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倒,
「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是经常多气少血。难经曰:脾重二斤三两,广扁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与智。滑氏曰:掩乎太仓。华元化曰:脾主消磨五谷,养于四旁。」(摘自明代张介宾撰《类经图翼·卷三·经络(一)·诸部经穴次序》)
「脾居膈下,中州胃同,膜联胃左,运化乃功。」(摘自明代张介宾撰《类经图翼·卷三·经络(一)·内景赋》)
「形扁似马蹄,又如刀镰。」(摘自明代李梴所著《医学入门·内集·卷一·脏腑·脏腑条分》)
「其左有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刀镰。」(摘自明代赵献可所著《医贯·卷一·玄元肤论·内经十二官论》)
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系统包括脾藏意,在志为思,在形体为四肢及肌肉,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脾与胃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摘自郑洪新,杨柱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五版)
「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摘自清代黄元御所撰《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脏腑生成》)
「中气左旋化阳,右转化阴,阴阳平均,中气乃治。」(摘自彭子益(1871~1949年)所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古方上篇·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摘自清代黄元御所撰《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阴阳变化》)
「研究河图的宇宙,由中气起。中气左旋则木火左升,中气右转则金水右降。转者由上而下,旋者由下而上。中气如轴,四维如轮。木火左升,必右降以交金水。金水右降,必左升以交木火。以成其圆运动。圆运动者,整个不能分拆,以成其为整个中气运动是也。」(摘自彭子益(1871~1949年)所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生命宇宙篇·孔子的学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摘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摘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摘自《周易 ·象传·乾》)
「土所以在中者,以其包载四行,含养万物,为万物之主。稼穑者,所以养万物也。」(摘自宋代卫湜所著《礼记集说·卷三十八·其数八》,四库全书本)
「夫胃为水谷之海,生化之源,内而脏腑、气血,外而筋骨、皮肉,无不赖以灌溉,万物所归者也。」(摘自明代袁班所著《证治心传·正文·胃为生化之源记》)
「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本。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故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摘自明代李中梓所撰《医宗必读·卷之一·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夫人之虚损,有先天不足者,有后天不足者。先天者由于禀受,宜倍加谨慎,急以后天人事培补之,庶可延年,使觉之不早而慢不为意,则未有不夭折者矣。后天者由于劳伤,宜速知警省,即以情性药食调摄之,使治之不早而迁延讳疾,则未有不噬脐者矣。」(摘自明代张介宾所著《类经·卷十四 疾病类·五实五虚死》,四库全书本)
「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摘自明代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卷之十七·论脾胃》,四库全书本)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摘自《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水饮者物之清,谷食者物之浊,然清中有浊,浊中有清。故饮之清者,必先上输于司气之肺,而后四布为津为液;清中之浊者,则下输膀胱,为便溺出焉;食之清者,亦必先淫精于司血之心肝,以养筋骨经脉,更化荣卫,流注百骸;浊中之浊者,则自下脘变糟粕,传送下大肠出焉。」(摘自明代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卷六诸呕逆门·呕吐膈气总论》,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