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的头像

哲学基础之五行学说6与精气学说1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指导疾病防治
3
指导疾病防治
确定治则治法
确定治则治法
指导针灸取穴
指导针灸取穴
指导情志治疗
指导情志治疗
精气学说的概念
精气学说的概念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元气论与原子论比较
元气论与原子论比较
金水相生法
金水相生法
按照相克的治法
按照相克的治法
抑木扶土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佐金平木法
肝火犯肺
肝火犯肺
泻南补北法
泻南补北法
说明
说明
脏腑经络皆有五行
脏腑经络皆有五行
经有五行
经有五行
五输穴
五输穴
指导情志病的治疗
指导情志病的治疗
五志
五志
肝在志为怒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
以情制情
以情制情
怒胜思
怒胜思
恐胜喜
恐胜喜
古代多现代少
古代多现代少
课程安排
课程安排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
对比讲解
对比讲解
精与气的区别
精与气的区别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
学说来源
学说来源
过渡
过渡
气是无形的
气是无形的
元气论与原子论
元气论与原子论
名字只是标签
名字只是标签
可分与不可分
可分与不可分
动力来源不同
动力来源不同

哲学基础之五行学说6与精气学说1

09-04
9 次观看
田的头像
粉丝:10
主题:8
描述:13
例子:10
其他:10
字数:7470
田的头像
粉丝:10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指导疾病防治

确定治则治法

金水相生法

下面讲到金水相生。还是复习五行的内容,金代表肺,水代表肾,金水相生它更往,一跟阴阳结合,这里指的是肺肾之阴相互滋生。所谓金水相生就是滋养肺肾,用在肺肾阴虚。肺肾阴虚没讲到,但上次我们讲肝肾阴虚的时候,那个感觉带过出来,无非是阴虚加上肺肾的定位症状。先知道那么多就行了,再具体的放到藏象再说。

过渡 按照相克的治法

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法。复习一下,根据相克确定的治则是抑强扶弱,相克关系出来的病态就相乘跟相侮,肯定是一强一弱。

抑木扶土法

所以你看这里的抑木扶土,不用讲,肯定是肝强脾弱,这脾弱就是脾虚,这肝强体现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新的概念了,肝气郁结,这里没法展开,因为一展开牵涉到太多的背景知识,所以这里放一下,藏象(再讲)。

培土制水法

培土制水,这里略有变形。这个土指的是脾没有错,但这个水,假如按本意应该指的是肾,但这里有一点点转了,这个水直接指的就是水,就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水湿痰饮一类的病。但是作为操作,它好像隐隐约约又含有肾的意思,他可以这样,我通过补脾补肾来治疗这种病。另外一种,跟肾没关,我就补脾来制约这种水液泛滥的病,因为你下来学到,脾的功能也跟水液代谢有关。所以这个变形,它存在着一些,跟五行配五脏的理解有点不一样的解法。

佐金平木法

佐金平木,这个好办一点。金代表肺,木代表肝,那么被犯的那个是肺,犯人家那个是肝,这是乘了这是侮。

肝火犯肺

学下去,学到藏象,会出来一个名称,叫做肝火犯肺。肝火犯肺实际上的本质是什么呢?肝火就是肝的阳气过旺,肝的实热证,肝的实热证再影响到肺系统,所以用佐金平木,过强的抑制下去,被克的扶助一下。

泻南补北法

最后一个泻南补北,泻南补北倒是本意上没有变形,只是在字眼上做了一些些转弯了。这个南代表心,代表火,太极图里面的东西,或是五行表的东西。北代表水,代表肾。所以泻南补北就是泻心火,补肾水。那么你反推就是肾水不足,心火旺。那到底肾水不足心火旺是什么表现?是藏象心肾之间的关系里面再展开,这个又叫做心肾不交,但是现在是,现在展开讲不清楚,那么干脆就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指导针灸取穴

说明 说明

下来,指导针灸取穴。那就是你们的专业了。首先,前面讲过,五脏六腑会配五行。多了​‌​‌​​‌‌​​‌‌​​‌‌​‌​‌​​‌‌‌​​‌​​‌‌​​‌‌​​‌‌‌‌​‌‌‌​‌​​​‌​​‌‌‌​‌‌​​‌‌‌​​‌​​‌‌​‌​‌‌‌​‌​​‌‌‌‌​‌​​​‌​​‌‌‌‌‌‌​​‌‌‌​​‌‌‌​‌​‌​‌​​‌‌‌‌‌‌​​‌‌​​​‌​​‌‌​​‌‌‌‌​‌‌​​‌‌‌​‌​​‌‌​​‌‌​‌​‌‌‌​‌​‌​‌​​‌‌​‌​‌​​‌‌‌‌​‌‌‌​‌‌​​‌​​‌‌‌‌‌​​​‌‌‌​‌‌​​‌‌‌​‌‌‌‌​‌‌‌‌‌​​‌‌‌​‌‌‌‌​‌‌‌‌‌​​‌‌​​‌‌​​‌‌​​‌‌‌‌​‌‌‌​‌​​‌‌‌​​‌​​‌‌‌​‌‌‌‌​‌‌​​‌​​‌‌‌​​‌​​‌‌‌​‌‌​​‌‌‌‌‌‌​​‌‌​‌​‌‌‌​‌‌‌‌‌​​‌‌‌‌​‌​​‌‌‌​​‌‌‌​‌​‌‌‌​​‌‌‌‌​‌‌‌​‌​‌​‌​​‌‌​​‌‌‌‌​‌​‌‌​​​‌‌​​​‌​​‌‌​​‌‌​​‌‌‌‌‌​​​‌‌​‌‌‌​​‌‌‌‌‌​​​‌‌​‌‌‌‌‌​‌‌‌​‌​​‌‌‌‌​‌‌‌​‌‌​​‌‌‌​‌​‌​‌‌‌​‌‌​‌‌‌‌​‌​‌​‌​​‌‌‌‌‌‌​​‌‌‌‌​‌​​‌‌​​‌‌‌‌​‌​‌​‌‌‌​‌‌‌​‌‌‌​‌​‌‌​​​‌‌‌​‌‌‌‌​‌​​‌‌​​‌‌​‌​‌‌‌​‌​​‌‌‌‌​‌​‌‌‌‌‌​‌‌‌‌​​​‌‌​‌​‌​​‌‌​‌​‌‌‌​‌‌​​‌‌‌​‌‌‌​‌‌‌​‌‌‌​‌​​‌‌‌‌​‌​​‌‌‌​​‌‌‌​‌​​‌‌​​‌‌‌​​‌​​‌‌‌‌​‌​​‌‌​‌​‌‌‌​‌‌‌​‌‌‌​‌​‌‌‌‌‌​‌‌​‌‌​​‌‌​‌‌‌‌‌​‌‌‌​‌‌‌​‌‌​‌‌​​‌‌‌‌​‌‌‌​‌‌‌​‌‌‌​‌‌‌​‌‌‌​‌​​‌‌​​‌‌​‌​‌‌‌​‌​​‌‌‌‌​‌‌​​‌​​‌‌​‌​‌‌‌​‌‌​‌‌‌‌​‌​‌​‌‌‌​‌​​‌‌​​‌‌‌​‌‌‌‌​‌​‌​‌‌‌​‌‌‌​‌​​‌‌‌​​‌​​‌‌‌‌​‌​​‌‌‌‌‌​​​‌‌‌​‌‌‌‌​‌‌‌​‌‌‌​‌‌‌​‌‌‌​‌‌​​‌​​‌‌​‌​‌‌‌​‌​‌‌‌​​‌‌​‌‌​​​‌‌‌‌​‌‌‌​‌​‌‌‌​​‌‌‌‌‌​​​‌‌​‌​‌​​‌‌‌‌​‌​​‌‌‌​‌‌‌‌​‌‌​‌‌‌‌​‌‌​​‌‌‌​‌​‌‌‌‌‌​‌‌​‌‌‌‌​‌‌​‌‌‌‌​‌‌‌‌‌​​‌‌‌‌‌‌​​‌‌​‌‌‌​​‌‌‌​‌‌‌‌​‌‌​‌‌‌‌​‌‌​​‌​​‌‌​​‌‌​​‌‌‌​​‌​​‌‌‌​​‌​​‌‌​‌​‌‌‌​‌‌‌‌‌‌‌‌‌‌‌‌‌‌‌‌‌‌‌‌‌‌‌‌‌‌‌‌‌‌‌‌‌‌‌‌‌‌‌‌‌‌‌‌‌‌‌‌‌‌‌‌‌‌‌‌‌‌‌‌‌‌‌‌‌‌‌‌‌‌‌‌‌‌‌‌‌‌‌‌‌‌‌‌‌‌‌‌‌‌‌‌‌‌‌‌‌‌‌‌‌‌‌‌‌‌‌‌‌‌‌‌‌‌‌‌‌‌‌‌‌‌‌‌‌‌‌‌‌‌‌‌‌‌‌‌‌‌‌‌‌‌‌‌‌‌‌‌‌‌‌‌‌‌‌‌‌‌‌‌‌‌‌‌‌‌‌‌‌‌‌‌‌‌‌‌‌‌‌‌‌‌‌‌‌‌‌‌‌‌‌‌‌‌‌‌‌‌‌‌‌‌‌‌‌‌‌‌‌‌‌‌‌‌‌‌‌‌‌‌‌‌‌‌‌‌‌‌‌‌‌‌‌‌‌‌‌‌‌‌‌‌‌‌‌‌‌‌‌‌‌‌‌‌‌‌‌‌‌‌‌‌‌‌‌‌‌‌‌‌‌‌‌‌‌‌‌‌‌‌‌‌‌‌‌‌‌‌‌‌‌‌‌‌‌‌‌‌‌‌‌‌‌‌‌‌‌‌‌‌‌‌‌‌‌‌‌‌‌‌‌‌‌‌‌‌‌‌‌‌‌‌‌‌‌‌‌‌‌‌‌‌‌‌‌‌‌‌‌‌‌‌‌‌‌‌‌‌‌‌‌‌‌‌‌‌‌‌‌‌‌‌‌‌‌‌‌‌‌‌‌‌‌‌‌‌‌‌‌‌‌‌‌‌‌‌‌‌‌‌‌‌‌‌‌‌‌‌‌‌‌‌‌‌‌‌‌‌‌‌‌‌‌‌‌‌‌‌‌‌‌‌‌‌‌‌‌‌‌‌‌‌‌‌‌‌‌‌‌‌‌‌‌‌‌‌‌‌‌‌‌‌‌‌‌‌‌‌‌‌‌‌‌‌‌‌‌‌‌‌‌‌‌‌‌‌‌‌‌‌‌‌‌‌‌‌‌‌‌‌‌‌‌‌‌‌‌‌‌‌‌‌‌‌‌‌‌‌‌‌‌‌‌‌‌‌‌‌‌‌‌‌‌‌‌‌‌‌‌‌‌‌‌‌‌‌‌‌‌‌‌‌‌‌‌‌‌‌‌‌‌‌‌‌‌‌‌‌‌‌‌‌‌‌‌‌‌‌‌‌‌‌‌‌‌‌‌‌‌‌‌‌‌‌‌‌‌‌‌‌‌‌‌‌‌‌‌‌‌‌‌‌‌‌‌‌‌‌‌‌‌‌‌‌‌‌‌‌‌‌‌‌‌‌‌‌‌‌‌‌‌‌‌‌‌‌‌‌‌‌‌‌‌‌‌‌‌‌‌‌‌‌‌‌‌‌‌‌‌‌‌‌‌‌‌‌‌‌‌‌‌‌‌‌‌‌‌‌‌‌‌‌‌‌‌‌‌‌‌‌‌‌‌‌‌‌‌‌‌‌‌‌‌‌‌‌‌‌‌‌‌‌‌‌‌‌‌‌‌‌‌‌‌‌‌‌‌‌‌‌‌‌‌‌‌‌‌‌‌‌‌‌‌‌‌‌‌‌‌‌‌‌‌‌‌‌‌‌‌‌‌‌‌‌‌‌‌‌‌‌‌‌‌‌‌‌‌‌‌‌‌‌‌‌‌‌‌‌‌‌‌‌‌‌‌‌‌‌‌‌‌‌‌‌‌‌‌‌‌‌‌‌‌‌‌‌‌‌‌‌‌‌‌‌‌‌‌‌‌‌‌‌‌‌‌‌‌‌‌‌‌‌‌‌‌‌‌‌‌‌‌‌‌‌‌‌‌‌‌‌‌‌‌‌‌‌‌‌‌‌‌‌‌‌‌‌‌‌‌‌‌‌‌‌‌‌‌‌‌‌‌‌‌‌‌‌‌‌‌‌‌‌‌‌‌‌‌‌‌‌‌‌‌‌‌‌‌‌‌‌‌‌‌‌‌‌‌‌‌‌‌‌‌‌‌‌‌‌‌‌‌‌‌‌‌‌‌‌‌‌‌‌‌‌‌‌‌‌‌一个腑怎么办?到时讲到藏象再说。

脏腑经络皆有五行

以后你们学经络,我们人体有十二正经,十二正经都跟脏腑挂钩,比如一脏配一条经,一腑配一条经。那么换句话,假如脏腑有五行,经络也有五行。

经有五行

比如心经肯定属火,脾经属土,肾经属水。

五输穴

但你注意,这里除了,还有个取穴问题。每条经上的穴位,有部分是有五行归属的,一般这种有五行归属的穴位,在上肢是在肘关节以下,在下肢是在膝关节以下,这种叫做“五输穴”。五输穴,你们以后学到了经络,或是学到针灸的时候会详细学。那换句话来讲,一条经上面就有木火土金水的穴位,这是五行互藏的概念。那你看,经有五行,五行中的穴还有五行,五行中还有五行。那么你们以后可以是,我取,我可以取火经的火穴,火经的木穴,火经的水穴,这种是五行取穴,但是是针灸在学了。

「黄帝曰:愿闻五藏六府所出之处。歧伯曰: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摘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指导情志治疗

过渡 指导情志病的治疗

跟着,指导情志病的治疗。这个在古代用的不算少,但是现在用的不算多。

五志

我们看看它的内涵,五行那个表里面它是这样搭配的,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或是悲,肾在志为恐。他们的展开也是在藏象,详细的解说到了病因学的七情。其实你说这个到底什么意思呢?你注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并不是说怒从肝发出来,思从脾发出来。因为中医讲的心主神志,所以所有的情绪活动都从心发出来。那你说为什么这样归呢?是因为他们对相应的内脏影响比较大。

肝在志为怒

比如怒从心发出来,对肝系统影响大,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思从心发出来,对脾系统影响比较大,脾在志为思。我们最容易体会的就是这个思。你看你平时想东西想得多,后来就是茶不思饭不想,你不影响消化系统嘛。是啊,你要思考的多,可能还好一点。还有一种思的所伤是,所思不睡,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那不更加憔悴嘛。

以情制情

好了,你说怎么指导治疗,我们再看看它。这种写法有没发现什么规律?相克关系。是吧,怒胜思是木克土,这(思胜恐)是土克水,恐胜喜是)水克火,(喜胜忧是)火克金,忧或悲胜怒是)金克木。

怒胜思

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假如一个人忧思郁结时间久了引起疾病,比较简单的方法,引他发怒,发泄出来。

恐胜喜

还有比如说恐胜喜,最著名的例子反而是小说人物,范进中举,是啊,平生最怕他岳父,一巴掌,好了。恐胜喜。

思考 古代多现代少

你说这()小说人物,到底在医学实践中有没有?其实有。在古代的《名医类案》(明代江瓘),《续名医类案》(清代魏之琇),这一类专门记载医案的书,里面并不少见这种用情志来制约情志的医案。情志病用情志来治,在古代比较多见。它沿用。包括你们学的医古文以后也有一些案例的,大概就是用这个原理。但你说为什么现在用的比较少呢?因为现在心理学还是比较发达,而治疗这类心理性的疾病方法比较多。其实用这类方法其实还是有点冒险,是啊,你说,你是某一种情志太过导致的疾病,我用另外一种情志来制约你,那你怎么把握这个度啊?是啊,你把握不好这个度,这部分又太过了。所以这里,现在你说有没有人用呢?可能有,但是你可能把握会要比较大你才能用,否则的话,你可能用其他的方法会更好一点。那么关于这些内容,可能讲到情志的时候,下一个老师会讲的会更详细,因为我这里,具体他们的机制我还没讲到。你说为什么是思伤脾,怒伤肝,其实我现在机制还没讲,你大概知道中医有这么回事。现在我觉得临床意义有,但是在减弱。

「馀又尝以巫跃妓抵,以治人之悲结者。馀又尝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余尝击拍门窗,使其声不绝,以治因惊而畏响,魂气飞扬者。馀又尝治一妇人,久思而不眠,余假醉而不问,妇果呵怒,是夜困睡。又尝以酸枣仁丸,治人多忧。」(摘自金代张从正所著《儒门事亲·卷三·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

精气学说的概念

过渡 课程安排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比较具体,比较抽象的是精气学说。所以先讲完具体的,再讲抽象的比较好讲,讲完之后,总体上可能来一点小小的评价。

精气学说

好,精气学说。他是什么呢?他研究精气,应该是这样讲,我前面讲过,哲学它是古人叫做道,它的最基本功能两个,一个是研究天地自然的规律,另外一个是研究本源,你应该说,应该说阴阳之道跟五行之道比较偏于规律性的阐释,而这个气之道比较偏于本源的解释。所以它是通过精气学说来解释宇宙的本源跟生成过程。

说明 对比讲解

但是我觉得,作为教科书那种编法,从文字角度是没有错,但是你这样光是看文字,会给你一个感觉,这东西太朴素了吧,是啊,用现代人的观念要接受起来,你说什么东西都是由气组成的,好像不太容易。所以我可能试图用另外一种方法,跟西方的一个相近的学说比较,你在比较中,你发现这个精气学说跟西方的相关学说的一些不同项,通过不同项来慢慢理解,就深挖它里面的内涵。要不你光是口讲,现代人认同度并不太高。好,我们先讲它基本内容吧。

精气学说其实分开,精学说跟气学说。但是你看,教科书的文字表达其实差不多。我们看看,先看看概念。精气,一般泛指气。那么就这一句话来讲,就等于说,精跟气在古代有时可以互换概念。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细到什么程度呢?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换成现代语言表达,大概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单位,大概是这个意思。而这个物质单位是,特征是运动性很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等于说,你讲到精气,你就要看语境了,有时指的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有的指的是这种基本物质之中的精华部分。

再看看气。表达差不多,存在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宇宙万物的构成的本源。

精与气的区别

但是你说这两者区别在哪里呢?其实在哲学上的区别不是特别大,他反而到了具体自然科学是有区别的。你比如说,精、气在哲学背景之中差不多,但是到了医学,精是液态的,有形的,气是气态的,无形的,这里就有区别了。

气一元论

因为精有形,而气无形,所以到了两汉的时候,你说要找一个本源的东西,应该是越小越好,所以精学说实际上是被气学说统合了,成为了“元气论”或是“气一元论”。你看,元气,这个元跟这个原是相通的,本源的意思。那么换句话来讲,整个宇宙都是由气构成。

思考 学说来源

气构成之余,我们再回头看看它们的发生的来源。精学说源于水地说,什么意思呢?因为,我觉得古人还蛮天才的,他感觉是万物化生,在五行来讲,是两个元素最重要,一个是水,一个是陆地,不是()水上生物,地上生物。这两个来源一放到中医,那热闹了,肾属水,为先天之本,脾属土,为后天之本,万物源于水,万物源于土,而且水的那个感觉会更深。我觉得这不是好像进化论的东西吗?万物从水中生。古人蛮天才,这么早就知道了,《管子》里面就已经有这种认识。而气的学说源于云气学,云气是无形的,正因为它无形,所以它的解释度更大。所以最后精气学说一统,变成了气学说。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元气论与原子论比较

过渡 过渡

好,我们再看看气学说的内涵。其实这里已经开始有点比较了。等一下我有个比较表,讲比较表之前,我要先把气的基本内涵要讲清楚。

气是无形的

首先一个,气是无形的,这个无形指的是肉眼看不见,但是它有另外一种方式存在。就等于说它的本源状态是无形,但是气聚则成形。换句话来讲,所有有形物,都是气聚而成。就有点像西方讲的,所有的物质在古代都是原子构成,差不多。但是问题,它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它是有形的也是气,无形的也是气,有形无形之间可以交流填充。而原子论不太一样。

思考 元气论与原子论

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再往下展开。我们比较一下,中国的元气论跟西方的原子论,实际上这是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背景,带来了东西方不同的科学发展道路。甚至是中医学的分野,你在里面可能比较能够感觉出来。原子论大概是西方公元前4到5个世纪产生的,跟我们的那个精气学说产生年代差不多,所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好了,作为世界的本源,元气论认为是元气,西方的哲学认为是原子。两个都是yuán,只不过一个用子来表达,一个用气来表达。

思考 名字只是标签

我觉得元跟,气跟子无非都是表达一种物质最基本的基元的单位。但是问题我们现代人有个麻烦的地方,经常接触什么质子啊,中子啊,光子啊,电子啊,下意识觉得用子好像更科学。是啊,用气太土了。你说用子更科学,我们也有很多子啊,老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孙子。其实不在用某个字眼本身,而是看它的内涵。

可分与不可分

你看,你说元气跟原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首先,第一个不一样。在古代哲学之中,西方哲学之中,原子是最终不可分的物质,也就是说最终物质,在希腊词根里面就是最终不可分割的东西。而元气论似乎没有一个最终物质的概念,因为万事万物可以分阴阳,气也可以分阴阳,阴阳是无限可分的。

好,我们看看,现在物理学有没有认为有最终物质?那你首先一个,原子论,早期的原子论跟后期的还真不一样。应该说元气论从一开始就有哲学跟科学含义,为什么呢?作为道的层面,它是构成宇宙的本质,它一引进了医学或各个领域,它就变成了什么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这种具体的东西,所以它是哲学跟医学的东西都有。

但是原子论一开始,应该是一个西方纯粹的哲学的东西,大概到了近代的,化学的,好像道尔顿吧,把原子论引进了化学,他才开始含有科学的意义在里面,然后他给元素,跟原子的关系,有很多规定。但是到了道尔顿,其实他还是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最终物质。但你现在发展到现在,你发现原子不是,但是在古代根深蒂固产生这个世界有最终物质的感觉还是存在的,在西方科学界之中。这个后面我们再评论。

好了,既然世界存在最终物质,在西方,那么它的科学观就是致力于寻找这种最终物质。那么致力于寻找这种最终物质,它的研究是往哪个方向走呢?它走的是微观,纵深,往微观走。而东方既然认为可能不一定有最终物质,所以它的着眼点不见得会往微观走,因为,既然你都没有,我知道有一个,有很细微的物质,但这种物质不见得是最终,所以他走的路,后面我们再评论。

动力来源不同

另外一个,作为一种矛盾运动,气是运动性很强的,在原子里面,原子也是运动性很强的。但是元气学说他能讲的清楚那个运动的动力在哪里——气分阴阳,阴阳内部可以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它有内在动力。

而原子有点麻烦了,在德谟克利特一开始创造这个原子论的时候,他认为原子是自己动的,但是问题他始终没解决一个问题——原子动的动力在哪里,没有动力,等于说,他没有解释。你看我这里用了外力两个字,其实不是它原来的解释。他原来的解释大概是哪里呢?他认为构成宇宙的本源其实是两个,一个是原子,一个是虚空。但是因为虚空是绝对没有东西,那么它干嘛的呢?虚空是为原子的活动提供空间,更本源的东西就是原子,但是虚空跟原子之间不关联。那么所以我觉得在西方哲学之中,他认为既然这个原子在动,而内部你又找不到它的动的依据,所以他潜意识就容易往外部找原因。

讨论
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