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气,以呼吸的升降出入为原动力,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摘自《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说明:本节标题选用“肺主通调水道”而非“肺主水”,理由与“心主神明”一节类似,不赘述。
朝,朝会、朝向。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输布于全身,即肺气助心行血的生理功能。
全身血脉统属于心,心气是行血的基本动力。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与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在胸中结合,生成宗气,而宗气具有“贯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因此,血液运行,又依赖肺气助心行血的作用。
(摘自郑洪新,杨柱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五版)
肺气充沛,宗气旺盛,气机调畅,则血行正常。
若肺气虚弱或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则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状;反之,心气虚衰或心阳不振,心血运行不畅,也能影响肺气的宣降,出现呼吸困难、气喘等症状。
(摘自郑洪新,杨柱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五版)
肺对气、血、津液的治理和调节作用,称为“肺主治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使之保持呼吸节律有条不紊;二是治理调节全身气机,随着肺一呼一吸的运动,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人;三是肺朝百脉,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肺主通调水道,治理调节津液的代谢。可见,肺对气、血、津液及机体的生理节律都具有重要的治理调节作用。
(摘自郑洪新,杨柱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五版)
肺气宣降,指肺气向上向外宣发与向下向内肃降的相反相成运动。宣发与肃降运动协调,维持着肺司呼吸、主行水等功能。
肺气宣发,指肺气升宣与布散的运动形式,与肺主清肃相对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呼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并将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若肺失宣发,则可出现呼吸不畅,胸闷喘咳,以及卫气被遏、腠理闭塞的鼻塞喷嚏,恶寒无汗等症状。
肺气肃降,指肺气清肃与下降的运动形式,与肺主宣发相对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气,下纳于肾,以资元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内向下布散,下输于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若肺失肃降,常出现呼吸短促、喘息、咳痰等症。
(摘自郑洪新,杨柱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五版)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邪客》)
「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摘自《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
说明:此点内容在笔者参考的新教材中,已与视频(旧教材)中的第二点归在一起,详见“肺气宣降”中对新教材相关内容的摘录。
“华盖”,原指古代帝王车驾的顶盖。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位置最高,因而有“华盖”之称。《灵枢·九针论》说:“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肺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以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故《素问·痿论》说:“肺者,脏之长也。”肺居高位,又主行水,故称之为“水之上源”。
(摘自郑洪新,杨柱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五版)
肺为娇脏,指肺清虚娇嫩,易受邪袭的生理特性。肺体清虚,不耐寒热,不容异物;肺主呼吸,外合皮毛,在窍为鼻,与外界相通,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人,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故临床上治疗肺的疾患,用药以轻清、宣散为贵,过寒过热过燥之剂皆所不宜。
(摘自郑洪新,杨柱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