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目传心的头像

藏象学说之肺(系统)3

肺系统联系
5
肺系统联系
肺藏魄
肺藏魄
在体合皮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在志为悲(忧)
在志为悲(忧)
条文
条文
肺藏魄
肺藏魄
皮毛
皮毛
在体合皮
在体合皮
过渡
过渡
皮毛受邪内舍于肺
皮毛受邪内舍于肺
皮毛宣散肺气
皮毛宣散肺气
气门与养生
气门与养生
在窍为鼻
在窍为鼻
鼻塞及治疗
鼻塞及治疗
流涕
流涕
肺阳虚
肺阳虚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
咽喉
咽喉
急性咽喉炎及治疗
急性咽喉炎及治疗
喉为肺之门户
喉为肺之门户
两个禁忌
两个禁忌
讲广东话耗气1
讲广东话耗气1
嗅觉减弱
嗅觉减弱
讲广东话耗气2
讲广东话耗气2
在志为悲(忧)1
在志为悲(忧)1
悲秋意象
悲秋意象
在志为悲(忧)2
在志为悲(忧)2
悲忧过度
悲忧过度
单集封面
单集封面

藏象学说之肺(系统)3

11-27
1 次观看
会目传心的头像
会目传心
粉丝:26
主题:6
描述:11
例子:6
其他:7
字数:8407
会目传心的头像
会目传心
粉丝:26

肺系统联系

条文 条文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摘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肺藏魄

肺藏魄

“魄”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肺藏魄”,源于《素问·宣明五气》,明确“魄”分属于肺。《灵枢·本神》曰:“并精而出人者谓之魄。”《类经·藏象类》说:“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如新生儿的啼哭、吮吸以及四肢运动、耳听、目视、肌肤触觉、冷热痛痒等感知觉等,皆属于魄的作用表现。魄藏于气,由肺所主,肺与魄关系密切。肺气充盛,则体魄健壮;肺气虚弱,则言语无力,做事缺乏魄力,治疗当补精益气,使肺气充盛,以恢复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

(摘自郑洪新,杨柱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五版)

在体合皮

皮毛

皮毛为一身之表,具有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与体温,以及辅助呼吸的作用。毛附于皮,故常“皮毛”合称。肺与皮毛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关系,故称“肺合皮毛”。

(摘自郑洪新,杨柱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五版)

在体合皮

肺对皮毛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肺气宣发,将卫气外输于皮毛,以发挥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的作用;二是肺气宣发,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外输于皮毛,以发挥其濡养、滋润的作用。若肺气、肺津亏虚,既可致卫表不固而见自汗或易患感冒,又可因皮毛失养而见枯槁不泽。

(摘自郑洪新,杨柱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五版)

其华在毛

过渡 过渡

上节着重讲的是肺对皮毛的作用。

说明:无视频资源,参见“在体合皮”中对新教材相关内容的摘录。

皮毛对肺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皮毛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内经》把汗孔称作“玄府”,又叫“气门”,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是随着肺气宣发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二是皮毛受邪,可内舍于肺。如寒邪客表,卫气被遏,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紧等症状;若伴有咳喘等症,则表示病邪已伤及肺脏。故治疗外感表证时,解表与宣肺常同时并用。

(摘自郑洪新,杨柱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五版)

皮毛受邪内舍于肺

现在是倒过来,皮毛对肺的作用。先讲后面一个,后面一个容易理解,外感邪气从皮毛而入,犯肺,那个最明显就是感寒,是啊,一受寒先是觉得皮肤冷,尤其是背后冷,背后一冷很容易就咳了,就进到肺,这个容易理解,因为它是通过汗孔,通过气门进去的。

皮毛宣散肺气

关于第一点,皮毛能宣散肺气的意义,有几个。第一个就上次我讲过,假如受寒,毛孔是关闭的,毛孔一关闭,肺气是憋在里面出不去,所以临床治疗感冒的基本法则就是发汗,一发汗,毛孔一开张,然后邪气能够外透,肺气能够宣达。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散热,汗孔叫气门,出汗的同时,阳气从,以气态的形式发散出去。

思考 气门与养生

其实这里还有一点点养生学的意义,你不叫气门嘛,你是体内外气交流的通道,尽管我们正常人是以鼻,口鼻为正常通道啊,那我换句话来讲,还是,还有一些相对异常的人。以前练气功会有那么一种说法,我不太肯定啦,就是皮毛呼吸,实际上你不是叫气门嘛,你这可以是体内外气交流的通道。所谓皮毛呼吸,我觉得跟古代的一种说法有点接近的——胎息。胎息就是你看小孩在母体内,他不是,他口鼻不能呼吸的,是吧,他通过脐带。那么所谓胎息也就是说打坐的过程中坐到最后,可能口鼻呼吸关闭了,只觉得丹田在动。但是一般人觉得你口鼻呼吸关闭了,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途径关闭了,那么唯一可能就是毛孔。也专门有些功法是刻意的这样玩,比如说吸气的时候想象毛孔打开,自然界的清气从毛孔而进,呼气的时候体内的浊气从毛孔而出,也有。

「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摘自《抱朴子·内篇·释滞》)

第三种就是武术家,武术家我,我没考究过是刻意练的,还是自然而然达到一定境界就会出现这种状态。一般古代,比如说打拳,一趟拳走下来应该是面不红气不喘,更好的是汗不出。你说为什么要汗不出呢?其实你叫气门,你假如出汗多了,你等于是漏气,那你体内的能量都从汗孔出来了,那你变成是你的气是容易耗散。所以古人的感觉就是,假如我的汗孔,你说完全不出汗可能难一点,出汗少一点,气外泄就少一点,这种就是古人讲的能发能收。所谓能发不能收就跟正常人(一样),打一拳出去,然后运动量达到了那个程度,汗就出来那么多,那你这个自然耗散,自然耗散的话,你的体力下降就快。但是假如说我出汗比正常人少了,那变成我是处在半关闭状态,那个气就来回鼓荡了,变成了一发力,力达四肢,应该说一呼力达四肢,一吸气归丹田,然后真气来回鼓荡,生生不息。所以中国古代的武术,假如那武术家,除非死于争斗,假如没死于争斗,一般是养生长寿,因为他有这一手。但是你看国外那些搏击家,比如拳击(Boxing)的,泰拳的,反正以力为胜的,你就算没有死在争斗,他的自然寿命一般也不长,太过耗损体内的东西。而且你那种是,尤其是打黑拳的那种,生死相搏,所以平时的运动量有点是超量的,你像泰拳那种,是啊,一直淘汰上来,从小打到大,所以他的运动寿命也不长,一般最多打到三十多岁,泰拳打到三十多岁一般打不动的,然后再过后那个自然寿命是衰竭的很快,透支了。所以玩中国武术玩到最后,有本事你就这样。

相关文献资料有待补充

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在窍为鼻

在窍为鼻,鼻是司嗅觉跟通气,那么在窍为鼻不需要解释了,就结构,呼吸道跟鼻子相通。那么肺的精气上通于鼻的表现就是,一个嗅觉灵敏,一个是通气。

鼻塞及治疗

那么你反推了,鼻子有问题——鼻塞。鼻塞,首先前提啊,鼻塞是肺气不宣,你看肺气,你看前面不是讲嘛,辛入肺,你看你,当你鼻塞最容易通气的,吃辣的东西咯。芥末,沾一点马上就通,芥末不是辛味嘛,宣肺啊。你没芥末,你用你什么洋葱啊之类的,给点也一样的。所以中医的凡是开,鼻子不通,开鼻窍的药物,通通是辛味的,什么细辛啊、白芷啊、辛夷花啊。

流涕

然后流涕,流涕通常两种。一种是流浊涕,流浊涕一般是偏热的多,是吧,前面讲过分泌物排泄物混浊的——热。另外一种是流清涕,清涕其实两种,第一种就是外感风寒,假如感冒流清涕的,那么是偏寒的,那么还有一种流清涕,好像现代人比较多,过敏性鼻炎,是啊,一到早上几个大喷嚏,然后就清涕长流,那个也是清涕啊,那个习惯性的,那你注意啊,这种不见得是外感风寒,那个是肺气虚,肺阳虚,阳气少了,还是前面那个概念,固摄不住本脏的液体,那么本脏的液体容易出来,所以可以是肺的阳气虚。

思考 肺阳虚

但是在中医学里面有个很怪的习惯,一般只讲肺气虚不讲肺阳虚,实际上肺阳虚常见的很,你说为什么形成这个习惯呢?他大概是这样,肺五行属金,金怕火,那么讲个阳字好像有点不太吉利,所以慢慢就好像是有点忌讳,避讳,避到最后忘记了。所以你看现在的教科书,好()一点的,非教科书很,很整齐的那个中医诊断学有肺阳虚,但在教科书里面没有。你们以后学到的那个内外妇儿科好像也很少。因为这种病多见的很啊,是啊,你比如说你过敏性鼻炎的病人多半比常人怕冷的,你怕冷还不是阳虚啊?所以肺阳虚是有的,你注意啊,尽管你以后的教科书见不到。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有的容易治,有的难治,看程度。假如从西医角度,还要看你的过敏源,比如说你的过敏谱很窄的,也就是对有限的一两样东西过敏,那你不接触了一两样东西那就好办,但假如过敏源很广的,是啊,花粉你闻到也不行,粉笔粉也不行,冷空气也不行,那啥都不行,那就麻烦了,那个比较不好搞。但是我觉得控制症状倒不算太难,比如说前面提到那个天灸,还有一种就直接,你不用天灸,天灸还要等,你就艾灸嘛,艾灸肺的地方,在(足太阳)膀胱经,可能有的同学已经看到经络,(足太阳)膀胱经有个穴位叫肺俞(),第三胸椎,第三胸椎下旁开1.5寸,就很肩胛骨内侧这个地方,你就艾灸它。还有更直接的,比如说你鼻涕长流的时候,我点着那个艾条就对着那个地方,你不一定迎香()(不宜自行针灸),反正你让那个鼻甲()软()起来,也就五六分钟,假如鼻甲()一发软(),那个鼻涕很快就收了,至少当时是能收得住。但你说,哎呀,这不是很麻烦吗,我觉得有个积累量问题,比如说你当时收住了,明天你又来,明天我又艾灸,他慢慢积累的话,这个症状会慢慢减轻。但是应该说比较就近的是背后那个肺俞,这个就是好像应急用,但应急用,你毕竟你那个鼻子是慢慢慢慢软了,还是会好很多。

咽喉

还有一个是喉。你注意啊,我们这两个东西一般并称,比如说“咽喉”。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摘自《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

「人有二喉,一软一鞕。软者居后,是谓咽喉,乃水谷之道,通于六府者也;鞕者居前,是谓喉咙,为宗气出入之道,所以行呼吸,通于五藏者也。其在大阴阳明论,则单以软者为咽,鞕者为喉,故曰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鞕硬同。」(摘自明代张介宾所撰《类经·卷二十一 针刺类·卒然失音之刺》,四库全书本)

急性咽喉炎及治疗

比如说急性咽喉炎,或是干脆叫急性咽炎。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一般医生处理会有一点点问题,比如急性咽炎一般都是咽后壁红肿啊,或者是发高烧啊,那么这种情况下一般是实热证,那么很多医生干嘛去呢?跑到清肺热,清肺热对不对呢?只能说对一半,为啥?你注意啊,喉通肺,咽通食道,那么食道下面就是胃,所以假如是咽喉问题,是胃、肺,假如按脏腑,肺胃都有问题,不是纯粹肺。所以,比如急性咽炎,你可能是除了清肺热还得清胃热,纯粹清肺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是最好有些药是肺也清,胃也清,像石膏,他肺胃,一个药下去就肺胃一起清。但是起码概念上你要分清楚。

「夫咽喉卒肿痛者,由人脏腑充实,脾肺暴热之所致也。或有服饵丹石,毒气在脏,熏蒸上焦,而又多食炙爆热酒,冲于脾肺,致胸膈壅滞,气道否涩,热毒之气,不得宣通,故令咽喉卒肿痛也。」(摘自北宋王怀隐、王祐等奉敕编写《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五·治咽喉卒肿痛诸方》)

「实火者,过饮醇酒,纵食膏粱,叠褥重衾,餔餐辛烈,多致热积于中,久则火动痰生,发为咽肿;甚者风痰上壅,咽门闭塞,少顷汤水不入,声音不出,此为喉闭、紧喉风是也。」(摘自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卷二 上部疽毒门·咽喉论》)

「味甘辛,气大寒。气味俱薄,体重能沉,气轻能升,阴中有阳。欲其缓者煅用,欲其速者生用。用此者,用其寒散清肃,善祛肺胃三焦之火,而尤为阳明经之要药。辛能出汗解肌,最逐温暑热证而除头痛;甘能缓脾清气,极能生津止渴而却热烦。邪火盛者不食,胃火盛者多食,皆其所长。阳明实热牙疼,太阴火盛痰喘,及阳狂热结热毒,发斑发黄,火载血上,大吐大呕,大便热秘等证,皆当速用。胃虚弱者忌服,阴虚热者禁尝,若误用之,则败阳作泻,必反害人。」(摘自明代张介宾所撰《景岳全书·卷四十九 金石部·石膏 二五一》,四库全书本)

喉为肺之门户

好,喉的作用是主发出声音,那么这个发音其实也能看出来了,声音高亢有力的实证,至少你能判断肺气是充裕的,是啊,低弱无力虚证,那么虚到哪里呢?尤其是肺。

两个禁忌

所以养生学上有两个禁忌,第一个,长期慢性泄泻,其实我们都有个体会,你泻两天整个就软了,耗气。为什么耗气?可能讲到气血津液,津液跟气的关系的时候再说。第二个就这个,长时间大声说话,耗气。像我们这个职业,​‌​‌​​‌‌​​‌‌​​‌‌‌​​‌​​‌‌‌​‌‌‌‌​‌​​‌‌​​‌‌​​‌‌​​‌‌​‌‌‌​​‌‌‌‌​‌‌‌​‌‌‌​‌‌‌​‌​‌​‌‌‌​‌​​‌‌‌‌​‌​‌​‌​​‌‌‌‌‌‌​​‌‌‌​‌‌‌‌​‌​‌​‌​​‌‌‌‌‌‌​​‌‌​​​‌​​‌‌​​‌‌‌‌​‌‌​‌‌​​‌‌​‌‌‌​​‌‌​‌​‌​​‌‌​‌‌‌​​‌‌​‌​‌​​‌‌‌‌‌​​​‌‌​​‌‌​​‌‌‌‌‌​​​‌‌‌​‌‌​​‌‌‌​‌‌‌‌​‌‌‌‌‌​​‌‌‌‌​‌‌‌​‌​​‌‌​​‌‌​​‌‌​​‌‌​​‌‌‌‌​‌‌‌​‌​​‌‌‌‌​‌‌‌​‌‌‌‌​​​‌‌‌​​‌​​‌‌‌​‌‌‌‌​‌​​​‌​​‌‌‌‌‌​​​‌‌​‌‌​​​‌‌‌‌‌‌​​‌‌‌‌​‌​​‌‌‌​​‌‌‌​‌​‌‌‌​​‌‌‌​​‌‌‌​‌​‌​‌​​‌‌‌​‌‌‌‌​‌‌​‌‌‌‌​‌​​​‌​​‌‌‌‌​‌​​‌‌‌​​‌​​‌‌​‌‌‌​​‌‌‌‌‌​​​‌‌​‌‌‌‌‌​‌‌‌​‌​​‌‌‌‌​‌‌‌​‌​​‌‌​​‌‌​‌​‌‌‌​‌​‌‌‌​​‌‌​‌​‌​​‌‌​‌​‌‌‌​‌‌‌​‌​​‌‌​​‌‌‌‌​‌​‌​‌‌‌​‌‌‌​‌‌‌​‌​‌‌​​​‌‌‌​‌‌‌‌​‌‌​​‌‌‌​‌​‌​‌‌‌​‌‌​​‌​​‌‌​‌‌‌‌‌​‌​​‌‌​​‌‌​‌​‌​​‌‌​‌​‌‌‌​‌‌​​‌‌‌​‌‌‌​‌‌‌​‌‌‌​‌​​‌‌‌‌​‌​​‌‌‌​​‌‌‌​‌​​‌‌​​‌‌‌​​‌​​‌‌‌‌​‌​​‌‌‌‌​‌‌‌​‌‌​​‌‌‌​‌​‌‌‌‌‌​‌​​​‌​​‌‌‌​‌‌​​‌‌‌‌​‌​​‌‌‌‌‌​​​‌‌‌‌​‌‌‌​‌‌‌​‌‌‌​‌‌‌​‌‌‌​‌​​‌‌​​‌‌​​‌‌​​‌‌​​‌‌‌‌​‌​‌‌​​​‌‌​‌​‌‌‌​‌‌​‌‌‌‌​‌‌​​‌​​‌‌​​​‌​​‌‌​‌‌​​​‌‌‌‌​‌‌‌​‌‌‌​‌​​‌‌​‌​‌‌‌​‌​‌​‌​​‌‌‌‌‌​​​‌‌‌​‌‌‌‌​‌‌‌​‌‌‌​‌‌‌​‌‌‌​‌‌​​‌​​‌‌​‌​‌‌‌​‌​‌‌‌​​‌‌​‌‌​​​‌‌‌‌​‌‌‌​‌​‌‌‌​​‌‌‌‌‌​​​‌‌​‌​‌​​‌‌‌‌​‌​​‌‌‌​‌‌‌‌​‌‌​‌‌‌‌​‌‌​​‌‌‌​‌​‌‌‌‌‌​‌‌​‌‌‌‌​‌‌​‌‌‌‌​‌‌‌‌‌​​‌‌‌‌‌‌​​‌‌​‌‌‌​​‌‌‌​‌‌‌‌​‌‌​‌‌‌‌​‌‌​​‌​​‌‌​​‌‌​​‌‌‌​​‌​​‌‌‌​​‌​​‌‌​‌​‌‌‌​‌‌‌‌‌‌‌‌‌‌‌‌‌‌‌‌‌‌‌‌‌‌‌‌‌‌‌‌‌‌‌‌‌‌‌‌‌‌‌‌‌‌‌‌‌‌‌‌‌‌‌‌‌‌‌‌‌‌‌‌‌‌‌‌‌‌‌‌‌‌‌‌‌‌‌‌‌‌‌‌‌‌‌‌‌‌‌‌‌‌‌‌‌‌‌‌‌‌‌‌‌‌‌‌‌‌‌‌‌‌‌‌‌‌‌‌‌‌‌‌‌‌‌‌‌‌‌‌‌‌‌‌‌‌‌‌‌‌‌‌‌‌‌‌‌‌‌‌‌‌‌‌‌‌‌‌‌‌‌‌‌‌‌‌‌‌‌‌‌‌‌‌‌‌‌‌‌‌‌‌‌‌‌‌‌‌‌‌‌‌‌‌‌‌‌‌‌‌‌‌‌‌‌‌‌‌‌‌‌‌‌‌‌‌‌‌‌‌‌‌‌‌‌‌‌‌‌‌‌‌‌‌‌‌‌‌‌‌‌‌‌‌‌‌‌‌‌‌‌‌‌‌‌‌‌‌‌‌‌‌‌‌‌‌‌‌‌‌‌‌‌‌‌‌‌‌‌‌‌‌‌‌‌‌‌‌‌‌‌‌‌‌‌‌‌‌‌‌‌‌‌‌‌‌‌‌‌‌‌‌‌‌‌‌‌‌‌‌‌‌‌‌‌‌‌‌‌‌‌‌‌‌‌‌‌‌‌‌‌‌‌‌‌‌‌‌‌‌‌‌‌‌‌‌‌‌‌‌‌‌‌‌‌‌‌‌‌‌‌‌‌‌‌‌‌‌‌‌‌‌‌‌‌‌‌‌‌‌‌‌‌‌‌‌‌‌‌‌‌‌‌‌‌‌‌‌‌‌‌‌‌‌‌‌‌‌‌‌‌‌‌‌‌‌‌‌‌‌‌‌‌‌‌‌‌‌‌‌‌‌‌‌‌‌‌‌‌‌‌‌‌‌‌‌‌‌‌‌‌‌‌‌‌‌‌‌‌‌‌‌‌‌‌‌‌‌‌‌‌‌‌‌‌‌‌‌‌‌‌‌‌‌‌‌‌‌‌‌‌‌‌‌‌‌‌‌‌‌‌‌‌‌‌‌‌‌‌‌‌‌‌‌‌‌‌‌‌‌‌‌‌‌‌‌‌‌‌‌‌‌‌‌‌‌‌‌‌‌‌‌‌‌‌‌‌‌‌‌‌‌‌‌‌‌‌‌‌‌‌‌‌‌‌‌‌‌‌‌‌‌‌‌‌‌‌‌‌‌‌‌‌‌‌‌‌‌‌‌‌‌‌‌‌‌‌‌‌‌‌‌‌‌‌‌‌‌‌‌‌‌‌‌‌‌‌‌‌‌‌‌‌‌‌‌‌‌‌‌‌‌‌‌‌‌‌‌‌‌‌‌‌‌‌‌‌‌‌‌‌‌‌‌‌‌‌‌‌‌‌‌‌‌‌‌‌‌‌‌‌‌‌‌‌‌‌‌‌‌‌‌‌‌‌‌‌‌‌‌‌‌‌‌‌‌‌‌‌‌‌‌‌‌‌‌‌‌‌‌‌‌‌‌‌‌‌‌‌‌‌‌‌‌‌‌‌‌‌‌‌‌‌‌‌‌‌‌‌‌‌‌‌‌‌‌‌‌‌‌‌‌‌‌‌‌‌‌‌‌‌‌‌‌‌‌‌‌‌‌‌‌‌‌‌‌‌‌‌‌‌‌‌‌‌‌‌‌‌‌‌‌‌‌‌‌‌‌‌‌‌‌‌‌‌‌‌‌‌‌‌‌‌‌‌‌‌‌‌‌‌‌‌‌‌‌‌‌‌‌‌‌‌‌‌‌‌‌‌‌‌‌‌‌‌‌‌‌‌‌‌‌‌‌‌‌‌‌‌‌‌‌‌‌‌‌‌‌‌‌‌‌‌‌‌‌‌‌‌‌‌‌‌‌‌‌‌‌‌‌‌‌‌‌‌‌‌‌‌‌‌‌‌‌‌‌‌‌‌‌‌‌‌‌‌‌‌‌‌‌‌‌‌‌‌‌‌‌‌‌‌‌‌‌‌‌‌‌‌‌‌‌‌‌‌‌‌‌‌‌‌‌‌‌‌‌‌‌‌‌‌用广东话讲,好劳气(hou2 lou4 hei3),要不你们上来试一下?不用讲多少哦,假如你平时没有习惯讲,我估计你上来大概讲45分钟,够了,下去,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多语则气乏。」(摘自唐代孙思邈撰《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七 养性·道林养性第二》)

「且多记则损心,多言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为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摘自北宋姚铉编纂,清代林志烜校《文粹·卷二十六 表奏疏书乙·谏太宗不请难臣寮上言书》,四部丛刊景元翻宋小字本)

日出千言,不病自伤。(出处暂未找到,也可能不是这几个字,也可能出自俗语,或者侯宝林相声等,有待求证

思考 讲广东话耗气1

还有一个,讲广东话比讲普通话耗气。因为你们讲话不多,没感觉,实际上你看一下,广东人说普通话最多说不准,并不费劲,你看假如说非广东省籍的说白话,除了说不准,还有个咬牙切齿,为什么呢?一般普通话是从胸腔发音的,广东话发的是丹田气。所以你像我这样上课,上,假如连续上四节普通话,感觉不明显,但假如连续上四节用广东话来讲,有感觉,会有点感觉。

嗅觉减弱

跟着那个刚刚讲的,鼻子嗅觉减弱了,多半也是肺气不宣。

思考 讲广东话耗气2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推广普通话是对的,没那么耗气啊。当然你说我日常这样的讲话倒无所谓,因为你不是滔滔不绝,那个耗气有限。但是你一辈子积累下来都有的算的喔,是啊,你广东人跟北方人大家说的话一样,一辈子算下来,你耗的气量是比人家多了。

在志为悲(忧)

在志为悲(忧)1

下来是在志为悲忧。还是强调一下,五志从心发出,相应的脏腑应之。所谓应之主要还是表现在病理方面。你注意,下来的五志都有相近一句话,比如喜则气什么,思则气什么,怒则气什么,悲则气什么,都是伤气。但是他大概是这样,你那个脏的生理特性怕什么他就伤什么。肺主气,悲则气消。你看一个人碰到悲哀的事情,除了痛哭流涕、神色惨淡之外,整个人的状态,那种神疲乏力那种感觉是比较明显,悲伤气。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摘自《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摘自《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思考 悲秋意象

另外一个,还有一个五行取象的问题,那你看看,你把所有东西堆在一边,五行属金,对应西边,对应黄昏,对应一年的秋天,你把这种感觉汇聚一下。假如现在是秋天,你在中国的大西北,夕阳西下,是啊,那样什么感觉?悲凉,是啊,你包括古诗都有一往这个方向去就麻烦的了,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啊,“万里悲秋常作客”,“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基本上就是那种感觉。还有一个,古代处决犯人,秋天,秋天问刑,因为它是用这个肃杀之气,秋天,他要对回那个。还有白色,悲哀的事情,用的颜色不是白色嘛,还是同一个意象。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代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然自汉以来,有秋后决囚之制。唐律除犯恶逆以上及奴婢、部曲杀主者,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明弘治十年奏定真犯死罪决不待时者,凌迟十二条,斩三十七条,绞十二条;真犯死罪秋后处决者,斩一百条,绞八十六条。顺治初定律,乃于各条内分晰注明,凡律不注监候者,皆立决也;凡例不言立决者,皆监候也。自此京、外死罪多决于秋,朝审遂为一代之大典。」(摘自中华民国初年北洋政府设馆编修《清史稿·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刑法二》)

在志为悲(忧)2

那一个悲哀伤肺,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肺气虚的病人,或是肺虚的病人,对悲哀这种情绪的耐受能力会低一点。比如多愁善感的,那么,可能其他脏器也会有影响。

悲忧过度

比如说肝气郁结,但是跟肺,肺功能或是肺气阴两虚这种有一定关联。典型的就是林黛玉,林黛玉你不用问了,她呢,她得了什么病,假如这样描述,那肯定是,铁定是肺结核了。那肺结核按照中医的诊断是肺气阴两虚多。

讨论
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