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水者气之子,气者水之母,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摘自元代王履编撰《医经溯洄集·卷下·小便原委论》,四库全书本)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摘自《黄帝内经·灵枢·决气》)
「所谓玄府者,汗空也。」(摘自《黄帝内经·素问·热穴论》)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摘自《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气门谓玄府也,所以发泄经脉营卫之气,故谓之气门也。」(摘自唐代王冰编注,北宋林亿等校正《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生气通天论篇》,正统道藏本)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摘自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腠,为津液渗泄之所;理,谓文理逢会之中。」(摘自唐代王冰编注,北宋林亿等校正《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四·举痛论篇》,正统道藏本)
心阳,心火旺的人,到了夏天就难过。心阳旺心火旺的人,心阳虚的人,到了中午会减轻,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4-6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内消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食物经过小肠内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基本上完成了消化过程,同时营养物质被小肠黏膜吸收了。(摘自百度百科“小肠”词条)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摘自《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
「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摘自明代张介宾所撰《类经·卷三 藏象类·十二官》,四库全书本)
「小肠长三丈二尺,左回叠积十六曲。胃之下口,小肠上口也。在脐上二寸,水谷于是入焉。复下一寸为水分穴,则小肠下口也。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摘自明代孙一奎所著《医旨绪余卷下·十二经络脏象见证》,四库全书本)
「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是经多血少气。」(摘自明代张介宾所撰《类经图翼·卷三 经络一·诸部经穴次序》,四库全书本)
「满舌属胃,中心亦属胃,舌尖属心,舌根属肾,两傍属肝胆,四畔属脾。」(摘自清代吴坤安所著《伤寒指掌·卷一·察舌辨症法》)