值” 简洁而准确地表达出来,让读者迅速抓住“为什么这几条是相关的”“它们能得出怎样的总结与启示”。
“缺乏思想”的句子对读者而言是枯燥乏味的,因为它们既难以吸引和维持注意力,也无法激发读者继续阅读,甚至可能让人完全无法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
举个例子,以下是一段我曾在收音机中听到的对话:
甲:约翰·韦恩认为自己是撰写塞缪尔·约翰逊传记的最佳人选,他给出了3个理由:
他们都来自贫困的斯塔福德县;
他们都曾在牛津大学求学;
他们对文学有着相似的兴趣。乙:我不同意,斯塔福德县根本没人说真话。
听到这里,听众纷纷笑了起来,而甲和乙随即转移话题,继续讨论别的内容。这时,我不禁产生疑惑:“我好像没听懂他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我们可以对这段对话做个简单分析。作为听众,你原本期待对方传达一个清晰的思想,但听到的却只是一个“缺乏思想”的句子——“他有3个理由”。这个句子并未直接点明核心观点,而只是机械地引出了即将列举的内容。当你听到第一条理由——“他们都来自贫困的斯塔福德县”时,自然会假定这就是对方的核心论点,于是对随后的两个理由便难以集中注意力。如果此时需要回应,你大概率只会对第一点作出反应,而忽略其他内容。
然而,如果甲当时这样表述:
“约翰·韦恩认为自己是撰写塞缪尔·约翰逊传记的最佳人选,因为他和约翰逊属于同一类人。”
尽管听众仍然需要继续听甲列举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但至少他们能够更快抓住核心思想,使回应更加及时、针对性更强。而在前一个例子中,甲和乙的对话缺乏重点,没有清晰提炼核心观点,导致信息传达不畅。
这个例子凸显了「总结性思想」的重要性。当你听到“他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属于同一类人”时,你的大脑能够迅速建立理解框架,更容易消化接下来的信息。但如果只是听到“他这样做是有3个原因”,则无法提前构建思维预期,反而会对接下来的内容感到困惑甚至失去兴趣。“有3个原因”这样的句子不仅空洞乏味,实际上也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信息。如果一篇文章充斥着这种“缺乏思想”的句子,读者阅读时必然会感到枯燥无聊,甚至难以坚持读完。
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它们可能掩盖思考的不完整性,让你错失一次进行有逻辑性和创造性思考的宝贵机会。对一组思想进行严谨的提炼、概括和总结,不仅能提升表达的清晰度,更能推动思维的发展。
一旦你得出了一个「概括性思想」,可以在此基础上运用以下两种方式进一步拓展思路:
演绎法:基于该思想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推导。
归纳法:寻找与其类似的思想,从而形成更广泛的结论。
然而,在利用这一过程生成新的「概括性思想」之前,必须确保原有的概括是基于一组适当的思想,并经过合理的提炼和归纳,如图 7-1 所示。
(图7-1 抽象提炼、总结概括,推动思维发展)
举个例子,我的一位同事曾写道:“该公司存在两个组织问题。”随后,他列举了这两个问题。然而,这句话属于典型的“缺乏思想”的句子,因此需要进行改写。
如果这两个问题确实都属于「组织问题」,并且它们之间存在某种逻辑顺序,那么改写这句话并不困难。然而,他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两个问题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联,这使得句子的表达显得松散,缺乏清晰的结构和层次。
于是,他开始深入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根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在这一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在泛泛而谈“组织问题”,而是在具体讨论「公司中需要更多授权的领域」。这一认知的转变,使他很快发现,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原先提到的两个领域,而是扩展到了四个领域。此前,他只是注意到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而忽略了更广泛的影响。
基于这一新发现,他重新提炼并总结了这些问题的概括性结论:该公司的核心「组织问题」在于「缺乏有效授权」,如图 7-2 所示。明确界定问题后,他的思维重点随之转移,开始聚焦于如何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
(图7-2 “缺乏思想”的句子掩盖了思考不完全的事实)
因此,花时间从思想组中提炼出准确的「概括性思想」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概括呢?
首先,正如上一章所述,你需要检查该思想组的分组基础,确保它们相互独立且完全穷尽,即:其逻辑顺序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且有效的过程、结构或分类。
接下来,你需要确定所要得出的「概括性思想」的语句类型。
思想的表达方式与其分组基础无关,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行动性语句:用于指示读者需要采取的行动、行为、步骤或流程。
描述性语句:用于向读者介绍背景信息,说明某些事物的特性或状况。
在进行概括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概括「行动性思想」(涉及行动、行为、步骤、流程)时,应重点说明行动所带来的结果(即最终效果或所要达成的目标)。
概括「描述性思想」(涉及背景信息或情况)时,应明确这些思想的共同点所代表的意义。
如图 7-3 所示,在概括归纳性思想组时,要么突出「采取行动后所产生的结果」,要么从「思想的共性」中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图7-3 论证的形式决定概括的过程)
概括各组思想:
思想的表达方式通常可以分为两类:
行动性语句:用于指导读者采取某种行动、执行某个步骤或完成某项任务。
描述性语句:用于向读者介绍背景信息,说明某一事物的现状或特征。
在概括思想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概括「行动性思想」(涉及行动、行为、步骤、流程)时,应明确指出采取该行动所带来的“结果”(即最终效果或预期目标)。
概括「描述性思想」(涉及背景信息或事实)时,应突出这些思想的“共同点所代表的意义”,以揭示其内在逻辑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