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恶热。」(摘自《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
心位于人体上部,其气升已而降。“君火欲降,水运承之”(《素问人式运气论奥·本病论》)。君火暖炽,下行以温肾阳,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心肾两脏的水火阴阳平衡协调。若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可出现上热下寒、阴阳失调的病证。
(摘自郑洪新,杨柱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五版)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摘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钱仲阳云: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上为心,鼻上为脾,下颏为肾。赤者热,随症治之。」(摘自明代孙一奎所撰《赤水元珠·卷二十五 小儿门·初诞门》,四库全书本)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摘自《黄帝内经·灵枢·脉度》)
「舌者,声音之机也。」(摘自《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
此部分应该是被剪掉了,有感兴趣者可将此部分相关文献或思考补充,感谢!!!笔者提供部分搜索关键词作参考“竅”“九窍”“七窍”。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摘自《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
「神者,心之藏也;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心在窍为耳。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摘自唐代孙思邈 所撰,宋代高保衡校正,宋代林亿校正《备急千金要方·卷四十 心脏方·心脏脉论第一》,四库全书本)
「耳者,肾之窍,足少阴之所主。人身十二经络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其余十经络皆入于耳。惟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或曰:心亦开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尔。」(摘自明代赵献可所著《医贯·卷五 先天要论 下·耳论》)
「然舌为心之苗,心病则舌不能转,此心为声音之主也。」(摘自明代张介宾所撰《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声瘖》,四库全书本)
志(气)和气(志)达,
「喜则气缓。」(摘自《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摘自《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阳加于阴谓之汗。」(摘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
「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来渐收。」(摘自明代张介宾编撰《景岳全书·卷十二·汗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